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史

先秦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吕思勉 著
图书标签:
  • 先秦史
  • 中国历史
  • 古代史
  • 历史
  • 史学
  • 春秋战国
  • 夏商周
  • 文化
  • 政治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ISBN:9787556302635
版次:1
商品编码:1198187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2
字数:4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先秦史》是吕思勉先生的中国断代史系列著作的第一部,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研究上古先秦史的基本参考书之一。"论古史材料,古史年代,中国世族起源及西迁,古代疆域,宦学制度,自谓甚佳",已成为学术史上的经典著作。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江苏常州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家贫,12岁以后在父母师友的指导下研读史书。16岁自学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师范专修科等校任教,学生中有后来成为文史大家的钱穆、赵元任等人。1926年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战期间,归乡闭户著书。抗战胜利后,重返光华大学。1949年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作为我国现代知名史学家,吕思勉先生知识渊博,学术造诣高,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他在中国通史、断代史和各种专史领域都做出了独到的贡献,其史学专著《中国通史》《白话本国史》《中国近代史》等,均为后人的学习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精彩书评

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吕思勉是一位通贯的断代史家。

——严耕望

  吕思勉先生以史学名家而兼通经、子、集三部。

——谭其骧


目录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古史材料

第三章 民族原始

第四章 古史年代

第五章 开辟传说

第六章 三皇事迹

第一节 纬书三皇之说

第二节 巢燧羲农事迹

第七章 五帝事迹

第一节 炎黄之争

第二节 黄帝之族与共工之争

第三节 禹治水

第四节 尧舜禅让

第五节 尧舜禹与三苗之争

第八章 夏殷西周事迹

第一节 夏后氏事迹

第二节 殷先世事迹

第三节 夏殷兴亡

第四节 殷代事迹

第五节 周先世事迹

第六节 殷周兴亡上

第七节 殷周兴亡下

第八节 西周事迹

第九章 春秋战国事迹

第一节 东周列国形势

第二节 齐晋秦楚之强

第三节 五霸事迹上

第四节 五霸事迹下

第五节 齐顷灵庄晋厉悼楚共灵之争

第六节 吴越之强

第七节 楚吴越之争

第八节 战国形势

第九节 楚悼魏惠齐威宣秦献孝之强

第十节 齐湣王之强

第十一节 秦灭六国

第十章 民族疆域

第一节 先秦时诸民族

第二节 先秦疆域

第十一章 社会组织

第一节 昏制

第二节 族制

第三节 人口

第四节 等级

第十二章 农工商业

第一节 农业

第二节 工业

第三节 商业

第四节 泉币

第十三章 衣食住行

第一节 饮食

第二节 衣服

第三节 宫室

第四节 交通

第十四章 政治制度

第一节 封建

第二节 官制

第三节 选举

第四节 租税

第五节 兵制

第六节 刑法

第十五章 宗教学术

第一节 文字

第二节 古代宗教学术上

第三节 古代宗教学术下

第四节 宦学

第五节 先秦诸子

第十六章 结论

精彩书摘

  今之所谓科学者,与前此之学问,果何以异乎?一言蔽之曰:方法较密而已。方法之疏密,于何判之?曰:方法愈密,则其使用材料愈善而已。信如是也,古史之材料,既以难治闻,当讲述之先,固不得不一为料检也。

  近世史家,大别史材为二:一曰记载,二曰非记载。[1]记载之中,又分为四:一曰以其事为有关系,而记识之以遗后人者,史官若私家所作之史是也。二曰本人若与有关系之人,记识事迹,以遗后人者,碑铭传状之属是也。此等记载,恒不免夸张掩饰,然其大体必无误,年月日,人地名等,尤为可据,以其出于身亲其事者之手也。且夸张掩饰,亦终不可以欺人,善读者正可于此而得其情焉。三曰其意非欲以遗后人,然其事确为记载者,凡随意写录,自备省览之作皆是也。四曰意不在于记载,然后人读之,可知当时情事,其用与记载无异者,前章所言属于理知、情感两类之书是也。记载大都用文字,然文字语言,本为同物,故凡口相传述之语,亦当视与简策同科焉。非记载之物,亦分为三:一曰人,二曰物,三曰法俗。人类遗骸,可以辨种族,识文化之由来。物指凡有形者言,又可分为实物及模型、图画两端。法俗指无形者言,有意创设,用为规范者为法,无意所成,率由不越者为俗。法俗非旦夕可变,故观于今则可以知古也。法俗二字,为往史所常用,如《后汉书·东夷传》谓“倭地大较在会稽东冶之东,与珠崖儋耳相类,故其法俗多同”是也。史家材料汗牛充栋,然按其性质言之则不过如此。

  ......

前言/序言

  第一章总论

  历史果何等学问?治之果有何用耶?自浅者言之,则曰:史也者,前车之鉴也。昔人若何而得,则我可从而仿效之;若何而失,则我可引为鉴戒,斯言似是,而实不然。何则?大化之迁流,转瞬而已非其故,世事岂有真相同者?见为相同,皆察之未精者耳。执古方以药今病,安往而不贻误?近世西人东来,我之交涉,所以败绩失据者,正坐是也。然则史学果何用耶?

  曰:史也者,所以求明乎社会之所以然者也。宇宙间物,莫不有其所由成,社会亦何独不然?中国之社会,何以不同于欧洲?欧洲之社会,何以不同于日本?习焉不察,则不以为异,苟深思之,则知其原因极为深远,虽极研索之功,犹未易窥其万一也。因又有因,欲明世事之所由来,固非推之邃初不可。此近世史家,所以记载务求其详,年代务求其远;虽在鸿荒之世,而其视之之亲切,仍与目前之局等也。

  史事既极繁赜,而各时代之事势,又不能无变异,治史者自不能不画为段落。昔日史家多依朝代为起讫。一姓之兴亡,诚与国势之盛衰,群治之升降,皆有关系,然二者究非同物,此近世史家所以不依朝代,而随时势以分期也。分期之法,各家不同,而画周以前为一期,则殆无二致。是何哉?论者必曰:封建易为郡县,实为史事一大界,斯固然也。然封建郡县之递嬗,其关系何以若是其大?则能言之者寡矣。盖世运恒自塞而趋于通,而其演进也,地理若为之限。以交通之阻隔,乃将世界文化分为若干区;区自有其中心,而传播于其邻近;久之,则各区域之文化,更互相接而终合为一焉。此前世之行事,可以共征;亦今后之局势,可以豫烛者也。中国地处亚东,为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其地东南滨海;西则青海、西藏,号称世界第一高原;北则蒙古、新疆,实为往古一大内海,山岭重叠,沙碛绵延,实非昔时人力,所能逾越;东北兴安岭之麓,虽土壤腴沃,而气候苦寒,开拓且非旦夕可期,更无论逾岭而北矣。职是故,中国今日之封域,实自成为一文化区。抟结此区域内之人民而一之,而诞敷其文化,则中国民族,在世界上所尽之责任也。此一区域之中,事势亦自分难易。内地之诸省及辽宁,久抟结为一体,吉、黑及蒙、新、海、藏,则不免时有离合焉。此等皆以大势言之,勿泥。封建废而郡县兴,则我民

  ·2·

  族抟结内地及辽宁之告成,而其经营吉、黑及蒙、新、海、藏之发轫也。其为史事一界画,不亦宜乎?

  复次:史材之同异,亦为治史者分画界线之大原因。今之言史材者,固不专恃文字,究以依据文字者为多,科学未兴之时则尤甚。西儒或分书籍为三种:一曰属于理智者,言学之书是也。二曰属于情感者,文辞是也。三曰属于记忆者,史籍是也。吾国旧分书籍为四部。经、子二部,略与其所谓属于理智者相当;集与其所谓属于情感者相当;集部后来,庞杂至不可名状,然其初,则专收文辞,实上承《七略》之《诗赋略》,说见《文史通义·文集篇》。史与其所谓属于记忆者相当;虽不密合,以大致言之固如是。然此乃后世事,非所语于古初。《汉志·太史公书》,尚附《春秋》之末,更微论秦以前也。吾国史官,设立甚早,然其所记,与后世史官所记者,实非同物。参看下章。况经秦火,尽为煨烬,谓古书亡于秦火,实诬罔之辞。自汉以后,更无祖龙,汉、隋诸志著录之书,什九安在?况古代学术之传,多在口耳,不专恃竹帛乎?然史经秦火而亡,则非虚语,以史在当时为官书也。《史记·六国表》曰:“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惜哉惜哉。”人家之人当作民,此唐人避讳字未经改正者。周室二字,苞诸侯之国言,乃古人言语,以偏概全之例,非谓周室能尽藏列国之史。[1]其仅存者,皆附经、子以传,则仍为言学术之书;而私家所称述,更无论矣。史以记载为主,古代之记载,缺乏如是,治古史之法,安得不与治后世之史异?治之之法异,斯其所成就者亦不同矣,此又古今史家,所以不期而同,于周、秦之间,皆若有一界画在者也。

  今之治国史者,其分期多用上古、中古、近世、现代等名目,私心颇不谓然。以凡诸称名,意义均贵确实,而此等名目,则其义殊为混淆也。梁任公谓治国史者,或以不分期为善,见中华书局刻本《国史研究》附录《地理年代篇》。其说亦未必然。然其分期,当自审史事而为之,并当自立名目,而不必强效他人,则审矣。言周以前之史,而率约定俗成之义,以求称名,自以先秦二字为最当。今故径称是编为《先秦史》焉。大古、中古等名,自昔即无定义,见《诗·甫田疏》。[2]

  [1]史籍:多藏人家,人当作民,史记独藏周室,周室苞诸侯之国言。

  [2]时代。

  授权.jpg


《宋代社会风俗研究》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全面而深入地考察北宋至南宋(公元960年—1279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学术专著。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其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崛起、商业的空前活跃以及理学思想的兴起,共同塑造了一个与前代迥异的、充满活力的世俗文化景观。本书旨在通过对大量一手史料,包括官方编纂的史书、地方志、笔记小说、诗词歌赋以及出土的器物铭文等,进行细致的梳理和严谨的分析,重构和展现那个时代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精神信仰、礼仪规范乃至审美情趣。 全书共分为七个部分,系统性地剖析了宋代社会风俗的方方面面: 第一部分:城市生活与商业伦理的重塑 本部分聚焦于宋代城市化的加速进程及其对风俗带来的深刻影响。宋代的城市不再是唐代那种坊市制度严格管制的封闭单元,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型商业中心。我们将探讨汴京、临安等大都市的夜市、瓦肆(娱乐场所)的兴起,以及“夜禁”制度的松弛对市民生活节奏的改变。重点分析了市民阶层对物质享受和娱乐消费的需求如何催生了新的风俗,例如对“精巧”工艺品的追求、茶馆文化的流行,以及新兴的商人阶层在社会礼仪和服饰上的表现,他们如何在遵循传统士大夫规范的同时,也发展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商业伦理和社交习俗。 第二部分:衣冠之变:服饰与礼仪的世俗化 服饰不仅是身份的标志,更是时代风尚的直观体现。本书细致考察了宋代服饰的流变,特别是官员服饰的“重文抑武”所导致的等级制度的细微调整。更重要的是,我们关注士人、士大夫的便服、儒士的“布衣”风尚,以及女性服饰在不同场合的变化,如节庆、丧葬、婚嫁。通过对服饰色彩、纹样以及配饰的分析,揭示了审美趣味从唐代的华丽奔放转向宋代的内敛素雅的趋势。同时,本部分将深入研究宋代宗族礼仪的规范化,探讨程朱理学对民间婚丧嫁娶仪式的渗透和影响,以及这些规范在不同地域间的差异。 第三部分:饮食文化与节令风俗的精致化 宋代饮食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并深深植根于社会风俗之中。本书系统梳理了宋人对食材的广泛使用和烹饪技艺的精进,从宫廷宴饮到民间小吃,无不体现出对“味”的极致追求。我们将详细描绘“汤点”、“羹饭”等日常饮食的普及,以及酒令、宴会礼仪的复杂化。更侧重于节令风俗与饮食的结合,例如春节的“煮汤饼”、寒食节的“冷炙”以及中秋的团圆食俗。这些饮食风俗的精致化,反映了宋代社会物质基础的富裕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第四部分:信仰的转向:宗教、民间迷信与士人的道德重塑 宋代的精神世界充满了张力和整合。一方面,佛教的禅宗在士大夫阶层中依然流行,寺庙不仅是宗教场所,也是重要的社交和文化中心。另一方面,道教的符箓斋醮活动在民间极为活跃。本书重点研究了儒学复兴,特别是理学对社会风俗的重塑作用,它如何通过“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规范个人的情感表达和行为举止,从而影响了世俗生活中的“义理”观念。此外,本书也关注了宋代对鬼神、占卜、堪舆等民间迷信的复杂态度——既有官方的压制,也有民间生活的依赖与融合。 第五部分:娱乐与休闲:瓦肆勾栏下的市民百态 娱乐活动的空前繁荣是宋代市民社会成熟的标志。本书详尽描绘了瓦肆、勾栏中的各种表演艺术:说书(讲史、说因果)、杂剧、傀儡戏以及相扑、杂技。通过分析这些娱乐形式的受众、内容和组织方式,我们可以窥见宋代市民阶层的构成和他们的审美偏好。例如,说书艺人如何将历史故事与时事评论相结合,成为一种非正式的舆论传播渠道。休闲方式也日益多样化,如赏花(特别是对奇花异石的收藏)、斗茶、以及文人雅集的流行。 第六部分:婚姻、家庭与宗族关系的新挑战 宋代的家庭结构和婚姻风俗在理学的影响下,呈现出新的面貌。本书探讨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在商业社会中的适应与变异。重点分析了对女性贞洁的要求如何变得更加严苛(如对“节妇”的推崇),以及这如何与日益活跃的女性社交生活产生了张力。此外,宗族制度在南宋,尤其是在南方士绅阶层中,如何通过族学的建立、族田的划分和族约的制定,进一步加强了对家族内部成员行为的约束和规范。 第七部分:区域差异与风俗的流动性 本书最后一部分强调了宋代风俗的地域性和流动性。通过对比北方(如汴京的粗犷热烈)与南方(如江南的细腻雅致)的风俗差异,揭示了地理环境和经济基础对地方文化的影响。同时,我们也分析了人口流动(如靖康之变后南迁)对风俗的传播和融合作用,例如北方习俗在南方的移植和改良,以及南方新兴文化元素向其他地区的辐射。 结语 《宋代社会风俗研究》旨在提供一个立体、细致的宋代生活图景,超越了传统史学对政治和制度的关注,深入到社会肌理的日常层面。它揭示了宋代在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致的文化追求下,社会结构如何被重塑,以及传统礼教与新兴市民需求的复杂博弈。本书是理解宋代社会特质及其对后世深远影响的不可或缺的研究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从结构上看,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可能是其对“断代”概念的模糊处理,它似乎不那么在意传统的春秋战国划分边界,而是更倾向于以社会文化形态的演变作为时间轴的核心驱动力。这种处理方式在理论上是先进的,它试图打破僵硬的史学框架,捕捉历史演进中的连续性。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种模糊性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例如,在描述某一技术从西周向春秋过渡时,作者并未提供一个明确的时间节点或标志性事件作为锚点,而是让读者自行去感受那种缓慢的“渗透”过程。这种高度依赖读者主观判断的叙事策略,对于那些习惯了清晰时间线索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具挑战性的。它更像是给已经站在高处俯瞰历史的学者准备的“进阶读物”,对于想要通过它来建立基础知识框架的新手,它提供的“地图”缺乏清晰的坐标系,让人在探索时很容易迷失方向,甚至产生“到底哪个朝代在哪个朝代之前”的困惑。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简直是一场文字的“冒险”,充满了作者强烈的个人色彩,读起来如同在听一位博学但略显固执的老先生娓娓道来。他似乎对某些主流的学术观点抱持着一种近乎挑战的态度,不断地试图从一些不那么为人注意的角落里挖掘出被忽视的证据来支撑自己的论点。这种“反主流”的倾向,一方面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视角,尤其是在对一些边缘文化遗址的解读上,确实提供了不少新颖的见解;但另一方面,也使得全书的论证过程显得过于倚重个案的推演,缺乏足够宽泛的群体性验证。特别是当涉及到思想流派的源头追溯时,作者的笔触变得极其繁复和晦涩,大量的引文堆砌使得本应是阐释性的段落,读起来更像是原始材料的复印件,让人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查阅脚注,极大地影响了阅读的流畅性。如果说历史写作需要一种平衡的美感,那么这本书显然更偏向于学术考据的“硬核”展示,而非大众传播的“易读”性。

评分

这部书的编排实在有些令人摸不着头脑,感觉作者像是把收集到的资料一股脑地堆砌在一起,缺乏一条清晰的主线贯穿始终。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大致理清里面的脉络,但即便如此,很多关键节点的论述也显得有些跳跃和单薄。比如,在论及早期礼制形成的部分,作者似乎更热衷于罗列出各种零散的考古发现和文献片段,却没能深入挖掘这些现象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结构变迁的深层逻辑。读下来,总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仿佛作者掌握了大量一手材料,却在整合与提炼上力不从心,未能将这些碎片化的知识点构建成一个令人信服的、宏大的历史图景。对于想要系统了解某个特定时期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工具书,需要读者自己具备相当的背景知识才能有效利用其中的信息,否则很容易迷失在那些错综复杂的细节之中,无法抓住历史发展的核心脉络。整体而言,它在信息密度上是足够的,但在叙事性和解释力上,则显得欠缺火候,读起来颇有些吃力。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选择,也着实让人捏了一把汗。作为一本严肃的历史著作,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粗糙感是显而易见的。字体选择偏小,行距也显得比较局促,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非常容易疲劳。更令人不解的是,书中关键的地名和人名注释似乎不够规范,常常出现古今异译不统一的情况,这对于初次接触该领域知识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认知障碍。专业书籍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内容本身,更在于其呈现知识的方式,如果连最基本的阅读体验都无法保证,那么再深刻的见解也会大打折扣。我甚至怀疑编辑部门在校对环节是否投入了足够的精力,因为在其中几处关键的年代划分上,我发现了似乎是印刷错误而非学术争议的笔误,这无疑降低了整本书在专业读者心中的可信度。一本历史著作,其物理形态的严谨性,是其学术精神的延伸,而这本书在这方面显然有所欠缺,显得有些草率了。

评分

这本书在引用和论证方式上,采取了一种相当保守甚至有些教条化的立场,特别是当涉及政治制度和军事行动的论述时,表现得尤为明显。作者似乎非常依赖于那些经典的、被反复引用的文本作为无可置疑的证据,对于那些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的非主流史料——例如民间契约文书、地方志中的零散记载等——则显得采纳不足,或者仅仅是作为点缀性的补充。这使得全书的论证基础,停留在了一个相对“传统”的层面,缺乏一种与当代史学前沿对话的活力。我期待看到更多对于材料本身的批判性审视,例如不同文献记录之间的相互矛盾如何被调和,而不是简单地将“主流”的说法作为既定事实进行阐述。因此,尽管它详细地梳理了已知的大部分史实,但其在拓宽历史视野、挑战既有认知框架方面的贡献,似乎未能达到其篇幅所暗示的潜力,读完后感觉像是在重温了一遍权威教科书的深度拓展版,而不是获得了一次颠覆性的历史阅读体验。

评分

《老子指归校笺》序

评分

很好,很好,物流很好好,很好

评分

《道德真经指归》序

评分

老子指归·德经

评分

老子指归卷一

评分

价格便宜,印刷质量好。不错

评分

快递小哥人也爽快,服务周到,能为顾客考虑。

评分

《道德真经指归》序

评分

二、从用韵和简帛看《道藏》本《指归》经文注就是严遵《老子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