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旧闻(套装共4册)

国史旧闻(套装共4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登原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国史
  • 旧闻
  • 史料
  • 古代史
  • 中国历史
  • 历史读物
  • 文化
  • 传统文化
  • 套装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09927
版次:1
商品编码:1162680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05
套装数量:4
字数:188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国史旧闻(套装共4册)》由中华书局出版。

内容简介

  《国史旧闻(套装共4册)》作者积累多年的读书笔记,按照时代顺序编排,以专题为单元,是一部具有通史性质的资料摘编。其征引的材料多,涉及的方面广,时加作者按断,介绍了不少中国古代、近代历史文化知识,提供了许多有关资料出处的线索,可供文史爱好者和研究人员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陈登原(1899-1975),原名登元,字伯瀛。1922年考入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宁波女校。1930年任南京金陵大学讲师及该校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1935年升任教授,编著出版大量史学著作。1950年在西北大学任教,先后担任历史系教授、图书馆馆长、校务委员会委员。

目录

卷之第壹
(一)盘古
(二)盘瓠
(三)创制与环境
(四)古兜创造甄微
(五)石器与铜器
(六)巢居与穴居
(七)数畜以对
(八)大麓兴京丘
(九)故书记猎牧文献
(一〇)农
(一一)火
(一二)以草纪年以禾纪年
(一三)敷量之起
(一四)礼制与农事

卷之第贰
(一五)帝与天帝
(一六)神道设教
(一七)君
(一八)臣
(一九)古君臣不甚间隔
(二〇)古君国甚小
(二一)三皇说
(二二)五帝说
(二三)尧舜禅让

卷之第叁
(二四)初民洪水传说
(二五)黄河徒决
(二六)禹洽水发徒众并承前人
(二七)禹功实在论
(二八)铁
(二九)夏拓政权
(三〇)少康中兴
(三一)别殷商
(三二)行国
(三三)太王迁国
(三四)殷人尚重畜牧
(三五)殷人兄终弟及
(三六)汤伐桀伐葛
(三七)鬼方
(三八)纣之不善
(三九)桀纣事迹模拟

卷之第肆
(四〇)古非黄金时代
(四一)仪式起源生活
(四二)古昔随地不同
(四三)古兵皆临时征集
(四四)君子
(四五)女统
(四六)男性中心
(四七)姓
(四八)氏
(四九)周姥撰诗
(五〇)女男隔绝
(五一)自人尽夫也到失节事大

卷之第伍
(五二)结绳
(五三)竹简
(五四)木简
(五五)仓颉
(五六)象形形声假借
(五七)刀笔与竹帛

卷之第陆
(五八)部落与土司
(五九)羁糜与驻防
(六〇)公侯伯子男
(六一)百姓郎百官
(六二)春秋之义以贵洽贱
(六三)巨室
(六四)奴婢
(六五)古贵人有特权
(六六)世禄与世官
(六七)礼与刑法
(六八)古法典

卷之第柒
(六九)三代不相臣属
(七〇)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七一)周初各地政俗不同
(七二)周礼
(七三)周宣王
(七四)共和
(七五)西周之所以亡

卷之第捌
(七六)春秋时代
(七七)诸侯各廖纪年称王
(七八)诸侯兼并
(七九)五霸
(八〇)吴越初开明
(八一)战圃七雄
(八二)先豢游士无宗圃
(八三)倚贤
(八四)足兵倚武
(八五)统一论
(八六)各国开拓土宇
(八七)先秦阀陛更易
(八八)族刑
(八九)重典滥刑
(九〇)战国风会之变
(九一)胡服

卷之第玖
(九二)古谱侯印地主
(九三)佃奴与佃客
(九四)公田
(九五)井田事理论
(九六)贡助彻今解
(九七)五十七十百亩
(九八)初税亩
(九九)豪族争田
(一〇〇)士农工商
(一〇一)商贾街店
(一〇二)货币
(一〇三)春秋以后商人活动
(一〇四)战圃经济之变
(一〇五)重农
(一〇六)牛耕与桔槔
(一〇七)仓储

卷之第拾
(一〇八)秦与支那
(一〇九)始事之艰
(一一〇)商君
(一一一)移木弃灰
(一一二)商君开阡陌剖公族
(一一三)秦用他国人
(一一四)秦之所以强
(一一五)变
(一一六)法后王

卷第拾壹
(一一七)静文为原初文学
(一一八)原儒
(一一九)孔子所以为后王崇高
(一二一)庄周与杨朱
(一二一)墨子
(一二二)非孟与孟子节交
(一二三)荀子性恶篇
(一二四)杂家
(一二五)九流与王官
(一二六)坚白同异
(一二七)法家与君权
(一二八)先秦各家均主法洽
(一二九)老子韩非同传
……

卷第拾贰
卷第拾叁
卷第拾肆
卷第拾柒
卷第拾伍
卷第拾捌
卷第拾玖
卷第贰拾
卷贰拾贰
卷贰拾壹
巷贰拾叁

精彩书摘

  《国史旧闻(套装共4册)》:
  登原案漠书曰宗师仲尼提要曰通经致用以此训儒耍为后起之义不然者何以释君子式之通经致用欤何以释小人式之宗师仲尼乎且孔子已书及儒叉何得以宗师仲尼为训。
  朱骏声论文通训定声儒士之称与偄字尉法言君子篇通天地人者为儒论衡超奇篇能通一经者为儒生墨子非儒下儒佶居而自顺者也礼记儒行篇释文儒之为言优也和也言能安人能服人者也鲁峻碑学为懊宗以便为之衡方碑少以濡术以濡为之又假借为懦苟子修身篇偷儒转脱方言十二儒输愚也注云犹懦巽也礼记玉藻注引别本儒者所畏溺也广雅释诂保儒短也说文儒柔也以懦为训素问皮论名曰枢儒注曰顺也儒柔顺皆双声』。
  ……
《中华文脉寻踪:古代文献与历史叙事研究》 导言:追溯文明的河流 自古以来,文字便是文明传承的载体,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与智慧。《中华文脉寻踪:古代文献与历史叙事研究》并非对某一特定朝代或事件的流水账式记录,而是一部旨在深入剖析中国古代文献在历史构建中所扮演角色的学术专著。本书聚焦于文献的生成环境、流传过程及其对后世历史观念的影响,试图揭示“历史”是如何被书写、被选择和被解读的。它关注的不是稗官野史中的逸闻趣事,而是主流史学典籍、地方志、家族谱牒等文本背后的结构性力量。全书围绕“文献学考证”、“叙事学分析”与“观念史梳理”三大主线展开,力求为读者提供一套审视古代文献的全新视角。 第一部分:文献的诞生与形塑——早期文本的生态考察 本书的第一部分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文献在成书之初所处的复杂环境。我们不再将古代典籍视为固定不变的“真理之石”,而是将其视为特定时代背景下,由特定群体为特定目的所构建的“文本景观”。 第一章:先秦文献的口头传统与文字化转型 本章细致考察了《尚书》、《诗经》等早期文本从口头吟诵到最终成书的漫长过程。重点分析了卜辞和金文作为早期文字记录的局限性与重要性,以及诸子百家争鸣时代,不同学派如何通过文本阐释和编纂来确立其思想权威。我们引入了“记忆工程学”的概念,探讨古人如何通过固定的程式和反复的吟诵来对抗遗忘,并最终固化为可供后世研究的原始材料。 第二章:史官的职责与政治的塑造:两汉史书的文本学探析 汉代大一统格局的形成,使得官方史学的地位空前提高。《史记》与《汉书》的并峙,构成了后世“纪传体”与“编年体”的基础范式。本章侧重分析了史官的选拔机制、他们在朝廷中的实际权力,以及他们如何平衡“实录精神”与“维护王权”之间的张力。我们通过比对不同版本的篇章增删和诏令的插入位置,揭示了特定历史事件在被记录时所遭受的修饰与权衡。 第三部分:地域与家族:地方文献的权力网络 相较于中央政权的官方史学,地方文献和家族谱牒构成了理解中国古代社会肌理的另一重要维度。它们往往承载着地方士绅的自我认知和权力合法性的建构。 第三章:方志的地理观与文化认同:从山川形胜到物产经济 地方志的编修并非单纯的地理测绘,而是一部地方精英的“自我宣言”。本章研究了隋唐至明清不同时期方志编修的范式演变。我们着重分析了“物产志”、“风俗志”的撰写如何服务于地方经济开发和文化优越感的塑造。例如,某些地域的物产记载往往被夸大或虚构,以吸引朝廷的关注或彰显家族的富庶。 第四章:宗族谱牒:血缘构建与社会秩序的微观实践 族谱是古代社会最精细的社会网络图谱。本章运用社会人类学的方法,审视谱牒中对“祖先崇拜”的构建过程。重点探讨了“续修”与“改修”背后的家族政治博弈,例如,通过攀附名望、重塑世系来巩固当代族长的地位。我们分析了女性、庶出子弟在族谱叙事中的“隐形”处理,以及这种文本处理对宗法制度的实际维护作用。 第三部分:叙事与观念:历史的转译与接受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目光投向文献的“二手处理”,即历史叙事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被转译、接受和重塑。 第五章:注疏的增殖与经典的异化 自汉代“独尊儒术”后,对先秦经典的注释工作从未停止。本章探讨了魏晋玄学、唐代经学、宋明理学的注疏体系如何不断地叠加、修正甚至颠覆对原典的理解。这些“注”与“疏”并非简单的解释,它们是后世思想家在与古代文献对话时所投射的时代困境与哲学建构。我们对比了不同时代对同一段“古训”的不同解读,揭示了经典在流传中的“意义漂移”现象。 第六章:野史与正史的张力:民间记忆的抵抗与融合 “正史”之外的稗官野史,构成了对官方叙事的有效补充,甚至是挑战。本章研究了唐传奇、宋元话本等民间叙事载体对历史人物的“去神圣化”或“过度神化”倾向。我们分析了这些非官方文本如何满足了普通民众对历史事件的情感投射与道德审判,并探讨了在特定历史时期,官方如何试图吸收或压制这些民间记忆,以期达到叙事的统一性。 结论:文献视野下的历史重构 《中华文脉寻踪》最终导向一个核心观点:历史并非一段既定的事实,而是通过文献这一复杂中介物不断被重新阐释和建构的场域。本书旨在引导读者超越对单一史料的盲目信任,转而关注文本背后的书写者、接受者及其所处的权力结构,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文明文脉的流动性与复杂性。本书适合于历史学、文献学、社会学及文化研究领域的专业人士与对中国古代思想史有深入兴趣的读者研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向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转型非常感兴趣,而这套书恰好提供了不少宝贵的侧面观察。它收录了一些学人在不同阶段的日记和书信往来,清晰地勾勒出了他们思想光谱的漂移过程。比如,早期那种对西方文明近乎盲目的推崇,到后来在接触到西方社会内部矛盾后产生的幻灭与反思,这个转变过程的记录尤为精彩。尤其有一组关于某位教育家在留学归国后,试图在传统儒学与现代教育体制之间架设桥梁的努力,写得非常细腻。他如何在讲台上挣扎,如何在保守派的压力下妥协,又如何在私下坚持自己的理念,这些细节的展示,让人深思“启蒙”的代价和艰难。这不是简单的“拥抱西方”或“固守传统”的二元对立,而是充满了妥协、挣扎与坚持的复杂过程。对于研究近代中国思想史的同好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提供了许多一手资料的“切片”,极具研究和探讨的价值。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并不轻松,因为它不像故事书那样情节跌宕起伏,更像是在整理一堆发黄的档案。它要求读者有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否则很容易在那些繁复的人名、地名和各种派系斗争中迷失方向。但正因为这种“门槛”,反而筛选出真正对历史有钻研精神的读者。我个人最欣赏的是它对地方军阀割据时期社会生态的描绘。书中收集了一些当时地方报纸的副刊内容和商业广告的变迁记录,从这些侧面可以窥见社会经济的微妙变化。军阀混战的残酷固然有描述,但更引人深思的是,在混乱的表象之下,商业活动和市民生活是如何顽强地延续甚至适应的。那种底层人民在动荡中求生的韧性,通过那些朴素的文字记录下来,对比起高层政治的翻云覆雨,更显出一种深沉的力量。读完后,我对那个“乱世”的理解不再停留在教科书上的几次战役,而是扩展到了无数个小人物的生存图景。

评分

最近读了一套关于晚清民国风云人物的史料汇编,实在是大开眼界。这本书不像那种宏大叙事的通史,它更像是从一个个具体的事件、私密的信件和零散的口述回忆中,拼凑出了那个时代错综复杂的人际网络和权力博弈。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袁世凯晚年的一些记载,不同于传统史书中把他塑造成一个权力欲望极强的枭雄形象,这里的材料更细致地展现了他处理政务时的那种务实和焦虑,尤其是在面对新旧势力交替时的进退失据。作者似乎没有刻意去褒贬谁,只是忠实地呈现了原始资料,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历史的幽微之处。比如,书中引用了几封不同官员写给家人的家书片段,那些家书中流露出的对前途的迷茫和对局势的担忧,比任何官方报告都来得真实和震撼。读完后,感觉对那个时代的人物不再是扁平化的符号,而是有了血肉的、有矛盾的鲜活个体。这种“去神圣化”的叙事方式,让历史的厚重感更接地气了。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和排版虽然略显陈旧,但内容本身的震撼力足以让人忽略这些表面的瑕疵。它汇集了大量鲜为人知的档案材料,尤其是关于早期政党运作和内部纠纷的部分,简直是研究政治史的“金矿”。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某次重要会议的会议记录摘录,那里面充满了激烈的辩论和互相的指责,完全没有后世史书描写的那么和谐一致。通过对比不同当事人在事后回忆中对同一事件的描述,可以清晰地看到“历史如何被构建”的过程。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立场和利益去叙述,真相似乎永远隐藏在这些相互矛盾的陈述之间,如同多棱镜折射出的光影。这种对“真相”的层层剥离,让我体会到历史研究的严谨和审慎是多么重要。它教导我们,任何单一视角的叙述都可能带有巨大的偏颇。

评分

从文化史的角度来看,这套书里关于特定文化圈子——比如三十年代上海文坛——的记述,简直是妙趣横生。它不仅记录了文学作品的诞生,更深入到了创作者的日常生活、他们的经济来源、以及他们与政治势力之间的微妙平衡。书中有一段描述了几位作家为了维持一份文化刊物的持续发行,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在几个不同背景的金主之间周旋,那种既要保持艺术独立性又要面对现实生计压力的窘境,读起来让人唏嘘不已。这些材料揭示了文化生产绝非空中楼阁,它深深植根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土壤之中。不同于那种高高在上的文化评论,这里的文字充满了烟火气和人情味,让我们看到了那些“大师”们在镁光灯之外,如何为生计奔波,如何权衡取舍。这套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立体、更人性化的近代文化史切片。

评分

(五〇)女男隔绝

评分

(一二四)杂家

评分

(一一〇)商君

评分

(一一一)移木弃灰

评分

(一二五)九流与王官

评分

(七〇)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评分

(一七)君

评分

(一)盘古

评分

(八八)族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