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人在1967年平静地、零事故地完成了从机动车左行改为右行的转换。这个国度奉行“谁不合作 ,谁的生活就有麻烦 ”的哲学,可能是世界上最有序、平等和民主的国家。海盗精神和当代瑞典人价值观的根基有何关联?如此有序、富裕而稳定的文化能否孕育创新的活力?瑞典人的自杀率很高吗?嗜酒如命吗?性开放而随意吗?这本书或许是帮助你深入而充满趣味地了解瑞典的最好途径。
《当代维京文化》是一本既有美国—瑞典跨文化参考的实用价值,又不失学术严谨的有关瑞典的文化读本。作者引用了大量的文化人类学研究文献,并从瑞典自海盗时代到当今福利王国千年的历史人文开始,广涉瑞典人的日常生活、族群心理和价值观。
《当代维京文化》共分十二章,从瑞典的千年史开始,通过对“人民之家”瑞典模式的剖析、对瑞典文化的“4个S”之刻板印象的纠正、对瑞典国家浪漫主义的铺陈,再到瑞典的团队精神与个人主义的共生、到瑞典人一些基础的文化价值中的法则,逐层深入,逐渐具体,最后以对和瑞典人打交道的具体建议作为全书的收尾。中国读者读来仍然受益匪浅,不失为一本出色的大众读物。
[瑞典]克里斯蒂娜·J. 罗宾诺维兹是一位跨文化导师、训练师和顾问。出生在瑞典又在美国生活多年,她在多家跨国公司和机构工作,是专业的瑞典—美国跨文化关系的专家。
[美]丽莎·W. 卡尔是一位瑞典裔的美国人,是一位职业记者,一直生活和工作在瑞典。现在她住在达拉斯,专注于《瑞典与美国》杂志,并开发着互联网内容。
罗宾诺维兹和卡尔已经合作了十几年,共同创作了多部脍炙人口的跨文化读物,包括《当代维京》与《瑞典的文化》。
肖琼,女,祖籍安徽,西安石油大学心理研究所、心理咨询中心教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瑞典隆德大学心理学访问学者(2010—2011年),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陕西省“三秦社科讲坛”讲师团成员、中国希望工程教师培训讲师、西安心理学会理事,陕西教育理论研究会理事,西安军队转业干部培训教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主持“跨文化的心理适应实证研究”、“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心理过程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背景下的高校辅导员胜任特征研究”、“构建学习工作坊,探索大班条件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等教育部及陕西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发表《留学瑞典的中国学生与瑞典大学生应激源及应对策略的跨文化研究》、《大学生心理适应过程的验证》、《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劣势及干预建议》、《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辅导员工作》、《大班条件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效性研究》、《中学生考试焦虑及其考试认知评价》等文章。
瑞典人有的时候就是个谜,就连他们自己,有的时候也搞不懂自己。本书的两位作者依据自身的经历背景向读者们展示了瑞典人的风格以及与这个世界的差异,这些现象有的非常常见,有的却不那么常见。对那些对瑞典感兴趣的、或者打算到瑞典工作的人而言,《当代维京文化》可谓一本必备书,甚至对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瑞典人来说,它都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真的太好了!
——乌尔夫·马丁松(Ulf Mårtensson)
《瑞典——美国杂志(Nordstjernan公司)》之《瑞典新闻》出版人及编辑
《当代维京文化》一书非常精彩——态度平和、学术范儿、言语也优美。对于那些想了解瑞典社会、瑞典教育或者因为家族祖辈的原因而与瑞典人打交道的美国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对于那些到瑞典的旅行者或者想在瑞典开拓事业的人们来说,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卡林·帕特曼(Carrin Patman)
美国德克斯大学瑞典研究基金委员会主席
在所有欧洲国家中,瑞典可以说是最美国化的了,即使如此,这两个国家间的文化差异还是比其表面所能显现的要深刻和微妙得多,所以,对于那些急切地想了解瑞典人但又不知该如何靠近他们的外国人来说,两位作者无疑进行了一次精彩而且还非常有趣的引领。
——奥利·瓦斯特伯格(Olle Wästberg)
瑞典驻纽约领事馆总领事
瑞典《快报》(Expressen Newspaper)前总编
第一章从海盗时代到福利王国--瑞典千年
(一)海盗时代:史前到1050年
(2--)中世纪:1066年~1500年
(三)瑞典的建立:1500年~1600年
(四)作为大国的瑞典:1618年--1717年
(五)启蒙时代:18世纪
(六)瑞典的新开端:19世纪
(七)承上启下:现在
第二章瑞典模式
(一)开端:历史
(二)进程:向福利之国挺进
(三)理念:人民之家的价值观
(四)困境:社会与经济挑战
(五)未来:勇往直前
第三章瑞典的四个S:性、自杀、社会主义和烈酒
(一)一S:关于性
(二)二S:自杀
(三)三S:社会主义
(四)四S:烈酒
第四章民族自豪感:国家浪漫主义
(一)模范社会
(二)以皇室为荣
(三)好品质与高技术
(四)民族浪漫精神
(五)绚烂的大众文化
(六)蓝色与黄色
(七)田园梦的破碎
第五章瑞典的个体与团体:自立与团结
(一)执着于自立
(二)互不相欠
(三)“组织化”的瑞典
(四)女性主义社会与男性主义社会
(五)个人主义与步调一致
(六)社会主义中的个人主义
第六章劳哥姆(lagom)现象
(一)工作中的lagom现象
(二)lagom现象与社会
第七章詹特法则(JanteIagen):你以为你是谁?
(一)詹特法则对个人的影响
(二)詹特法则的一个原因:害怕失败
(三)詹特法则的一个结果:皇家瑞典式嫉妒
(四)詹特法则与企业
(五)反詹特法则运动
……
第八章平等至上
第九童季节的力量:夏日、冬季和假期中的瑞典人
第十章交流:沉默的声音
第十一章礼仪:简说瑞典习俗
第十二章在瑞典做生意:竞争与一致
结语全速向前
参考文献
即使是离开了瑞典,瑞典人仍固守着他们的瑞典风格,某些情况下,他们甚至比在瑞典的家时更遵守瑞典式的习俗与行为。
但是瑞典人的民族自豪感与过去几十年在欧洲出现的民族主义并不相同,尽管瑞典人与她的邻居共有许多文化特质,但是,她没有可以用以庆祝的独立日或解放日。而邻国挪威,要纪念两个日子:一是1814年5月17日从丹麦统治下独立出来的纪念日;二是1945年5月8日从二战的纳粹统治下解放出来的纪念日。另外,尽管瑞典人忠诚并效力于自己的国家,但并不试图将自己的文化强加给其他国家,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也不像星条旗下的美国人那样有各种各样的爱国形式。
瑞典人更像是在与他们的国家谈一场恋爱:快乐的感情、淡淡的忧郁、理想化的恋人,总是如明媚的夏季般的宁静社会溢满心怀。这种瑞典式的田园诗——如同理想中完美的圣诞节那样从来没有真正存在过,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可以存在。
(一)模范社会
瑞典的自豪感涉及生活的很多方面:社会政治理想、务实的君主政治、传统的工程机械优势,以及诗人和音乐家身上透露出的民族主义浪漫情怀。瑞典人对包括国旗这些象征物在内的符号都更多的具有文化情感,在瑞典,国旗更多地用于装饰,而不是显示国家沙文主义。
正如我们已讨论过的,瑞典人有人民之家及其深刻的含义做后盾:平等、公平、正义、团结、安全与保密的权利。当今的多数瑞典人成长在瑞典被视为现代理想社会的时期——既为她的公民铺平了竞争之路,同时又大幅度地减少了在其他国家(包括美国)存在着的严重的贫穷与苦难现象。令瑞典人非常自豪的是,他们所感受到的社会系统更多的是发展、慈爱和成熟,而不是不得不为了生存或获得财富而挣扎。
当然,瑞典人有自己表达自豪感的方式,那就是瑞典式的谦虚。我们将在第六章里讨论瑞典文化中的适度现象(lagom),让瑞典人对任何有自我吹嘘嫌疑的人——哪怕他不是为了个人意愿,而是为了国家,也会侧目相看。
“真有什么典型的瑞典式谦虚吗?”斯德哥尔摩报纸《瑞典日报》(SvenskaDagbladet)意味深长地发问道:“或许它就是不让你表现出作为瑞典人的自豪吧?”如果你想那样做,那么还请你有所保留。社民党的英瓦尔·卡尔松(IngvarCarlsson)在1994年再次竞选首相时,提起了自己年轻时第一次访问美国芝加哥时的感受,当看到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还有如此贫困的地区时,他忍不住说:“我几乎以生活在瑞典这样的国度为荣了。”(Palmer,2000:104)。哈哈,试想一下,一位说自己“几乎”以祖国为荣的美国总统有可能连任吗?恐怕只能乖乖地下台吧!可是在瑞典,这种谦虚就可以被人们接受。
然而,无论是不是会表达出来,很多人内心都有一个渴望,即如果可能的话,每个国家都应该做得像瑞典一样。早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当一位瑞典朋友说起“东欧的一些‘新’国家正将瑞典作为其政府效仿的对象”时,—位在瑞典工作的美国女士就意识到了这一点。
现在,尽管产业界与劳动者间的关系不再像过去那么和谐,瑞典仍然是世界上最团结的国家之一。瑞典人以他们的国家具有能够理性解决劳工问题的历史而自豪,这个国度总能有效地避免全国性罢工和其他劳工动乱,这确实是其他国家难以做到的。
瑞典人对他们国家曾经威武的军队历史感到骄傲,17世纪的瑞典是欧洲强大的国家,可惜,当19世纪初被沙皇俄国打败,其后又向芬兰投降之后,荣耀就消失了,战败后,瑞典人乘上了和平时期中立、战时不结盟之舟(然而,这并未妨碍她对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被分割的命运充满同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更强烈地倾向于盟军)。不过,和平主义毕竟越来越被重视,今天,基于非暴力解决问题的信念,瑞典人因他们的和平主义和中立态度而自豪,正如其他国家的人们以他们的军队而骄傲一样。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也值得称赞,它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厚实的纸张,典雅的字体选择,以及那些恰到好处的插图——虽然我并非在讨论封面或内页设计,但这种对细节的关注,本身就暗示了内容的质量。阅读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作者对所研究对象怀有一种近乎虔诚的敬意。他不是在审判或批判,而是在努力理解,努力还原。那种跨越时空的共情能力,使得即便是最遥远的历史片段,读起来也像是发生在昨天的事情。对于任何渴望深入了解特定文化基石,并对人类文明起源抱有好奇心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精准,它不像某些历史著作那样干巴巴地堆砌事实,而是像一位技艺高超的说书人,娓娓道来。作者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时而宏观地审视整个北欧地区的变迁,时而又聚焦于某个孤立的村落,讲述一个家族的兴衰。这种张弛有度的叙述方式,让阅读体验极为流畅。尤其欣赏书中对社会阶层、法律体系的剖析,它们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精细和复杂。很多篇章都在探讨“荣誉”这个核心概念在那个社会中的多重含义,以及它如何影响个体的抉择和群体的命运。读到某些关于审判和誓言的部分时,我甚至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和不容置疑的庄严。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本让人大开眼界的史诗!作者似乎对北欧神话和历史有着深入骨髓的理解,文字间的笔触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文学的灵动。它并没有着眼于那些人尽皆知的雷神、洛基的故事,而是巧妙地将我们带入到了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图景之中。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航海技术和贸易路线的细致描摹,那种乘风破浪的豪情壮志,仿佛能透过书页扑面而来。书中对于不同部落间文化交流的探讨也相当有启发性,揭示了看似蛮横的征服背后,其实隐藏着复杂的社会结构和对未知世界的渴望。读完整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跟随一支探险队,穿越了冰封的峡湾,触摸到了古老的符文石,收获了一段难忘的精神旅程。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生存”本身的哲学探讨。它没有将古代人浪漫化成无所不能的英雄,而是毫不避讳地展示了严酷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精神的塑造。饥荒、疾病、漫长而黑暗的冬季,这些才是真正塑造了他们性格和信仰的熔炉。作者通过对民间故事和口头传说的引用,揭示了这些社会如何通过神话和仪式来应对不确定性,并构建自己的世界观。我发现,很多现代人际关系中困扰我们的问题,在那时的社会结构中,其实有着更直接、更本质的解决方案。它迫使我反思,在如今这个物质丰裕的时代,我们是否失去了某种更原始、更纯粹的生命韧性。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性与可读性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平衡点。作为一名对古代文明有基本了解的读者,我发现它提供的背景资料非常扎实,注释详尽且考据严谨,但它绝不枯燥。作者似乎有着一种天赋,能将复杂的考古发现和语言学推测,转化为普通读者也能理解和欣赏的故事。我尤其对其中关于艺术风格演变那几章印象深刻,那些关于金属工艺和木雕的描述,生动地展现了实用性与审美追求如何完美结合。每当读到描述那些精美绝伦的器物时,我都会忍不住停下来,想象工匠们在昏暗的油灯下,是如何用双手赋予冰冷的材料以生命和灵魂。这不仅仅是历史记录,更是一部关于创造力的颂歌。
评分书是正版的,配送速度快,一如既往的好。
评分京东商城京东快递购物
评分瑞典人更像是在与他们的国家谈一场恋爱:快乐的感情、淡淡的忧郁、理想化的恋人,总是如明媚的夏季般的宁静社会溢满心怀。这种瑞典式的田园诗——如同理想中完美的圣诞节那样从来没有真正存在过,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可以存在。
评分瑞典的自豪感涉及生活的很多方面:社会政治理想、务实的君主政治、传统的工程机械优势,以及诗人和音乐家身上透露出的民族主义浪漫情怀。瑞典人对包括国旗这些象征物在内的符号都更多的具有文化情感,在瑞典,国旗更多地用于装
评分瑞典人更像是在与他们的国家谈一场恋爱:快乐的感情、淡淡的忧郁、理想化的恋人,总是如明媚的夏季般的宁静社会溢满心怀。这种瑞典式的田园诗——如同理想中完美的圣诞节那样从来没有真正存在过,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可以存在。
评分瑞典的自豪感涉及生活的很多方面:社会政治理想、务实的君主政治、传统的工程机械优势,以及诗人和音乐家身上透露出的民族主义浪漫情怀。瑞典人对包括国旗这些象征物在内的符号都更多的具有文化情感,在瑞典,国旗更多地用于装
评分北欧海盗历史,而今福利国家。
评分还不错
评分北欧海盗历史,而今福利国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