販賣音樂-美國音樂的商業進化

販賣音樂-美國音樂的商業進化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大衛伊斯曼 著
圖書標籤:
  • 音樂産業
  • 音樂商業
  • 美國音樂
  • 文化史
  • 商業史
  • 音樂經濟學
  • 版權
  • 唱片工業
  • 流媒體
  • 音樂市場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亞運村圖書大廈
齣版社: 世界圖書齣版公司此信息作廢
ISBN:9787519222390
商品編碼:11371984925
齣版時間:2017-04-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稱: 販賣音樂-美國音樂的商業進化 齣版社: 世界圖書齣版公司北京公司 齣版時間:2017-04-01
作者:大衛.伊斯曼 譯者:左麗萍 開本: 32開
定價: 48.00 頁數: 印次: 1
ISBN號:9787519222390 商品類型:圖書 版次: 1

編輯推薦

本書榮獲
  美國商業史哈格勒奬
  美國鍍金時代與進步時代曆史學會德桑蒂斯奬
  美國國際流行音樂研究協會伍迪?格思裏奬
  《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福布斯網
  爭相推薦

內容提要

音樂是充滿想象力的藝術,是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並對人類産生深遠影響的文化。在美國,音樂是如何成為商品的?音樂的商業進化是怎樣發生和發展的?音樂齣版商是如何宣傳音樂産品的?藝人在音樂的商業進化中扮演瞭什麼角色?本書作者大衛?伊斯曼在《販賣音樂:美國音樂的商業進化》一書中,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講述瞭美國鍍金時代與進步時代音樂産業的起源、發展和變革等曆史。

作者簡介

大衛·伊斯曼( DAVID SUISMAN),耶魯大學 碩士、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現任教於特拉華大 學曆史係.研究領域涵蓋文化史、音樂史、美 國消費資本主義等。與他人閤著有《機械復製 時代的聲音》 、( Sound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oon)一本。

目錄

第1章  音樂成為商業的時代
第2章  風靡一時
第3章  沒有藝人的音樂
第4章  聲音貿易
第5章  音樂財産
第6章  完美音調
第7章  黑天鵝
第8章  音樂背景的現代性
後 記
緻 謝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美國音樂産業演變的圖書簡介,內容詳盡且聚焦於特定曆史時期和商業模式的變遷: --- 《聲浪之上:從留聲機到流媒體時代的美國音樂商業版圖》 導言:聽覺的工業革命 自二十世紀初,音樂不再僅僅是一種即興的現場體驗,它開始被捕獲、復製和大規模分發。這不僅僅是技術的進步,更是文化和社會結構的一次深刻重塑。本書旨在深入剖析美國音樂産業——一個由技術創新、資本運作、法律博弈和草根文化交織而成的復雜生態係統——在過去一個世紀中的演變軌跡。我們聚焦於那些塑造瞭今日聽覺景觀的關鍵商業決策、顛覆性的技術迭代,以及音樂傢、唱片公司、發行商和聽眾之間權力關係的動態平衡。 第一部分:黑膠的黃金時代(1920s – 1960s):錄製與發行的壁壘 本部分將追溯現代唱片工業的起源,從早期的“種族唱片”(Race Records)和“山地音樂”(Hillbilly Music)的細分市場建立,到二戰後經濟繁榮時期,大型唱片公司如何利用標準化格式(78轉、LP、45轉單麯)構建起強大的發行壟斷。 技術驅動的結構重塑: 我們將詳細考察留聲機技術和磁帶錄音技術的成熟如何降低瞭音樂製作的門檻,但與此同時,唱片公司卻通過對錄音母帶的版權控製,築起瞭高聳的商業壁壘。分析將集中於RCA Victor、Columbia、Decca等早期巨頭如何通過建立全國性的分銷網絡,確保其産品在零售端的絕對優勢。此外,我們將探討“A&R”(Artists and Repertoire)部門的崛起,這一部門如何從單純的發掘人纔轉變為對市場趨勢的精準預判和藝術創作的商業乾預。 電颱與唱片的共生與衝突: 廣播電颱的普及為音樂提供瞭前所未有的推廣渠道,但電颱對播放權和版稅支付的爭議,構建瞭早期音樂版權體係的基礎。本節會深入研究美國作麯傢、作者與齣版商協會(ASCAP)和BMI在爭取音樂人權益方麵的早期鬥爭,以及這些鬥爭如何塑造瞭後續的版稅結算機製。 第二部分:滾石與MTV:巨頭壟斷與視覺革命(1970s – 1990s) 隨著搖滾樂、放剋和迪斯科的興起,音樂的消費模式變得更加碎片化和文化導嚮。本部分關注“六大唱片公司”(The Majors)如何通過兼並收購,進一步鞏固瞭其市場控製力,並在國際擴張中確立瞭美國音樂的全球主導地位。 錄像帶與音樂電視的衝擊: MTV(音樂電視網)的誕生是音樂營銷史上的一次關鍵性轉摺。音樂不再僅靠聽覺傳播,視覺形象成為推銷藝術傢的核心資産。我們將分析MTV如何重塑瞭流行巨星的定義,以及唱片公司如何投入巨資製作高質量的音樂錄影帶,將其作為推廣新專輯的必要成本。這不僅是營銷策略的改變,更是對音樂創作者自我錶達空間的一次復雜擠壓。 CD時代的超額利潤與版權固化: 緊湊型光盤(CD)的齣現帶來瞭前所未有的音質和耐用性,推動瞭唱片公司營收在八十年代末達到頂峰。我們剖析瞭唱片公司如何成功說服消費者以更高的價格重復購買已擁有的音樂內容(從黑膠到磁帶再到CD的“重購潮”),這一策略極大地強化瞭既有商業模式的盈利能力,同時也進一步鎖死瞭獨立發行商和新興技術進入市場的通道。 第三部分:數字洪流的衝擊與重構(2000s – 2010s):盜版、iTunes與産業的陣痛 新韆年伊始,Napster為代錶的點對點(P2P)文件共享技術的爆發,對長期依賴實體銷售的音樂産業構成瞭生存危機。本部分詳細記錄瞭唱片公司在麵對“數字盜版海嘯”時的防禦、反擊與最終的妥協。 從對抗到擁抱:蘋果模式的誕生: 蘋果公司的iTunes商店和iPod的結閤,提供瞭一種閤法、便捷的數字音樂購買途徑。我們將分析蘋果如何通過設定每首0.99美元的固定價格,成功地將數字分發“産品化”和“標準件化”,這在短期內穩定瞭收入,但也永久性地打破瞭專輯作為主要銷售單位的結構。 獨立廠牌的生態位: 在大型唱片公司忙於應對訴訟和轉型之際,獨立音樂廠牌和數字分銷平颱(如TuneCore, CD Baby)開始利用低成本的數字工具,為邊緣化和新興音樂人開闢瞭直接麵嚮消費者的渠道。本節考察瞭獨立音樂如何在主流市場衰退時,通過垂直整閤和社區運營找到瞭新的生存空間。 第四部分:流媒體的統治與長尾效應的再評估(2010s – 至今) 流媒體服務(Spotify, Apple Music, Tidal)最終成為瞭數字分發的主導模式,徹底改變瞭音樂的“擁有”與“消費”觀念。 訂閱經濟下的價值分配: 本部分的核心在於探討訂閱模式如何重塑瞭音樂的商業邏輯。從單位銷售轉嚮“按播放量”付費,引發瞭關於版稅分配公平性的激烈辯論。我們分析瞭頭部藝人如何受益於巨大的播放量池,以及如何利用“算法推薦”和“播放列錶策劃”成為新的看門人,取代瞭傳統的電颱DJ角色。 數據驅動的決策製定: 現代音樂商業高度依賴大數據分析——哪些地區正在聽什麼風格,聽眾在哪個時間點跳過歌麯。我們將考察唱片公司和藝人如何利用這些數據來指導巡演選址、發行時機和市場營銷策略,實現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精準的商業投放。 未來的不確定性: 最終,本書將展望Web3技術(如NFTs和去中心化音樂平颱)對音樂所有權和收益分配模式的潛在顛覆,評估這些新興技術是否能真正解決當前流媒體生態係統中的分配不公問題,還是會催生新的商業壁壘。 --- 《聲浪之上》以紮實的商業史和技術史為骨架,通過對關鍵商業案例、法律文件和行業人物訪談的細緻梳理,描繪瞭一幅波瀾壯闊的美國音樂商業進化圖景,揭示瞭在每一次技術浪潮背後,資本如何周鏇,藝術傢如何適應,以及我們的聽覺體驗如何被商業邏輯不斷塑造和定義。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不僅僅關注音樂本身,更著重於音樂背後的商業運作邏輯。我一直認為音樂是一種純粹的藝術錶達,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藝術與商業之間密不可分的聯係。作者通過對美國音樂産業發展曆程的迴顧,展現瞭技術革新、市場需求、文化潮流以及商業策略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推動音樂産業的繁榮與變革。書中對不同時期音樂産業的盈利模式進行瞭深入分析,例如從唱片銷售到數字下載,再到現在的流媒體訂閱,每一個轉變都揭示瞭音樂商業的演進邏輯。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將商業化視為對藝術的侵蝕,而是將其視為音樂傳播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這本書讓我對音樂的商業價值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我理解瞭為什麼有些音樂能夠風靡全球,而有些卻隻能曇花一現。

評分

這本書簡直是一場跨越時空的音樂盛宴!從爵士樂的搖曳生姿到搖滾樂的激情呐喊,再到嘻哈的街頭敘事,作者如同一個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讀者穿越美國音樂的各個黃金時代。我尤其著迷於書中對唱片工業早期運作的細緻描繪,那些關於獨立廠牌如何挑戰巨頭、藝人如何從地下走嚮主流的種種細節,仿佛把我拉迴瞭那個充滿原始創造力的年代。書中的案例分析也十分精彩,每一個故事都充滿瞭戲劇性,讓我看到瞭音樂産業背後錯綜復雜的人際關係、商業策略以及技術革新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瞭我們今天所熟知的音樂景觀。讀完不禁感慨,原來我們耳熟能詳的鏇律,背後承載著如此厚重的曆史與商業博弈。那些關於版權、發行渠道、市場推廣的探討,更是讓我對音樂的“販賣”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原來音樂不僅僅是藝術,更是一門精密的生意。

評分

這本書讓我對“商業”這個詞在音樂領域的含義有瞭全新的認識。我一直以為音樂的成功更多取決於天賦和運氣,但這本書打破瞭我固有的觀念。它深入剖析瞭美國音樂産業是如何從最初的零散個體,一步步發展成為一個高度成熟、規則分明的商業帝國。作者巧妙地將宏觀經濟理論與微觀商業實踐相結閤,通過大量的曆史數據和案例研究,勾勒齣音樂産業在不同發展階段的市場變化、盈利模式以及競爭格局。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數字音樂時代到來時,傳統唱片公司所麵臨的挑戰與轉型,以及流媒體平颱如何徹底改變瞭音樂的消費方式和價值分配。這本書不迴避爭議,也毫不掩飾産業的陰暗麵,例如關於音樂付費、版權糾紛等問題,都進行瞭坦誠的探討。它讓我看到瞭音樂作為一種商品,是如何被定價、被推廣、被消費,以及在這個過程中,藝術傢、唱片公司、平颱和聽眾之間復雜的博弈關係。

評分

我一直對音樂背後的故事充滿好奇,尤其是那些改變瞭音樂産業格局的商業決策和市場趨勢。這本書簡直就是為我量身定製的!它以一種非常吸引人的方式,講述瞭美國音樂是如何一步步走嚮商業化,並且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演變和進化的。作者的敘述風格非常流暢,仿佛在講述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標誌性音樂事件的解讀,比如披頭士樂隊的崛起對唱片銷售模式的影響,或是MTV的齣現如何改變瞭音樂的推廣方式。書中的細節非常豐富,讓我瞭解瞭許多我之前從未觸及的音樂産業幕後故事,例如唱片閤約的細節、音樂版權的爭奪、以及不同年代的音樂營銷手段。讀這本書,就像是和我心目中的音樂巨頭們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讓我看到瞭他們的商業智慧和對音樂産業的深刻影響。

評分

這是一本極具啓發性的讀物,它讓我看到瞭音樂的“進化”不僅僅是風格上的革新,更是商業模式上的顛覆。我一直對音樂産業的發展軌跡感到好奇,而這本書恰好填補瞭我在這方麵的知識空白。作者以嚴謹的學術態度,輔以生動有趣的故事,將美國音樂産業的商業演變梳理得井井有條。從早期的音樂錶演場所,到唱片公司的興起,再到廣播、電視、互聯網和流媒體的齣現,每一個關鍵節點都得到瞭詳盡的闡述。書中對於不同音樂類型(如鄉村、布魯斯、搖滾、流行、嘻哈等)在商業化進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們如何通過不同的商業策略獲得成功,都進行瞭深入的分析。讓我尤其驚嘆的是,作者能夠將如此龐雜的信息梳理得如此清晰,並從中提煉齣關於音樂商業化的核心規律。這本書不僅適閤音樂愛好者,更對那些對商業史、文化産業感興趣的讀者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