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以来,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房价也在其后几年开始持续上涨,引发各界关注,人们更关心的是:中国的房地产未来如何走?
韩国和中国,不仅在地理上相邻,在文化方面也有诸多相似甚至共同之处。更重要的是,中国与韩国在房地产发展过程中,基本影响因素也有很多相似点:经济保持持续增长,快速的城镇化,土地资源紧张,政府对市场进行调控等。韩国房地产市场发展早,韩国房地产已经走过的历程或许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启示。
《中韩房地产研究》采用丰富的数据、资料对中国和韩国的房地产市场、房地产政策和住房保障的发展变化进行了分析、比较和评价,也探讨了研究房地产市场与经济社会关系、房地产经济周期、房地产价格预测、房地产市场早期预警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
作者简介
李景国,男,1957年生,河北省元氏县人。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土地经济与不动产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党委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城市发展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土地与房地产经济学、区域与城镇规划。研究成果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优秀成果奖、决策信息奖等六项奖项。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分 房地产市场
第一章 房地产景气与价格变动因素:宏观视角分析
第一节 房地产市场与宏观经济
第二节 房地产经济周期
第三节 房地产价格预测模型
第四节 外部环境变化与房地产市场
第二章 韩国房地产市场:微观视角分析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房地产政策:理论概念
第二节 韩国住房市场与住房政策
第三节 结论
第三章 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变化
第一节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形成
第二节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第三节 房地产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衍生问题
第四节 宏观经济因素与住宅价格关系的中韩比较
第二部分 房地产政策
第四章 韩国房地产市场稳定化政策:评价与启示
第一节 韩国的房地产市场稳定化政策:概观
第二节 对韩国政府稳定房地产市场政策的评价_
第三节 韩国快速城市化时期的住房政策演变及其启示
第五章 中国房地产制度与政策演变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房地产制度变革回顾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房地产调控历程回顾
第三节 21世纪以来房地产调控政策演变的路径特点
第四节 中国房地产制度与政策演变的绩效评价
第三部分 住房保障
第六章 韩国住房保障政策及其效果分析
第一节 住房保障政策的演变
第二节 主要住房保障政策
第三节 主要住房保障政策评价
第四节 韩国住房保障政策的特点及启示
第七章 中国住房保障制度建设及政策
第一节 住房保障制度内涵
第二节 住房供给与住房保障制度建设进程
第三节 中国住房保障的主要形式及其制度建设
第四节 中国住房保障政策
第五节 住房保障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精彩书摘
Yoon Ju-Hyun、Kim Hye-seung(1997)分析1995年公共租赁房入住者实地调研数据显示,资格不符的中产阶层以上家庭住在由政府支持的公共住宅的比例达到10010~500/0。该研究还指出1991~1996年施行的保障性住房政策中,符合政策目标的受惠家庭占1990年当时政策目标对象总数的46%。目标家庭与受惠家庭不一致,会导致政策目标对象规模测算不准确,依此制定并供给的保障性住房中住进资格不符的家庭,使公共住房供给出现缺口,致使为了解决未能受惠的住房需求而要再多建公共住宅。
其次,公共租赁住房的供给标准未能充分考虑阶层之间及地区间的差异,而且国民住房基金不考虑租赁住房建设地区的市场特点,而是根据租赁住房的类型和规模提供贷款。以50年公共租赁住房为例,贷款标准参考的不是建造地点,而是按每户固定的金额提供融资支持。比较大城市与其他地区由住房用地成本与建筑成本构成的建造成本可知,大城市的建造成本相对较高,但提供的融资规模是一样的,因此贷款与建造成本比也就更低。大城市对公共租赁房的需求更高,因此应对大城市中的公共租赁住房提供比其他地区更多的融资支持(郑义澈,2001)。
再次,公共租赁房的标准房租也几乎没有反映阶层间与地区间的差异。有研究显示虽然永久租赁住房根据入住阶层采取不同的房租标准,但是设定的差额不合理,而且根据住房供给地区采取的差额租房抵押金与房租方案也有可能不合理(吴东薰,2000)。此外,50年公共租赁住房的标准租赁抵押金主要依据成本决定,所有阶层间不存在差异。
政策目标对象的不明确性、各项公共租赁房工程支持标准的相异性、未考虑入住者支付能力的房租体系等衍生出影响阶层间垂直公平与水平公平问题。郑义澈(1999)与吴东薰(2000)的研究显示,永久租赁住房及50年公共租赁住房入住者利益分配具有累退性,地区间公平失衡。此外,受惠阶层与非受惠阶层间还存在公平问题,公共租赁住房的承租人以相对低的房租实现有房住,然而非入住阶层则需要支付相对高的租金才能享受同等居住水平。2003年永久租赁住房入住者现状显示,非法定贫困人群(开设住房申购储蓄账户及贫困人群资格不符者)的入住率占50010(河晟奎,2004)。
……
前言/序言
区域经济转型与全球化背景下的房地产市场研究 一、 导言:新时代区域经济格局下的不动产新视野 在二十一世纪全球化深入推进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的背景下,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其发展逻辑正经历深刻变革。传统上以土地供给和金融杠杆驱动的模式,正逐步向以创新驱动、绿色可持续和城市更新为核心的新范式过渡。本书旨在跳出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微观案例分析,从宏观区域经济转型、全球资本流动以及社会结构变迁的宏大叙事中,审视现代不动产市场的运行机制、风险传导路径及其治理策略。 本书关注的重点在于理解不同区域在面对全球化挑战时,如何通过优化土地要素配置、重塑城市功能定位以及引导产业结构升级来重塑其房地产价值体系。我们探究的不再是简单的房价涨跌规律,而是驱动这些波动的深层经济社会力量。 二、 区域经济转型与空间结构重塑 1. 产业结构升级与城市能级演化: 现代经济中,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的集聚效应显著增强,这直接影响了核心城市群和特定功能区域的吸引力。本书将分析不同类型城市(如创新中心城市、传统制造基地、港口枢纽城市)在产业“腾笼换鸟”过程中,其商业地产、工业园区和居住市场的需求结构如何发生根本性转变。特别关注“知识经济”对办公空间布局和共享办公模式的渗透影响。 2. 人口流动与城镇化质量的提升: 伴随城镇化进程进入中后期,人口的净流入与流出对区域房地产市场的影响逻辑发生变化。本书将详细探讨都市圈内部的“虹吸效应”与“溢出效应”,即核心城市通过轨道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如何带动周边卫星城的人口导入和住房需求的释放。同时,对特大城市内部的“去中心化”趋势,以及由此引发的郊区优质住宅区崛起进行实证分析。我们关注的重点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即居住环境、公共服务可达性如何成为衡量不动产价值的新标尺。 3. 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 全球区域一体化进程(如特定经济带的构建)要求跨行政区域的资源要素流动更加顺畅。本书将研究国家或区域级发展战略(例如,跨界基础设施投资、自贸区的设立)对沿线城市房地产市场价值预期的影响。如何量化这种政策红利在不同层级城市间的传导效率,以及区域内不同城市间住房价格的联动性,是本章节的核心议题。 三、 全球资本流动与金融化风险传导 1. 国际资本在不动产领域的配置逻辑: 在低利率和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成熟市场的优质不动产资产被视为重要的避险工具。本书将分析国际主权基金、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在不同区域市场(包括新兴市场和成熟市场)的投资偏好、风险厌恶程度及其对当地资产价格的影响机制。关注跨境资本流动中的汇率风险和政治风险对投资回报的侵蚀效应。 2. 房地产金融的演变与系统性风险监测: 从传统的银行信贷扩张到影子银行体系的介入,再到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等证券化工具的普及,房地产融资的复杂性日益增加。本书将构建一套跨国比较的房地产金融风险指标体系,用于监测杠杆率、资产错配以及债务结构对区域金融稳定的潜在威胁。特别探讨在“去金融化”政策导向下,市场如何寻找新的流动性出口。 3. 宏观审慎管理工具的有效性评估: 针对周期性的房地产过热现象,各国央行和监管机构普遍采用宏观审慎工具,如贷款价值比(LTV)限制、首付比例调整等。本书将通过比较分析,评估这些工具在不同经济周期和不同市场结构下的干预效果,及其对抑制投机需求、平抑市场波动的长期有效性。 四、 数字化转型与不动产科技(PropTech)的深度融合 1. 数字化基础设施对物业价值的影响: 5G、物联网(IoT)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重塑传统物业的管理、运营和体验。本书将考察智慧园区、智慧楼宇在提升运营效率和资产回报率方面的实际案例,分析数据资产在未来不动产价值评估中的权重。 2. 交易流程的重构与透明化: 区块链技术在不动产确权、交易存证及资产证券化中的应用潜力,被认为是提高市场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的关键。本章节将深入探讨PropTech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简化复杂的产权调查和中介流程,增强市场的透明度和信任度。 3. 长期租赁市场与共享经济的制度创新: 面对居住成本高企和年轻群体的居住偏好变化,长租公寓、联合办公等共享模式成为重要的补充力量。本书将分析这些新兴业态在区域土地政策、税收激励和消费者保护方面的制度需求,以及它们对传统住房供给体系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五、 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与绿色不动产 1. 气候风险对物理资产的长期定价: 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事件(如洪水、热浪)对沿海和特定地理位置的房产构成了直接的物理风险。本书将引入气候情景分析方法,评估此类风险对不动产保险成本、折现率以及长期持有价值的影响,为投资者提供风险量化的视角。 2. 绿色建筑标准与能效升级的经济效益: 强制性的能效标准和碳排放目标,正在驱动既有建筑存量市场的改造需求。我们将量化绿色认证(如LEED, BREEAM等)在提升物业运营效率和市场租金溢价方面的经济贡献,并探讨政府在激励绿色改造中的财政政策工具。 3. 城市韧性建设与基础设施的适应性投资: 可持续发展要求城市基础设施具备更强的抗风险能力。本书将研究在城市规划层面,如何将防洪排涝、能源自给系统等韧性要素融入新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大型开发项目中,确保不动产资产的长期存续价值。 六、 结论:面向未来的不动产治理框架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综合前述分析,提出一个跨越国界的、适应未来经济社会挑战的“韧性与包容性不动产治理框架”。该框架强调:一是政策的动态适应性,以应对快速变化的技术和金融环境;二是区域间的协调性,避免无序竞争和资源错配;三是价值评估的多元化,将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因素深度融入传统的经济考量。我们期待本书能为政策制定者、行业领袖及学术研究者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前瞻性的分析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