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高仿礼品装)

永乐大典(高仿礼品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解缙 等 编
图书标签:
  • 永乐大典
  • 古代典籍
  • 史学
  • 文化
  • 礼品
  • 珍藏
  • 明朝
  • 百科全书
  • 历史
  • 国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09979
版次:1
商品编码:11776778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盒装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宣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原大原样,高清仿制。
  我局为庆祝建国10周年,于1959年曾选取嘉靖本一册(卷2345—2347),大小式样全照原书,出版仿制本,让读者看到《永乐大典》的内容和装帧的原来形式。此后,亦有出版社出版过仿制本。或因部头巨大定价极高,或因制作工艺不足而失真。今以中华书局1959年仿制本为工作本,在此本基础上以古法包背装工艺重新制作高仿礼品装。此书的出版,不仅可为各高校提供文献教学之用,更是为藏书界提供了重要的珍品图书,使广大读者有机会感受这部世界文化遗产珍品的魅力。
  2、装帧精美,独具匠心。
  除图书保持了《永乐大典》的原貌,本书还有两个创意之处:一是本书独辟蹊径,将“出版说明”和“版权页”合于一张三层夹宣纸上,既没有破坏原书的风貌,又平添了一层古朴之意。二是制作了樟木书盒,书盒上雕刻了一条飞龙。值得一提的是,这条飞龙取自九龙壁第7条,而据史料记载,九龙壁始建的时间正是明朝永乐年间。

内容简介

  《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朱棣)永乐年间修纂的一部百科全书性质的大型类书,全书22937卷(含目录凡例等60卷),装订成11095册,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涉及经、史、子、集各门类,总字数达3亿7000多万字,被誉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于永乐元年(1403)开始修纂。永乐皇帝希望这部类书能够囊括从上古到当时的所有书籍内容,为实现此宏图,他下令征调朝野文人雅士、宿学老儒等约两三千人参与。这些修纂人员別担任编辑、审阅、校订、录写、绘图、圈点等工作,历时五年多,于永乐六年(1408)冬方告編成,全书先藏于南京文渊阁。成祖迁都北京后,《永乐大典》亦随同北迁。明世宗嘉靖年间宮中火灾曾危及《永乐大典》,世宗为防止孤本遭遇不测,命令大臣组织善书儒士109人重录副本一部。此后《永乐大典》原书称永乐正本,重录本称嘉靖副本,副本格式尺寸悉同正本,与正本分藏两处。
  《永乐大典》正本只在重录时完整一见,其后不知所终,有毀于明末战火和藏于嘉靖永陵等猜测。副本自雍正起移藏翰林院,清乾隆年间发现已佚2422卷。嗣后清王朝日趋腐敗衰弱,《永乐大典》遭受侵蚀和官员偷盜,散失严重,到光绪二十年清点时仅存约800册。八国联军入京时,《永乐大典》又惨遭焚劫,绝大部分为兵火所焚,幸存少数亦为侵略军劫走,运往日、英、美、德等国家,清末将残存的《大典》移交教育部时,仅存64册。传世至今的嘉靖副本残卷约400册,近820卷,仅为原书的4%,而且散藏在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十个公私收藏机构,普通读者难得一见。
  中华书局历来重视对这部珍贵古籍的搜集整理出版工作。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中华书局首次推出缩印线装32开本,共收730卷;八十年代中期,中华书局又將后20年征集到的67卷刋印为续印本,仍为线装;嗣后又将兩次印本凡797卷,一并影印为16开精装本出版。尤为珍贵的是,1959年曾选取一册(卷2345至2347),出版了仿真本,以庆祝建国10周年。

前言/序言


《永乐大典》(高仿礼品装) 引言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籍典籍之中,《永乐大典》无疑是璀璨的一颗巨星,它以其包罗万象的规模、精益求精的编纂,以及在中华文明传承中的重要地位,赢得了世世代代的尊崇。如今,我们荣幸地推出《永乐大典》(高仿礼品装),这不仅仅是一部书籍,更是一件承载着历史厚重感与文化温度的艺术品,旨在将这部传世巨著以最庄重、最精美的姿态,呈现在您的面前。 《永乐大典》的辉煌过往: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伟大工程 《永乐大典》的编纂,是中国古代书籍编纂史上的一次空前壮举。明朝永乐年间,在明成祖朱棣的亲自主持下,集结了全国最顶尖的学者、官员,历时六年,耗费无数心血,才最终完成这部煌煌巨著。其编纂的初衷,是为了“搜罗古今,汇集万有”,将中国历代以来各种学科、各种门类的知识融为一炉,为后世留下一个知识的宝库。 这部巨著的规模之宏大,至今令人惊叹。全书共计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约有九千余个卷,约七亿字。其内容之广泛,更是涵盖了天文、地理、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医学、农学、法学、宗教等几乎所有人类知识领域。从经史子集,到诗词歌赋,从天文星象,到医方药理,从农桑水利,到兵家韬略,无不涉猎。它就像是一部中国古代文明的百科全书,是研究明代以前中国社会、文化、科技、思想等方面最权威、最系统的文献。 《永乐大典》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内容的广博,更在于其编纂的严谨和对源流的尊重。编纂者们在整理、汇集的过程中,力求准确引用原文,并注明出处,使得后人可以追溯知识的源头。它保存了大量已经失传的古代文献,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学术史、文学史、思想史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可以说,没有《永乐大典》,许多宝贵的古代文化遗产将永远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然而,如同许多辉煌的文明印记一样,《永乐大典》的命运也曾几经波折。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战乱、火灾等多种因素,原典早已不复存在。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是零星的残卷,散布在世界各大图书馆和收藏机构之中。这些残卷,虽然珍贵无比,却也提醒着我们,这部伟大典籍的完整性已成为一种奢望。 《永乐大典》(高仿礼品装):传承的温度,复刻的匠心 正因《永乐大典》的稀世与珍贵,我们深感有责任将这份文化遗产以最恰当的方式呈现给世人。《永乐大典》(高仿礼品装)的诞生,正是基于这一使命感。我们并非简单地复制,而是以最虔诚的态度,最严谨的工艺,对这部传世巨著的文化内涵进行一次深度的致敬与复刻。 材质的考究:触感与视觉的双重盛宴 为了最大程度地还原古籍的韵味,我们在材质的选择上可谓不遗余力。我们选用了特制的仿古纸张,这种纸张经过特殊的工艺处理,具有天然的纸浆纤维质感,色泽温润,触感温和,仿佛能嗅到穿越时空的墨香。纸张的韧性极佳,不易破损,能够长久保存,如同当年尘封的故纸一般,散发着时间的芬芳。 书的装帧,更是我们匠心独运之处。我们采用传统的线装工艺,每册都经过手工缝线,针脚细密,牢固而美观。书面采用高级仿古锦缎或特制仿古皮质,纹理细腻,色彩典雅,配以精美的烫金纹饰,或庄重,或华丽,都力求与原典的气息相契合,彰显出其非凡的尊贵感。封面上印制的《永乐大典》四个字,字体端庄,笔力雄劲,仿佛出自名家手笔,瞬间将人带入那个辉煌的时代。 装帧的细节:每一处都蕴含历史的温度 在细节的处理上,《永乐大典》(高仿礼品装)更是追求极致。每一册的裁边,都力求整齐划一,模拟古籍的朴拙之美;书签的设计,也参考了古籍常用的形式,或为丝质,或为仿古纸质,并印有精美的纹饰,兼具实用与观赏价值。书的整体包装,我们采用了高规格的礼品盒,通常为硬壳封面,内衬吸震材料,确保书籍在运输过程中得到最妥善的保护。礼品盒的设计,同样秉持着典雅、复古的风格,可以是仿古木纹,可以是精致的丝绒,上面同样会印制“永乐大典”的字样,以及精美的纹饰,使整个礼品盒本身也成为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 内容的呈现:历史的沉淀,知识的精华 虽然我们无法复原原典的全部篇章,但《永乐大典》(高仿礼品装)在内容呈现上,力求以最能代表《永乐大典》精髓的部分,让读者感受到其博大精深。这可能包括: 精选篇章的呈现: 我们会选取《永乐大典》中具有代表性的、被广泛研究和引用的篇章,进行高仿印制。这些篇章可能涵盖了《永乐大典》的多个学科领域,例如经典的史书摘录、重要的哲学论述、精美的文学作品、以及对古代科学技术的记录等等。 权威的导读与注释: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永乐大典》的内容,我们会在书中附赠由权威学者撰写的导读和注释。这些导读将深入浅出地介绍《永乐大典》的编纂背景、历史意义、以及所包含的知识体系。注释则会对文中出现的生僻字词、典故、以及一些难以理解的段落进行详细的解释,让读者能够跨越时代的鸿沟,与古人的智慧进行对话。 精美的插图与图表: 在一些篇章中,如果原典或相关研究资料中有精美的插图、图表、或地图,我们也会尽力将其进行高仿真复刻。例如,古代的天文星图、地理图、动植物插图、或是建筑模型图等,这些视觉化的元素将极大地增强阅读的趣味性和直观性,让读者更深入地领略古人的智慧与想象。 《永乐大典》(高仿礼品装)的价值所在:不止于书,更在于赠予 《永乐大典》(高仿礼品装)的价值,早已超越了一本书籍本身。它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馈赠,一份传承历史的厚礼。 作为文化收藏的珍品: 对于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对古籍收藏有兴趣的个人而言,《永乐大典》(高仿礼品装)是一件不容错过的藏品。它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更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家族传承的绝佳选择。 作为高端商务礼品的典范: 在商务往来中,一份有分量、有内涵的礼品,能够体现赠送者的品味与心意。《永乐大典》(高仿礼品装)以其精美的外观、深厚的文化底蕴,定能成为一份令人倍感尊荣的商务礼品,传递着对收礼者智慧与远见的赞赏。 作为特殊纪念日的理想选择: 在人生中那些重要的纪念日,例如毕业、乔迁、寿辰、或是重要的节日,《永乐大典》(高仿礼品装)都能成为一份寓意深远的礼物。它象征着智慧的传承、知识的积累,以及对未来美好愿景的祝愿。 作为教育与启蒙的载体: 对于青少年而言,一本精美的《永乐大典》(高仿礼品装),可以激发起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让他们在接触历史、文学、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能领略到古人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非凡的智慧。 结语 《永乐大典》(高仿礼品装)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次对中华文明的深情致敬。它将古老智慧的精华,以最庄重、最典雅的方式呈现。我们相信,当您亲手翻开这部巨著,感受着纸张的温润,品读着先贤的文字,您定能体会到那份穿越千年而来的文化力量,以及我们对这份宝贵遗产的敬意与传承之情。这不仅是一部书,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情感,一段传承的时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外包装简直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烫金的“永乐大典”四个大字,古朴典雅,充满着历史的厚重感,仿佛一下子就将人拉回到了明朝那个辉煌的年代。装帧设计更是精美绝伦,采用传统的线装方式,每一页都散发着淡淡的古籍墨香,让人忍不住想小心翼翼地捧在手里,生怕玷污了这份珍贵的“礼物”。打开封面,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考究,泛着淡淡的米黄色,触感温润,与高仿的古籍纸张如出一辙。即使我并非专业的古籍爱好者,也能感受到这份礼品装在细节上的用心。每一个翻页的瞬间,都伴随着一种仪式感,仿佛正在开启一段穿越时空的对话。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件艺术品,一件能够镇宅、能够彰显品味、能够让人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浓厚文化底蕴的摆设。无论是放在书房的书架上,还是摆在客厅的博古架上,都能瞬间提升整体的格调。就连送给长辈,也是一份极具心意和文化价值的礼物,绝对能让他们感受到你对他们深深的敬意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人,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真正代表中华文明瑰宝的书籍。当我在网上看到“永乐大典(高仿礼品装)”时,便被它深深吸引。收到货的那一刻,惊喜更是无以复加。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件巧夺天工的艺术品。精美的包装,古朴的装帧,都让人感受到制作者的用心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翻开书页,那泛黄的纸张,细腻的质感,以及古朴的字体,都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伟大的时代。阅读的过程,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它让我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历史、思想,感受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获得新的启迪。这套书,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是心灵的慰藉。它让我能够在喧嚣的现代社会中,找到一份宁静,一份对传统文化的依恋。我强烈推荐给所有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朋友们,相信你们一定也会被它深深打动。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对“永乐大典”这个名字有所耳闻,但对其内容知之甚少。这次偶然的机会,让我接触到了“永乐大典(高仿礼品装)”,我不得不说,它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对书籍的认知。首先,它的外观就足够惊艳,无论是函套的质感,还是书册的装帧,都透着一股浓浓的古韵。打开书,一股淡淡的墨香扑鼻而来,让人心旷神怡。纸张的颜色、厚度,还有那古朴的字体,都做得极其逼真,仿佛我手中捧着的就是一件真正的古籍。这种高度的还原,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对古代文化的一种致敬。它让我有机会在现代生活中,近距离地接触到中国古代的智慧结晶。阅读的过程,也变得格外有仪式感。我不再是简单地翻阅书页,而是仿佛在与历史对话,与先贤们进行一场精神上的交流。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评分

我是一位收藏爱好者,尤其钟爱带有历史韵味和文化传承的书籍。当我在朋友那里看到这套“永乐大典(高仿礼品装)”时,我立刻被它的精美外观所吸引。古朴典雅的函套,精心设计的装帧,都透露出制作者的匠心独运。翻开书页,那温润的纸张,古色古香的排版,以及那散发着淡淡墨香的古籍气息,都让我仿佛置身于古代的书斋之中。我仔细地观察着每一处细节,无论是字体的雕刻,还是纸张的纹理,都力求还原原貌,让人惊叹不已。这不仅仅是一件收藏品,更是一扇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窗口。它让我能够近距离地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体验古代文人的情怀。我将它摆放在书房的书架上,每一次看到它,都能感受到一种宁静与自豪。它是我书架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也是我心中一份珍贵的文化财富。

评分

收到这套“永乐大典(高仿礼品装)”的时候,我首先被它的外观所震撼。古色古香的函套,搭配上厚重而不失雅致的封面,瞬间勾起了我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好奇心。迫不及待地打开,眼前的景象更是让我惊叹。这哪里是一本现代印刷的书籍?分明就是一件精美的古籍复制品!纸张的颜色、厚度,甚至连那淡淡的、属于古籍特有的纸张气息,都模仿得惟妙惟肖。每一页的排版、字体,都力求还原古代典籍的风貌,让我仿佛置身于古代的书房之中,与先贤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普通图书所无法给予的。它不仅仅是一次阅读的体验,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致敬。当我轻轻抚摸着泛黄的纸页,看着那些熟悉的繁体字,心中涌起的是对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敬畏之情。这套书,无疑是献给所有热爱传统文化、追求高品质阅读体验的朋友们的绝佳选择。它不仅仅能满足我们对知识的渴求,更能让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