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心理学 林昆辉 电子工业出版社

痛苦心理学 林昆辉 电子工业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昆辉 著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痛苦
  • 情绪
  • 心理健康
  • 林昆辉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自我成长
  • 情绪管理
  • 认知行为
  • 压力应对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世纪书缘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47293
商品编码:1194042703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痛苦心理学
作者 林昆辉
定价 35.00元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 9787121247293
出版日期 2015-01-01
字数 100000
页码 190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定义与说明五种生之痛苦,并以家属为核心,来了解病人之苦、家属之苦,以及家属如何帮助自己、家人与病人之苦。幸福和痛苦的二端之间,炫耀人心的是快乐与否?生死相逼的是值不值得?雄霸衰馁的是成败?安适与贪婪相随的是有与?可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十之八九的创伤事件,造成的大伤害就是――痛苦。痛苦是什么呢?从不快乐、不幸福,以至痛苦,推着生命从生朝向于死。五种痛苦令人生不如死,什么苦比想死还苦呢?看着想死的亲人,家属之苦难以言表,精神病人家属之苦更以言喻。苦,就怕一个慢字,慢慢受苦,真是折磨。病人之苦,非亲身体验不得而知。病人家属之苦,非至亲至爱罹患重病从同理。至苦的家属照护至苦的病人,堪称痛苦心理学的典范。

   作者简介
林昆辉,台湾临床心理师证号00544号台湾内政部警政署心理辅导委员,台湾大观心理治疗所院长`台湾自杀防治协会秘书长台湾中山医学大学讲师台湾行政院地方研习中心讲座台湾乐安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台湾冈山秀传医院前心理治疗室主任台湾人爱医院前临床心理科主任上海心理学会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会员上海海关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学?顾问与高级督导上海中医药大学心理健康学?顾问暨高级督导上海SR非事件心理治疗研究院长,中国(师资级)团体心理培训师(师资证PXSZ00111080664)中国心理干预协会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负责人国际亚健康协会特聘专家希望24热线•华人生命教育与危机干预中心学术总监数十年来在台湾致力于企业、学校、家庭、社区积极心理教育与自杀防治的推展,在生命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自杀防治、灾后心理重建与团体动力学等领域自成一家,著述丰硕。开创新本土心理咨询与治疗学派:非事件量化S-R心理咨询与治疗学派。因其在心理与教育方面的贡献,获台湾教育部推展社会教育有功个人奖。又担任广告业、餐饮业、传销业、营建业、制造业、服务业、流通业、印刷业、彩券业、数十家公司高级咨询顾问、EAP顾问。举办各种企业团体动力培训,心理治疗技?课程、心理治疗、生命教育工作坊与大型动力团体训练营数千场。近三年足迹遍及内地各省市,将生命教育推广到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家庭、社区、企业中,并于复旦等多所大学开展多场抗忧郁与自杀防治公益讲座,1115后连办三场灾后心理重建公益讲座,期盼能够在生命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自杀防治、灾后心理重建这一完整的体系架?之下培养各种心理教育、心理治疗人才。

   目录
一、序论
P1RT1生与死的翘翘板
 (一)层
 (二)第二层
 (三)第三层
P1RT2痛苦
 (一)衰老之苦
 (二)疾病之苦
 (三)意外伤害之苦
 (四)自杀之苦
 (五)引以为苦
1、n值限大
2、所不引
P1RT3衰老之苦
 (一)切断PRn
 (二)连结FS
1、动力重建
 (1)错误的回应
1、完全否定
2、部分否定
3、拒绝响应
4、攻击反应
 (2)正确的反应
1、完全的承认与接受
1、承认
2、接受
2、完全的肯定与预言
1、肯定
2、预言
2、能力重建
 (1)抗衰老行动
 (2)晨昏定省出入报告
 (3)建构权力感
P1RT4疾病之痛
 (一)虑病期
1、病人之苦:二种心理现象
 (1)过虑现象
 (2)虑病现象
2、家属协助病人承受虑病之苦的方法
 (1)过虑现象
1、接受
2、锁定
3、肯定
4、示好
 (2)虑病现象
1、角色认证
2、角色心理替代
3、角色行为替代
4、平行角色发展
E、转介心理治疗
 (二)康复疗养期
1、病人的行为征兆
 (1)件事:我是病人
 (2)第二件事:你们要关心我、让我
2、承担病人之苦的方法
 (1)如何帮助病人
1、帮病人贴反向标签
2、帮自己贴标签
 (2)如何帮助自己
 (三)慢性病期
1、慢性病工作者的痛苦
 (1)工作角色怨恨病人角色
 (2)病人角色怨恨工作角色
2、如何帮助慢性病工作者
 (1)1类
 (2)2类
 (四)绝症期
 (五)安宁期
1、家属如何帮助自己
2、家属如何帮助病人
 (六)精神病期之苦
1、类:人格疾患之苦
 (1)家属怎么帮助自己和家人
 (2)家属如何帮助病人
1、专心聆听
2、各自表述
3、温情体贴
4、他不是病人
E、心理治疗
2、第二类 (上):精神官能症
 (1)焦虑症
 (2)恐慌症与畏惧症
 (3)强迫症
 (4)妄想症
 (5)家属如何帮助自己与家人
 (6)家属如何帮助精神官能症的病人
1、帮助病人就诊
2、帮助病人养病
 (7)同事如何与精神官能症病人相处
3、第二类 (下):精神官能症之忧郁症
 (1)临床心理师的诊断
 (2)忧郁症病人的病情
 (3)忧郁症病人的六种痛苦
 (4)忧郁症病人家属之苦
 (5)家属如何照护忧郁症病人
1、家属一定要做的二件事
2、家属一定要说的三句话
3、家属一定不能做的八件事
4、第三类:精神分裂症
 (1)急性精神病
1、病人如何帮助自己
 (1)重生管理
 (2)作息、饮食、运动、工作与休闲管理
 (3)动机与情绪管理
 (4)预警系统
2、家属如何帮助病人
 (2)精神分裂症
1、门诊阶段
2、住院治疗阶段
3、出院疗养阶段
4、再住院治疗阶段
P1RT5意外伤害之苦
 (一)晴天霹雳与危机处理
 (二)身体的病痛与残疾
 (三)意外致死
 (四)当事人如何帮助自己
 (五)家属如何帮助当事人
P1RT6自杀致死
 (一)自虐之苦
1、自虐者的痛苦
2、家属如何帮助自己与当事人
 (1)家属不该做的行为
 (2)家属应该做的行为
 (二)自残之苦
1、割腕者的痛苦
2、家属如何帮助割腕者
 (三)自杀之苦
1、自杀者的痛苦
 (1)精神疾病的自杀者之苦
1、意外性自杀
2、动机性自杀
3、目地性自杀
 (2)有精神疾病的自杀者之苦:病发性自杀
2、家属如何判读生命危机
 (1)系统想死的危机与六大征兆
 (2)第二系统去死的危机与三大征兆
 (3)第二系统去死的危机与判读的技巧
3、自杀者家属如何帮助自杀者与家人
 (1)家属如何帮助自己与家人
 (2)家属如何帮助自杀者
P1RT7后的叮咛
P1RT8精神疾病预后的心理治疗
 (一)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病人与家属
1、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
2、调药:病人以身试药
3、调药与规律用药的病人
4、精神病人的家属
 (二)为什么要预后的心理治疗
1、要求继续调药吗?
2、精神疾病的病因与治疗模式
 (三)开启预后心理治疗
1、心理治疗模式的操作
2、预后心理治疗的时机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以下是一份关于《痛苦心理学》的图书简介,旨在吸引读者,但不直接包含该书的具体内容,而是从一个引人入胜的切入点来引导读者思考痛苦的本质,并暗示本书可能提供的洞见。 引言: 在人生的宏大叙事中,痛苦是那个始终如影随形的伙伴,它以千姿百态的面孔出现:是突如其来的失落,是挥之不去的焦虑,是内心的挣扎,还是身体的折磨。我们一生都在与它缠斗,试图理解它、规避它,抑或臣服于它。然而,我们是否真正了解痛苦的本质?它究竟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阴影,还是可以被驯服的野兽?当我们身处黑暗的深渊,仰望星空时,那微弱的光芒是否预示着解脱的可能? 《痛苦心理学》—— 这不仅仅是一个书名,它更是一个邀请,邀请您踏上一段深入探索人类内心世界隐秘角落的旅程。在这趟旅程中,我们将暂时放下日常的琐碎和表面的喧嚣,转而审视那个构成我们生命底色的,有时剧烈,有时却又悄无声息的“痛苦”二字。它为何如此普遍?它又为何如此难以捉摸?它的根源究竟在哪里? 第一部分:痛苦的面纱——我们为何如此熟悉它? 痛苦,这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缝隙。它可能源于失去挚爱时的撕心裂肺,或是追求梦想途中的挫败感。它可能是群体失落后的集体哀伤,也可能是个体面对生存压力时的无力与恐惧。有时,它表现为难以言说的孤独,即使身处人群,内心却依然荒凉。有时,它又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深深忧虑,让人夜不能寐。 从个体成长的角度来看,痛苦往往是成熟的催化剂,是磨砺意志的熔炉。每一次的跌倒,每一次的伤痛,都在以一种无声的方式雕刻着我们的灵魂。孩童时期对未知世界的恐惧,青春期对自我认同的迷茫,成年后对责任与期望的承载,老年后对衰老与离别的叹息——痛苦的形态随着生命的进程不断演变,却从未真正消失。 在社会层面,痛苦的根源则更加复杂。贫富差距带来的绝望,社会不公引发的愤怒,文化冲突造成的隔阂,以及现代社会中日益增长的疏离感和意义感的缺失,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制造着集体的痛苦。这些痛苦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张巨大的、无形而又沉重的网,将许多个体牢牢地困在其中。 然而,我们是否曾停下来,真正去“看”痛苦?我们是忙于逃避,还是习惯于麻木?我们是在压抑,还是在否认?这些应对方式,虽然在短期内能带来片刻的宁静,但长此以往,却可能将痛苦推向更深的角落,使其以更具破坏性的方式爆发。 第二部分:痛苦的语言——它想告诉我们什么? 如果我们将痛苦视为一种信号,一种来自我们内心深处,甚至身体的呼唤,那么它究竟在诉说着什么?它是否像一个信使,传递着我们被忽视的需求,未被满足的愿望,或是需要改变的生活模式? 从生理学角度,痛苦是身体发出的警告信号,提醒我们存在潜在的危险或损伤。但心理层面的痛苦,其信息传递则更为微妙和复杂。它可能是在说:“你所追求的,可能并非你真正需要的。”它可能是在提醒:“你正在忽视自己内在的声音。”它甚至可能是在呼唤:“是时候做出改变了,停下你无效的挣扎。” 痛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强迫我们停下脚步,去反思。当一切顺利,我们可能沉浸在自满之中,忽略了成长的机会。而痛苦,如同一面棱镜,将我们内心深处的脆弱、恐惧、遗憾和不甘一一折射出来。它揭示了我们隐藏的期望,暴露了我们不曾意识到的限制,甚至让我们直面那些关于自身和世界的真相。 例如,一次失败的尝试,可能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结果不佳。它可能是在告诉我们,我们过分依赖外界的认可;或者,我们对成功的定义本身就存在偏差;又或者,我们缺乏必要的资源和支持。而一次情感上的创伤,则可能是在揭示我们童年时期未被治愈的伤口,或者在感情关系中我们存在的沟通模式问题。 理解痛苦的“语言”,意味着我们需要学会倾听,而不是立即去消灭它。这需要一种勇气,一种愿意面对不适,甚至痛苦本身,去探索其背后意义的勇气。这是一种深刻的自我探索,也是一种对生命更深层次的理解。 第三部分:痛苦的彼岸——光明与希望的可能性 当我们开始理解痛苦,尝试倾听它的声音,我们便开始走向它的“彼岸”。这并不是说痛苦会消失,而是我们对痛苦的态度和应对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一个受害者,我们开始转变为一个积极的应对者,一个能够在痛苦中寻找成长和意义的探索者。 痛苦的彼岸,并非一片虚无,而是充满了潜藏的可能。它可能意味着更深刻的自我认知,更坚韧的内心力量,以及更真诚的情感连接。当一个人能够坦然面对自身的痛苦,并在其中找到力量,他往往能展现出惊人的韧性和智慧。 它也可能意味着对生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当经历过失去,我们可能更能体会到拥有的珍贵;当遭遇过绝望,我们可能更能珍惜微小的希望。痛苦,如同黑暗中的一道光,它越是显眼,越能衬托出光明的珍贵。 《痛苦心理学》所倡导的,或许正是这样一种态度:不回避,不沉溺,而是理解、接纳,并从中汲取养分。它鼓励我们认识到,痛苦并非我们生命的终点,而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必经的风景。在这片风景中,我们有机会发现前所未有的韧性,解锁被压抑的潜能,并最终找到通往内心平静与深刻幸福的道路。 结语: 人生的旅途,注定不会是坦途。痛苦,作为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其独特的方式塑造着我们。理解痛苦,并非是要我们去拥抱它,而是要我们去认识它,了解它的运作机制,并学会与它共处,甚至在它的淬炼中找到自身的价值与力量。 如果您渴望更深入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渴望找到在逆境中站起来的力量,渴望解锁内心深处潜在的平静与幸福,那么,让我们一同踏上这场关于“痛苦”的探索之旅。这本书,或许能为您提供一把钥匙,打开通往理解自身、理解生命更深层次的大门。它不会直接告诉您如何“摆脱”痛苦,而是指引您如何“穿越”痛苦,并最终在它的彼岸,发现一个更强大、更成熟、更完整的自己。

用户评价

评分

《痛苦心理学》这本书,让我对“痛苦”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我一直以为痛苦是件坏事,是阻碍我们幸福的绊脚石,但林昆辉教授却告诉我们,痛苦往往是成长的契机,是通往更深层次幸福的必经之路。书中并没有回避那些黑暗的、令人不适的情绪,而是用一种开放而包容的态度,引领我们去探索它们。我非常喜欢书中对“痛苦的心理机制”的剖析,它用科学的语言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感到痛苦,以及这些痛苦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的。教授的讲解非常清晰易懂,即使是复杂的心理学概念,也能被他阐释得生动有趣。这本书不仅提供了理论上的深刻见解,更重要的是,它给了我很多实操性的方法,帮助我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和挑战。我学会了如何识别自己内心的痛苦信号,如何进行情绪的自我调节,以及如何在痛苦中找到意义和价值。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获得了一本“人生升级秘籍”,能够更自信、更从容地面对生活的起伏。我强烈推荐给所有渴望成长、渴望获得内心平静的朋友,这本书一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评分

这本《痛苦心理学》真是让我醍醐灌顶,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对痛苦的认知。我一直以为痛苦就是一种负面情绪,是需要极力回避和摆脱的,但林昆辉教授通过这本书,却向我们展示了痛苦背后蕴含的巨大力量和意义。书中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各种痛苦的表现,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痛苦的根源、机制,以及它在个体成长和心理发展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他用大量的案例研究和严谨的学术论证,向我们揭示了那些看似无法承受的痛苦,往往是促使我们反思、改变、重塑自我的催化剂。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痛苦的转化”这一章节,它不是教我们如何“不痛苦”,而是教会我们如何在痛苦中找到意义,如何将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一双新的眼睛,能够更客观、更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不如意。以前我可能只会沉溺于悲伤和沮丧,现在我开始尝试去理解这些情绪背后的信息,去寻找它们可能带来的启示。这本书的语言也非常有力量,既有学者的深度,又不失普通读者的可读性,很多地方都让我拍案叫绝,或者陷入沉思。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在生活中感到迷茫、受挫,或者仅仅是对人类心理奥秘感到好奇的朋友。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痛苦心理学》带给我的震撼,不是那种一时的惊呼,而是持久的、深入骨髓的改变。林昆辉教授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视角,为我们揭示了痛苦并非是人生的“敌人”,而是“导师”。他没有将痛苦描绘成一种需要被根除的疾病,而是将其视为人类经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是促进个体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我非常赞同书中关于“痛苦与意义的连接”的论述,它解释了为什么那些经历过巨大痛苦的人,反而能够活得更加通透和深刻。教授通过引用了众多哲学家的思想和心理学的研究,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关于痛苦的宏大叙事。读这本书,感觉自己就像是在接受一次深度的心理洗礼,那些曾经让我感到恐惧和困惑的负面情绪,现在在我眼中都呈现出了一种新的面貌,一种可能孕育着成长的面貌。书中对“苦难的价值”的探讨,更是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往的经历,从中发现了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宝贵财富。这本书的文字精炼而富有哲理,每一次阅读都能发现新的感悟。它让我不再畏惧痛苦,而是学会了以一种更积极、更具建设性的方式去拥抱它,从中汲取力量,实现自我超越。

评分

第一次翻开《痛苦心理学》这本书,我本以为会是一本沉甸甸、充满了学术术语的理论书籍,但没想到它带给我的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温暖和启迪。林昆辉教授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他用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探讨了人类普遍会经历的各种痛苦。他没有回避那些令人不适的情绪,比如失落、悲伤、焦虑、恐惧,而是用一种理解和接纳的态度,引导读者去认识和面对它们。书中很多关于“如何与痛苦共处”的建议,都非常有实践性。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创伤与韧性”的章节,它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能够从巨大的创伤中站起来,甚至变得更强大,而有些人却被永远地击垮。这让我意识到,痛苦本身并不是终点,而是通往内心力量的桥梁。教授通过引用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以及一些生动的故事,让枯燥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这本书让我不再害怕痛苦,而是学会了一种与之对话、从中汲取养分的方式。我感觉自己像是被一位慈祥的长者温柔地抚慰着,被鼓励着去拥抱自己内心的脆弱,并从中找到成长的力量。它让我明白,痛苦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我们体验世界、理解自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如何应对痛苦,决定了我们最终的高度。

评分

这本书《痛苦心理学》带来的,是一种久违的震撼,它彻底改变了我对痛苦的看法。林昆辉教授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视角,为我们揭示了痛苦并非是人生的“敌人”,而是“导师”。他没有将痛苦描绘成一种需要被根除的疾病,而是将其视为人类经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是促进个体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我非常赞同书中关于“痛苦与意义的连接”的论述,它解释了为什么那些经历过巨大痛苦的人,反而能够活得更加通透和深刻。教授通过引用了众多哲学家的思想和心理学的研究,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关于痛苦的宏大叙事。读这本书,感觉自己就像是在接受一次深度的心理洗礼,那些曾经让我感到恐惧和困惑的负面情绪,现在在我眼中都呈现出了一种新的面貌,一种可能孕育着成长的面貌。书中对“苦难的价值”的探讨,更是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往的经历,从中发现了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宝贵财富。这本书的文字精炼而富有哲理,每一次阅读都能发现新的感悟。它让我不再畏惧痛苦,而是学会了以一种更积极、更具建设性的方式去拥抱它,从中汲取力量,实现自我超越。

评分

林昆辉教授的《痛苦心理学》是一本让我心悦诚服的书。它没有空洞的理论,也没有陈词滥调的鼓励,而是以一种极其严谨的态度,深入剖析了人类痛苦的本质。我一直以来都觉得,痛苦就是一种需要被消除的负面状态,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教授指出,痛苦并非是我们想要逃避的敌人,而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蕴含着成长的力量和意义。书中对“痛苦的适应性功能”的讲解,让我恍然大悟。原来,很多让我们感到痛苦的经历,恰恰是我们学习、适应和进步的催化剂。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逆境中的韧性培养”的探讨,它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提供了很多具体可行的策略,帮助我们在经历痛苦后,能够更好地重建自我,实现凤凰涅槃。整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流畅,逻辑清晰,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人文的关怀。我感觉就像是在与一位智者对话,他能够精准地捕捉到我内心深处的困惑,并用富有智慧的语言一一解答。读完这本书,我对痛苦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不再是恐惧和排斥,而是多了一份理解和接纳,甚至是一种期待,期待在痛苦中发现成长的契机。

评分

《痛苦心理学》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为“在人生路上摸爬滚打”的我们量身定做的指南。林昆辉教授没有像很多书那样,一味地灌输“积极向上”的鸡汤,而是坦诚地向我们展示了痛苦的真实面貌。他深入剖析了那些我们常常回避的负面情绪,比如绝望、孤独、内疚,并告诉我们,这些情绪并非洪水猛兽,而是我们内心发出的信号,提示我们需要关注和调整。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情绪的循环”的解释,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时我们会陷入一种负面情绪的泥沼,难以自拔,并且提供了打破这种循环的有效方法。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和一位睿智的朋友在进行一场深入的交谈,他能够精准地捕捉到我内心的困惑,并用清晰的语言一一解答。书中大量的案例,也让我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感受到了强烈的共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痛苦的普遍性,更重要的是,它赋予了我们应对痛苦的力量和智慧。我不再是被动地承受痛苦,而是学会了如何主动地去理解、去转化、去利用痛苦。这让我感觉自己更加成熟,也更有勇气去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

评分

《痛苦心理学》这本书,简直是一剂“心灵良药”,它以一种极其温和而深刻的方式,触及了我们内心最柔软也最坚韧的部分。林昆辉教授没有回避人生的阴暗面,而是以一种坦诚的态度,引领我们去认识和理解痛苦。我一直以为痛苦就是一种惩罚,是一种需要极力避免的东西,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痛苦其实是成长的沃土,是通往更深层次幸福的必经之路。书中关于“痛苦的转化”的论述,让我印象尤为深刻。它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提供了很多切实可行的策略,帮助我们在经历痛苦后,能够更好地实现自我超越。教授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他用大量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和真实的案例,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关于痛苦的宏大叙事。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入的内心对话,那些曾经让我感到困惑和恐惧的负面情绪,现在在我眼中都呈现出了一种新的面貌,一种充满力量和可能性的面貌。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很多地方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评分

翻开《痛苦心理学》,我以为会是一本关于如何“摆脱”痛苦的书,但事实远比我想象的要深刻得多。林昆辉教授在这本书中,并没有教我们如何回避痛苦,而是引导我们去理解痛苦、接纳痛苦,并最终从中获得力量。我非常赞同书中关于“痛苦的积极意义”的论述,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那些看似难以承受的痛苦,恰恰是我们成长和蜕变的关键。教授用大量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和真实的案例,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关于痛苦的宏大叙事。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入的内心探索,那些曾经让我感到迷茫和恐惧的负面情绪,现在在我眼中都呈现出了一种新的面貌,一种蕴含着希望和可能性的面貌。书中关于“如何处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章节,更是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提供了理论上的解释,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去关怀那些受伤的自己,如何去疗愈内心的创伤。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很多地方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评分

《痛苦心理学》这本书,真的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我一直以来都以为,心理健康就是没有痛苦,但林昆辉教授在这本书中,深刻地阐述了痛苦在心理健康中的重要作用。他没有将痛苦描绘成一种需要被彻底消除的病症,而是将其视为个体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痛苦的代际传递”和“如何打破负面模式”的分析,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会重复过去的错误,并且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来改变这些模式。教授用大量生动的案例,将枯燥的心理学理论变得鲜活有趣,让我能够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并且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很多地方都让我深思,甚至眼眶湿润。它不仅仅是一本心理学书籍,更是一本关于人生、关于成长的哲学著作。它让我明白了,如何与痛苦和谐相处,如何从中汲取力量,最终实现内心的平静和成长。我真的非常感激这本书,它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也给了我面对困难的勇气。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