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与知觉(第5版) [美]哈维·理查德·施夫曼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感觉与知觉(第5版) [美]哈维·理查德·施夫曼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哈维·理查德·施夫曼 著
图书标签:
  • 感觉与知觉
  •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 知觉心理学
  • 施夫曼
  • 教材
  •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 实验心理学
  • 神经科学
  • 感觉生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诺鼎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558004
商品编码:1187838341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10-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感觉与知觉(第5版) 作者 哈维·理查德·施夫曼
定价 89.00元 出版社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560558004 出版日期 2014-10-01
字数 958000 页码 614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关于感知心理学的专业教科书,主要内容包括:感知心理学起源、主要研究方法、有关的生理学和解剖学内容、视觉系统、基本视觉功能、颜色视觉、形式感知、空间感知、恒常性和错觉、感知发展、听觉系统、定向感官、皮肤与触觉、味觉、嗅觉、时间感知等。全书一共19章,涵盖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研究成果。本书内容通俗易懂,兼顾了广度和深度,适合于作为医学、心理学、工业设计、艺术设计、军事操作员和飞行员训练等方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

本书特色:
内容清晰易懂,读者不需具有超过基本心理学的知识和生物学专业背景
各章基本自成体系,便于根据不同的学习要求做取舍
书中包含几百幅插图以帮助学生演示和验证重要概念
每章开始有主题概述,章末有小节和学习问题,并附有本章关键术语
第5版对每章内容都做了更新,增加了一些新材料和实例


   作者简介

   目录

前 言
第1章 感觉与知觉引言(1)
1.1 感觉与知觉(2)
1.2 为什么研究感觉与知觉?(3)
1.3 感觉与知觉的历史和科学根源(4)
1.4 感觉与知觉的研究方法(7)
1.5 从生理学角度解释神经传导(12)
1.6 小结(21)
1.7 关键术语(22)
1.8 学习问题(23)

第2章 精神物理学(24)
2.1 察觉阈值与阈值(25)
2.2 信号检测理论(28)
2.3 阈下知觉(37)
2.4 差别阈限(39)
2.5 费希纳定律(41)
2.6 史蒂文斯幂定律(42)
2.7 精神物理学判断的相对性(46)
2.8 小结(46)
2.9 关键术语(47)
2.10 学习问题(48)

第3章 视觉系统(49)
3.1 物理刺激(50)
3.2 光的接收(53)
3.3 脊椎动物眼睛的解剖结构(55)
3.4 眼睛位置的变化:机动性和定位(64)
3.5 视觉调节(66)
3.6 瞳孔的机动性(72)
3.7 眨眼(73)
3.8 眼睛和大脑(74)
3.9 感受视场(77)
3.10 小结(89)
3.11 关键术语(90)
3.12 学习问题(91)

第4章 基本视觉功能和现象(93)
4.1 暗视觉与明视觉(93)
4.2 暗适应(94)
4.3 基本视觉功能的极限(100)
4.4 视敏度(102)
4.5 眼球运动(108)
4.6 知觉中的时序因素(114)
4.7 物体识别和定位:聚焦和周边系统(119)
4.8 小结(120)
4.9 关键术语(121)
4.10 学习问题(122)

第5章 颜色视觉(123)
5.1 颜色视觉的功能(123)
5.2 颜色的本质(124)
5.3 颜色混合(128)
5.4 后像(133)
5.5 记忆颜色(135)
5.6 颜色恒常性(136)
5.7 颜色感知理论(137)
5.8 色觉缺陷(144)
5.9 主观颜色(148)
5.10 小结(149)
5.11 关键术语(150)
5.12 学习问题(151)

第6章 视觉图案与形式感知:知觉组织的基本过程(152)
6.1 轮廓和对比度知觉(152)
6.2 刺激变化(158)
6.3 空间频率分析(160)
6.4 知觉处理(167)
6.5 小结(175)
6.6 关键术语(176)
6.7 学习问题(176)

第7章 知觉组织的高级过程(178)
7.1 图形背景知觉(178)
7.2 格式塔方法(182)
7.3 主观轮廓(190)
7.4 知觉组织的神经基础(195)
7.5 图形的方向和造型的感知(196)
7.6 知觉定势(198)
7.7 小结(202)
7.8 关键术语(203)
7.9 学习问题(204)

第8章 运动感知(205)
8.1 运动探测器(205)
8.2 眼的运动系统(206)
8.3 运动感知的光学刺激(211)
8.4 生物运动(213)
8.5 运动感知的失真(215)
8.6 似动现象(220)
8.7 运动路径预测(225)
8.8 小结(227)
8.9 关键术语(227)
8.10 学习问题(228)

第9章 空间感知:单眼视觉和双眼视觉(229)
9.1 空间感知的单眼线索(229)
9.2 双眼线索(240)
9.3 空间线索的相互影响(253)
9.4 小结(256)
9.5 关键术语(257)
9.6 学习问题(258)

第10章 恒常性和错觉(259)
10.1 知觉恒常性(259)
10.2 视觉错觉(271)
10.3 相互影响论和艾姆斯错觉(271)
10.4 景深、距离和恒常性错觉(275)
10.5 月亮错觉(275)
10.6 缪勒莱尔错觉(278)
10.7 庞左错觉(280)
10.8 波根多夫错觉(282)
10.9 横纵向错觉(284)
10.10 对比错觉(285)
10.11 模糊、可反转图形和多稳态图形(288)
10.12 错觉的多重因素(289)
10.13 不可能图形(293)
10.14 小结(295)
10.15 关键术语(296)
10.16 学习问题(296)

第11章 感知发展(298)
11.1 感官系统的发展(298)
11.2 新生儿的知觉(304)
11.3 感知肌肉动作协调的发展(315)
11.4 对失真视觉刺激的知觉适应(317)
11.5 视觉与衰老(322)
11.6 小结(324)
11.7 关键术语(325)
11.8 学习问题(326)

第12章 听觉系统(327)
12.1 物理刺激(327)
12.2 耳朵的解剖图和构造(336)
12.3 内耳的功能(344)
12.4 听觉疾病(349)
12.5 比较听觉结构(354)
12.6 小结(356)
12.7 关键术语(357)
12.8 学习问题(358)

第13章 基本听觉功能和现象(360)
13.1 强度(360)
13.2 频率(363)
13.3 听力和声音的持续时间(365)
13.4 多音调刺激的效果(366)
13.5 主观音调属性(370)
13.6 小结(371)
13.7 关键术语(372)
13.8 学习问题(373)

第14章 听觉的感知方式:声音是信息(374)
14.1 听觉通道与中心组织结构(374)
14.2 听觉的空间感知(378)
14.3 音乐感知(389)
14.4 口语的感知(394)
14.5 口语感知的一般问题(399)
14.6 听觉场景分析(405)
14.7 动物的交流(407)
14.8 小结(408)
14.9 关键术语(409)
14.10 学习问题(410)

第15章 定向感官(412)
15.1 定向感受器(412)
15.2 哺乳动物的定位系统(414)
15.3 运动不适(421)
15.4 定向的其它机理(422)
15.5 小结(424)
15.6 关键术语(424)
15.7 学习问题(425)

第16章 皮肤感官(426)
16.1 皮肤的功能:保护和感觉(426)
16.2 皮肤和大脑(429)
16.3 触摸和压力(433)
16.4 复杂的触摸(438)
16.5 运动感(442)
16.6 触觉系统(444)
16.7 温度(446)
16.8 疼痛(450)
16.9 小结(459)
16.10 关键术语(461)
16.11 学习问题(462)

第17章 味觉的化学感官(463)
17.1 化学感受的多样性和起源(464)
17.2 基本味觉和化学刺激(464)
17.3 味觉解剖学和生理学(466)
17.4 味觉阈值(471)
17.5 适应性(475)
17.6 味觉的交互作用(476)
17.7 味觉偏好和味觉世界(478)
17.8 小结(482)
17.9 关键术语(483)
17.10 学习问题(483)

第18章 嗅觉的化学感官(485)
18.1 嗅觉感官的功能(485)
18.2 气味的特征(486)
18.3 嗅觉系统的解剖图和生理机能(488)
18.4 嗅觉编码(491)
18.5 嗅觉异常(493)
18.6 气味的阈值(494)
18.7 适应(496)
18.8 气味偏好(498)
18.9 对气味的辨识与记忆(499)
18.10 嗅觉的精神生物功能:信息素(外激素、费洛蒙)(502)
18.11 共同化学感官(506)
18.12 小结(508)
18.13 关键术语(509)
18.14 学习问题(510)

第19章 时间的感知(511)
19.1 时间知觉的生物学基础(512)
19.2 时间知觉的认知理论(514)
19.3 年龄和时间流逝(518)
19.4 时间感知和空间环境的尺寸(519)
19.5 时间和距离:τ效应和κ效应(520)
19.6 小结(521)
19.7 关键术语(522)
19.8 学习问题(522)

术语表(523)
参考文献(547)
作者索引(595)
主题词索引(605)
译后记(613)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感知觉醒:理解你的世界》 编辑推荐: 你是否曾好奇,眼睛看到的世界为何如此生动,耳朵听到的声音为何如此真实?是什么让食物入口甘甜,抚摸肌肤带来舒适?我们是如何学习、记忆,又如何对周遭环境做出反应?《感知觉醒:理解你的世界》将带领你踏上一场探索人类感知与知觉奥秘的深度旅程,揭示我们构建现实世界的奇妙机制。本书凝聚了心理学、神经科学、哲学等多个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引人入胜的叙述方式,为你全面解读感觉如何转化为知觉,以及知觉如何塑造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无论你是对人类心智充满好奇的学生、渴望提升专业素养的从业者,还是希望更深入理解自身体验的每一个普通人,本书都将是你不可或缺的智识伙伴。 内容简介: 《感知觉醒:理解你的世界》是一部深入剖析人类感知觉察过程的鸿篇巨著。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看”或“听”的书,而是要揭示我们大脑如何从海量的感觉信息中提取有意义的内容,并将其转化为我们所理解和体验的世界。本书从最基础的感觉器官功能入手,逐步深入到大脑皮层复杂的神经活动,展现了从物理刺激到主观体验的完整链条。 第一部分:感觉的基石——打开世界的窗口 这一部分将为你详细介绍我们身体各个感觉器官的运作原理。我们将从视觉开始,探索光线如何进入眼睛,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如何将光信号转化为神经冲动。你将了解到颜色是如何被感知,形状和深度是如何被大脑重建的,以及我们为何能适应不同的光照条件。 接着,我们将转向听觉。本书将详细阐述声音的物理特性——频率、振幅和波形——如何与内耳的毛细胞相互作用,最终在大脑中被解析为我们听到的音高、响度和音色。我们将探讨双耳听觉如何帮助我们定位声源,以及音乐和语言的听觉感知为何如此独特。 嗅觉和味觉,这两种常常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感觉,也将得到深入的解析。你将了解气味分子和味觉感受器如何结合,产生丰富的嗅觉和味觉体验,以及它们如何与记忆和情感紧密相连,共同构建我们对食物和环境的整体感受。 触觉、本体感觉和前庭觉,这些关于身体状态和运动的感觉,同样是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探讨皮肤上不同类型的感受器如何感知压力、温度和疼痛,以及身体内部的感受器如何让我们感知肌肉的拉伸和关节的位置,从而维持平衡和协调运动。 第二部分:知觉的奇迹——意义的构建者 仅仅接收感觉信息是不足以理解世界的,大脑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组织、解释和赋予意义,这个过程便是知觉。本书将深入探讨知觉的各种原理和现象。 我们将讨论“知觉组织”的原则,例如格式塔心理学提出的接近性、相似性、闭合性等,解释我们的大脑如何将零散的点状信息组织成具有整体意义的形状。你将看到,我们并非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在其中寻找模式和结构。 “注意”的机制是知觉的关键。我们如何在纷繁的信息中筛选出重要的内容?本书将阐述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和分配性注意的原理,解释我们为何能在嘈杂的环境中专注于对话,或者在阅读时屏蔽周围的干扰。 “知觉恒常性”是人类知觉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无论光源、角度或距离如何变化,我们都能相对稳定地感知物体的颜色、形状和大小。本书将解释大脑是如何通过内置的模型和经验来补偿这些变化,从而维持对客观世界的稳定认知。 “深度知觉”的机制将得到详细的剖析。我们将探讨单眼线索(如遮挡、相对大小、线性透视、纹理梯度)和双眼线索(如视差)如何共同作用,帮助我们感知三维空间。 “识别”的过程更是知觉的精髓。我们如何从模糊的图像中辨认出熟悉的面孔,或者从一段话语中理解其含义?本书将介绍视觉识别、听觉识别以及其他感知模态的识别模型,探讨自上而下(基于经验和期望)和自下而上(基于直接感觉输入)的处理过程如何协同工作。 第三部分:知觉的深度——超越基本感知 本书不会止步于基础的感知觉察,还将深入探讨一些更为复杂和精妙的知觉现象。 “幻觉”的研究将为你揭示知觉的局限性和大脑的“误判”。我们将分析视觉、听觉等各种幻觉的成因,从神经生物学机制到心理认知解释,深入理解为何大脑有时会创造出并不真实的世界。 “符号知觉”和“社会知觉”将拓展你对知觉的理解。我们如何理解符号语言、图画和地图?我们又如何感知他人的情感、意图和社会地位?本书将探讨这些更高级的知觉能力是如何发展和运作的。 “运动感知”的奥秘也将被一一揭开。我们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方向、速度和加速度?以及在观看电影或玩电子游戏时,为何我们会产生身临其境的运动感?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跨模态知觉”,即不同感觉模态之间的相互影响。例如,视觉信息如何影响我们对声音的判断,或者味觉如何受到颜色和气味的影响。 第四部分:知觉的生物学基础与发展 为了提供更全面的视角,本书还将深入探讨知觉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你将了解大脑中负责不同感觉处理的特定区域,以及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信息传递机制。我们将讨论神经可塑性在知觉学习和适应中的作用,以及感觉剥夺和感官过载对知觉系统的影响。 同时,本书还将审视知觉的发展历程。从婴儿时期开始,我们的感知能力是如何逐渐成熟和完善的?成长的经历、学习和文化背景又如何塑造了个体独特的知觉方式? 结语: 《感知觉醒:理解你的世界》是一次对我们最基本、最直接的认知能力的全面梳理和深度探索。通过阅读本书,你将不再仅仅是被动地体验世界,而是能够更清晰、更深刻地理解这个世界的运作方式,以及你自身是如何成为这个世界的感知者和意义的构建者。你将学会如何更敏锐地捕捉身边的信息,如何更深入地理解他人的体验,如何更理性地分析自己面临的状况。这是一场关于理解自身、理解他人、理解世界的智慧之旅,将极大地丰富你的认知视野,提升你的生活品质。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翻开《感觉与知觉(第5版)》([美]哈维·理查德·施夫曼著,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时,我带着一种探索未知的好奇心。这本书并没有让我失望,它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人类认知世界的大门,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感知”。书中关于“物体识别”的章节,是我最感兴趣的部分之一。我们如何能够在茫茫人海中辨认出熟悉的面孔?我们如何能够一眼就认出路边的指示牌?作者详细阐述了大脑是如何通过分析物体的特征,如形状、颜色、纹理等,来将其与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匹配,从而实现物体识别。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识别”的基础之上的。我们通过不断地识别,不断地“命名”,来构建我们对世界的理解。这本书也让我看到了,我们的大脑在识别物体时,是多么的“灵活”和“具有适应性”。即使是在光线不足、角度不佳的情况下,我们的大脑也能够通过一些补充信息,来完成识别。这种适应性,让我看到了人类智慧的强大之处。书中的研究成果,很多都来自于对大脑神经活动的直接测量。这些前沿的研究方法,让我对科学的进步有了更深的认识。我发现,原来我们一直生活在一个充满未知和惊喜的世界里,只要我们愿意去探索,就能发现更多令人惊叹的奥秘。

评分

当我拿起《感觉与知觉(第5版)》([美]哈维·理查德·施夫曼著,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时,我期待的是一本能为我解开感官世界奥秘的工具书。然而,它所给予我的,远不止于此。这本书更像是开启了我对“现实”的另一种解读方式,让我意识到,我们所认为的“真实”,是多么地依赖于我们自身的感知系统。关于“形状感知”的章节,让我大开眼界。我们如何能够一眼就辨认出不同形状的物体?书中详细介绍了大脑如何处理边缘、轮廓、以及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从而形成我们对形状的认知。这让我想到,在设计领域,形状的选择往往能直接影响到产品的用户体验。一个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曲线,一个简洁明了的图标,都离不开对形状感知规律的深刻理解。书中的一些案例,比如“图形-背景”的区分,让我看到了大脑在信息处理上的“创造性”。它并非只是被动接收,而是会主动地去寻找模式,去构建结构。这是否也意味着,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会在模糊的信息中,主动地去“寻找”我们想要看到的东西?这种主动性,既是一种能力,也可能是一种陷阱,让我们忽略掉那些不符合我们预期的信息。这本书的作者,在我看来,是一位非常善于沟通的学者。他能够将复杂的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理论,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我尤其欣赏他对于“错觉”的研究,那些看似违反常理的视觉错觉,恰恰是揭示我们感知机制的绝佳窗口。

评分

《感觉与知觉(第5版)》([美]哈维·理查德·施夫曼著,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在我拿到它之前,我以为它只是关于我们如何“看见”、“听见”、“尝到”等感官的基本原理。然而,它远不止于此,它是一次关于我们如何“理解”世界,如何“构建”现实的深刻剖析。书中对“运动感知”的论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如何知道一个物体在移动?我们如何区分自己移动和物体移动?作者通过介绍视觉运动的神经机制,以及大脑如何处理这些信息,让我对运动感知有了全新的认识。这让我想到,在很多运动项目中,运动员对运动轨迹的预判能力至关重要,而这种能力,正是建立在对运动感知的高度敏感之上。这本书也让我看到了,我们的大脑在处理信息时,是多么的“节能”和“高效”。它并不需要处理每一个细节,而是会通过一些“捷径”来快速做出判断。例如,我们往往会基于物体的形状和运动方向,来推断其未来的轨迹。这种“捷径”,在很多情况下都非常有效,但也可能导致一些错误。这让我反思,在做决策时,我们是否也常常会依赖于一些“经验法则”,而忽略了可能存在的例外情况?书中的案例分析,往往非常具有说服力,作者能够将复杂的科学原理,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呈现,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获得知识。我尤其喜欢他对那些“反常”的运动感知现象的解释,它们如同一个个小小的谜题,引人入胜。

评分

《感觉与知觉(第5版)》([美]哈维·理查德·施夫曼著,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在我读来,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看见”的哲学读本,它不仅仅是在讲述眼睛如何工作,更是让我们思考,我们“看见”的是什么,以及“看见”意味着什么。关于“深度感知”的探讨,让我颇受启发。我们如何判断一个物体离我们有多远?书中的解释,涉及了单眼线索(如相对大小、遮挡、纹理梯度)和双眼线索(如视差)等多种机制。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对深度的感知,并非仅仅依赖于眼睛,而是大脑在对各种信息进行整合和推断的结果。这让我联想到,在一些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如何利用绘画的技巧来营造出空间的深度感,其实也是在巧妙地运用我们对深度感知的规律。这本书也让我看到了,我们的大脑在感知深度时,是多么的“高效”和“精确”。即使在复杂的光学环境中,它也能够快速地建立起一个三维的空间模型。这种能力,对于我们的生存和活动,都至关重要。书中的一些实验,设计得非常巧妙,能够在一系列看似简单的测试中,揭示出复杂的认知机制。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释“深度错觉”时,所使用的案例,那些能够欺骗我们眼睛的图片,反而更能让我们理解大脑的工作原理。

评分

近期,一本名为《感觉与知觉(第5版)》([美]哈维·理查德·施夫曼著,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书,在我平静的生活激起了阵阵涟漪,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从未深入思考过的“存在”。这本书并不仅仅是对生理学和心理学知识的简单罗列,它更像是一场对我们认知边界的探索之旅。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时间感知”的章节所吸引。我们总是觉得时间是线性的、均匀流逝的,但这本书却告诉我,我们对时间的感知,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主观。无论是长时间的等待带来的“度日如年”,还是快乐的时光飞逝,都说明了我们的大脑在对时间进行一种动态的、情绪化的加工。这让我开始反思,我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理解,是否也受到了这种主观性的影响?我们常常会沉湎于过去,或者过度担忧未来,却忽略了当下。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如果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控我们对时间的感知,也许我们就能更有效地利用时间,过上更充实的生活。书中的一些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也让我大开眼界。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给出结论,而是通过一系列严谨的实验,一步步引导读者去发现答案。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让我觉得非常受用,也激发了我对科学研究的好奇心。我发现,原来我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并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主动构建的过程。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相当人性化,图文并茂,重点突出,使得阅读过程更加流畅。

评分

我最近在阅读《感觉与知觉(第5版)》,作者是[美]哈维·理查德·施夫曼,由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教科书,不如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反思之旅。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互动的方式,以及那些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经验”。书中关于“空间感知”的讨论,让我格外着迷。我们如何知道物体在多远的地方?我们如何在一片杂乱的房间里找到我们想要的物品?作者通过对双眼视差、运动视差、以及纹理梯度等多种线索的详细阐述,揭示了大脑构建三维空间感的复杂过程。这让我联想到,在我们进行日常活动时,我们对空间的感知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的。例如,一个司机在驾驶时,对前方车辆距离的准确判断,就至关重要。而这种判断,正是建立在对空间感知信息的高度整合之上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对空间的理解,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与环境的不断互动,不断学习和调整的结果。这让我思考,我们在与人交往中,是否也需要去“感知”对方的“空间”?我们是否应该给予对方足够的尊重和理解,去“测量”和“调整”我们之间的距离?书中的研究方法,往往是以人为本的,通过观察人们在特定情境下的反应,来推断其内在的认知机制。这种严谨的研究态度,让我对科学的魅力有了更深的体会。我发现,原来我们身边隐藏着如此多的未解之谜,等待着我们去发掘。

评分

最近在书店偶然翻到了《感觉与知觉(第5版)》,作者是[美]哈维·理查德·施夫曼,由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给我带来的触动,远不止于对“感觉”和“知觉”这两个概念的简单理解。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窥见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却至关重要的认知机制。书中对于听觉的研究,让我印象深刻。我们如何区分不同的声音?为什么有些声音会让我们感到愉悦,而有些则会让我们烦躁?作者通过大量的研究案例,揭示了声音的频率、响度、音色等物理特性如何与我们大脑中的听觉皮层产生交互,进而形成我们对声音的主观体验。这让我想到,我们在音乐鉴赏、甚至日常交流中,都离不开对声音的精细处理。我一直以为音乐的美感,是纯粹由旋律和节奏构成的,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声音的物理属性和我们大脑的加工方式,才是这一切的基础。更深层次的,是关于“注意力”的讨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无时无刻不被各种信息轰炸,而我们的注意力,就像一个有限的资源,需要被巧妙地分配。这本书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选择性失明”或“选择性失聪”,并不是因为我们不想去注意,而是我们的大脑在进行一种高效的筛选。这让我反思,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是否给予了对方足够的“注意力”?我们是否真的在“听”对方说话,还是只是在等待自己发言的机会?这种对注意力的理解,不仅能帮助我更好地学习知识,也能让我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连接。这本书的编排逻辑清晰,层层递进,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科学内容,变得引人入胜。我特别喜欢书中穿插的各种生动有趣的小实验和案例,它们帮助我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评分

关于《感觉与知觉(第5版)》的一些碎碎念,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认知和现实的思考。 我最近在翻阅《感觉与知觉(第5版)》,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哈维·理查德·施夫曼,由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尽管我还没有完全读完,但书中的一些观点已经在我脑海中激起了层层涟漪,让我不得不停下来,好好消化一番。尤其是在处理信息、理解世界运作方式方面,这本书提供的视角是如此的细致入微。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是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例如,书中关于视觉感知的章节,详细阐述了从光线进入眼睛到大脑神经信号传递的整个复杂过程。我一直以为我们看到的东西就是真实存在的,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所“看到”的,很大程度上是大脑在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解释和重构的结果。色觉、形状感知,甚至对运动的判断,都可能受到我们过去经验、文化背景、甚至当下情绪的影响。这让我不禁联想到,我们所处的现实,是否也只是我们个体大脑构建出的一个“版本”?我们常常会因为别人和我们的看法不同而感到困惑,甚至产生冲突,或许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独特的“感觉与知觉”的操作系统来解读同一个世界。这本书让我开始审视自己是如何感知和理解周围事物的,并且意识到,我们对于“客观”的追求,或许永远都只是一个理想化的目标。我开始更加好奇,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常识”,有多少是经过我们大脑过滤和加工的产物?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带来了一种奇妙的自由感,让我不再那么执着于“真相”,而是更愿意去探索各种可能性。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并不枯燥,即使是描述复杂的神经科学概念,也力求通俗易懂,这对于我这样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释一些心理学实验时,那种抽丝剥茧般的逻辑推理,让人不禁感叹人类心智的精妙。

评分

说实话,拿到《感觉与知觉(第5版)》([美]哈维·理查德·施夫曼著,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时,我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待。毕竟,“感觉”和“知觉”这两个词听起来就有些枯燥,像是高中生物课本里会有的章节。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我才发现自己错得离谱。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感官如何工作,它更像是在解剖我们如何构建我们眼中的世界。其中关于触觉的部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每天都在用手触摸这个世界,感受温度、纹理、形状,但我们从未真正思考过,这些触觉信息是如何被传递和解释的。书中详细介绍了皮肤中的各种感受器,以及它们如何将机械刺激转化为电信号,再由神经纤维传导到大脑。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还探讨了触觉的“适应性”。比如,当我们长时间接触一个物体时,我们会逐渐失去对它的感觉。这听起来似乎是件小事,但它揭示了我们感官系统的一种“节能”机制。这种机制,也让我联想到生活中一些类似的现象。我们是否在某些方面也“适应”了不那么好的状况,以至于不再觉得痛苦,反而失去了改变的动力?这种联系让我感到一丝不安,但也促使我开始反思,是不是有时候,“麻木”并不是一种解脱,而是一种危险的信号?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现代化,没有那种陈旧的学术腔调,读起来轻松愉快,就像在和一位博学的朋友聊天。作者也擅长使用一些生动的比喻,将复杂的科学概念解释得浅显易懂。我尤其喜欢他对于触觉“空间地图”的描述,让我仿佛看到了大脑中一个精密的电子地图,每一点触感都在这个地图上留下了独特的标记。

评分

最近,我深度沉浸在《感觉与知觉(第5版)》([美]哈维·理查德·施夫曼著,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所构建的认知世界中。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关于感官的学术探讨,更像是对我们与世界互动方式的一次深度“解剖”。我被书中关于“颜色感知”的章节深深吸引。我们为什么会看到五彩斑斓的世界?书中详细介绍了视网膜中的视锥细胞,以及它们如何响应不同波长的光线,进而在大脑中形成我们对颜色的感知。这让我开始思考,我们对颜色的偏好,以及不同颜色所引发的情绪反应,是否也与这种生理基础有关?例如,为什么红色会让人感到兴奋,而蓝色会让人感到平静?这种联系,不仅仅是文化的象征,更可能源于我们感官系统对特定波长光的生理反应。这本书也让我看到了,颜色感知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周围环境的光线,以及我们大脑的“背景”加工,都会影响我们对颜色的判断。这让我反思,在沟通中,我们是否也常常会因为“背景”的不同,而对同一个“信息”产生不同的解读?书中的科学研究,严谨而富有洞察力。作者能够将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以一种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让我对科学探索的魅力有了更深的体会。我发现,原来我们司空见惯的“颜色”,背后蕴含着如此丰富的科学奥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