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劉小楓教授全新作品,綜匯多年習讀柏拉圖之體悟
內容簡介
《王有所成:習讀柏拉圖劄記》收入劉小楓教授晚近幾年所作數篇習讀柏拉圖的劄記,是在施特勞斯講課稿的指引下閱讀柏拉圖的一點心得。劉小楓教授重新識讀瞭柏拉圖的數篇希臘文原典,在親自重譯的基礎上,對思想史上的一些經典議題提齣瞭自己的獨到理解。重點涉及的篇章包括《剋力同》《理想國》《會飲》《普羅塔戈拉》等。
作者簡介
劉小楓,教授(1956—),重慶人,四川外語學院文學學士,北京大學哲學碩士,瑞士巴塞爾大學神學博士。曾任深圳大學中文係副教授,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大學比較文化研究所兼任教授,中山大學哲學係古典學中心主任、“逸仙”講座教授。主要學術著作有:《詩化哲學》、《拯救與逍遙》、《走嚮十字架上的真》、《現代性社會理論緒論》、《沉重的肉身》、《這一代人的怕和愛》、《刺蝟的溫順》、《聖靈降臨的敘事》、《重啓古典詩學》、《揀盡寒枝》、《共和與經綸》等。
其主要學術領域為中西方古典思想、基督教思想史、德國近現代思想史、政治哲學;目前主要研究和教學方嚮為:古希臘哲學、先秦及兩漢思想、古希臘語文學、德國近現代思想、宗教-政治哲學。被稱為文化基督徒的代錶人物。
目錄
弁 言
蘇格拉底與“眾人的權力”
——《剋力同》44b5—47e4發微
柏拉圖筆下的佩萊塢港
——《王製》開場繹讀
民主政製中的自由愛欲立法
——《會飲》中的泡薩尼阿斯講辭識讀
內斂的哲學與外顯的詩
——《普羅塔戈拉》中蘇格拉底關於哲學和詩的戲言
王有所成
——關於柏拉圖Politeia 的漢譯書名
《王製》與大立法者之“德”
精彩書摘
哲人蘇格拉底之死首先是一個曆史的政治事件,然後纔是一個思想史事件。由於柏拉圖和色諾芬的傳世作品對這一事件的記敘,蘇格拉底之死是西方曆代思想者一直得麵對的基本問題。然而,無論柏拉圖還是色諾芬,都不是如今意義上的“史學傢”。他們通過記敘蘇格拉底之死來呈示屬於哲人的基本問題,畢竟,僅僅陳述曆史事件並不意味著理解事件。如果當今的史學傢要重寫蘇格拉底之死,與柏拉圖和色諾芬攀比的不可能是所謂史料,而僅僅是理解能力——蘇格拉底之死考驗的始終是後世之人對蘇格拉底事件的理解能力。我們要對自己的理解能力有所認識,首先需要認識柏拉圖和色諾芬對蘇格拉底事件的理解所達到的精神高度。通過識讀柏拉圖在《剋力同》中記敘的一段蘇格拉底的臨終談話,本文力圖探究我們與柏拉圖在理解蘇格拉底上的思想距離。
一、蘇格拉底麵對民主的“不義”
蘇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政製的公審法庭判處有罪,依據的是有人對他提齣的兩項指控: “不敬城邦神和敗壞青年”。在《迴憶蘇格拉底》第一捲起頭,色諾芬用兩章篇幅分彆駁斥這兩項指控;駁斥“不敬城邦神”指控的第一章很短,駁斥“敗壞青年”指控的第二章篇幅多兩倍。色諾芬是這樣結尾的:
與那人控告他[蘇格拉底]敗壞青年相反,他明明是在引導同伴們離棄低劣的欲望,勸勉他們欲求最美好、最偉大的德性,憑靠這種德性纔能治國和齊傢。(捲一,2.64)
色諾芬反駁瞭對蘇格拉底敗壞青年的指控,但沒有否認蘇格拉底勸勉青年追求治國齊傢的德性——換言之,色諾芬沒有否認蘇格拉底搞政治。色諾芬承認,蘇格拉底從事的教育是政治教育。蘇格拉底並非要教育人民大眾,而是僅僅教育少數人——教育他們懂得何謂“王者”的德性。用現在的話說,蘇格拉底顯得是要做“帝王師”。在法庭上為自己申辯時,蘇格拉底承認自己的確在搞政治。他說,他覺得自己身屬的城邦有如一匹高頭大馬,由於太大難免慵懶,需要一隻牛虻來驚醒,於是忙碌奔波。但是,他始終隻願做一隻私下的牛虻,從不肯置身公眾之中,他知道民主的公眾意味著什麼(柏拉圖:《蘇格拉底的申辯》 ,30e1—31d1)。民主政製的法庭接受瞭有人對蘇格拉底“敗壞青年”的控罪,錶明蘇格拉底“私下”教育青年犯下的是政治罪。如今的我們以為,在有自由民主的地方不會有政治罪。柏拉圖和色諾芬讓我們看到,在民主的雅典仍然有政治罪,錶明自由民主政製仍然有自己的政治敵人。在一個國傢中,誰在教育青年始終是個政治問題。控告蘇格拉底“敗壞青年”的那些人,自己同樣在通過教育搞政治。民主政治傢一旦看到城邦的優秀青年被蘇格拉底吸引,甚至自己的學生也被蘇格拉底吸引過去,他們除瞭指控蘇格拉底“敗壞青年”彆無他法。
任何指控都有可能是誣告,控告變為定罪還需要法庭的裁定。蘇格拉底被判刑,關鍵在於民主的法庭裁定對他的控罪成立,這等於裁定蘇格拉底是民主政製的敵人。這個裁定顯然會讓後世所有把蘇格拉底視為精神楷模的人坐臥不安——尤其讓如今的我們寢食難安,因為,如果我們以一個公然有違如今的普世價值的人為精神楷模,此人同樣可能被判政治罪。事實上,蘇格拉底的學生色諾芬已經遭遇這樣的不安。《迴憶蘇格拉底》開篇第一句是:
我常常感到驚訝,那些指控蘇格拉底的人們究竟用瞭一些什麼理由說服瞭雅典人,以至於據說他該當被城邦判處死刑。
蘇格拉底被判處死刑不僅經過瞭閤法程序,而且經過的是民主的閤法程序——指控蘇格拉底的那些人“說服瞭雅典人”。畢竟,蘇格拉底雖然智性極高,卻絕非與民隔絕,“相反,蘇格拉底既十分貼近民人百姓,又熱愛常人”(《迴憶蘇格拉底》,捲一,2.60)。換言之,雅典百姓對蘇格拉底絕無成見。然而,人民“被說服”也有可能是“被濛蔽”(比較《普羅塔戈拉》328e—329b)。因為,有民主政治就會有“公知”(demegorikoi),他們往往會影響“法官”的判決(《迴憶蘇格拉底》,捲一,2.48)。無論在民主的雅典還是如今,這樣的情形絕不少見。經過民主的閤法程序作齣的判決,未必就是正義的判決。至少,蘇格拉底並不認為民主法庭對他的判決是正義的。據色諾芬記敘,蘇格拉底接到死刑判決時,他對弟子阿波羅多洛斯錶明瞭自己對判決的態度。
一個名叫阿波羅多洛斯的當時在場,他熱切地追隨蘇格拉底,不過此人心地單純。他說:可是,蘇格拉底,我覺得最難承受(或譯:最讓人生氣)的是,我看到你將被不義地處死!據說,蘇格拉底撫摸瞭一下他的頭,然後說瞭這樣一句話:我最親愛的阿波羅多洛斯哦,你寜願看到我被正義地處死,抑或被不義地處死?這時,蘇格拉底笑瞭。(色諾芬:《蘇格拉底針對陪審團的申辯》,28)
蘇格拉底以超級幽默的言辭錶明,這個民主的判決是不義的判決。然而,蘇格拉底對這一判決一笑付之,坦然接受。為何蘇格拉底坦然接受這一不義的判決,成瞭西方思想史上的一個問題。問題並非在於,自由民主的雅典對政治犯也判處死刑,而如今的好些法學教科書都主張“廢除死刑”。蘇格拉底當然懂得,死刑不僅是城邦權力的體現,更是城邦正義的體現,城邦需要通過對危害共同體生活秩序的人判處死刑來實現城邦正義。廢除死刑無異於廢除瞭城邦正義的實施,因此,蘇格拉底不會像如今的法學人士那樣主張“廢除死刑”,即便錯判的死刑落到瞭自己頭上。蘇格拉底區分瞭“正義地處死抑或不義地處死”,並沒有由於有“不義的”死刑判決而推論齣所有死刑判決都不義。
蘇格拉底為何坦然接受不義的判決之所以是個政治思想史上的問題,關鍵在於他為何如此麵對民主的“不義”。蘇格拉底心裏清楚,指控他的不是雅典人民,而是少數民主派知識人,雅典的民主法庭不過對少數人提齣的政治指控作齣瞭裁決——而且是在聽取瞭蘇格拉底的申辯之後作齣的裁決。從而,蘇格拉底麵對的問題是,雅典人民是否有能力分辨少數民主派知識人提齣的政治指控與蘇格拉底的申辯誰對誰錯。蘇格拉底在法庭申辯中說,自己始終不願意麵對人民。可是,民主派知識人的政治指控使得蘇格拉底不得不麵對“人民”。在柏拉圖的蘇格拉底紀事作品中,有四篇直接涉及蘇格拉底如何麵對雅典人民。首先是著名的《高爾吉亞》,這篇作品記敘瞭蘇格拉底上民主法庭之前與幾位哲人私下討論應該如何麵對民主的審判。更為著名的是《蘇格拉底的申辯》,我們在這篇作品中看到,蘇格拉底如何麵對代錶全體雅典人民的陪審團。篇幅不大的《剋力同》和《歐蒂德謨》記敘的是蘇格拉底與作為個體的雅典人民的關係。由於其中沒有談“相論”之類的哲學問題,這兩篇作品在柏拉圖研究中一嚮受到冷落,尤其是《歐蒂德謨》。然而,如果柏拉圖作品的總體性質具有政治哲學的品質,那麼,這四篇作品及其相互之間的內在關聯就是理解柏拉圖所有作品的基礎之一。在題為《柏拉圖式政治哲學研究》的自編文集中,施特勞斯從自己的大量柏拉圖研究中僅僅選取瞭這四篇柏拉圖作品,絕非偶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施特勞斯把《蘇格拉底的申辯》和《剋力同》放在一起來識讀。要搞清蘇格拉底如何麵對雅典人民,就得把這四篇作品連貫起來看,這需要一部專著的篇幅。不過,我們可以通過關注《剋力同》中蘇格拉底與剋力同的一段談話來接近這樣一個問題:為何他認為對自己的民主判決是不義的?
……
前言/序言
王有所成:習讀柏拉圖劄記 序章: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捧讀《王有所成:習讀柏拉圖劄記》,我們並非簡單地翻閱一本書,而是推開瞭一扇門,步入瞭一個由思想鑄就的古老殿堂。這扇門背後,一位中國學者,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紮實的學養,引領我們與兩韆多年前的智慧巨擘——柏拉圖,展開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這不是一場單嚮的解讀,而是一場雙嚮的探尋,既是對柏拉圖思想精髓的深入挖掘,也是對中國傳統智慧在現代語境下的迴響與共鳴。 本書的書名本身便蘊含著豐富的意蘊。“王有所成”,藉用瞭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成就、功業的期許,隱喻著學識的積纍、智慧的增長。而“習讀柏拉圖劄記”,則明確瞭本書的核心內容——作者對柏拉圖哲學經典研習的心得體會與隨筆記錄。這種命名方式,巧妙地將東方哲學觀照下的西方思想,融為一體,預示著本書將是一次獨特而深刻的思想碰撞。 第一章:走進柏拉圖的“洞穴”——理念世界的召喚 柏拉圖的哲學,如同一座深邃而迷人的洞穴,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探尋者。他提齣的“理念論”,是其思想體係的基石,也是理解他其他哲學觀點的重要切入點。作者在本書中,並非簡單地復述理念論的定義,而是通過生動的闡釋和富有啓發性的聯想,帶領讀者走進柏拉圖的“洞穴”,去感受那些永恒不變的“理念”的召喚。 我們可能會讀到,作者是如何從日常經驗齣發,質疑感官世界的錶象,進而思考真實存在的本質。柏拉圖筆下的“馬”是否隻是一個模糊的影子,而真正的“馬”之理念,纔是所有具體馬匹的模範和原型?這種對現象與本質的辨析,在作者的筆下,變得觸手可及,引發我們對自身認知局限的深刻反思。 更進一步,作者可能會探討理念世界的等級秩序。至高無上的“善”的理念,如同一輪照亮一切的太陽,是所有理念的源頭和統一者。這種對至善的追尋,不僅是柏拉圖哲學思辨的終點,也是其倫理學和政治學的齣發點。作者將如何解讀這種超越性的追求,以及它對於個體生命意義的啓示?這是否會勾起我們對自身人生目標和價值取嚮的思考? 第二章:對話中的智慧——蘇格拉底的“助産術”與真理的孕育 柏拉圖哲學最鮮明的形式,莫過於他筆下那些充滿智慧的對話錄。這些對話,並非單純的知識傳授,而是通過問答、辯駁,層層剝繭,直至真理的顯露。其中,蘇格拉底以其獨特的“助産術”,在引導對話者認識自身無知、激發其內在智慧方麵,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本書的這一部分,或許會深入分析蘇格拉底的詰問技巧,以及其“我隻知道我一無所知”的智慧謙遜。作者如何展現這種“蘇格拉底式”的提問方式?它如何在一次次的對話中,揭示齣人們的偏見、謬誤,並最終引導他們走嚮更清晰的認識?我們是否會在閱讀中,體驗到一種被“催生”的智性過程,仿佛自己也在參與那場智慧的孕育? 對話的魅力還在於,它展現瞭思想的動態發展過程。真理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不斷的碰撞與反思中逐漸顯現。作者是否會選取一些經典的柏拉圖對話,如《理想國》、《斐多篇》等,來具體分析其中的思想脈絡和邏輯推進?通過對對話人物的刻畫、論證的演變,作者將帶領我們體會智識探索的艱辛與樂趣。 第三章:城邦的理想圖景——《理想國》中的正義與哲學王 《理想國》是柏拉圖哲學體係中最具影響力的著作之一,其中對理想城邦的構想,以及“哲學王”的概念,至今仍是思想史上的重要論題。本書的這一章節,無疑會深入探討這一宏偉的圖景。 作者是否會從“正義”這一核心概念入手,解讀柏拉圖如何將正義延伸到個體靈魂和社會結構?城邦的三個階層——統治者、護衛者和生産者,與靈魂的三個部分——理性、激情和欲望,之間有著怎樣的對應關係?這種對社會有機體的精妙劃分,是否會讓我們聯想到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國傢治理的理念? 而“哲學王”的齣現,更是對理想統治者的深刻定義。柏拉圖認為,隻有那些真正認識到理念世界,尤其是“善”的理念的哲學傢,纔有資格統治城邦。作者如何解析這種“權力必須歸於智者”的論斷?它是否會引發我們對現實政治中權力與智慧關係的思考?在這種對理想政治的描繪中,我們是否也能看到作者對當下社會的一種隱喻式批判或期許? 第四章:靈魂的不朽與愛的攀升——《斐多篇》與《會飲篇》的啓迪 在《斐多篇》中,柏拉圖通過蘇格拉底之口,闡述瞭靈魂不朽的論證,並將其與對死亡的超脫聯係起來。而在《會飲篇》中,則通過眾人的演講,描繪瞭“愛”的梯子,從對美的最初感知,逐步上升到對美的本質的愛戀,直至最終的“愛神”本身。 作者對於靈魂不朽的論證,或許會對其邏輯嚴謹性進行細緻的考察,並探討其在哲學史上的影響。更重要的是,這種對靈魂超越肉體的思考,是否會引發作者對生命終極意義的探尋?這是否會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對輪迴、超越的思考産生有趣的碰撞? 《會飲篇》中的“愛”的攀登,更是對人類情感和欲望的深刻洞見。作者是否會細緻分析不同人對“愛”的理解,以及最終由愛引發的對真理和美的追求?這種對“愛”的升華,是否會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對他人的情感,以及對更高層次價值的追求?這是否會勾起我們對“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執著,或者對“驀然迴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感悟? 第五章:技藝、知識與經驗——柏拉圖對“知道”的層層剝離 柏拉圖的哲學,並非僅僅是抽象的思辨,他對於“知道”的認識,也經曆瞭精細的考察。從感官的認識,到技藝的掌握,再到真正的知識,以及最終的智慧,柏拉圖勾勒齣瞭認識過程的多個層次。 作者是否會選取《普羅泰戈拉篇》等對話,來分析柏拉圖如何區分“知道”與“能夠做”?技藝是否等同於知識?例如,一位熟練的舵手,他“知道”如何駕駛船隻,但這是否意味著他真正“知道”航海的本質?這種對知識層級的劃分,是否會讓我們反思自己所擁有的知識,以及對“知道”的真實程度的評估? 柏拉圖還區分瞭“意見”(doxa)與“知識”(episteme)。意見可能基於感官,也可能來自於他人,但它缺乏牢固的理性基礎。而知識則來源於對理念的把握,是永恒且不可動搖的。作者是否會在這方麵進行深入解讀,並聯係現實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這種區分的意義?這是否會幫助我們辨彆哪些是真正值得信賴的知識,哪些隻是流於錶麵的看法? 第六章:柏拉圖哲學在中國的迴響——智慧的融通與精神的傳承 本書最引人入勝之處,或許在於作者如何將柏拉圖的哲學置於中國文化的語境下進行審視。這並非簡單的“文化挪用”,而是一種深層次的“思想對話”。 作者是否會發現,柏拉圖理念世界中的“至善”,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仁”等概念,在某種程度上具有相通之處?例如,兩者都指嚮一種超越性的、普遍性的原則,並且是實現個體完善和社會和諧的根基。這種比較,是否會讓我們對東西方智慧的共性與差異,産生新的認識? 柏拉圖對理想城邦的構想,與中國古代“大同社會”、“王道政治”等理念,又有著怎樣的契閤與張力?作者是否會探討,柏拉圖對“哲學王”的強調,在東方智慧中是否找到瞭類似的對應,例如“聖人治國”?而對於“分工”與“和諧”的追求,又如何在東西方思想中得到不同的闡釋? 這種融通,不僅僅是思想的嫁接,更是對“知行閤一”的踐行。作者通過對柏拉圖哲學的研習,或許也印證瞭中國古代“學以緻用”、“格物緻知”的治學精神。對西方經典的學習,最終是為瞭更好地理解中國自身的文化傳統,並從中汲取智慧,以應對當代的挑戰。 結語:一場未完待續的思想旅程 《王有所成:習讀柏拉圖劄記》,是一本值得反復品味的著作。它不提供現成的答案,而是拋齣問題,引導讀者進行獨立的思考。通過作者細膩的筆觸和深刻的洞察,我們仿佛與一位智者同行,在柏拉圖的思想星空中,點亮瞭一盞盞屬於自己的燈。 閱讀本書,我們不僅能夠領略柏拉圖哲學博大精深的魅力,更能從中獲得一種啓發:真正的學問,是跨越時空的對話,是融匯東西的智慧,是不斷求索、有所成就的精神之旅。正如書名所昭示的,這是一場“王有所成”的旅程,一場關於智慧、關於真理、關於生命意義的永恒追尋。而這趟旅程,也必將在讀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記,激蕩起新的思想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