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装修污染检测与控制技术手册

室内装修污染检测与控制技术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继业,张峰,张旭 著
图书标签:
  • 室内装修
  • 装修污染
  • 空气质量
  • 检测技术
  • 控制技术
  • 甲醛
  • VOC
  • 环保
  • 健康
  • 装修材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05377
版次:1
商品编码:1155025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页数:37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室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室内空气品质如何引起广大居住者的关注。根据中国建筑装饰协会的统计数据,我国新建住宅装修率达到95%以上,而有机合成材料材料在装修材料、设备、家具等方面的广泛应用,致使室内有害物质大量散发,严重影响了室内空气品质。再加上室内人群产生的污染和室外污染进入室内,更加恶化了室内空气品质,出现了由于建筑本身不环保而导致的“病态建筑综合症”(SBS)。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世界上有将近30%的新建和整修的建筑物受到SBS的影响,约有20%~30%的人员常被SBS症状所困扰。  
本书根据国内室内空气品质检测与控制的先进经验,依据国家《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 50325—2010)和《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2002)的相关标准,编著了这本《室内装修污染检测与控制技术手册》。
本书较系统第介绍了室内空气污染、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与监测、室内装饰装修材料主要污染物质检测与控制、室内空气净化技术、室内污染控制与洁净技术、室内环境检测仪器的应用,以及室内空气质量监测应用实例等内容具有内容丰富、资料先进、实用性强等特点。

内容简介

本书根据我国最新规范、标准和方法,较系统地介绍了室内空气污染、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与检测、室内装饰装修材料中主要污染物质检测与控制、室内空气净化技术、室内空气品质评价与控制、室内环境检测仪器的应用、室内空气质量检测应用实例等内容。
本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先进性,可供环境科学与工程等领域室内空气检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工程和建筑材料等专业的师生参阅。

目录

第一章 室内空气污染概述
第一节室内空气污染的简单介绍1
第二节室内空气污染源和污染物2
一、室内空气污染物质的种类2
二、室内空气污染来源及特征4
三、装饰装修材料引发室内空气污染6
四、装饰装修材料引发的室内空气污染新特点7
五、装饰装修材料引发的室内空气污染的防治9
第三节目前我国室内环境污染情况10
一、由于建筑工程材料造成的室内环境污染11
二、由于室内装饰装修造成的室内环境污染12
三、由于室内各种家具造成的室内环境污染13
第四节室内装饰装修材料与室内环境污染关系14
第五节室内环境污染控制体系与现行标准15
一、国外室内装饰装修污染法规建设概述15
二、国外室内环境标准与相关产品认证制度17
三、我国室内空气污染控制与监管保障体系20
第二章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与监测
第一节室内空气的质量监测40
一、室内空气质量的重要性40
二、室内空气质量的概念41
三、室内空气质量监测42
第二节室内空气的质量标准45
一、标准的基本概念45
二、室内空气质量标准46
第三节室内空气监测的质量保证48
一、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48
二、室内空气监测数据处理与表达50
第四节室内空气污染物种类与性质52
一、有机污染物52
二、无机污染物58
三、颗粒物和生物污染物65
第五节室内空气污染物的监测方法67
一、室内空气中有机污染物的监测方法68
二、室内空气中无机污染物的监测方法69
第三章室内装饰装修材料中主要污染物质检测与控制
第一节人造板的污染物质检测与控制71
一、人造板材的主要类型72
二、人造板及其制品有害物质国家控制标准82
三、人造板及其制品中甲醛释放量检测方法82
第二节溶剂型木器涂料的污染物质检测与控制89
一、溶剂型木器涂料的用途和分类89
二、溶剂型木器涂料的有害物质及危害90
三、溶剂型木器涂料选购注意事项91
四、溶剂型木器涂料有害物控制标准91
五、溶剂型木器涂料有害物检测方法92
第三节内墙涂料的污染物质检测与控制96
一、内墙涂料的分类与要求96
二、内墙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98
三、内墙涂料的污染物质检测与控制99
第四节胶黏剂的污染物质检测与控制103
一、胶黏剂的组成与分类103
二、胶黏剂的主要有害物质及其危害104
三、室内装修用胶黏剂有害物质限量105
四、胶黏剂中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105
第五节壁纸的污染物质检测与控制112
一、壁纸的用途与分类112
二、壁纸主要有害物质及危害113
三、壁纸有害物质及控制标准114
四、壁纸有害物质检测方法115
第六节聚氯乙烯卷材地板的污染物质检测与控制119
一、聚氯乙烯卷材地板的分类与特点119
二、聚氯乙烯卷材地板的主要有物质及危害122
三、聚氯乙烯卷材地板的有害物质控制标准123
四、聚氯乙烯卷材地板的有害物质检测方法124
五、选择聚氯乙烯卷材地板时的正确方法125
第七节地毯、地毯衬垫及地毯胶黏剂污染物质与控制125
一、地毯的分类方法126
二、地毯的主要技术性能128
三、地毯、地毯衬垫及地毯胶黏剂的有害物质及危害129
四、地毯、地毯衬垫及地毯胶黏剂的有害物质的标准129
五、地毯、地毯衬垫及地毯胶黏剂的有害物质的检测130
六、地毯、地毯衬垫及地毯胶黏剂的有害物质的控制132
第八节混凝土外加剂的污染物质检测与控制133
一、混凝土外加剂的分类和用途133
二、混凝土外加剂的主要有害物质及危害135
三、混凝土外加剂的有害物质控制标准136
四、混凝土外加剂的有害物质检测方法136
五、混凝土外加剂有害物质的控制137
第九节天然石材的污染物质检测与控制138
一、岩石的形成与分类138
二、天然石材的技术性质139
三、建筑装饰饰面石材141
四、天然石材的主要有害物质及危害143
五、天然石材有害物质国家控制标准147
六、天然石材有害物质检测方法148
七、天然石材有害物质控制措施149
第十节室内纺织品的污染物质检测与控制151
一、纺织品的用途与分类151
二、室内纺织品的主要有害物质及危害152
三、室内纺织品有害物质国家控制标准155
四、室内纺织品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157
五、室内纺织品有害物质的控制措施162
第十一节木家具的污染物质检测与控制164
一、木家具的用途与分类164
二、木家具的主要有害物质及其危害166
三、木家具中有害物质国家控制标准166
四、木家具中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167
五、木家具中有害物质的控制措施169
第四章室内空气净化技术
第一节室内空气污染净化概述173
一、室内空气污染净化的重要性173
二、室内空气污染的特点174
第二节室内空气净化技术175
一、室内空气的通风净化176
二、室内空气的过滤净化176
三、室内空气的吸附净化179
四、室内空气的催化净化184
五、室内空气的紫外消毒187
六、室内空气的臭氧消毒190
七、空气二氧化氯氧化法193
八、室内空气负离子净化196
九、室内空气的生物净化196
十、室内空气的植物净化197
第三节纳米光催化技术的应用199
一、纳米光催化技术概述199
二、纳米光催化技术在室内环境中的应用203
第五章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与监测
第一节室内空气品质的概述205
一、室内空气品质的定义206
二、污染物种类及研究概况207
三、室内空气品质的控制方法209
四、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措施209
五、对室内空气品质的展望210
第二节室内空气品质评价方法211
一、室内空气品质的主观评价方法211
二、室内空气品质的客观评价方法220
三、室内空气品质的综合评价方法232
四、国外的综合评价方法234
五、室内空气品质评价方法的完善237
第三节室内空气品质影响因素238
一、建筑室外环境对室内空气品质的影响238
二、暖通空调系统对室内空气品质的影响242
三、建筑装饰材料对室内空气品质的影响246
四、室内设施及人员对室内空气品质的影响247
第四节室内空气品质控制方法248
一、项目选址与规划技术248
二、建筑通风换气策略249
三、室内防潮与除湿方法259
四、空调系统污染控制技术262
五、室内空气污染源控制方法263
六、微生物污染控制措施265
第六章室内环境检测仪器的应用
第一节室内环境检测仪器概论269
一、现场检测仪器的发展概况和分类269
二、环境检测中所用仪器的分类方法271
三、《建筑工程室内环境现场检测仪器》简介274
四、我国环境检测仪器技术发展进展277
五、我国在环境检测仪器方面的差距277
第二节室内空气污染物采样仪器278
一、气体污染物采样器278
二、颗粒物采样器280
三、双相多组分空气采样器286
四、空气微生物采样器288
第三节室内空气中无机气体污染物检测仪器296
一、二氧化硫检测仪器296
二、二氧化氮检测仪器300
三、一氧化碳检测仪器303
四、二氧化碳检测仪器309
五、臭氧检测仪器312
六、氨检测仪器315
七、硫化氢检测仪器317
第四节室内空气中有机气体污染物检测仪器319
一、有机气体污染物分析常用检测器319
二、便携式气相色谱仪和挥发性有机物检测器321
三、苯、甲苯、二甲苯自动分析仪322
四、甲醛检测仪器323
第五节室内空气中颗粒物测定仪器324
一、光散射法颗粒物测定仪器324
二、β射线吸收法颗粒物测定仪器327
三、压电晶体差频法颗粒物测定仪器329
第六节室内环境与建材放射性检测仪器330
一、环境与建材放射性检测的特点331
二、环境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检测仪器332
三、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检测仪器332
四、室内空气中氡的测量仪器334
第七节室内热环境参数测定仪器338
一、空气温度测量仪器339
二、空气湿度测量仪器340
三、空气风速测量仪器341
四、辐射热的测量仪器342
五、室内的新风量和换气量测定方法343
六、热环境综合参数测定方法和仪器345
第八节室内环境噪声及空气离子测量仪器346
一、室内噪声测量仪器346
二、空气离子测量仪器350
第七章室内空气质量监测应用实例
第一节居住室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355
一、居室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实例355
二、居室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实例361
第二节办公楼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364
一、二氧化碳的连续检测365
二、新风量的测定366
三、测定结果汇总367
第三节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检测368
一、标准曲线的绘制369
二、气压及标准体积计算370
三、浓度计算371
四、测定结果汇总371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规范与实践》 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梳理了当代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领域的核心理论、标准规范及前沿实践案例,旨在为城市规划师、景观设计师、建筑师及相关管理者提供一套全面、深入、可操作的专业指导。全书紧密围绕“以人为本、生态优先、文化传承、技术创新”的设计理念,深入探讨了从宏观的城市设计层面到微观的材料构造层面的全过程控制。 第一部分: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理论基础与时代背景 第一章 城市公共空间的界定与功能演变: 本章首先明确了城市公共空间(包括广场、街道、滨水空间、公园绿地等)的社会学、地理学和规划学定义。通过历史回顾,分析了公共空间在不同历史时期(如工业化、后工业化、信息时代)的功能变迁,强调了其作为城市“第三空间”和市民社会交往载体的核心价值。重点讨论了当代城市更新中,如何通过景观设计激活和重塑被边缘化的公共空间。 第二章 可持续性与韧性设计理念: 深入阐述了景观设计领域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生态压力的回应。本章详细介绍了生态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的概念,包括雨洪管理(如低影响开发LID技术)、本土植物选择的生态意义、生物多样性廊道的构建等。韧性设计(Resilience Design)被视为核心议题,探讨如何通过设计手段提高城市公共空间抵御自然灾害(如极端降雨、热岛效应)的能力,确保功能的长期稳定性。 第三章 场所精神与文化身份的营造: 聚焦于景观设计中的“意义”层面。本章探讨了著名景观理论家如凯文·林奇、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等人的核心观点,分析了“场所精神”(Genius Loci)如何通过对地域文脉、历史记忆、地方材料的在地化表达而得以确立。书中提供了多个城市历史街区和纪念性广场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平衡现代功能需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第二部分: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规范体系与技术导则 第四章 规划设计阶段的规范要求: 本章全面解读了国家及地方层面关于城市绿地率、开敞空间比例、日照标准、视线通廊控制等强制性技术指标。详细阐述了从城市总体规划到详细景观设计方案的各个层级衔接要求,特别是对于大型城市综合体周边公共配套空间的设计规范。强调了公共空间的可达性、无障碍设计(Universal Design)的强制标准。 第五章 街道与步行环境的精细化设计: 街道作为城市最主要的公共空间,本章给予重点关注。内容涵盖了街道功能分区(交通流线、慢行系统、休憩空间)、街道家具(Street Furniture)的选择标准(包括座椅、标识、照明设备的技术参数)、人行道铺装的耐久性与防滑等级。引入了“街道生活质量指数”(Street Livability Index)的评估方法。 第六章 滨水空间的设计与水安全管理: 针对城市水系的修复与利用,本章提供了从生态护岸到亲水性设计的技术指南。详细介绍了生态驳岸(如缓坡、植被带)与硬质驳岸的适用条件,以及在城市防洪标准下的景观设计调整策略。同时,探讨了水景(喷泉、叠水)的循环系统、水质控制及能耗优化技术。 第七章 公园绿地与休憩设施的设计标准: 细化了不同类型公园(社区公园、城市公园、专类公园)的功能配置比例。重点分析了休憩设施的设计学考量,包括人体工学在座椅设计中的应用、遮荫结构的结构安全与材料选择(如透光性、抗紫外线能力)。对儿童游戏场地的安全标准、器材选择及空间布局进行了规范性的阐述。 第三部分:景观材料构造与工程实施管理 第八章 景观结构与排水构造技术: 深入探讨了景观工程的结构基础。详细阐述了硬质铺装层(石材、混凝土、透水材料)的基层处理、垫层配比和施工工艺,以及如何有效应对沉降、开裂等常见问题。重点介绍了现代景观工程中应用的高效排水系统设计,包括盲沟、集水井的布局与维护。 第九章 园林植物配置的生态工程学: 本章超越了传统的植物美学选择,侧重于植物在微气候调节、土壤保持和水土保持中的工程作用。内容包括本地优势植被群落的模拟、耐污性强的乡土树种名录、以及在复杂城市土壤条件下提高植物成活率的改良技术。强调了植物在不同季节的光影效果与空间限定功能。 第十章 景观照明与智能控制系统: 探讨了景观照明在安全、导向和氛围营造中的作用。标准涵盖了不同照度等级的要求(如步道、雕塑、植被的区分照明)、灯具的选择(光源类型、防护等级IP值、光束角控制)及节能技术(如LED应用、动态调光系统)。并简要介绍了物联网技术在公共空间环境监测(如温湿度、空气质量)中的初步应用。 第十一章 景观工程的质量控制与竣工验收: 提供了从材料进场检验、关键节点施工监控到最终竣工验收的质量管理流程。强调了对隐蔽工程(如基础、管线预埋)的严格记录与复核,以及竣工图、维护手册的编制规范,确保设计意图能够在后期运营维护中得以持续实现。 总结与展望: 本书最后总结了未来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在数字化设计工具(BIM/GIS集成)、气候适应性设计深化以及市民参与式设计(Co-design)方法论的应用前景。 目标读者: 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建筑学、土木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师生;政府规划管理部门、设计院所及施工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设施维护的技术人员,我最看重的是操作的可靠性和数据的可追溯性。这本书在这方面的专业性令人赞叹。它对各类检测设备(从分光光度法到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校准流程、现场操作的注意事项以及误差分析,都做了近乎于标准操作规程(SOP)的详尽描述。书中附件中的表格和图例,可以直接拿去指导现场的初级技术人员进行标准化采样和分析。我特别喜欢它对“限值标准”的演变历史的梳理,清晰地展示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如中国GB标准、欧洲REACH法规)在毒理学认知进步过程中,污染物排放限值是如何逐步收紧的。这种历史纵深感,帮助我们理解当前标准的制定依据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更重要的是,它并没有回避“不确定性”问题,而是教会读者如何评估检测结果的置信区间,这对于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检测报告至关重要。这本书无疑是实验室和现场技术人员案头必备的工具书,它把复杂的仪器分析过程,以一种严谨而可操作的方式呈现了出来。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长期健康风险评估”的系统性构建。它不仅仅罗列了哪些物质有害,而是将污染物暴露剂量与潜在的慢性病风险进行了量化关联,特别是针对儿童、孕妇和老人的特殊敏感性,有单独的风险权重分析。这种以“健康结果”倒推“控制目标”的思路,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社会意义。我注意到书中还专门辟出一部分内容,讲解了如何处理老旧房屋在二次装修或翻新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氡气、石棉等隐形残留物问题,这在很多新建筑导向的资料中是缺失的。这种对不同生命周期建筑的包容性,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行业经验和高度的责任感。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环境质量”的理解层次被拔高了,不再局限于表面的“干净”,而是深入到了分子层面的安全与平衡。这本书无疑是行业内高标准人才培养的基石,也是每一个对居住环境质量有高要求人士的“圣经”级别的参考资料。

评分

从一个普通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赋权”的感觉。在面对装修公司和材料供应商时,我们不再是只能被动接受信息的一方。书中关于“气味与浓度”的关联性讨论非常精辟,它告诉我们,仅仅依靠嗅觉判断污染程度是多么不可靠,从而引导我们建立起科学的判断基准。它详细拆解了那些看似高大上的“负离子”、“光触媒”等治理手段的实际作用机理,并评估了其长期效果,帮助读者识破许多华而不实的营销噱头。我个人受益最大的是关于“通风策略”那一章节。它不仅说了要开窗,还具体分析了不同户型、不同风向下的最佳对流路径设计,甚至提到了机械通风系统(如新风系统)的过滤网选择与维护周期。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相对严谨,但其核心目的始终围绕着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它将高深的科学知识,以一种平实、逻辑清晰的方式传递给每一个关心自己和家人健康的人,让人感觉自己也掌握了一把对抗看不见危险的“科学武器”。

评分

我一直对建筑材料的化学构成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尤其是那些看不见的“游离”物质是如何影响我们日常呼吸的。这本书在材料科学与环境毒理学交叉的领域展现了极高的水准。它没有停留在常见的污染源描述,而是深入探讨了高分子材料老化、潮湿环境催化作用下,污染物释放速率的变化机制。例如,书中对不同类型胶粘剂中游离甲醛的动态释放模型进行了推导和比较,这对于需要进行大型工程项目或对空气质量有极高要求的场所(如医院手术室或高端办公楼)的设计者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到了“交叉污染”与“二次污染”,这在国内很多普及性的读物中是很少涉及的深度。作者清晰地阐述了,即便是使用了低释放量的材料,如果通风不当或与其他释放源堆积,最终的累积效应依然可能超标。这种全生命周期视角的分析,使得这本书的理论深度达到了一个令人信服的高度,远非市面上那些只教你买几台空气净化器了事的小册子可以比拟。它提供的是一种系统性的、工程化的解决思路,而非临时的“打补丁”方案。

评分

这本厚厚的《室内装修污染检测与控制技术手册》摆在桌面上,光是名字就让人感到一丝凝重。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里面充满了各种复杂的化学公式和晦涩难懂的行业术语。然而,翻开书页后,才发现它的实用性和深入性远超我的预期。比如,书中对甲醛、苯系物以及TVOC(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来源、迁移规律以及长期暴露的健康影响做了非常详尽的分析,这部分内容简直是为新装修家庭的业主量身定做的“健康警示录”。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将检测技术——从传统的活性炭管吸附法到更先进的实时监测仪器的使用规范——进行了手把手的拆解说明。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不同材料释放特性的对比图表,清晰地展示了哪些新型环保材料可能依然存在隐患,哪些传统材料在特定条件下反而更安全。这本书对于装修行业的新手来说,简直就是一本必须随身携带的“避坑指南”,它教会的不仅仅是如何“找到”污染,更是如何从源头上“预防”污染的发生,从选材到施工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细致入微的指导,让原本令人头疼的装修污染问题,变得有章可循,不再是令人束手无策的“隐形杀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