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研究丛书:列子学史

诸子研究丛书:列子学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佩德 著,方勇 编
图书标签:
  • 列子
  • 诸子学
  • 先秦哲学
  • 思想史
  • 学术史
  • 中国哲学
  • 道家
  • 文本研究
  • 文化史
  • 哲学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ISBN:9787507747546
版次:1
商品编码:11716574
包装:精装
丛书名: 诸子研究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4
字数:4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诸子研究丛书:列子学史》站在学术史的高度探讨《列子》的研究历程,既有对列子研究的总体把握,也有个案研究,梳理了列子研究的学术发展脉络,提出了新的观点。此项研究具有开创性,学术界尚无人对此做如此系统和详尽的研究,对于未来的列子学研究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目录

导言
一 研究回顾
二 选题意义
三 研究范围
四 研究方法

引论
一 列子生平
二 列子著作
三 列子思想

第一章 战国秦汉文献中的列子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概况
第二节 战国子书中的列子
一 《尸子》论列子
二 《庄子》论列子
三 《吕览》论列子
第三节 汉代文献中的列子
一 《淮南》论列子
二 刘向论列子

第二章 魏晋《列子》学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概况
第二节 皇甫谧等评列子
一 皇甫谧评列子
二 葛洪评列子
第三节 张湛的《列子注》
一 张湛的生平及家世
二 《列子注》的创作背景
三 《列子注》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 唐代《列子》学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概况
第二节 敦煌及唐人选《列子》
一 敦煌《列子》残卷琐议
二 魏徵及马总《列子选》
第三节 卢重玄的《列子注》
一 尊崇老子——以老解《列》
二 贯通全书的主线——“神”
三 三教融合的思想倾向
四 秦恩复的卢注补
第四节 殷敬顺的《列子释文》
一 《释文》卷数及版本
二 陈景元《释文补遗》
三 《释文》音释特点

第四章 宋金元《列子》学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概况
第二节 徽宗君臣的《列子注》
一 宋徽宗的《列子义解》
二 范致虚的《列子注》
三 江通的《列子解》
第三节 程俱的《列子论》
一 对生化理论的叙述
二 对天地变幻的理解
三 对人身情累的关照
第四节 林希逸的《列子口义》
一 对《列子》真伪的讨论
二 糅合三教、参同老庄
第五节 高守元辑录《列子注》
一 《四解》的编纂体例
二 对文本的校勘
第六节 苗善时的《冲虚真经公案》
一 解天地坏灭说
二 解亢仓子得道
三 解龙叔答文挚章
四 解无道与用道说

第五章 明代《列子》学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概况
第二节 宋濂的《列子辩》
一 对列子其人其书的辨析
二 对《列子》与佛教思想的辨析
第三节 朱得之的《列子通义》
一 全书体例及对《列子》辨伪
二 儒为体释道为用的心学思想
三 对《列子》文本的阐释
第四节 归有光、焦竑的《列子》汇评
一 归有光的《列子汇函》
二 焦竑的《列子品汇释评》
第五节 陈深等的《列子》节选与注释
一 陈深的《列子品节》
二 王良材《注释列子要语》

第六章 清代《列子》学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概况
第二节 乾嘉学派的《列子》研究
一 卢文诏的《列子张湛注校正》
二 任大椿的《列子释文考异》
三 俞樾的《列子平议》
四 《列子》校勘的盛行
第三节 杨文会以佛学解《列子》
一 破执
二 实修
第四节 梁启超对《列子》的批点
一 对《列子》真伪的观点
二 以佛学解《列子》
三 对于杨朱的态度

第七章 民国《列子》学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概况
第二节 民国时期《列子》考据学
一 陶鸿庆《读列子札记》
二 蔡元培校《列子》
三 王重民《列子校释》
四 杨伯峻《列子集释》
五 王叔岷《列子补正》
第三节 张怀民以佛学解《天瑞》
一 对《天瑞》篇的总体把握
二 以佛解《天瑞》的具体思想
三 对理学思想的转化与运用
第四节 陈和祥等的《列子》新注
一 陈和祥《评注列子读本》
二 唐敬杲《列子选注》
第五节 马叙伦的《列子伪书考》
一 马氏所举十家说
二 马氏二十事解析

余论
一 唐宋道教发展下的《列子》研究
二 对《列子》版本流变的整体考察
附录一 敦煌《列子》残卷整理
附录二 杨朱研究概况及特点
附录三 《列子》研究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二选题意义  《列子》是先秦道家重要著作之一,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未能引起学者们的足够重视。刘向校本早已失传,东晋张湛重新整理校勘,并为其作注,将《列子》上升到哲学层面考察,成为《列子》融入学术研究的开端。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列子》研究史的考察,不仅可以加深对《列子》本身研究的认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不同时期各种研究著作的考察,便于把握学术发展的整体脉络。  《列子》最初由刘向整理成书,刘向在《列子书录》中将其归入黄老道家。黄老道家是战国时期道法思想融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学术思潮,其表面尊崇黄帝、老子,实际上以法家思想为主。这与刘向所生活的时代有密切关系。到了东晋,张湛将《列子》置于玄学思想之下考察。唐代尊崇老子,道教发展,《列子》又被置于老学之下。宋代佛教大兴,并且产生了理学,在这两种思潮的影响下,《列子》被不断重新解读。明代科举制逐渐成型,大量针对科举考试的选录本成为众学子应对考试的捷径,而先秦诸子则成为他们选录的主要典籍。同时,明代版刻技术曰臻完善,《列子》不断被翻刻流通。清代乾嘉学术兴起,校勘学随之繁盛,《列子》自然也成为众多校勘家的整理对象。由此看来,《列子》研究的发展与学术发展及时代因素息息相关。对于《列子》在不同时期研究状况的考察,有助于对整个学术发展脉络的把握。  列子在《庄子》书中被描绘成一位御风而行的神人,《列子》中也记载了许多关于列子的奇闻逸事,书中所记载的许多传说故事都为后人不断引用,如愚公移山、夸父逐日、女蜗补天等,先秦其他典籍无载,为后世保留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对我们了解古人有很大帮助。《列子》这部书虽然存在很大争议,但其所产生的文学价值不容忽视。刘勰称其“气伟而采奇”,钱钟书也认为《列子》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这说明今本《列子》确实有可取之处。  通过对《列子》研究史的梳理,我们也发现了许多珍贵的一手资料,这些资料长期无人问津,是学术史上的一大损失。如梁启超批校本《列子》,蔡元培批校本《列子》等。通过对这些资料的解读,我们不仅从多个角度对《列子》有了深入认识,更可了解批校者本人的学术轨迹,开拓学术视野。  三研究范围  本论题研究范围划定在先秦至民国,选取这一时间段内与《列子》相关的研究文章、著作,系统探讨《列子》研究历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对列子本人及《列子》文本的解析。人的生活环境及社会经历对其思想有直接影响,对于作者本人的研究必不可少。先秦诸子虽然多不亲自著述,但其弟子辑录其师生前言行而辑录成书,这些言行记录了诸子的思想,是我们研究诸子的第一手材料。因此,对列子其人及其书的考察应交互进行,互为补充,参照同时期及后世其他典籍记载,多方面、全方位了解列子思想,为准确把握此后数千年《列子》研究奠定基础。  ……
《道法自然:列子思想及其流传》 引言 在中国哲学史上,诸子百家犹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思想的漫漫长河。“列子”虽不及孔孟老庄般家喻户晓,其思想却以其独特的超脱与智慧,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本书《道法自然:列子思想及其流传》,并非专注于对《列子》一书的文献考证或版本校勘,亦非深入剖析其哲学体系的逻辑结构,而是试图勾勒出列子其人其思在历史长河中的流变,探寻其思想的根脉与枝叶,以及它如何超越时空,对后世思想文化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将暂且放下对《列子》原文的逐字逐句解读,而是以一种更宏观的视角,去感受列子思想的脉动,以及它在不同时代、不同群体中被理解、被诠释、被传承的故事。 第一章:隐没的微光——列子其人和早期思想的传播 提及列子,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略显模糊的形象。尽管《史记》等早期史籍对其有所记载,但关于他的生平事迹,诸如其是否存在、生活年代、师承关系等,至今仍是学界争论的焦点。这种“模糊性”本身,或许也为列子思想的早期传播带来了一种独特的空间。 在春秋战国那个思想激荡的时代,各学派争鸣,百家争鸣。道家思想作为一股重要的思潮,以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理念,吸引着无数追求精神自由的士人。列子,作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的萌芽,必然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哲学思潮紧密相连。我们可以推测,在那个口耳相传、竹简传抄的时代,列子的思想并非以严谨的学术著作形式出现,而是以零散的言论、寓言故事、乃至诗歌的形式,在道家社群中悄然流传。 这些早期流传的思想,或许更加注重对个体精神世界的关照,强调超脱世俗的烦扰,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它们可能通过道家方士、隐士的口中,在山林之间,在市井角落,播撒下智慧的种子。这些种子,在特定土壤中生根发芽,虽然未留下浓墨重彩的独立文献,却成为后来道家思想发展的重要养分。我们无需执着于具体的史料细节,而是去体悟那种在混乱时代中,一股追求淡泊、宁静、与自然合一的思潮是如何悄然孕育、传播的。 第二章:集腋成裘——《列子》的成书与早期注解 “列子”之名,真正被后世所认识,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列子》一书的出现。然而,这部被尊为“道家正宗”的经典,其成书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故事。与《道德经》的“老子作”不同,《列子》的成书,据传是其弟子杨朱、尹文子等人所辑录。这意味着,《列子》并非是列子一人之作,而是对列子思想的汇集与整理,其中可能融入了编纂者的理解与发挥。 《列子》一书的特点鲜明。它不同于《道德经》的哲理深邃,也不同于《庄子》的汪洋恣肆,而是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寓言、充满奇思妙想的故事,阐述道家的核心思想。书中关于“御寇”、“汤问”、“说符”等篇章,常常通过奇幻的想象,来探讨认识论、本体论、伦理学等问题。例如,对“生与死”、“有与无”、“穷与达”的辩证思考,对“心物一元”、“逍遥游”境界的描绘,都展现出一种超越现实的智慧。 《列子》的成书,标志着列子思想的第一次系统化。然而,这部著作的传播并非一帆风顺。在早期,其影响或许不如《庄子》广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对其进行解读与注解。这些早期的注解,是理解《列子》思想内涵的关键。它们试图解释书中深奥的道理,阐释寓言背后的哲理,并将其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结合。 这些注解,本身就构成了一部流动的思想史。它们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学派对列子思想的理解与诠释。有些注解可能更加侧重道家的本源,强调“自然无为”;有些则可能吸收了儒家、墨家等其他学派的观点,对其进行融合与再创造。通过考察这些早期注解,我们可以看到,列子思想并非是一个僵化的理论体系,而是在不断被理解、被吸收、被发展的过程中,焕发出生机。 第三章:千古回响——列子思想的后世影响 列子思想的影响,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它或许没有形成如儒家那般庞大的学派体系,也没有如佛教那般在民间广泛传播,但它却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体现在文学、艺术、哲学,乃至 everyday life 的方方面面。 在文学领域,列子思想所倡导的超脱、洒脱、浪漫主义的色彩,为后世文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那些追求自由、蔑视权贵、寄情山水的文人墨客,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列子思想的启发。从魏晋名士的玄谈,到唐宋诗人的飘逸,再到明清小说的奇幻想象,我们都能找到列子思想的影子。书中关于“天人合一”、“心随物游”的理念,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在艺术领域,列子思想的“顺应自然”、“意境悠远”的哲学追求,与中国传统绘画、园林艺术等高度契合。水墨山水画中那种朦胧、写意的美学风格,正是对“道法自然”理念的直观体现。园林艺术中“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构景手法,也体现了对自然之道的尊重与模仿。 在哲学层面,列子思想对后世道家哲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它与老子、庄子思想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了道家思想的完整图景。在理学兴起之时,一些思想家也从中汲取养分,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哲学体系中。特别是其对“心”的本体性、能动性的论述,以及对“真”与“假”、“实”与“虚”的辩证认识,都对后世哲学思考产生了深远影响。 更重要的是,列子思想中的一些价值观,如对个体自由的珍视,对内在精神世界的追求,对人生苦短、世事无常的豁达态度,以及对“不争”之德的推崇,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在面对困境时,那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从容,那种“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的坚韧,都隐约可见列子思想的印记。 第四章:未尽之言——现代视域下的列子思想 进入现代社会,我们身处一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列子思想是否还有其价值?我们是否还能从中找到共鸣? 答案是肯定的。尽管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人类对精神自由、内心宁静、生命意义的追求,从未停止。列子思想中关于“宠辱不惊”、“知足常乐”、“顺其自然”的智慧,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列子思想能够帮助我们找回内心的平静,减少焦虑,提升幸福感。 现代社会对“自我”的强调,也与列子思想中对个体精神世界的关注不谋而合。列子思想所倡导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脱境界,能够帮助我们摆脱物欲的束缚,回归真实的自我。其对“大道至简”的理解,也提醒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简单纯粹的心灵。 同时,列子思想中对“道”的认识,对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的体悟,也为我们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在环境危机日益严峻的今天,重温列子“道法自然”的理念,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倡导更加和谐、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当然,我们也需要以现代的视角来解读列子思想。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避世”的哲学,而应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对人生智慧的深刻洞察。我们需要在继承其精神内核的同时,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结语 《道法自然:列子思想及其流传》一书,并非是关于“列子学”的学术专著,而是试图以一种更加轻松、更具文学色彩的笔触,去描绘列子思想的生命力。我们不深入探讨其哲学体系的微观结构,而是关注其宏观的流变与影响。列子,这位“承虚而起”的智者,他的思想,如同山间清泉,虽然不曾激起惊涛骇浪,却以其独特的韵味,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他的智慧,他的超脱,他的对人生真谛的探索,穿越千年,至今仍然闪耀着迷人的光芒。本书希望通过对列子思想传播脉络的梳理,展现其在中华文化长河中那股绵延不绝的生命力,以及它如何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启迪着我们对人生、对自然、对宇宙的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读了太多的哲学原著,有时候会觉得有些抽象,甚至有些难以把握其精髓。我一直相信,理解一个思想家,尤其是像《列子》这样充满寓言和哲理的故事,除了直接阅读原文,更需要辅以深入的学术研究。我一直对“学史”这个概念情有独钟,因为它代表了一种对知识传承的尊重和对学术演进的梳理。在阅读《诸子研究丛书:列子学史》时,我便期待它能带我走进一个动态的学术空间。我想知道,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列子》是如何被一代代人继承、解读和发展的。有哪些重要的学者,他们是如何看待《列子》的,他们对《列子》的思想提出了哪些新的见解,又或者是在批驳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体系。这种对学术脉络的梳理,对我来说,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思维的训练。它让我看到,即便是看似静止的文字,背后也蕴含着活泼的生命力,充满了不同时代、不同思想的碰撞与融合。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引路人,带我穿越时空的阻隔,去感受历代学者们与《列子》对话的智慧火花,去理解“列子学”作为一个学术传统是如何形成的。

评分

我一直觉得,理解一个古代哲学家的思想,就像是在挖掘一座宝藏,而《诸子研究丛书:列子学史》这样的著作,则好比是探宝的藏宝图。我并非直接去阅读《列子》的原典,而是更倾向于从学者的研究中去窥探其精髓。《诸子研究丛书:列子学史》这个名字,恰恰满足了我对知识梳理和历史脉络的追求。我一直对“学史”类的作品抱有极大的兴趣,因为它们能够清晰地展示一个思想体系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传承和发展。我特别想了解,《列子》这部充满寓言和奇谈的作品,在历代文人和学者眼中,究竟是如何被解读的?有哪些重要的注释家、思想家,他们对《列子》提出了哪些独到的见解?又有哪些不同的学术流派,对《列子》的思想进行了不同的诠释和评价?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呈现一幅“列子学”的学术发展图景,让我看到,即便是看似独立的个体思想,也并非凭空产生,而是与历史上的其他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对学术史的梳理,能够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列子》的思想内涵,以及它在整个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评分

作为一个对古代哲学颇感兴趣的读者,我最近涉猎了许多关于诸子百家的著作。在书架上翻找时,《诸子研究丛书:列子学史》这个名字瞬间吸引了我。虽然书名直指《列子》的研究,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思想的传承和演变充满了好奇,而《列子》作为道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派的历史发展无疑是一段非常值得探究的历程。我特别关注那些能够梳理清晰、脉络分明的学术著作,它们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一个思想体系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又或者经历兴衰更替的。我期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看到“列子学”不仅仅是几个零散的篇章,而是有着一个动态的、充满学术争鸣的历史。我想了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是如何解读《列子》的,有哪些重要的学者对其进行了注释、阐发,又有哪些不同的学派对其产生了影响。这种历史性的梳理,就像是在为一座古老的思想殿堂搭建一座通史展览,让我能一步步走进去,感受其不同时期的风貌。我非常期待能从这本书中获得对“列子学”这个概念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对其思想内容的表面理解,而是能够洞察其背后复杂的学术史和思想流变。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爱好者,我深知要理解任何一位诸子,都不能仅仅停留在其文本本身。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其思想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被解读、继承、发展甚至批判的。《诸子研究丛书:列子学史》这个书名,一下子就击中了我的兴趣点。我一直对“学史”类著作抱有浓厚的兴趣,因为它们能够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一个思想体系的生命力。我特别想知道,《列子》这本充满奇思妙想的书,在历史上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有哪些学者,他们是怎样“读”《列子》的?是把它当作神话寓言,还是当作深刻的哲学著作?是把它视为道家正宗,还是将其与墨家、名家等其他学派进行比较?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清晰地梳理出《列子》在不同朝代、不同学派中被接受和阐释的轨迹,揭示出其中可能存在的学术争议和思想演变。这种对历史进程的追溯,能够帮助我更全面地理解《列子》的价值,以及它对后世思想产生的深远影响。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列子》的“是什么”,更是关于“如何被理解”的历史。

评分

阅读古代经典的乐趣,往往在于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学术流变。《诸子研究丛书:列子学史》这个书名,立刻引起了我对一个特定思想领域历史演进的关注。我对于那些能够系统梳理和呈现学术发展过程的著作情有独钟。我一直好奇,《列子》这部充满想象力与哲思的作品,究竟是如何在历史上被一代代学者所认识和评价的。有哪些重要的学者,他们对于《列子》的文本做了怎样的考订和注释?在他们的解读中,《列子》的思想是如何被阐释和发展的?是否存在不同的学派,对《列子》的理解和应用产生了影响?我期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列子学”这一学术传统的形成与演变,让我看到,即便是相对较为简略的先秦文献,也能够孕育出丰富多彩的学术史。这种对历史纵深的探索,能够帮助我更全面地把握《列子》的思想精髓,并理解其在中华思想史上的独特价值。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获得对“列子学”作为一个动态学术研究领域更为深刻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