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湿地生态环境需水规律与调控管理:以辽河三角洲为例

河口湿地生态环境需水规律与调控管理:以辽河三角洲为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苏芳莉 等 著
图书标签:
  • 河口湿地
  • 生态水文
  • 需水规律
  • 辽河三角洲
  • 水资源管理
  • 湿地生态
  • 生态调控
  • 水生态
  • 三角洲
  • 需水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16810
版次:1
商品编码:11553473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7
字数:2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河口湿地生态环境需水规律与调控管理:以辽河三角洲为例》以国家自然基金“辽河三角洲湿地芦苇需水规律研究”(50879046)为依托,以课题组近5年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以辽河三角洲河口湿地为研究对象,按照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把生态环境需水量划分为4种类型:湿地植物需水量、湿地土壤需水量、生物栖息地需水量以及湖泊-坑塘-水库-养殖用地生态环境需水量,并分别确立了需水量的级别和相应指标。在此基础上提出辽河三角洲水资源的管理模式。

目录

第一篇 理论篇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辽河三角洲湿地现状一、辽河三角洲湿地发展历程二、水资源现状三、水质情况第二节 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现状一、国外研究现状二、国内研究现状第三节 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展望一、辽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解决对策二、研究展望第二章 辽河三角洲湿地概况第一节 湿地的演变历史一、地理位置二、辽河三角洲地貌演化三、辽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的形成四、辽河三角洲湿地的演化规律第二节 自然概况一、地质地貌特征二、水文条件三、气象气候条件四、土壤类型及植物资源第三节 社会经济状况第四节 流经湿地水系第三章 辽宁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第一节 辽宁双台河口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方法一、国外生态环境需水量方法介绍二、适用于我国的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方法介绍三、河口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方法的选取第二节 辽宁双台河口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一、利用“3S”技术进行信息提取二、辽宁双台河口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变化分析三、本章小结第四章 辽河三角洲湿地植被需水机理第一节 不同水层深度对芦苇生长状况的影响一、研究现状二、试验布设三、观测内容与方法四、不同地下水埋深对芦苇生长的影响五、不同地下水埋深对芦苇各部分含水率的影响六、不同地下水埋深对芦苇产量的影响七、不同试验处理对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八、芦苇成熟后各部分数据分析九、小结第二节 不同晒田程度对芦苇的影响一、不同晒田程度对人工湿地芦苇迅速生长期生态特征的影响二、不同试验处理对植株含水量的影响三、不同试验处理对芦苇产量的影响四、不同试验处理对桶栽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五、小结第三节 不同水分条件下芦苇根系发育规律一、研究现状二、试验布设……第二篇 应用篇后记图版

精彩书摘

  1.芦苇生理需水的研究  直接用于芦苇正常生命活动及植株保持体内水分平衡要求灌溉的水即为生理需水,这一部分水与植株生长有直接关系,如植株组成、分解和吸收营养物质、制造有机质、运输营养溶剂、新陈代谢等。生理需水不足时,植株萎蔫,光合作用强度降低,分解代谢增强,合成代谢受到抑制,甚至植株死亡。而生态需水是为正常生长创造良好的体外环境要求灌溉的水,它有调节和改善区域环境、影响植株生长的作用,如以水调温、以水调气、以水调肥、以水压碱等。  2.不同生育期的芦苇需水量研究  芦苇虽然是喜湿植物,但是同样需要土壤具有良好的通气条件,才能使根系发育良好,土壤中微生物活动与有机质分解正常;而长期淹水会使土壤氧气缺乏,微生物活动减弱,有机质分解缓慢,有毒物质积累,根系发育不良,吸收能力减弱以致减产。晒田、露田可以增加土壤含氧量,起到改善土壤通气状况的作用,甚至作用更大。不同植物的生理需水量不同,同一种植物不同生育期的需水量也有变化。以蒸腾为主的生理耗水量随着作物植株高度、叶面积、干物质积累等群体指标增加而增加,也随着作物个体生理变化而变化。应根据各生育期植株需水量,适当调节灌溉水量,制定适宜的灌溉方式。  3.地下水位深度变化对芦苇生长发育的研究  湿地地下水位高低是决定湿地土壤水分含量的重要因子,而目前的地下水位研究多局限于干旱区。芦苇广泛分布于我国温带地区,生长于池沼、河岸、河溪边等季节性和非周期性地下水位深度变化较大的浅水地区。地下水位深度变化影响芦苇的生长、发育及分布,研究地下水位深度变化对芦苇生长发育的影响,可以揭示芦苇生长发育及分布的制约因素,为湿地生态系统保育和植被恢复重建提供依据。  二、试验布设  试验于2009年4月春、夏、秋三季在沈阳农业大学水利学院试验基地进行。  芦苇取自辽河三角洲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将早春未发芽的芦苇(当地芦苇收割时栽种9棵,每行3棵,间距约10cm。芦根熟枯黄后,芦苇齐地剪下,留下土面以下根系部分留待次年出芽生长),挖取主根系达30cm,剪断。  ……

前言/序言


书籍简介:探寻蓝色脉络——大型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深远影响 本书聚焦于全球范围内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生态系统,特别是河流下游和三角洲区域产生的复杂而深远的影响。我们旨在提供一个跨学科的视角,深入剖析人类活动如何重塑河流的自然水文过程,以及这些变化如何驱动生态结构与功能的演变。 第一部分:水利工程的历史轨迹与生态代价 本部分首先梳理了人类利用水资源的历史脉络,从早期的灌溉系统到现代的大型水坝和跨流域调水工程。我们详细考察了这些工程在提供能源、保障城市用水和农业灌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也系统地揭示了其伴随的生态负面效应。 1. 河流连通性的割裂: 研究了大坝在物理上阻断河流连续性所带来的影响,包括对洄游性鱼类种群的毁灭性打击,以及对河流沉积物输送(泥沙)的拦截作用。沉积物供应的减少如何导致下游河床冲刷、海岸侵蚀加剧,以及河口地区的土地萎缩,是我们重点关注的议题。 2. 水文节律的重塑: 详细分析了水库调度如何改变河流的天然洪水和枯水期,这种“人造”水文节律如何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演化时间相脱节。我们探讨了洪水脉冲的缺失对河岸带植被更新、滩涂湿地生境维持的关键作用,以及低流量状态下污染物浓缩和水质恶化的风险。 3. 水温与水质的非自然化: 考察了水库水体分层现象对下游水温的改变,尤其是在热带和温带地区,这种温度扰动对冷水性或特定温度敏感型水生生物繁殖和生存的影响。此外,水库截留营养盐、改变水流动力导致的溶解氧变化和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也被纳入讨论范围。 第二部分:河流下游与三角洲的脆弱性 河流下游和三角洲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水利工程影响的“最终接收端”,生态脆弱性尤为突出。 1. 三角洲的沉降与盐水入侵: 深入探讨了泥沙供应中断如何加速三角洲的自然沉降速率,使其无法抵抗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威胁。同时,河流径流量的减少使得海水倒灌(盐水入侵)的范围和频率增加,对三角洲的淡水生态系统和农业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害。 2. 河口生境的退化: 本章侧重于河口湾和近岸海域。分析了淡水输入量的减少如何影响河口盐度梯度,进而影响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底栖生物的分布,以及河口特有鱼类(如鲻鱼、鲈鱼)的产卵场和育幼场。 3. 湿地生态系统的失衡: 湿地,特别是潮汐河口湿地,高度依赖于河流带来的淡水、营养物质和沉积物。本书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水文变化如何导致湿地植被类型从淡水优势种向耐盐性物种的快速演替,甚至大面积的湿地植被死亡和生态系统功能丧失。 第三部分:适应性管理与生态修复策略 认识到完全恢复到“未受扰动”状态的不切实际性,本书将重点转向如何通过科学管理来减轻负面影响并实现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 1. 生态流量(Environmental Flows)的确定与实施: 详细介绍了生态流量概念的演变,以及如何应用水文学、水生态学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科学地确定保障河流健康所需的最小水量、流速、时程和水质标准。重点讨论了如何在水库调度中整合生态目标,而非仅仅考虑供水和发电。 2. “人造脉冲”与水文模拟: 探讨了通过人工实施的“模拟洪水”或“脉冲式放水”来替代自然洪水的功能,以刺激河岸带植被的更新和维持特定生境的健康。书中包含了先进的水文-生态耦合模型,用于预测不同调度方案对下游生态系统的响应。 3. 沉积物管理与海岸保护: 提出了绕过大坝的沉积物输送技术(如沉积物旁路),以及利用工程措施(如人工补沙)来稳定被侵蚀的海岸线和三角洲前缘的策略。 4. 跨界与多目标协同管理: 强调在大型水利系统管理中,必须打破传统的部门壁垒,建立起水利、农业、环保和渔业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通过案例研究,展示了成功的、整合了生态保护的综合流域管理模式的构建经验。 结论:迈向人水和谐的新范式 本书总结了大型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深刻教训,强调了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纳入水资源决策过程的必要性。我们倡导一种新的水资源管理范式:认识到河流是一个活的、相互连接的系统,人类的干预必须尊重其基本的生态需求,寻求在经济发展与生态健康之间实现动态平衡的可能路径。本书为水资源规划师、生态学家、政府决策者以及关注河流健康的公众,提供了一个严谨而全面的参考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内容逻辑上看,本书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解决复杂生态问题的方法论框架,而非仅仅是针对辽河三角洲的特定报告。它巧妙地将“规律的揭示”与“调控的管理”紧密地绑定在一起。前半部分是严谨的科学诊断,后半部分则是基于诊断结果的具有前瞻性的策略构建。我非常欣赏它在提出管理建议时,没有采取“一刀切”的激进方案,而是展现出一种审慎的、分阶段实施的智慧。这种管理哲学,似乎在强调人与自然的博弈中,人类必须放下傲慢,学会尊重自然界的时间尺度和自我修复能力。它提醒我们,真正的“管理”不是控制,而是一种精妙的“引导”与“干预”,需要对生态系统的敏感性和临界点有深刻的理解。这种务实而富有远见的视角,让我对未来如何处理类似环境问题充满了信心。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是其跨学科的视野。它绝非局限于水文地理学或植物生态学中的某一单项研究,而是将社会经济驱动力、气候变化趋势以及地质演变背景,熔铸成一个完整的分析体系。阅读过程中,我多次感受到作者在试图平衡不同利益相关者需求时的那种学术上的挣扎与权衡。这种全景式的思维模式,让这本书的适用范围远远超出了辽河三角洲本身。它提供了一个思考区域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安全之间关系的经典范例。我甚至可以想象,在未来的决策会议室里,这份详尽的分析报告,将是环保部门、水利工程部门和地方政府进行有效沟通和达成共识的重要基石。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像是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的一份沉甸甸的“蓝图”和“警示录”,其思想的深度值得反复品味和深入研读。

评分

读完前几章,我被那种扎实的实地调研精神深深打动了。这种感觉就像是作者把夏日炎炎下,在泥泞不堪的滩涂上花费的无数个日夜,都浓缩在了这些文字和图表中。书中的案例分析部分,绝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理想化模拟,而是充满了与现实环境的激烈碰撞与妥协。我能想象研究团队在面对突发洪水、季节性干旱或者人类活动干扰时,那种手忙脚乱却又必须保持冷静的取样和监测过程。特别是那些关于不同植被群落对水分胁迫响应的描述,细致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让我不禁停下来思考,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自然景象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微妙平衡。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整本书的论证力量有了坚实的基石,它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厚重泥土之上的智慧结晶。对于任何想要真正理解“管理”二字分量的人来说,这种源于实践的深度剖析,是任何理论推演都无法替代的宝贵财富。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朴实,带着一种深沉的蓝色,让人联想到广阔的水域和宁静的湿地景观。我拿到它的时候,首先被它严谨的学术气息所吸引,但同时,也对其中蕴含的科学深度充满了好奇。我原以为这是一本纯粹的专业技术手册,内容会晦涩难懂,但翻开目录后,才发现它的结构设计得非常巧妙。作者似乎花了大量精力来构建一个清晰的逻辑框架,从宏观的区域生态系统概览,逐步深入到具体的微观水文过程分析,这对于一个对生态学有兴趣但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是一种非常友好的引导。我特别欣赏它对“规律”二字的强调,这不仅仅是对现象的简单描述,更是一种对事物内在驱动力的探索,仿佛在试图揭开这片三角洲生态系统运行的神秘面纱。这种由表及里的叙述方式,让我感到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份报告,更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一步步走进辽河三角洲那片神秘而脆弱的土地,去倾听自然界发出的那些细微的、却至关重要的“声音”。我期待它能用清晰的语言,将复杂的模型和数据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质量,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这在很多国内的学术专著中并不常见。那些水动力学的剖面图、湿地植被的空间分布图,以及时间序列的监测数据曲线,都清晰得让人过目不忘。我尤其喜欢其中穿插的一些彩色卫星遥感影像对比图,它们直观地展示了过去几十年间,三角洲地貌和水文格局发生的深刻变化。这种视觉冲击力远胜于纯文字描述,它强迫读者正视“变化”这一严峻的现实。同时,作者在图注和文字说明之间的衔接处理得非常流畅,避免了那种“图是图,文是文”的割裂感。这说明编纂过程中,对信息传递的有效性进行了深思熟虑。对于需要用数据和图像说话的学科而言,这种对信息可视化的重视,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和知识的吸收效率,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定量分析,变得生动且富有说服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