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感覺與知覺(第5版) | 作者 | 哈維·理查德·施夫曼 |
| 定價 | 89.00元 | 齣版社 | 西安交通大學齣版社 |
| ISBN | 9787560558004 | 齣版日期 | 2014-10-01 |
| 字數 | 958000 | 頁碼 | 614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本書是一本關於感知心理學的專業教科書,主要內容包括:感知心理學起源、主要研究方法、有關的生理學和解剖學內容、視覺係統、基本視覺功能、顔色視覺、形式感知、空間感知、恒常性和錯覺、感知發展、聽覺係統、定嚮感官、皮膚與觸覺、味覺、嗅覺、時間感知等。全書一共19章,涵蓋瞭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研究成果。本書內容通俗易懂,兼顧瞭廣度和深度,適閤於作為醫學、心理學、工業設計、藝術設計、軍事操作員和飛行員訓練等方麵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 本書特色: |
| 作者簡介 | |
| 目錄 | |
| 前 言 第2章 精神物理學(24) 第3章 視覺係統(49) 第4章 基本視覺功能和現象(93) 第5章 顔色視覺(123) 第6章 視覺圖案與形式感知:知覺組織的基本過程(152) 第7章 知覺組織的高級過程(178) 第8章 運動感知(205) 第9章 空間感知:單眼視覺和雙眼視覺(229) 第10章 恒常性和錯覺(259) 第11章 感知發展(298) 第12章 聽覺係統(327) 第13章 基本聽覺功能和現象(360) 第14章 聽覺的感知方式:聲音是信息(374) 第15章 定嚮感官(412) 第16章 皮膚感官(426) 第17章 味覺的化學感官(463) 第18章 嗅覺的化學感官(485) 第19章 時間的感知(511) 術語錶(523)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
| 序言 | |
當我翻開《感覺與知覺(第5版)》([美]哈維·理查德·施夫曼著,西安交通大學齣版社齣版)時,我帶著一種探索未知的好奇心。這本書並沒有讓我失望,它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通往人類認知世界的大門,讓我重新審視瞭那些我們日常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感知”。書中關於“物體識彆”的章節,是我最感興趣的部分之一。我們如何能夠在茫茫人海中辨認齣熟悉的麵孔?我們如何能夠一眼就認齣路邊的指示牌?作者詳細闡述瞭大腦是如何通過分析物體的特徵,如形狀、顔色、紋理等,來將其與記憶中的信息進行匹配,從而實現物體識彆。這讓我意識到,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識彆”的基礎之上的。我們通過不斷地識彆,不斷地“命名”,來構建我們對世界的理解。這本書也讓我看到瞭,我們的大腦在識彆物體時,是多麼的“靈活”和“具有適應性”。即使是在光綫不足、角度不佳的情況下,我們的大腦也能夠通過一些補充信息,來完成識彆。這種適應性,讓我看到瞭人類智慧的強大之處。書中的研究成果,很多都來自於對大腦神經活動的直接測量。這些前沿的研究方法,讓我對科學的進步有瞭更深的認識。我發現,原來我們一直生活在一個充滿未知和驚喜的世界裏,隻要我們願意去探索,就能發現更多令人驚嘆的奧秘。
評分最近,我深度沉浸在《感覺與知覺(第5版)》([美]哈維·理查德·施夫曼著,西安交通大學齣版社齣版)這本書所構建的認知世界中。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關於感官的學術探討,更像是對我們與世界互動方式的一次深度“解剖”。我被書中關於“顔色感知”的章節深深吸引。我們為什麼會看到五彩斑斕的世界?書中詳細介紹瞭視網膜中的視錐細胞,以及它們如何響應不同波長的光綫,進而在大腦中形成我們對顔色的感知。這讓我開始思考,我們對顔色的偏好,以及不同顔色所引發的情緒反應,是否也與這種生理基礎有關?例如,為什麼紅色會讓人感到興奮,而藍色會讓人感到平靜?這種聯係,不僅僅是文化的象徵,更可能源於我們感官係統對特定波長光的生理反應。這本書也讓我看到瞭,顔色感知並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周圍環境的光綫,以及我們大腦的“背景”加工,都會影響我們對顔色的判斷。這讓我反思,在溝通中,我們是否也常常會因為“背景”的不同,而對同一個“信息”産生不同的解讀?書中的科學研究,嚴謹而富有洞察力。作者能夠將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以一種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現給讀者,讓我對科學探索的魅力有瞭更深的體會。我發現,原來我們司空見慣的“顔色”,背後蘊含著如此豐富的科學奧秘。
評分當我拿起《感覺與知覺(第5版)》([美]哈維·理查德·施夫曼著,西安交通大學齣版社齣版)時,我期待的是一本能為我解開感官世界奧秘的工具書。然而,它所給予我的,遠不止於此。這本書更像是開啓瞭我對“現實”的另一種解讀方式,讓我意識到,我們所認為的“真實”,是多麼地依賴於我們自身的感知係統。關於“形狀感知”的章節,讓我大開眼界。我們如何能夠一眼就辨認齣不同形狀的物體?書中詳細介紹瞭大腦如何處理邊緣、輪廓、以及物體之間的空間關係,從而形成我們對形狀的認知。這讓我想到,在設計領域,形狀的選擇往往能直接影響到産品的用戶體驗。一個符閤人體工程學的麯綫,一個簡潔明瞭的圖標,都離不開對形狀感知規律的深刻理解。書中的一些案例,比如“圖形-背景”的區分,讓我看到瞭大腦在信息處理上的“創造性”。它並非隻是被動接收,而是會主動地去尋找模式,去構建結構。這是否也意味著,我們在生活中,也常常會在模糊的信息中,主動地去“尋找”我們想要看到的東西?這種主動性,既是一種能力,也可能是一種陷阱,讓我們忽略掉那些不符閤我們預期的信息。這本書的作者,在我看來,是一位非常善於溝通的學者。他能夠將復雜的神經科學和心理學理論,用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呈現齣來,讓即使是初學者也能輕鬆理解。我尤其欣賞他對於“錯覺”的研究,那些看似違反常理的視覺錯覺,恰恰是揭示我們感知機製的絕佳窗口。
評分近期,一本名為《感覺與知覺(第5版)》([美]哈維·理查德·施夫曼著,西安交通大學齣版社齣版)的書,在我平靜的生活激起瞭陣陣漣漪,它讓我重新審視瞭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又從未深入思考過的“存在”。這本書並不僅僅是對生理學和心理學知識的簡單羅列,它更像是一場對我們認知邊界的探索之旅。我尤其被書中關於“時間感知”的章節所吸引。我們總是覺得時間是綫性的、均勻流逝的,但這本書卻告訴我,我們對時間的感知,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和主觀。無論是長時間的等待帶來的“度日如年”,還是快樂的時光飛逝,都說明瞭我們的大腦在對時間進行一種動態的、情緒化的加工。這讓我開始反思,我們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理解,是否也受到瞭這種主觀性的影響?我們常常會沉湎於過去,或者過度擔憂未來,卻忽略瞭當下。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如果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控我們對時間的感知,也許我們就能更有效地利用時間,過上更充實的生活。書中的一些研究方法和實驗設計,也讓我大開眼界。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給齣結論,而是通過一係列嚴謹的實驗,一步步引導讀者去發現答案。這種“探究式”的學習方式,讓我覺得非常受用,也激發瞭我對科學研究的好奇心。我發現,原來我們對於世界的理解,並不是被動接受的,而是主動構建的過程。這本書的排版設計也相當人性化,圖文並茂,重點突齣,使得閱讀過程更加流暢。
評分關於《感覺與知覺(第5版)》的一些碎碎念,以及由此引發的關於認知和現實的思考。 我最近在翻閱《感覺與知覺(第5版)》,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哈維·理查德·施夫曼,由西安交通大學齣版社齣版。盡管我還沒有完全讀完,但書中的一些觀點已經在我腦海中激起瞭層層漣漪,讓我不得不停下來,好好消化一番。尤其是在處理信息、理解世界運作方式方麵,這本書提供的視角是如此的細緻入微。它不僅僅是羅列事實,更是引導讀者去思考“為什麼”。例如,書中關於視覺感知的章節,詳細闡述瞭從光綫進入眼睛到大腦神經信號傳遞的整個復雜過程。我一直以為我們看到的東西就是真實存在的,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所“看到”的,很大程度上是大腦在對接收到的信息進行解釋和重構的結果。色覺、形狀感知,甚至對運動的判斷,都可能受到我們過去經驗、文化背景、甚至當下情緒的影響。這讓我不禁聯想到,我們所處的現實,是否也隻是我們個體大腦構建齣的一個“版本”?我們常常會因為彆人和我們的看法不同而感到睏惑,甚至産生衝突,或許正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獨特的“感覺與知覺”的操作係統來解讀同一個世界。這本書讓我開始審視自己是如何感知和理解周圍事物的,並且意識到,我們對於“客觀”的追求,或許永遠都隻是一個理想化的目標。我開始更加好奇,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常識”,有多少是經過我們大腦過濾和加工的産物?這種不確定性,反而帶來瞭一種奇妙的自由感,讓我不再那麼執著於“真相”,而是更願意去探索各種可能性。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並不枯燥,即使是描述復雜的神經科學概念,也力求通俗易懂,這對於我這樣非專業背景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解釋一些心理學實驗時,那種抽絲剝繭般的邏輯推理,讓人不禁感嘆人類心智的精妙。
評分《感覺與知覺(第5版)》([美]哈維·理查德·施夫曼著,西安交通大學齣版社齣版)這本書,在我拿到它之前,我以為它隻是關於我們如何“看見”、“聽見”、“嘗到”等感官的基本原理。然而,它遠不止於此,它是一次關於我們如何“理解”世界,如何“構建”現實的深刻剖析。書中對“運動感知”的論述,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我們如何知道一個物體在移動?我們如何區分自己移動和物體移動?作者通過介紹視覺運動的神經機製,以及大腦如何處理這些信息,讓我對運動感知有瞭全新的認識。這讓我想到,在很多運動項目中,運動員對運動軌跡的預判能力至關重要,而這種能力,正是建立在對運動感知的高度敏感之上。這本書也讓我看到瞭,我們的大腦在處理信息時,是多麼的“節能”和“高效”。它並不需要處理每一個細節,而是會通過一些“捷徑”來快速做齣判斷。例如,我們往往會基於物體的形狀和運動方嚮,來推斷其未來的軌跡。這種“捷徑”,在很多情況下都非常有效,但也可能導緻一些錯誤。這讓我反思,在做決策時,我們是否也常常會依賴於一些“經驗法則”,而忽略瞭可能存在的例外情況?書中的案例分析,往往非常具有說服力,作者能夠將復雜的科學原理,通過生動有趣的故事來呈現,讓讀者在輕鬆的閱讀中,獲得知識。我尤其喜歡他對那些“反常”的運動感知現象的解釋,它們如同一個個小小的謎題,引人入勝。
評分我最近在閱讀《感覺與知覺(第5版)》,作者是[美]哈維·理查德·施夫曼,由西安交通大學齣版社齣版。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教科書,不如說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反思之旅。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與世界互動的方式,以及那些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經驗”。書中關於“空間感知”的討論,讓我格外著迷。我們如何知道物體在多遠的地方?我們如何在一片雜亂的房間裏找到我們想要的物品?作者通過對雙眼視差、運動視差、以及紋理梯度等多種綫索的詳細闡述,揭示瞭大腦構建三維空間感的復雜過程。這讓我聯想到,在我們進行日常活動時,我們對空間的感知是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的。例如,一個司機在駕駛時,對前方車輛距離的準確判斷,就至關重要。而這種判斷,正是建立在對空間感知信息的高度整閤之上的。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對空間的理解,並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與環境的不斷互動,不斷學習和調整的結果。這讓我思考,我們在與人交往中,是否也需要去“感知”對方的“空間”?我們是否應該給予對方足夠的尊重和理解,去“測量”和“調整”我們之間的距離?書中的研究方法,往往是以人為本的,通過觀察人們在特定情境下的反應,來推斷其內在的認知機製。這種嚴謹的研究態度,讓我對科學的魅力有瞭更深的體會。我發現,原來我們身邊隱藏著如此多的未解之謎,等待著我們去發掘。
評分說實話,拿到《感覺與知覺(第5版)》([美]哈維·理查德·施夫曼著,西安交通大學齣版社齣版)時,我並沒有抱有太高的期待。畢竟,“感覺”和“知覺”這兩個詞聽起來就有些枯燥,像是高中生物課本裏會有的章節。然而,當我真正開始閱讀,我纔發現自己錯得離譜。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講述感官如何工作,它更像是在解剖我們如何構建我們眼中的世界。其中關於觸覺的部分,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我們每天都在用手觸摸這個世界,感受溫度、紋理、形狀,但我們從未真正思考過,這些觸覺信息是如何被傳遞和解釋的。書中詳細介紹瞭皮膚中的各種感受器,以及它們如何將機械刺激轉化為電信號,再由神經縴維傳導到大腦。更讓我著迷的是,作者還探討瞭觸覺的“適應性”。比如,當我們長時間接觸一個物體時,我們會逐漸失去對它的感覺。這聽起來似乎是件小事,但它揭示瞭我們感官係統的一種“節能”機製。這種機製,也讓我聯想到生活中一些類似的現象。我們是否在某些方麵也“適應”瞭不那麼好的狀況,以至於不再覺得痛苦,反而失去瞭改變的動力?這種聯係讓我感到一絲不安,但也促使我開始反思,是不是有時候,“麻木”並不是一種解脫,而是一種危險的信號?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現代化,沒有那種陳舊的學術腔調,讀起來輕鬆愉快,就像在和一位博學的朋友聊天。作者也擅長使用一些生動的比喻,將復雜的科學概念解釋得淺顯易懂。我尤其喜歡他對於觸覺“空間地圖”的描述,讓我仿佛看到瞭大腦中一個精密的電子地圖,每一點觸感都在這個地圖上留下瞭獨特的標記。
評分最近在書店偶然翻到瞭《感覺與知覺(第5版)》,作者是[美]哈維·理查德·施夫曼,由西安交通大學齣版社齣版。這本書給我帶來的觸動,遠不止於對“感覺”和“知覺”這兩個概念的簡單理解。它更像是一扇窗,讓我窺見瞭我們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卻至關重要的認知機製。書中對於聽覺的研究,讓我印象深刻。我們如何區分不同的聲音?為什麼有些聲音會讓我們感到愉悅,而有些則會讓我們煩躁?作者通過大量的研究案例,揭示瞭聲音的頻率、響度、音色等物理特性如何與我們大腦中的聽覺皮層産生交互,進而形成我們對聲音的主觀體驗。這讓我想到,我們在音樂鑒賞、甚至日常交流中,都離不開對聲音的精細處理。我一直以為音樂的美感,是純粹由鏇律和節奏構成的,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聲音的物理屬性和我們大腦的加工方式,纔是這一切的基礎。更深層次的,是關於“注意力”的討論。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無時無刻不被各種信息轟炸,而我們的注意力,就像一個有限的資源,需要被巧妙地分配。這本書讓我理解瞭,為什麼我們有時候會“選擇性失明”或“選擇性失聰”,並不是因為我們不想去注意,而是我們的大腦在進行一種高效的篩選。這讓我反思,在人際交往中,我們是否給予瞭對方足夠的“注意力”?我們是否真的在“聽”對方說話,還是隻是在等待自己發言的機會?這種對注意力的理解,不僅能幫助我更好地學習知識,也能讓我更好地與他人建立連接。這本書的編排邏輯清晰,層層遞進,使得原本可能晦澀難懂的科學內容,變得引人入勝。我特彆喜歡書中穿插的各種生動有趣的小實驗和案例,它們幫助我將抽象的理論具象化,從而更好地理解和記憶。
評分《感覺與知覺(第5版)》([美]哈維·理查德·施夫曼著,西安交通大學齣版社齣版)這本書,在我讀來,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看見”的哲學讀本,它不僅僅是在講述眼睛如何工作,更是讓我們思考,我們“看見”的是什麼,以及“看見”意味著什麼。關於“深度感知”的探討,讓我頗受啓發。我們如何判斷一個物體離我們有多遠?書中的解釋,涉及瞭單眼綫索(如相對大小、遮擋、紋理梯度)和雙眼綫索(如視差)等多種機製。這讓我意識到,我們對深度的感知,並非僅僅依賴於眼睛,而是大腦在對各種信息進行整閤和推斷的結果。這讓我聯想到,在一些藝術創作中,藝術傢如何利用繪畫的技巧來營造齣空間的深度感,其實也是在巧妙地運用我們對深度感知的規律。這本書也讓我看到瞭,我們的大腦在感知深度時,是多麼的“高效”和“精確”。即使在復雜的光學環境中,它也能夠快速地建立起一個三維的空間模型。這種能力,對於我們的生存和活動,都至關重要。書中的一些實驗,設計得非常巧妙,能夠在一係列看似簡單的測試中,揭示齣復雜的認知機製。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解釋“深度錯覺”時,所使用的案例,那些能夠欺騙我們眼睛的圖片,反而更能讓我們理解大腦的工作原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