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与山东古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青铜器与山东古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莒县人民政府 著
图书标签:
  • 青铜器
  • 山东
  • 古国
  • 考古
  • 历史
  • 文化
  • 学术研讨会
  • 论文集
  • 中国古代史
  • 文物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385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93527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08
字数:58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该书收录了40多位学者关于青铜器与山东的研究成果,既有对传统热点的深度研读,也有基于新的发掘材料而阐发的新观点。对于研究商周考古的人来说,此书亦是一场学术盛宴。该书对于推动山东古国商周考古的深入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简介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是山东省考古学界的中心研究机构,承担了山东省内的许多重大考古项目,一直致力于山东古国文化的研究。

目录

“夷夏东西”的新认识 ……………………………………………………… 孙庆伟 1
商代青铜器镂孔圈足之管见 ……………………………………………… 李 琴 25
商末周初青铜器的比较与时代特征 ……………………………………… 岳连建 33
西周时期侯、伯性质与大东地区政治格局的考古学观察………………… 徐良高 42
宝鸡贾家崖遗址两周陶器分期研究 ……… 种建荣 张天宇 陈 钢 雷兴山 55
论春秋时期平盖铜鼎的起源与承传 ……………………………………… 李 宏 82
浅谈青铜鈚 ………………………………………………………………… 徐倩倩 94
济南刘家庄遗址商代青铜器墓葬浅析———兼谈商代晚期在济南地区的经略…………… 郭俊峰 房 振 108
山东莱芜嬴城遗址出土商代晚期青铜器………………………………… 李翠霞 120
鲁北地区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及其历史背景……………………………… 方 辉 124
胶东地区中原化进程的考古学观察(之一)———以“归城铜器群”为核心…………… 唐锦琼 王晓妮 130
馆藏铭文青铜器与己国相关问题初探………………………… 闫 勇 仲 雨 
临淄齐故城出土商周青铜器与相关问题探索………………… 魏成敏 贾 健 147
新泰周家庄东周墓地的几个问题初识…………………………………… 王 青 156
洹子孟姜壶与陈喜壶的相关问题………………………………………… 陈小三 168
鲁国青铜器与周初鲁都城………………………………………………… 朱凤瀚 177
小议鲁侯尊的定名………………………………………………………… 周 亚 
器所见早期鲁国史……………………………………………………… 赵燕姣 191
浅析鲁故城西周遗存…………………………………………… 韩 辉 张海萍 200
郜国都城考…………………………………………… 郅同林 宫衍军 郭 立 214
从考古材料看淳于地望………………………………………… 魏 国 马天成 222
莒文化新发现及相关认识与思考…………………… 刘延常 张文存 张子晓 229
沂水纪王崮施工出土的青铜汤鼎和取暖器……………………………… 任相宏 260
沂水县纪王崮春秋墓出土青铜器及有关问题试析…………… 郝导华 吕 凯 268
山东安丘东古庙青铜器考略……………………………………………… 刘冠军 281
莒国出土异地商周金文通释绎论………………………………………… 孙敬明 285
莒文化青铜器浅议………………………………………………………… 马俊才 302
论山东莒县出土青铜器特点……………………………………………… 刘维勋 309
司马南叔匜小议…………………………………………………………… 张天恩 316
莒国———东夷之雄……………………………………………… 苏兆庆 朱晓伟 320
从前掌大墓地出土青铜器看方国与中原王朝的关系…………………… 梁中合 327
前掌大商周墓地结构与族属辨析………………………………………… 李 楠 339
从出土青铜器看滕国、薛国分封 ……………………………… 丁燕杰 燕生东 349
薛河流域的商周文化遗址…………………………… 刘锡柱 张莺燕 李光雨 363
浅谈滕州商周方国与出土青铜器……………………………… 张东峰 聂瑞安 372
枣庄徐楼出土铸镶红铜青铜器探论———兼及红铜铸镶纹饰青铜器的时代与产地问题……苏荣誉 王丽华 391
论枣庄徐楼春秋墓的几个问题…………………………………………… 井中伟 420
峄城徐楼2009M1、M2铜器群的年代和意义 …………………………… 路国权 435
青铜器与江苏古国………………………………………………………… 张 勄 443
关于邳州九女墩三号墓出土的“汤鼎”………………………… 林 夏 林留根 465
安徽江淮地区周代青铜盉研究…………………………………………… 叶舒然 469
试说“辽东青铜考古文化圈”…………………………………… 华玉冰 张依依 480
后记…………………………………………………………………………………  493

前言/序言

《青铜器与山东古国》序
李伯谦
摆在我案头的这部厚厚的书稿是“青铜器与山东古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待刊稿,这次讨论会是2015年12月9日在莒县召开的,我有幸作为主办方之一———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的人员参加了会议。此次研讨会主要策划者又是这部书稿的整理者刘延常先生嘱我写序,责任在身,也就只好俯首听命了。在我国三十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等省级行政区划中,古国数量最多的,我说的是历史上夏商周三代时期的古国,恐怕非山东省莫属了。据不完全统计,见于文献的两周古国约60个,加上夏商时期的,保守估计,总数可能会达80多个。
夏商周三代时期的古国是由古族发展来的,见于商周铜器上的族氏铭文或曰族徽,即古族的标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由于族氏繁衍分化、族际战争、族氏联合等原因,有的淘汰了,有的发展壮大形成了后来的国家。如果同意我的说法,那么国家就可以被看成社会在某个发展阶段上的“细胞”,它是有自己的发展历史的。研究这些“国家”,就是研究社会,就是研究社会发展的历史。因为这些古国是夏商周三代时期的,而三代恰恰是中国的青铜时代,无论这些青铜器属于哪个门类、什么形制、什么花纹、有没有铸造或刻上去的文字,它都是古代遗留下来、属于某个特定的“国家”的,研究山东出土或与山东有关的青铜器,自然是研究山东古国的一条途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而这也正是当初我们醖酿以“青铜器与山东古国”为题召开研讨会的目的。
令人高兴的是,研讨会得到了大家热烈的响应,据会议秘书处统计,参加大会的有来自山东、河南、陕西、江苏、山西等省市文博单位和北大、山大、吉大、辽大、安大、山东师大等高校和社科院考古所、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国博、上博的100多位代表,60多位发言或提交了论文。
从论文的内容来看,绝大部分都是围绕古国展开讨论的,涉及莒、费、郯、邾、小邾、郜、薛、莱、纪、杞、己、铸、逄、缯、邳、蓼、徐、齐、鲁、滕、吴、越等20多个古国,虽然较见于文献者还少很多,但这都是有铜器可以为证的,从而说明会议开得很成功,在青铜器与古国的研究上有了明显的进展。
由于会议是在莒县召开,研究莒国历史文化的论文就比较多,苏兆庆、刘云涛、刘延常、郝导华、郎剑峰、马俊才诸位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做了研究。苏兆庆是莒县博物馆老馆长,长期从事当地文物博物馆业务工作,对莒国历史文化了如指掌,他和刘延常从纵向梳理了莒文化发展的全过程,使大家对莒文化自身的发展及其与齐、鲁文化的关系有了较全面系统的了解。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马俊才则从青铜器切入,细致勾画了莒国青铜器发展演变的轨迹、分期和特点。纪王崮大墓是近几年来的重大发现,又是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多位先生围绕该墓的国别、葬俗、葬制、随葬器物及其反映的与周邻国家的关系做了研究。青铜器的新发现是会上关注的焦点,刘延常大会主题发言中梳理了山东地区夏代、商周至汉代新出土青铜器的基本情况,介绍了许多新资料。商代青铜器出土地点的梳理,使大家对山东境内从早到晚商代铜器出土地的分布有了鸟瞰式的了解,为探讨商时古国提供了不少新的线索,其中济南市的“索”氏铜器和刘家庄商代墓地的发现引起了大家浓厚的兴趣。进入西周,除了当地原有的古国,新分封来的齐、鲁、滕等国的铜器有了新的发现,周代铜器成为本次会议的重点。朱凤瀚教授公布了在香港所见的3件鲁国早期铜器,掀起了曲阜鲁国故城是伯禽始封抑或“炀公徙鲁”的再讨论;张光明、魏成敏围绕齐国早期铜器分别发言,他们提到的高青狄城的发掘、临淄河崖头铜器墓及齐故城大城东北部东古城出土的西周车马器,为临淄齐故城营建时间的研究提供了新线索;方辉教授则以《鲁北地区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及其历史背景》为题集中讨论了其分布区域与所属考古学文化的对应关系及其反映的历史问题。传世青铜器对古国历史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上海博物馆是收藏传世铜器的重镇,周亚将其进行了系统整理,涉及鲁、邿、纪、杞、铸、滕、邾、莒、己、小邾等37个国家,弥足珍贵;孙敬明系统梳理了莱、莒、邾、鲁、齐等国的铭文,在考证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反映的社会背景和国与国关系。此外,从不同角度展开对山东古国的研究是本次会议的一个特点,梁中合《从前掌大墓地出土青铜器看方国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孙庆伟《“夷夏东西”的新认识》、唐锦琼等《胶东地区不同区域的文化是互通的,南京博物院张勄关于江苏省青铜器的研究、辽宁大学华玉冰关于辽东半岛春秋战国青铜文化的研究、徐良高提交的《西周时期侯、伯性质与大东地区政治格局的考古学观察》、谢尧亭关于倗伯墓地和M2158出土鲁侯鼎的介绍等,对于山东古国有关问题的研究均有很多启发。
“青铜器与山东古国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此次会议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在会议总结阶段,两个小组召集人王占奎、雷兴山在自己的汇报中,刘绪教授在大会总结中,除对会议讨论做了很好的概括,还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积极的建议,我完全同意。他们提出的忠恳的意见在会议文集中有所反映,这里不再重复。我在这里也想提出两点供朋友们参考: 一是牢记研究青铜器与山东古国是研究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二是牢记研究必须从具体问题出发。你们己经
成立了山东青铜文化研究会,希望能制订出一个完整的计划,按部就班扎实推进。再过若干年,再开这样的研讨会,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是为序。
中原化进程的考古学观察(之一)》、丁燕杰和燕生东《从出土青铜器看滕国、薛国分封》、路国权《峄城徐楼2009M1、M2铜器群的年代和意义》等论文,以及王青对新泰周家庄东周墓葬的介绍、井中伟对枣庄徐楼嵌红铜铜器的研究、钱益汇对徐国及山东古国铜器的分析、苏荣誉对徐楼铜器铸镶技术和产地的分析、李忠明对新泰周家庄铜器工艺技术的分析等研究,都对研究视角的扩大和研究内容的深入有重要启发意义。

青铜铸魂,文明探源——山东古国考古与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 一、引言:时光的脉络,文明的回响 青铜,作为人类早期文明的重要标志,其光辉不仅照亮了物质生产的进步,更深刻地烙印着社会组织、信仰观念和审美情趣的变迁。在中华文明的浩瀚星河中,山东地区作为一片古老而富饶的土地,曾孕育出灿烂辉煌的早期国家文明。从商周时期的齐国、鲁国,到更早的岳石文化、龙山文化,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无数令人神往的青铜器,它们静默地诉说着往昔的辉煌,承载着失落的传说。 《青铜铸魂,文明探源——山东古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汇聚了国内外数十位顶尖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人类学家和艺术史家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山东地区出土的青铜器为核心,深入探讨了山东古国的物质文化、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宗教信仰、艺术风格以及其与周边地区乃至整个东亚青铜时代文明的互动关系。本书不仅是对山东地区青铜时代考古成就的一次系统梳理和深度解读,更是对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一次重要探索,旨在揭示青铜技术如何成为塑造早期社会形态、构建国家认同、传承文化基因的关键力量。 二、青铜器:物质的丰碑,精神的载体 本书首先将目光聚焦于山东地区出土的各类珍贵青铜器。从精美绝伦的礼器,如鼎、簋、尊、卣、觚、爵,到实用且极具工艺水平的兵器,如戈、戟、矛、剑,再到种类繁多的工具和装饰品,每一件青铜器都凝聚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汗水。论文集中的研究者们,运用最新的科技手段,如金相分析、同位素测定、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等,对青铜器的合金成分、制作工艺、来源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察。 例如,关于山东地区青铜器中铜锡比例的独特性研究,揭示了其可能存在的独立冶炼技术体系,以及与中原地区甚至海岱地区其他文化圈的联系与区别。对青铜器纹饰的深入解读,则不仅仅停留在审美层面,更是将其视为解读古代社会观念、宗教象征、神话传说和权力关系的“密码”。书中不乏对特定器物,如鲁国墓地出土的“曲阜钟”系列,或齐国故城遗址发现的青铜车马器等,进行个案研究的论文,这些深入的研究为我们还原了当时礼乐制度的运行、军事力量的构成,以及贵族生活的细节。 一些论文还特别关注了青铜器上的铭文,这些珍贵的文字记录,如同历史的“活化石”,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古国名称、族属、统治者、重要事件等一手资料。通过对铭文的释读和比对,学者们得以更清晰地勾勒出山东地区早期国家的政治版图、权力结构和历史进程。 三、山东古国:多元一体的文明摇篮 本书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山东地区早期国家——即所谓的“山东古国”——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探讨。这包括了夏商时期在此区域活跃的方国,以及春秋战国时期更为人熟知的齐国和鲁国。 关于岳石文化和龙山文化晚期遗址中出现的青铜器,以及其所蕴含的社会复杂化进程,是本书重点关注的议题之一。研究者们通过对遗址的结构、墓葬的规模与等级、随葬品的丰富程度等考古学证据,探讨了早期社会分化、权力集中的迹象,以及国家雏形的出现。 对于商周时期齐国和鲁国的兴衰更迭,本书也提供了多角度的解读。从考古发掘出的城址、宫殿遗址、贵族墓葬,到史籍中记载的政治事件,学者们试图重建这两个重要诸侯国的物质生活、社会组织、经济模式、军事实力以及与周天子及其他诸侯国之间的政治互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深入探讨了齐国和鲁国作为文化中心的辐射作用。他们的青铜铸造技术、礼乐制度、文字体系如何影响了周边地区,甚至与东夷、南方的文明产生了怎样的碰撞与融合,是本书具有前沿性的研究方向。通过对区域文化交流的考察,我们得以看到一个更加立体和动态的早期中国文明格局。 四、跨学科视野:考古、历史与文明的对话 《青铜铸魂,文明探源——山东古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并非孤立地将考古发现置于历史叙事的框架内,而是强调跨学科的整合与对话。除了考古学和历史学,本书还汇集了来自古文字学、人类学、社会学、艺术史、工艺美术史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 古文字学者们对青铜器铭文及其他早期文字材料的解读,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更为坚实的语言学基础。人类学家则尝试从社会组织的演变、族群认同的形成、信仰体系的构建等方面,对山东古国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特征进行深层分析。艺术史家和工艺美术史家则从青铜器的造型、纹饰、工艺等方面,探讨其所体现的审美观念、艺术风格以及文化内涵的变迁。 这种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使得本书的研究视野更为开阔,分析更为深入,结论更为可靠。它超越了单纯的器物罗列和事件记载,力图从更宏观的视角,理解青铜时代山东地区文明的独特性及其在中国乃至东亚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五、学术价值与深远意义 《青铜铸魂,文明探源——山东古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的出版,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深远的社会意义。 首先,它系统地总结和展示了近年来山东地区青铜时代考古研究的最新成果,为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和学术参考。 其次,本书通过对大量一手考古资料的深入解读,并结合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对山东古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进行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填补了学术研究中的一些空白,纠正了一些过去的误解。 再者,本书的研究视角,尤其是对区域文明交流与互动、技术传播与创新、社会复杂化进程等问题的关注,为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微观证据和理论支撑。 最后,本书不仅仅是学术界的盛宴,更是一次面向公众的文明启蒙。通过对青铜器和山东古国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认识到我们祖先的智慧与创造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它提醒我们,在历史的深处,有无数的宝藏等待我们去发掘,有无数的故事等待我们去聆听,有无数的文明之光等待我们去传承。 本书的每一篇论文,都是一场关于过去与现在的对话,一次关于物质与精神的探寻,一次关于个体与整体的求索。它邀请每一位读者,一同走进那个青铜铸就的时代,感受那份来自远古的文明回响,共同探源中华文明的璀璨星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它精准地将“青铜器”这一充满神秘与历史感的物质载体,与“山东古国”这一承载着无数过往与传说的地理区域相结合。我一直对那些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璀璨夺目又逐渐隐没的古国充满好奇,而山东,这片沃土,无疑孕育了众多重要的早期文明。当知道有这样一本汇集了相关学术研究的论文集时,我便认为这是一次深入了解这些古老文明的绝佳机会。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通过考古发现,为我们呈现出山东地区青铜器发展演变的具体轨迹。例如,是否会有关于早期遗址中发现的青铜工具、兵器,以及后期出现的精美礼器的详细介绍?这些器物的形制、纹饰、铸造工艺,是否能反映出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技术发展状况,甚至与周边文化区域的互动关系?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对一些具体的山东古国,如临淄的齐国,曲阜的鲁国,或者其他一些鲜为人知的方国,提供基于青铜器证据的深入解读,描绘出它们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独特面貌。

评分

这本书的份量和内容丰富度,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给人一种沉甸甸的期待感。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史,尤其是先秦时期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深知研究青铜器和山东古国绝非易事,需要扎实的考古学、历史学、文字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这本论文集对我来说,无疑是一扇通往更深层次学术殿堂的窗口。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否能系统地梳理出山东地区在青铜时代各个重要考古遗址的最新发现,并对其进行详细的解读?例如,那些出土的精美青铜礼器、兵器,它们背后可能隐藏着怎样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和政治权力?我特别关注那些关于山东古国,诸如齐国、鲁国,甚至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国的考古发现,书中能否通过这些发现,为我们勾勒出这些古国当时的生活图景,它们如何与周围的族群交流、融合,又如何最终走向历史的舞台?我期望这本书能以严谨而不失可读性的方式,为我解答这些萦绕心头的疑问,让我对那段遥远的过去有更清晰、更立体的认识。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初步印象是,它一定是一部凝聚了诸多专家学者心血的学术力作。封面设计虽然朴实,却透露出一种沉静而厚重的历史感。青铜器的纹饰,如同古老的回响,而“山东古国”四个字,更是勾起了我对那片土地上辉煌过往的无限遐想。我一直对青铜器所承载的礼制文化非常着迷,它们不仅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权力、地位以及宗教信仰的载体。而山东地区,作为早期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青铜器的发展脉络和地域特色,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浅出地阐释青铜器在山东地区考古遗址中的分布情况,以及不同时期、不同文化类型下青铜器的特征。比如,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极具代表性的青铜器,如 食器、酒器、乐器等,并分析它们的形制、工艺以及用途?更进一步,我希望它能将这些青铜器与山东境内的古代国家,如早期的姜太公建立的齐国,以及鲁国等,进行紧密的联系,通过器物来反观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面貌。

评分

初拿到这本书,便被它深邃的题目所吸引——“青铜器与山东古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这两个关键词在我脑海中激荡起无数的联想,关于那些辉煌而又有些神秘的古代文明。我一直认为,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它们的出现和演变,折射出社会生产力、科技水平和文化理念的进步。而山东,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丰富的历史遗迹,特别是与青铜时代相关的发现,一直让我倍感好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山东地区青铜器出土的最新成果,并对这些器物的年代、类型、文化属性进行严谨的辨析。例如,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山东地区青铜器在继承和发展中原文化的基础上,所展现出的独特风格和地域特色?同时,我也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这些青铜器与山东境内各个古国的联系。比如,通过对特定遗址出土青铜器(如礼器、兵器)的研究,能否为我们还原出这些古国当时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宗教信仰乃至日常生活场景?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古朴的青铜器纹样与山东的地域特色交织在一起,立刻勾起了我对古代历史的浓厚兴趣。我一直对青铜器情有独钟,它们不仅是精美的艺术品,更是承载着千年历史的活化石。而山东,这片土地自古以来就孕育了众多灿烂的文明,许多失落的古国传说至今仍让人浮想联翩。当得知有这样一本汇集了学术界对青铜器与山东古国研究的论文集时,我便毫不犹豫地将其收入囊中。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青铜器的铸造工艺、纹饰寓意,以及它们在山东地区各个古国文明中的扮演的角色。比如,书中是否能还原一些关于齐国、鲁国等重要古国的青铜器出土情况,并分析其与中原地区青铜器文化的联系与区别?或者,是否能通过对特定青铜器铭文的研究,揭示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或人物?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提供专业的学术见解,更能以引人入胜的方式,带领我走进那个波澜壮阔的青铜时代,感受山东这片土地上古老文明的脉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