内容简介
《钓鱼岛列屿之历史与法理研究(最新增订本)》运用历史考证学、语言学、地理学及国际法原理等多学科知识和研究方法,对钓鱼岛主权归属的历史及现状作了全面深入的考察,为钓鱼岛主权归属中国提出了如山的铁证。通过对历史资料深入发掘、缜密辨析、周详考订,获得众多新突破。难能可贵的是运用日本方面的图籍证明钓鱼岛并非归属日本,对日本声称领有钓鱼岛的论据作了有力反驳。
《钓鱼岛列屿之历史与法理研究(最新增订本)》曾先后于1998年8月在香港明报出版社,2007年4月在中华书局出版。现在原版的基础上,增加了作者最新研究所得、“保钓”最新形势及各家评论等内容。
作者简介
郑海麟,1957年出生,广东梅县人。1982年中山大学哲学学士,1987年暨南大学历史学博士。1988年起,先后在中国深圳大学、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澳洲雪梨大学亚洲研究院、日本东京大学教养学部近代史研究室、日本财团法人东洋文库近代史研究室、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亚洲学系、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等大学和研究机构任教学及研究工作。兼任加拿大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会会长、香港亚太研究中心主任,北京联合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广东嘉应学院等校客座教授,主攻中西交通史、国际法、国际关系和两岸问题。
著有《黄遵宪与近代中国》、《钓鱼台列屿之历史与法理研究》、《台湾问题考验中国人的智慧》、《台湾:主权的重新解释》(中、英文本)、《海峡两岸关系的深层透视》、《两岸和平统一的思维与模式》、《从历史与国际法看钓鱼台主权归属》、《台湾问题与中日关系论集》、《中日钓鱼台之争与东海划界问题》、《黄遵宪传》、《思想、历史与文化评论》等专著二十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报》、《近代史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太平洋学报》、《文化中国》(加拿大)、《明报月刊》(香港)、《海峡评论》(台湾)等杂志发表论文上百篇。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上编 从中日史籍看钓鱼岛列屿的主权归属
第一章 《顺风相送》所记钓鱼岛列屿史实考释
第二章 《册封使录》所记钓鱼岛列屿史实考释
第三章 明清人杂著所记钓鱼岛列屿史实考释
第四章 日本人的“鱼钓岛”、“尖阁群岛”名称之由来
第五章 论历史上中琉两国的边界划分
中编 中日钓鱼岛列屿之争的法理研究
第六章 日本声称拥有钓鱼岛列屿领土权的论据分析
第七章 《1日金山和约》与钓鱼岛列屿问题
第八章 中日和平条约与钓鱼岛列屿问题
第九章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与钓鱼岛列屿问题
第十章 中日钓鱼岛列屿之争与东海划界问题
下编 钓鱼岛列屿相关地图考释
第一部分 钓鱼岛列屿地理构造图考释
第二部分 明清时期中国人所绘钓鱼岛列屿地图考释
第三部分 甲午战前琉球古地图考释
第四部分 明清时期西洋人所绘钓鱼岛列屿地图考释
第五部分 甲午战后钓鱼岛列屿地图考释
第六部分 林子平《三国通览图说·琉球三省并三十六岛之图》解说
简短的结论
附录一 “钓鱼岛研究”专著评介
一、井上清《“尖阁”列岛——钓鱼诸岛的历史剖析》评介
二、吴天颖《甲午战前钓鱼列屿归属考》评介
三、马英九《从新海洋法论钓鱼岛列屿与东海划界问题》评介
四、鞠德源《钓鱼岛正名》举正
附录二 《钓鱼岛列屿之历史与法理研究》书评
一、评郑海麟著《钓鱼岛列屿之历史与法理研究》
二、《钓鱼岛列屿之历史与法理研究》评介
三、走出保钓流于情绪的阴影——郑海麟钓鱼岛研究新著显学术分量
四、学术保钓支援激情——郑海麟《钓鱼岛》新著评介
五、题郑海麟钓鱼台论文
六、海麟博士近成钓鱼台专辑赋
……
精彩书摘
(四)《旧金山和约》
该条约于1951年9月8日由美日双方共同签订,参与签字国有四十九个国家(中国被排除在外)。条约第二章第三款规定:“日本国对于美国向联合国所作任何将北纬二十九度以南之西南群岛(包括琉球群岛及大东群岛),孀妇岩以南之南方诸岛(包括小笠原群岛、西之岛及琉璜列岛),及冲之鸟岛与南鸟岛,置于托管制度之下,而以美国为其唯一管理当局之建议,将予同意,在提出此项建议并就此项建议采取确定性之行动以前,美国有权对此等岛屿之领土包括水域暨其居民,包括此等岛屿之领水,行使一切行政、立法、司法及管辖之权力。”⑤
以上条款在对琉球群岛的处置规定中,虽然表面上按开罗会议中蒋介石的提议,但实际上已变质,即原议由中美共管或国际共管,但在“和约”中却变成美国独管。这便为日后美日私相授受琉球群岛及钓鱼岛列屿留下伏线。此外,更为严重的变质还在于,按《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精神,本为限制日本军国主义的反法西斯条约,但到了《旧金山和约》,却变成了一个扶持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复活的条约,同时还将反法西斯的同盟国——中国排除在签字国之外。对此,笔者略作分析如下。
美国偏袒日本,扶持军国主义复活之原因,是由于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介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队,认为要遏止中国的势力,就必须在亚洲扶持一个足以与中国抗衡的反共领袖国家,这无疑非日本莫属。而日本经战后六年的休养生息,已恢复元气并开始显示实力,表现在日本国内的工业生产力已大幅度增长,恢复了庞大的警察力量,同时参与了部分国际性的组织。基于这几方面的实力,日本被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所倚重。于是美国必须与之订立和平条约,把日本作为美国在亚洲政策上的一个关键棋子。从这一实用立场出发而订立的和约,已完全由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中的反对日本侵略性质转变为扶助日本复兴的性质。诚如杜鲁门在1日金山演讲说时主张:“亚洲为亚洲人的亚洲,美国如果在亚洲政策上,没有一个有力足以抵制共产党的侵略的亚洲友好国家,就不能发生实际的作用。”⑥因此,1日金山对曰和约实际上成为“扶日阻共”条约。美国的“扶日阻共”政策具体表现为:扩大日本的警察预备队和海上保安队,释放战犯,交还领事权,外国侨民得受日本警察拘捕和法院审讯,停止对日索还赔偿,准予派驻国外代表,单独与外国订立贸易协议,提高工业生产效能,等等。基于“扶日阻共”政策的这一大前提,美国对日和约的条件不但大大放宽,而且将有些必要的限制条件(如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也完全放弃。又由于当时英国已承认中国政府,反对台湾当局参加对日和约的签字。而美国为实施其在亚洲的“扶日阻共”政策,从“阻共”立场出发承认台湾当局,英美双方商谈结果,获得一个所谓折中方案,即将中国政府及台湾当局皆排除在和约签字国之外,另由日本自主决定与中国商订大致相同的双边和约。当时代表日本政府的吉田茂内阁,按美国“扶日阻共”政策之旨意,无疑选择台湾当局作为缔结双边和约的对手。这便是《中日双边和约》签订的历史背景。
……
历史长河中的南海风云:一部关于海洋权益与地缘政治的深度考察 本书是一部聚焦于南海地区复杂历史脉络、海洋权益争端以及地缘政治博弈的学术专著。它以严谨的史料和多维度的分析视角,试图穿透迷雾,呈现南海诸岛及其相关海域自古至今的演变轨迹与现实挑战。全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深入且立体的认知框架,理解这片至关重要的蓝色疆域在全球格局中的独特地位。 --- 第一部分:古代航道与早期文明的交汇 本书首先将目光投向遥远的古代,探讨南海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核心枢纽的历史必然性。我们不再仅仅将目光局限于岛礁的归属,而是着重考察在古代中国、东南亚乃至南亚文明交流中,南海扮演的经济动脉和文化走廊角色。 1. 史前遗存与早期渔业活动 通过考古发现和民族学研究,本书细致梳理了南海周边岛屿上史前人类活动的痕迹。重点分析了早期海洋居民的生存模式、渔猎技术以及他们与大陆文明的初步接触。这部分内容强调了人类对海洋资源的早期开发,为后续的领土主张奠定了“先占”和“有效管辖”的早期实践基础。 2. 汉唐盛世:南海航线的确立与官方记录 本章深入挖掘了汉代以来,特别是唐宋时期,中国官方文献中对南海航线的记载。《广州市舶司》、《通海夷道》等一手资料被反复比对和释读,旨在还原当时政府对南海航运安全和贸易往来的管理范围。书中特别关注了“珊瑚之滨”、“长沙墟”等古代地名在历史地理学上的定位,探讨它们与今日南海诸岛的对应关系。不同于传统的仅强调“发现”,本书更侧重于“管理”与“利用”的历史事实。 3. 宋元海贸:商业活动与地方治理的渗透 随着宋元时期商业活动的空前繁荣,南海贸易达到了一个高峰。本书通过分析泉州、广州等港口留存的贸易记录、海船残骸的考古报告,以及东南亚当地的历史文献,描绘了中国商人、船队在南海的常态化活动。我们探讨了这些商业活动如何自然而然地延伸至对岛礁的临时性使用(如避风、补给),并论证了这种持续性的海洋存在如何构成了对海域的间接影响。 --- 第二部分:近代帝国主义的阴影与国际法框架的重塑 近代是南海格局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本书力求客观呈现西方列强在扩张过程中对南海主权主张的影响,以及国际法概念体系如何被引入并被不同声索方所援引。 1. 列强竞争与“弱肉强食”的开端 本部分详述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法、德等国在南海海域的测绘、军事存在以及对一些岛屿的短暂占领或觊觎。重点分析了它们基于“势力范围”而非严格的国际法原则所进行的圈地行为。这种外部干预,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的区域力量平衡,为战后各方的主权争议埋下了伏笔。 2.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确认”与模糊地带 本书详细梳理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各方对南海岛礁归属的“重申”行为。这里特别剖析了1930年代的官方公告、地图绘制等行为的法律效力与实际管辖力度之间的差异。我们审视了《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重要国际文件在涉及南海问题上的措辞,辨析其“不明确性”如何成为后世争议的焦点。 3. 战后秩序的建立与主权的回溯 二战结束后,南海岛礁的治理权如何被收回成为关键议题。本书通过查阅战胜国的会议记录和接收档案,细致还原了接收行动的程序和范围。重点分析了“收复”行为的法律性质——是单纯的军事占领结束,还是被视为对既有主权的恢复?这一关键的历史节点,是理解当代南海争端的起点。 --- 第三部分:冷战格局下的地缘政治角力与资源驱动 随着冷战的展开,南海的战略价值不再仅仅是航道,石油、天然气等海洋资源的发现,使其迅速升级为全球地缘政治的焦点。 1. 国际法理论的交锋:从传统海洋法到海洋法公约的过渡 本书深入探讨了不同国家如何援引和解释国际海洋法中的核心概念,包括“岛屿”、“领海”、“毗连区”以及后来的“专属经济区”。重点对比分析了基于“历史权利”的主张与基于“地理事实”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的现代国际法解释之间的内在张力。我们避免简单地采信某一方的法律论据,而是系统性地解构了每一种论点的法律基础和现实局限。 2. 资源驱动的区域军事化趋势 20世纪70年代以后,南海海底油气资源的勘探活动日益活跃。本书剖析了资源发现如何刺激了声索方加强对争议海域的实际控制和军事部署。通过对区域内各国国防预算、海军现代化的对比分析,展示了资源利益如何成为驱动区域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的核心因素。 3. 东盟(ASEAN)角色的演变与多边对话机制的建立 本书探讨了东盟在南海问题中的斡旋努力,从早期的谨慎观望到后来的积极参与《南海行为准则》(COC)的磋商。分析了东盟的“中心地位”在处理涉及大国利益的复杂争端时所面临的内在结构性矛盾。同时,也评估了“南海行为宣言”(DOC)等早期框架的成效与不足。 --- 第四部分:当代南海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本书的最后部分着眼于当前南海面临的现实挑战,并试图从更宏大的国际关系理论视角,探讨和平解决争端的可能性。 1. 岛礁建设与环境生态的冲击 本章不回避关于人工岛礁建设的争议。我们侧重于评估这些工程对区域海洋生态系统、渔业资源和航行安全的客观影响。同时,分析了岛礁建设在军事和民用功能上的战略考量,以及其对“现状”(Status Quo)的改变所引发的国际社会反应。 2. 大国博弈下的南海:航行自由与势力范围的较量 南海已成为中美战略竞争的前沿阵地之一。本书将南海问题置于大国关系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分析了美国主导的“航行自由行动”(FONOPs)的法理基础和政治意图,以及其他域外国家在南海事务中日益增加的关注。探讨了如何在大国竞争的夹缝中,维护区域国家的自主性和稳定。 3. 危机管控与长期稳定路径的探索 全书在总结部分,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南海未来稳定性的建设性思考。这包括对“共同开发”模式在当前政治环境下可行性的审视,对建立更具约束力的争端解决机制的建议,以及强调海洋法治精神在维护区域和平中的基石作用。本书强调,真正的长期解决方案,必须建立在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对现有国际法的尊重以及对区域内所有相关方核心利益的充分考量之上。 本书对南海问题的探讨是全面、深入且非断章取义的。它旨在提供一个超越单一国家叙事的、基于多学科研究的、对南海复杂性有清醒认知的学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