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刘小枫教授全新作品,综汇多年习读柏拉图之体悟
内容简介
《王有所成:习读柏拉图札记》收入刘小枫教授晚近几年所作数篇习读柏拉图的札记,是在施特劳斯讲课稿的指引下阅读柏拉图的一点心得。刘小枫教授重新识读了柏拉图的数篇希腊文原典,在亲自重译的基础上,对思想史上的一些经典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到理解。重点涉及的篇章包括《克力同》《理想国》《会饮》《普罗塔戈拉》等。
作者简介
刘小枫,教授(1956—),重庆人,四川外语学院文学学士,北京大学哲学硕士,瑞士巴塞尔大学神学博士。曾任深圳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比较文化研究所兼任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古典学中心主任、“逸仙”讲座教授。主要学术著作有:《诗化哲学》、《拯救与逍遥》、《走向十字架上的真》、《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沉重的肉身》、《这一代人的怕和爱》、《刺猬的温顺》、《圣灵降临的叙事》、《重启古典诗学》、《拣尽寒枝》、《共和与经纶》等。
其主要学术领域为中西方古典思想、基督教思想史、德国近现代思想史、政治哲学;目前主要研究和教学方向为:古希腊哲学、先秦及两汉思想、古希腊语文学、德国近现代思想、宗教-政治哲学。被称为文化基督徒的代表人物。
目录
弁 言
苏格拉底与“众人的权力”
——《克力同》44b5—47e4发微
柏拉图笔下的佩莱坞港
——《王制》开场绎读
民主政制中的自由爱欲立法
——《会饮》中的泡萨尼阿斯讲辞识读
内敛的哲学与外显的诗
——《普罗塔戈拉》中苏格拉底关于哲学和诗的戏言
王有所成
——关于柏拉图Politeia 的汉译书名
《王制》与大立法者之“德”
精彩书摘
哲人苏格拉底之死首先是一个历史的政治事件,然后才是一个思想史事件。由于柏拉图和色诺芬的传世作品对这一事件的记叙,苏格拉底之死是西方历代思想者一直得面对的基本问题。然而,无论柏拉图还是色诺芬,都不是如今意义上的“史学家”。他们通过记叙苏格拉底之死来呈示属于哲人的基本问题,毕竟,仅仅陈述历史事件并不意味着理解事件。如果当今的史学家要重写苏格拉底之死,与柏拉图和色诺芬攀比的不可能是所谓史料,而仅仅是理解能力——苏格拉底之死考验的始终是后世之人对苏格拉底事件的理解能力。我们要对自己的理解能力有所认识,首先需要认识柏拉图和色诺芬对苏格拉底事件的理解所达到的精神高度。通过识读柏拉图在《克力同》中记叙的一段苏格拉底的临终谈话,本文力图探究我们与柏拉图在理解苏格拉底上的思想距离。
一、苏格拉底面对民主的“不义”
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政制的公审法庭判处有罪,依据的是有人对他提出的两项指控: “不敬城邦神和败坏青年”。在《回忆苏格拉底》第一卷起头,色诺芬用两章篇幅分别驳斥这两项指控;驳斥“不敬城邦神”指控的第一章很短,驳斥“败坏青年”指控的第二章篇幅多两倍。色诺芬是这样结尾的:
与那人控告他[苏格拉底]败坏青年相反,他明明是在引导同伴们离弃低劣的欲望,劝勉他们欲求最美好、最伟大的德性,凭靠这种德性才能治国和齐家。(卷一,2.64)
色诺芬反驳了对苏格拉底败坏青年的指控,但没有否认苏格拉底劝勉青年追求治国齐家的德性——换言之,色诺芬没有否认苏格拉底搞政治。色诺芬承认,苏格拉底从事的教育是政治教育。苏格拉底并非要教育人民大众,而是仅仅教育少数人——教育他们懂得何谓“王者”的德性。用现在的话说,苏格拉底显得是要做“帝王师”。在法庭上为自己申辩时,苏格拉底承认自己的确在搞政治。他说,他觉得自己身属的城邦有如一匹高头大马,由于太大难免慵懒,需要一只牛虻来惊醒,于是忙碌奔波。但是,他始终只愿做一只私下的牛虻,从不肯置身公众之中,他知道民主的公众意味着什么(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 ,30e1—31d1)。民主政制的法庭接受了有人对苏格拉底“败坏青年”的控罪,表明苏格拉底“私下”教育青年犯下的是政治罪。如今的我们以为,在有自由民主的地方不会有政治罪。柏拉图和色诺芬让我们看到,在民主的雅典仍然有政治罪,表明自由民主政制仍然有自己的政治敌人。在一个国家中,谁在教育青年始终是个政治问题。控告苏格拉底“败坏青年”的那些人,自己同样在通过教育搞政治。民主政治家一旦看到城邦的优秀青年被苏格拉底吸引,甚至自己的学生也被苏格拉底吸引过去,他们除了指控苏格拉底“败坏青年”别无他法。
任何指控都有可能是诬告,控告变为定罪还需要法庭的裁定。苏格拉底被判刑,关键在于民主的法庭裁定对他的控罪成立,这等于裁定苏格拉底是民主政制的敌人。这个裁定显然会让后世所有把苏格拉底视为精神楷模的人坐卧不安——尤其让如今的我们寝食难安,因为,如果我们以一个公然有违如今的普世价值的人为精神楷模,此人同样可能被判政治罪。事实上,苏格拉底的学生色诺芬已经遭遇这样的不安。《回忆苏格拉底》开篇第一句是:
我常常感到惊讶,那些指控苏格拉底的人们究竟用了一些什么理由说服了雅典人,以至于据说他该当被城邦判处死刑。
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不仅经过了合法程序,而且经过的是民主的合法程序——指控苏格拉底的那些人“说服了雅典人”。毕竟,苏格拉底虽然智性极高,却绝非与民隔绝,“相反,苏格拉底既十分贴近民人百姓,又热爱常人”(《回忆苏格拉底》,卷一,2.60)。换言之,雅典百姓对苏格拉底绝无成见。然而,人民“被说服”也有可能是“被蒙蔽”(比较《普罗塔戈拉》328e—329b)。因为,有民主政治就会有“公知”(demegorikoi),他们往往会影响“法官”的判决(《回忆苏格拉底》,卷一,2.48)。无论在民主的雅典还是如今,这样的情形绝不少见。经过民主的合法程序作出的判决,未必就是正义的判决。至少,苏格拉底并不认为民主法庭对他的判决是正义的。据色诺芬记叙,苏格拉底接到死刑判决时,他对弟子阿波罗多洛斯表明了自己对判决的态度。
一个名叫阿波罗多洛斯的当时在场,他热切地追随苏格拉底,不过此人心地单纯。他说:可是,苏格拉底,我觉得最难承受(或译:最让人生气)的是,我看到你将被不义地处死!据说,苏格拉底抚摸了一下他的头,然后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最亲爱的阿波罗多洛斯哦,你宁愿看到我被正义地处死,抑或被不义地处死?这时,苏格拉底笑了。(色诺芬:《苏格拉底针对陪审团的申辩》,28)
苏格拉底以超级幽默的言辞表明,这个民主的判决是不义的判决。然而,苏格拉底对这一判决一笑付之,坦然接受。为何苏格拉底坦然接受这一不义的判决,成了西方思想史上的一个问题。问题并非在于,自由民主的雅典对政治犯也判处死刑,而如今的好些法学教科书都主张“废除死刑”。苏格拉底当然懂得,死刑不仅是城邦权力的体现,更是城邦正义的体现,城邦需要通过对危害共同体生活秩序的人判处死刑来实现城邦正义。废除死刑无异于废除了城邦正义的实施,因此,苏格拉底不会像如今的法学人士那样主张“废除死刑”,即便错判的死刑落到了自己头上。苏格拉底区分了“正义地处死抑或不义地处死”,并没有由于有“不义的”死刑判决而推论出所有死刑判决都不义。
苏格拉底为何坦然接受不义的判决之所以是个政治思想史上的问题,关键在于他为何如此面对民主的“不义”。苏格拉底心里清楚,指控他的不是雅典人民,而是少数民主派知识人,雅典的民主法庭不过对少数人提出的政治指控作出了裁决——而且是在听取了苏格拉底的申辩之后作出的裁决。从而,苏格拉底面对的问题是,雅典人民是否有能力分辨少数民主派知识人提出的政治指控与苏格拉底的申辩谁对谁错。苏格拉底在法庭申辩中说,自己始终不愿意面对人民。可是,民主派知识人的政治指控使得苏格拉底不得不面对“人民”。在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纪事作品中,有四篇直接涉及苏格拉底如何面对雅典人民。首先是著名的《高尔吉亚》,这篇作品记叙了苏格拉底上民主法庭之前与几位哲人私下讨论应该如何面对民主的审判。更为著名的是《苏格拉底的申辩》,我们在这篇作品中看到,苏格拉底如何面对代表全体雅典人民的陪审团。篇幅不大的《克力同》和《欧蒂德谟》记叙的是苏格拉底与作为个体的雅典人民的关系。由于其中没有谈“相论”之类的哲学问题,这两篇作品在柏拉图研究中一向受到冷落,尤其是《欧蒂德谟》。然而,如果柏拉图作品的总体性质具有政治哲学的品质,那么,这四篇作品及其相互之间的内在关联就是理解柏拉图所有作品的基础之一。在题为《柏拉图式政治哲学研究》的自编文集中,施特劳斯从自己的大量柏拉图研究中仅仅选取了这四篇柏拉图作品,绝非偶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施特劳斯把《苏格拉底的申辩》和《克力同》放在一起来识读。要搞清苏格拉底如何面对雅典人民,就得把这四篇作品连贯起来看,这需要一部专著的篇幅。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关注《克力同》中苏格拉底与克力同的一段谈话来接近这样一个问题:为何他认为对自己的民主判决是不义的?
……
前言/序言
王有所成:习读柏拉图札记 序章: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捧读《王有所成:习读柏拉图札记》,我们并非简单地翻阅一本书,而是推开了一扇门,步入了一个由思想铸就的古老殿堂。这扇门背后,一位中国学者,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扎实的学养,引领我们与两千多年前的智慧巨擘——柏拉图,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不是一场单向的解读,而是一场双向的探寻,既是对柏拉图思想精髓的深入挖掘,也是对中国传统智慧在现代语境下的回响与共鸣。 本书的书名本身便蕴含着丰富的意蕴。“王有所成”,借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成就、功业的期许,隐喻着学识的积累、智慧的增长。而“习读柏拉图札记”,则明确了本书的核心内容——作者对柏拉图哲学经典研习的心得体会与随笔记录。这种命名方式,巧妙地将东方哲学观照下的西方思想,融为一体,预示着本书将是一次独特而深刻的思想碰撞。 第一章:走进柏拉图的“洞穴”——理念世界的召唤 柏拉图的哲学,如同一座深邃而迷人的洞穴,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探寻者。他提出的“理念论”,是其思想体系的基石,也是理解他其他哲学观点的重要切入点。作者在本书中,并非简单地复述理念论的定义,而是通过生动的阐释和富有启发性的联想,带领读者走进柏拉图的“洞穴”,去感受那些永恒不变的“理念”的召唤。 我们可能会读到,作者是如何从日常经验出发,质疑感官世界的表象,进而思考真实存在的本质。柏拉图笔下的“马”是否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而真正的“马”之理念,才是所有具体马匹的模范和原型?这种对现象与本质的辨析,在作者的笔下,变得触手可及,引发我们对自身认知局限的深刻反思。 更进一步,作者可能会探讨理念世界的等级秩序。至高无上的“善”的理念,如同一轮照亮一切的太阳,是所有理念的源头和统一者。这种对至善的追寻,不仅是柏拉图哲学思辨的终点,也是其伦理学和政治学的出发点。作者将如何解读这种超越性的追求,以及它对于个体生命意义的启示?这是否会勾起我们对自身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的思考? 第二章:对话中的智慧——苏格拉底的“助产术”与真理的孕育 柏拉图哲学最鲜明的形式,莫过于他笔下那些充满智慧的对话录。这些对话,并非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通过问答、辩驳,层层剥茧,直至真理的显露。其中,苏格拉底以其独特的“助产术”,在引导对话者认识自身无知、激发其内在智慧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书的这一部分,或许会深入分析苏格拉底的诘问技巧,以及其“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的智慧谦逊。作者如何展现这种“苏格拉底式”的提问方式?它如何在一次次的对话中,揭示出人们的偏见、谬误,并最终引导他们走向更清晰的认识?我们是否会在阅读中,体验到一种被“催生”的智性过程,仿佛自己也在参与那场智慧的孕育? 对话的魅力还在于,它展现了思想的动态发展过程。真理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不断的碰撞与反思中逐渐显现。作者是否会选取一些经典的柏拉图对话,如《理想国》、《斐多篇》等,来具体分析其中的思想脉络和逻辑推进?通过对对话人物的刻画、论证的演变,作者将带领我们体会智识探索的艰辛与乐趣。 第三章:城邦的理想图景——《理想国》中的正义与哲学王 《理想国》是柏拉图哲学体系中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其中对理想城邦的构想,以及“哲学王”的概念,至今仍是思想史上的重要论题。本书的这一章节,无疑会深入探讨这一宏伟的图景。 作者是否会从“正义”这一核心概念入手,解读柏拉图如何将正义延伸到个体灵魂和社会结构?城邦的三个阶层——统治者、护卫者和生产者,与灵魂的三个部分——理性、激情和欲望,之间有着怎样的对应关系?这种对社会有机体的精妙划分,是否会让我们联想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国家治理的理念? 而“哲学王”的出现,更是对理想统治者的深刻定义。柏拉图认为,只有那些真正认识到理念世界,尤其是“善”的理念的哲学家,才有资格统治城邦。作者如何解析这种“权力必须归于智者”的论断?它是否会引发我们对现实政治中权力与智慧关系的思考?在这种对理想政治的描绘中,我们是否也能看到作者对当下社会的一种隐喻式批判或期许? 第四章:灵魂的不朽与爱的攀升——《斐多篇》与《会饮篇》的启迪 在《斐多篇》中,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之口,阐述了灵魂不朽的论证,并将其与对死亡的超脱联系起来。而在《会饮篇》中,则通过众人的演讲,描绘了“爱”的梯子,从对美的最初感知,逐步上升到对美的本质的爱恋,直至最终的“爱神”本身。 作者对于灵魂不朽的论证,或许会对其逻辑严谨性进行细致的考察,并探讨其在哲学史上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这种对灵魂超越肉体的思考,是否会引发作者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探寻?这是否会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轮回、超越的思考产生有趣的碰撞? 《会饮篇》中的“爱”的攀登,更是对人类情感和欲望的深刻洞见。作者是否会细致分析不同人对“爱”的理解,以及最终由爱引发的对真理和美的追求?这种对“爱”的升华,是否会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对他人的情感,以及对更高层次价值的追求?这是否会勾起我们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或者对“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悟? 第五章:技艺、知识与经验——柏拉图对“知道”的层层剥离 柏拉图的哲学,并非仅仅是抽象的思辨,他对于“知道”的认识,也经历了精细的考察。从感官的认识,到技艺的掌握,再到真正的知识,以及最终的智慧,柏拉图勾勒出了认识过程的多个层次。 作者是否会选取《普罗泰戈拉篇》等对话,来分析柏拉图如何区分“知道”与“能够做”?技艺是否等同于知识?例如,一位熟练的舵手,他“知道”如何驾驶船只,但这是否意味着他真正“知道”航海的本质?这种对知识层级的划分,是否会让我们反思自己所拥有的知识,以及对“知道”的真实程度的评估? 柏拉图还区分了“意见”(doxa)与“知识”(episteme)。意见可能基于感官,也可能来自于他人,但它缺乏牢固的理性基础。而知识则来源于对理念的把握,是永恒且不可动摇的。作者是否会在这方面进行深入解读,并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这种区分的意义?这是否会帮助我们辨别哪些是真正值得信赖的知识,哪些只是流于表面的看法? 第六章:柏拉图哲学在中国的回响——智慧的融通与精神的传承 本书最引人入胜之处,或许在于作者如何将柏拉图的哲学置于中国文化的语境下进行审视。这并非简单的“文化挪用”,而是一种深层次的“思想对话”。 作者是否会发现,柏拉图理念世界中的“至善”,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仁”等概念,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通之处?例如,两者都指向一种超越性的、普遍性的原则,并且是实现个体完善和社会和谐的根基。这种比较,是否会让我们对东西方智慧的共性与差异,产生新的认识? 柏拉图对理想城邦的构想,与中国古代“大同社会”、“王道政治”等理念,又有着怎样的契合与张力?作者是否会探讨,柏拉图对“哲学王”的强调,在东方智慧中是否找到了类似的对应,例如“圣人治国”?而对于“分工”与“和谐”的追求,又如何在东西方思想中得到不同的阐释? 这种融通,不仅仅是思想的嫁接,更是对“知行合一”的践行。作者通过对柏拉图哲学的研习,或许也印证了中国古代“学以致用”、“格物致知”的治学精神。对西方经典的学习,最终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自身的文化传统,并从中汲取智慧,以应对当代的挑战。 结语:一场未完待续的思想旅程 《王有所成:习读柏拉图札记》,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的著作。它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抛出问题,引导读者进行独立的思考。通过作者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我们仿佛与一位智者同行,在柏拉图的思想星空中,点亮了一盏盏属于自己的灯。 阅读本书,我们不仅能够领略柏拉图哲学博大精深的魅力,更能从中获得一种启发:真正的学问,是跨越时空的对话,是融汇东西的智慧,是不断求索、有所成就的精神之旅。正如书名所昭示的,这是一场“王有所成”的旅程,一场关于智慧、关于真理、关于生命意义的永恒追寻。而这趟旅程,也必将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激荡起新的思想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