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濕地生態環境需水規律與調控管理:以遼河三角洲為例

河口濕地生態環境需水規律與調控管理:以遼河三角洲為例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蘇芳莉 等 著
圖書標籤:
  • 河口濕地
  • 生態水文
  • 需水規律
  • 遼河三角洲
  • 水資源管理
  • 濕地生態
  • 生態調控
  • 水生態
  • 三角洲
  • 需水分析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416810
版次:1
商品編碼:11553473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07
字數:27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河口濕地生態環境需水規律與調控管理:以遼河三角洲為例》以國傢自然基金“遼河三角洲濕地蘆葦需水規律研究”(50879046)為依托,以課題組近5年的研究成果為基礎,以遼河三角洲河口濕地為研究對象,按照濕地生態係統的結構和功能,把生態環境需水量劃分為4種類型:濕地植物需水量、濕地土壤需水量、生物棲息地需水量以及湖泊-坑塘-水庫-養殖用地生態環境需水量,並分彆確立瞭需水量的級彆和相應指標。在此基礎上提齣遼河三角洲水資源的管理模式。

目錄

第一篇 理論篇第一章 緒論第一節 遼河三角洲濕地現狀一、遼河三角洲濕地發展曆程二、水資源現狀三、水質情況第二節 濕地生態環境需水量研究現狀一、國外研究現狀二、國內研究現狀第三節 濕地生態環境需水量研究展望一、遼河三角洲濕地生態環境需水量解決對策二、研究展望第二章 遼河三角洲濕地概況第一節 濕地的演變曆史一、地理位置二、遼河三角洲地貌演化三、遼河三角洲濱海濕地的形成四、遼河三角洲濕地的演化規律第二節 自然概況一、地質地貌特徵二、水文條件三、氣象氣候條件四、土壤類型及植物資源第三節 社會經濟狀況第四節 流經濕地水係第三章 遼寜三角洲濕地生態環境需水量第一節 遼寜雙颱河口濕地生態環境需水量研究方法一、國外生態環境需水量方法介紹二、適用於我國的濕地生態環境需水量計算方法介紹三、河口濕地生態環境需水量計算方法的選取第二節 遼寜雙颱河口濕地生態環境需水量計算一、利用“3S”技術進行信息提取二、遼寜雙颱河口濕地生態環境需水量變化分析三、本章小結第四章 遼河三角洲濕地植被需水機理第一節 不同水層深度對蘆葦生長狀況的影響一、研究現狀二、試驗布設三、觀測內容與方法四、不同地下水埋深對蘆葦生長的影響五、不同地下水埋深對蘆葦各部分含水率的影響六、不同地下水埋深對蘆葦産量的影響七、不同試驗處理對土壤速效養分的影響八、蘆葦成熟後各部分數據分析九、小結第二節 不同曬田程度對蘆葦的影響一、不同曬田程度對人工濕地蘆葦迅速生長期生態特徵的影響二、不同試驗處理對植株含水量的影響三、不同試驗處理對蘆葦産量的影響四、不同試驗處理對桶栽土壤速效養分的影響五、小結第三節 不同水分條件下蘆葦根係發育規律一、研究現狀二、試驗布設……第二篇 應用篇後記圖版

精彩書摘

  1.蘆葦生理需水的研究  直接用於蘆葦正常生命活動及植株保持體內水分平衡要求灌溉的水即為生理需水,這一部分水與植株生長有直接關係,如植株組成、分解和吸收營養物質、製造有機質、運輸營養溶劑、新陳代謝等。生理需水不足時,植株萎蔫,光閤作用強度降低,分解代謝增強,閤成代謝受到抑製,甚至植株死亡。而生態需水是為正常生長創造良好的體外環境要求灌溉的水,它有調節和改善區域環境、影響植株生長的作用,如以水調溫、以水調氣、以水調肥、以水壓堿等。  2.不同生育期的蘆葦需水量研究  蘆葦雖然是喜濕植物,但是同樣需要土壤具有良好的通氣條件,纔能使根係發育良好,土壤中微生物活動與有機質分解正常;而長期淹水會使土壤氧氣缺乏,微生物活動減弱,有機質分解緩慢,有毒物質積纍,根係發育不良,吸收能力減弱以緻減産。曬田、露田可以增加土壤含氧量,起到改善土壤通氣狀況的作用,甚至作用更大。不同植物的生理需水量不同,同一種植物不同生育期的需水量也有變化。以蒸騰為主的生理耗水量隨著作物植株高度、葉麵積、乾物質積纍等群體指標增加而增加,也隨著作物個體生理變化而變化。應根據各生育期植株需水量,適當調節灌溉水量,製定適宜的灌溉方式。  3.地下水位深度變化對蘆葦生長發育的研究  濕地地下水位高低是決定濕地土壤水分含量的重要因子,而目前的地下水位研究多局限於乾旱區。蘆葦廣泛分布於我國溫帶地區,生長於池沼、河岸、河溪邊等季節性和非周期性地下水位深度變化較大的淺水地區。地下水位深度變化影響蘆葦的生長、發育及分布,研究地下水位深度變化對蘆葦生長發育的影響,可以揭示蘆葦生長發育及分布的製約因素,為濕地生態係統保育和植被恢復重建提供依據。  二、試驗布設  試驗於2009年4月春、夏、鞦三季在瀋陽農業大學水利學院試驗基地進行。  蘆葦取自遼河三角洲雙颱河口國傢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將早春未發芽的蘆葦(當地蘆葦收割時栽種9棵,每行3棵,間距約10cm。蘆根熟枯黃後,蘆葦齊地剪下,留下土麵以下根係部分留待次年齣芽生長),挖取主根係達30cm,剪斷。  ……

前言/序言


書籍簡介:探尋藍色脈絡——大型水利工程對河流生態係統的深遠影響 本書聚焦於全球範圍內大型水利工程建設對河流生態係統,特彆是河流下遊和三角洲區域産生的復雜而深遠的影響。我們旨在提供一個跨學科的視角,深入剖析人類活動如何重塑河流的自然水文過程,以及這些變化如何驅動生態結構與功能的演變。 第一部分:水利工程的曆史軌跡與生態代價 本部分首先梳理瞭人類利用水資源的曆史脈絡,從早期的灌溉係統到現代的大型水壩和跨流域調水工程。我們詳細考察瞭這些工程在提供能源、保障城市用水和農業灌溉方麵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時也係統地揭示瞭其伴隨的生態負麵效應。 1. 河流連通性的割裂: 研究瞭大壩在物理上阻斷河流連續性所帶來的影響,包括對洄遊性魚類種群的毀滅性打擊,以及對河流沉積物輸送(泥沙)的攔截作用。沉積物供應的減少如何導緻下遊河床衝刷、海岸侵蝕加劇,以及河口地區的土地萎縮,是我們重點關注的議題。 2. 水文節律的重塑: 詳細分析瞭水庫調度如何改變河流的天然洪水和枯水期,這種“人造”水文節律如何與自然生態係統的演化時間相脫節。我們探討瞭洪水脈衝的缺失對河岸帶植被更新、灘塗濕地生境維持的關鍵作用,以及低流量狀態下汙染物濃縮和水質惡化的風險。 3. 水溫與水質的非自然化: 考察瞭水庫水體分層現象對下遊水溫的改變,尤其是在熱帶和溫帶地區,這種溫度擾動對冷水性或特定溫度敏感型水生生物繁殖和生存的影響。此外,水庫截留營養鹽、改變水流動力導緻的溶解氧變化和溫室氣體排放問題也被納入討論範圍。 第二部分:河流下遊與三角洲的脆弱性 河流下遊和三角洲地區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水利工程影響的“最終接收端”,生態脆弱性尤為突齣。 1. 三角洲的沉降與鹽水入侵: 深入探討瞭泥沙供應中斷如何加速三角洲的自然沉降速率,使其無法抵抗海平麵上升帶來的威脅。同時,河流徑流量的減少使得海水倒灌(鹽水入侵)的範圍和頻率增加,對三角洲的淡水生態係統和農業造成瞭不可逆轉的損害。 2. 河口生境的退化: 本章側重於河口灣和近岸海域。分析瞭淡水輸入量的減少如何影響河口鹽度梯度,進而影響浮遊生物群落結構、底棲生物的分布,以及河口特有魚類(如鯔魚、鱸魚)的産卵場和育幼場。 3. 濕地生態係統的失衡: 濕地,特彆是潮汐河口濕地,高度依賴於河流帶來的淡水、營養物質和沉積物。本書通過案例分析,展示瞭水文變化如何導緻濕地植被類型從淡水優勢種嚮耐鹽性物種的快速演替,甚至大麵積的濕地植被死亡和生態係統功能喪失。 第三部分:適應性管理與生態修復策略 認識到完全恢復到“未受擾動”狀態的不切實際性,本書將重點轉嚮如何通過科學管理來減輕負麵影響並實現可持續的水資源利用。 1. 生態流量(Environmental Flows)的確定與實施: 詳細介紹瞭生態流量概念的演變,以及如何應用水文學、水生態學和地理信息係統(GIS)等工具,科學地確定保障河流健康所需的最小水量、流速、時程和水質標準。重點討論瞭如何在水庫調度中整閤生態目標,而非僅僅考慮供水和發電。 2. “人造脈衝”與水文模擬: 探討瞭通過人工實施的“模擬洪水”或“脈衝式放水”來替代自然洪水的功能,以刺激河岸帶植被的更新和維持特定生境的健康。書中包含瞭先進的水文-生態耦閤模型,用於預測不同調度方案對下遊生態係統的響應。 3. 沉積物管理與海岸保護: 提齣瞭繞過大壩的沉積物輸送技術(如沉積物旁路),以及利用工程措施(如人工補沙)來穩定被侵蝕的海岸綫和三角洲前緣的策略。 4. 跨界與多目標協同管理: 強調在大型水利係統管理中,必須打破傳統的部門壁壘,建立起水利、農業、環保和漁業部門之間的協作機製。通過案例研究,展示瞭成功的、整閤瞭生態保護的綜閤流域管理模式的構建經驗。 結論:邁嚮人水和諧的新範式 本書總結瞭大型水利工程對河流生態係統的深刻教訓,強調瞭將生態係統服務價值納入水資源決策過程的必要性。我們倡導一種新的水資源管理範式:認識到河流是一個活的、相互連接的係統,人類的乾預必須尊重其基本的生態需求,尋求在經濟發展與生態健康之間實現動態平衡的可能路徑。本書為水資源規劃師、生態學傢、政府決策者以及關注河流健康的公眾,提供瞭一個嚴謹而全麵的參考框架。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完前幾章,我被那種紮實的實地調研精神深深打動瞭。這種感覺就像是作者把夏日炎炎下,在泥濘不堪的灘塗上花費的無數個日夜,都濃縮在瞭這些文字和圖錶中。書中的案例分析部分,絕不是那種教科書式的理想化模擬,而是充滿瞭與現實環境的激烈碰撞與妥協。我能想象研究團隊在麵對突發洪水、季節性乾旱或者人類活動乾擾時,那種手忙腳亂卻又必須保持冷靜的取樣和監測過程。特彆是那些關於不同植被群落對水分脅迫響應的描述,細緻到瞭令人咋舌的地步,讓我不禁停下來思考,我們日常生活中那些習以為常的自然景象背後,究竟隱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微妙平衡。這種對細節的執著,讓整本書的論證力量有瞭堅實的基石,它不是空中樓閣,而是建立在厚重泥土之上的智慧結晶。對於任何想要真正理解“管理”二字分量的人來說,這種源於實踐的深度剖析,是任何理論推演都無法替代的寶貴財富。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震撼,是其跨學科的視野。它絕非局限於水文地理學或植物生態學中的某一單項研究,而是將社會經濟驅動力、氣候變化趨勢以及地質演變背景,熔鑄成一個完整的分析體係。閱讀過程中,我多次感受到作者在試圖平衡不同利益相關者需求時的那種學術上的掙紮與權衡。這種全景式的思維模式,讓這本書的適用範圍遠遠超齣瞭遼河三角洲本身。它提供瞭一個思考區域可持續發展與生態安全之間關係的經典範例。我甚至可以想象,在未來的決策會議室裏,這份詳盡的分析報告,將是環保部門、水利工程部門和地方政府進行有效溝通和達成共識的重要基石。它不僅僅是一部學術著作,更像是為區域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的一份沉甸甸的“藍圖”和“警示錄”,其思想的深度值得反復品味和深入研讀。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非常樸實,帶著一種深沉的藍色,讓人聯想到廣闊的水域和寜靜的濕地景觀。我拿到它的時候,首先被它嚴謹的學術氣息所吸引,但同時,也對其中蘊含的科學深度充滿瞭好奇。我原以為這是一本純粹的專業技術手冊,內容會晦澀難懂,但翻開目錄後,纔發現它的結構設計得非常巧妙。作者似乎花瞭大量精力來構建一個清晰的邏輯框架,從宏觀的區域生態係統概覽,逐步深入到具體的微觀水文過程分析,這對於一個對生態學有興趣但非專業背景的讀者來說,是一種非常友好的引導。我特彆欣賞它對“規律”二字的強調,這不僅僅是對現象的簡單描述,更是一種對事物內在驅動力的探索,仿佛在試圖揭開這片三角洲生態係統運行的神秘麵紗。這種由錶及裏的敘述方式,讓我感到自己不僅僅是在閱讀一份報告,更像是在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一步步走進遼河三角洲那片神秘而脆弱的土地,去傾聽自然界發齣的那些細微的、卻至關重要的“聲音”。我期待它能用清晰的語言,將復雜的模型和數據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故事。

評分

從內容邏輯上看,本書的價值在於提供瞭一個解決復雜生態問題的方法論框架,而非僅僅是針對遼河三角洲的特定報告。它巧妙地將“規律的揭示”與“調控的管理”緊密地綁定在一起。前半部分是嚴謹的科學診斷,後半部分則是基於診斷結果的具有前瞻性的策略構建。我非常欣賞它在提齣管理建議時,沒有采取“一刀切”的激進方案,而是展現齣一種審慎的、分階段實施的智慧。這種管理哲學,似乎在強調人與自然的博弈中,人類必須放下傲慢,學會尊重自然界的時間尺度和自我修復能力。它提醒我們,真正的“管理”不是控製,而是一種精妙的“引導”與“乾預”,需要對生態係統的敏感性和臨界點有深刻的理解。這種務實而富有遠見的視角,讓我對未來如何處理類似環境問題充滿瞭信心。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圖示質量,可以說是達到瞭一個非常高的水準,這在很多國內的學術專著中並不常見。那些水動力學的剖麵圖、濕地植被的空間分布圖,以及時間序列的監測數據麯綫,都清晰得讓人過目不忘。我尤其喜歡其中穿插的一些彩色衛星遙感影像對比圖,它們直觀地展示瞭過去幾十年間,三角洲地貌和水文格局發生的深刻變化。這種視覺衝擊力遠勝於純文字描述,它強迫讀者正視“變化”這一嚴峻的現實。同時,作者在圖注和文字說明之間的銜接處理得非常流暢,避免瞭那種“圖是圖,文是文”的割裂感。這說明編纂過程中,對信息傳遞的有效性進行瞭深思熟慮。對於需要用數據和圖像說話的學科而言,這種對信息可視化的重視,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體驗和知識的吸收效率,讓原本可能枯燥的定量分析,變得生動且富有說服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