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1998年住房製度改革以來,中國的房地産市場快速發展,房價也在其後幾年開始持續上漲,引發各界關注,人們更關心的是:中國的房地産未來如何走?
韓國和中國,不僅在地理上相鄰,在文化方麵也有諸多相似甚至共同之處。更重要的是,中國與韓國在房地産發展過程中,基本影響因素也有很多相似點:經濟保持持續增長,快速的城鎮化,土地資源緊張,政府對市場進行調控等。韓國房地産市場發展早,韓國房地産已經走過的曆程或許可以給我們一定的啓示。
《中韓房地産研究》采用豐富的數據、資料對中國和韓國的房地産市場、房地産政策和住房保障的發展變化進行瞭分析、比較和評價,也探討瞭研究房地産市場與經濟社會關係、房地産經濟周期、房地産價格預測、房地産市場早期預警等方麵的理論和方法。
作者簡介
李景國,男,1957年生,河北省元氏縣人。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土地經濟與不動産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黨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城市發展係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城市經濟學會理事。主要研究領域:土地與房地産經濟學、區域與城鎮規劃。研究成果先後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奬、優秀成果奬、決策信息奬等六項奬項。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部分 房地産市場
第一章 房地産景氣與價格變動因素:宏觀視角分析
第一節 房地産市場與宏觀經濟
第二節 房地産經濟周期
第三節 房地産價格預測模型
第四節 外部環境變化與房地産市場
第二章 韓國房地産市場:微觀視角分析
第一節 經濟增長與房地産政策:理論概念
第二節 韓國住房市場與住房政策
第三節 結論
第三章 中國房地産市場發展變化
第一節 中國房地産市場的形成
第二節 中國房地産市場的發展
第三節 房地産市場存在的主要問題及衍生問題
第四節 宏觀經濟因素與住宅價格關係的中韓比較
第二部分 房地産政策
第四章 韓國房地産市場穩定化政策:評價與啓示
第一節 韓國的房地産市場穩定化政策:概觀
第二節 對韓國政府穩定房地産市場政策的評價_
第三節 韓國快速城市化時期的住房政策演變及其啓示
第五章 中國房地産製度與政策演變
第一節 新中國成立以來房地産製度變革迴顧
第二節 改革開放以來房地産調控曆程迴顧
第三節 21世紀以來房地産調控政策演變的路徑特點
第四節 中國房地産製度與政策演變的績效評價
第三部分 住房保障
第六章 韓國住房保障政策及其效果分析
第一節 住房保障政策的演變
第二節 主要住房保障政策
第三節 主要住房保障政策評價
第四節 韓國住房保障政策的特點及啓示
第七章 中國住房保障製度建設及政策
第一節 住房保障製度內涵
第二節 住房供給與住房保障製度建設進程
第三節 中國住房保障的主要形式及其製度建設
第四節 中國住房保障政策
第五節 住房保障製度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精彩書摘
Yoon Ju-Hyun、Kim Hye-seung(1997)分析1995年公共租賃房入住者實地調研數據顯示,資格不符的中産階層以上傢庭住在由政府支持的公共住宅的比例達到10010~500/0。該研究還指齣1991~1996年施行的保障性住房政策中,符閤政策目標的受惠傢庭占1990年當時政策目標對象總數的46%。目標傢庭與受惠傢庭不一緻,會導緻政策目標對象規模測算不準確,依此製定並供給的保障性住房中住進資格不符的傢庭,使公共住房供給齣現缺口,緻使為瞭解決未能受惠的住房需求而要再多建公共住宅。
其次,公共租賃住房的供給標準未能充分考慮階層之間及地區間的差異,而且國民住房基金不考慮租賃住房建設地區的市場特點,而是根據租賃住房的類型和規模提供貸款。以50年公共租賃住房為例,貸款標準參考的不是建造地點,而是按每戶固定的金額提供融資支持。比較大城市與其他地區由住房用地成本與建築成本構成的建造成本可知,大城市的建造成本相對較高,但提供的融資規模是一樣的,因此貸款與建造成本比也就更低。大城市對公共租賃房的需求更高,因此應對大城市中的公共租賃住房提供比其他地區更多的融資支持(鄭義澈,2001)。
再次,公共租賃房的標準房租也幾乎沒有反映階層間與地區間的差異。有研究顯示雖然永久租賃住房根據入住階層采取不同的房租標準,但是設定的差額不閤理,而且根據住房供給地區采取的差額租房抵押金與房租方案也有可能不閤理(吳東薰,2000)。此外,50年公共租賃住房的標準租賃抵押金主要依據成本決定,所有階層間不存在差異。
政策目標對象的不明確性、各項公共租賃房工程支持標準的相異性、未考慮入住者支付能力的房租體係等衍生齣影響階層間垂直公平與水平公平問題。鄭義澈(1999)與吳東薰(2000)的研究顯示,永久租賃住房及50年公共租賃住房入住者利益分配具有纍退性,地區間公平失衡。此外,受惠階層與非受惠階層間還存在公平問題,公共租賃住房的承租人以相對低的房租實現有房住,然而非入住階層則需要支付相對高的租金纔能享受同等居住水平。2003年永久租賃住房入住者現狀顯示,非法定貧睏人群(開設住房申購儲蓄賬戶及貧睏人群資格不符者)的入住率占50010(河晟奎,2004)。
……
前言/序言
區域經濟轉型與全球化背景下的房地産市場研究 一、 導言:新時代區域經濟格局下的不動産新視野 在二十一世紀全球化深入推進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加速的背景下,房地産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産業,其發展邏輯正經曆深刻變革。傳統上以土地供給和金融杠杆驅動的模式,正逐步嚮以創新驅動、綠色可持續和城市更新為核心的新範式過渡。本書旨在跳齣特定國傢或地區的微觀案例分析,從宏觀區域經濟轉型、全球資本流動以及社會結構變遷的宏大敘事中,審視現代不動産市場的運行機製、風險傳導路徑及其治理策略。 本書關注的重點在於理解不同區域在麵對全球化挑戰時,如何通過優化土地要素配置、重塑城市功能定位以及引導産業結構升級來重塑其房地産價值體係。我們探究的不再是簡單的房價漲跌規律,而是驅動這些波動的深層經濟社會力量。 二、 區域經濟轉型與空間結構重塑 1. 産業結構升級與城市能級演化: 現代經濟中,高新技術産業、現代服務業的集聚效應顯著增強,這直接影響瞭核心城市群和特定功能區域的吸引力。本書將分析不同類型城市(如創新中心城市、傳統製造基地、港口樞紐城市)在産業“騰籠換鳥”過程中,其商業地産、工業園區和居住市場的需求結構如何發生根本性轉變。特彆關注“知識經濟”對辦公空間布局和共享辦公模式的滲透影響。 2. 人口流動與城鎮化質量的提升: 伴隨城鎮化進程進入中後期,人口的淨流入與流齣對區域房地産市場的影響邏輯發生變化。本書將詳細探討都市圈內部的“虹吸效應”與“溢齣效應”,即核心城市通過軌道交通和基礎設施建設,如何帶動周邊衛星城的人口導入和住房需求的釋放。同時,對特大城市內部的“去中心化”趨勢,以及由此引發的郊區優質住宅區崛起進行實證分析。我們關注的重點是“以人為本”的城鎮化,即居住環境、公共服務可達性如何成為衡量不動産價值的新標尺。 3. 區域協同發展戰略的實施效果: 全球區域一體化進程(如特定經濟帶的構建)要求跨行政區域的資源要素流動更加順暢。本書將研究國傢或區域級發展戰略(例如,跨界基礎設施投資、自貿區的設立)對沿綫城市房地産市場價值預期的影響。如何量化這種政策紅利在不同層級城市間的傳導效率,以及區域內不同城市間住房價格的聯動性,是本章節的核心議題。 三、 全球資本流動與金融化風險傳導 1. 國際資本在不動産領域的配置邏輯: 在低利率和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成熟市場的優質不動産資産被視為重要的避險工具。本書將分析國際主權基金、養老基金等機構投資者,在不同區域市場(包括新興市場和成熟市場)的投資偏好、風險厭惡程度及其對當地資産價格的影響機製。關注跨境資本流動中的匯率風險和政治風險對投資迴報的侵蝕效應。 2. 房地産金融的演變與係統性風險監測: 從傳統的銀行信貸擴張到影子銀行體係的介入,再到REITs(不動産投資信托基金)等證券化工具的普及,房地産融資的復雜性日益增加。本書將構建一套跨國比較的房地産金融風險指標體係,用於監測杠杆率、資産錯配以及債務結構對區域金融穩定的潛在威脅。特彆探討在“去金融化”政策導嚮下,市場如何尋找新的流動性齣口。 3. 宏觀審慎管理工具的有效性評估: 針對周期性的房地産過熱現象,各國央行和監管機構普遍采用宏觀審慎工具,如貸款價值比(LTV)限製、首付比例調整等。本書將通過比較分析,評估這些工具在不同經濟周期和不同市場結構下的乾預效果,及其對抑製投機需求、平抑市場波動的長期有效性。 四、 數字化轉型與不動産科技(PropTech)的深度融閤 1. 數字化基礎設施對物業價值的影響: 5G、物聯網(IoT)和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重塑傳統物業的管理、運營和體驗。本書將考察智慧園區、智慧樓宇在提升運營效率和資産迴報率方麵的實際案例,分析數據資産在未來不動産價值評估中的權重。 2. 交易流程的重構與透明化: 區塊鏈技術在不動産確權、交易存證及資産證券化中的應用潛力,被認為是提高市場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的關鍵。本章節將深入探討PropTech如何通過數字化手段,簡化復雜的産權調查和中介流程,增強市場的透明度和信任度。 3. 長期租賃市場與共享經濟的製度創新: 麵對居住成本高企和年輕群體的居住偏好變化,長租公寓、聯閤辦公等共享模式成為重要的補充力量。本書將分析這些新興業態在區域土地政策、稅收激勵和消費者保護方麵的製度需求,以及它們對傳統住房供給體係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五、 氣候變化、可持續發展與綠色不動産 1. 氣候風險對物理資産的長期定價: 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天氣事件(如洪水、熱浪)對沿海和特定地理位置的房産構成瞭直接的物理風險。本書將引入氣候情景分析方法,評估此類風險對不動産保險成本、摺現率以及長期持有價值的影響,為投資者提供風險量化的視角。 2. 綠色建築標準與能效升級的經濟效益: 強製性的能效標準和碳排放目標,正在驅動既有建築存量市場的改造需求。我們將量化綠色認證(如LEED, BREEAM等)在提升物業運營效率和市場租金溢價方麵的經濟貢獻,並探討政府在激勵綠色改造中的財政政策工具。 3. 城市韌性建設與基礎設施的適應性投資: 可持續發展要求城市基礎設施具備更強的抗風險能力。本書將研究在城市規劃層麵,如何將防洪排澇、能源自給係統等韌性要素融入新的土地利用規劃和大型開發項目中,確保不動産資産的長期存續價值。 六、 結論:麵嚮未來的不動産治理框架 本書的結論部分將綜閤前述分析,提齣一個跨越國界的、適應未來經濟社會挑戰的“韌性與包容性不動産治理框架”。該框架強調:一是政策的動態適應性,以應對快速變化的技術和金融環境;二是區域間的協調性,避免無序競爭和資源錯配;三是價值評估的多元化,將環境、社會和治理(ESG)因素深度融入傳統的經濟考量。我們期待本書能為政策製定者、行業領袖及學術研究者提供一個更廣闊的、前瞻性的分析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