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岩溶水文地質學》是有關岩溶水文地質的學科性專著,不僅總結和反映瞭我國岩溶水文地質實踐與研究的成果,而且吸收瞭國外新理念和研究成果。全書共10章,內容包括:岩溶水文地質學研究內容和發展現狀、岩溶發生及發育基本理論、岩溶地下水的賦存、岩溶地下水運動的基本規律、岩溶水係統、岩溶水動力特徵、岩溶水化學特徵、岩溶水係統模型化研究、岩溶地下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岩溶水資源及水環境保護。
《岩溶水文地質學》的特點是理論先進,學科體係完整,理論與實踐相結閤,方法與實例相配閤,是從事岩溶地區水資源及環境開發利用、管理保護,以及岩溶區工程設計、施工等各方麵科技人員的參考用書。同時,為有關岩溶專業的師生和科研人員提供一本較為係統的參考用書。
作者簡介
韓行瑞,研究員,岩溶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學傢。1938年生於哈爾濱市,1961年長春地質學院水文地質工程地質係畢業。1961~1965年完成研究生學業,研究方嚮為岩溶水文地質、工程地質。1965~1985年在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研究所任科研項目負責人。1985年以後在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先後任研究室主任、副所長、《中國岩溶》主編、岩溶專業委員會委員、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國傢注冊岩土工程師等。長期從事岩溶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研究工作。先後主持和參加國傢科技攻關項目、地方重點項目及重大工程的地質研究項目共50餘項,項目涉及北方岩溶區、山西煤電能源基地、西部鄂爾多斯及渭北能源基地、西南岩溶石山地區及重點工程等。獲得國傢第1屆科技大會奬,國傢科技二等奬,部科技一等奬、二等奬、三等奬多項。先後發錶專著《岩溶水係統》、《丹河岩溶水係統》、《岩溶單元流域綜閤開發與治理》、《中國西北黃土地區典型岩溶水係統研究》、《隧道岩溶湧水與處治》、《岩溶水文地質學》六部,閤著《中國城市地質》、《中國岩溶學》、《山西省岩溶泉域水資源保護》、《中國雲颱山岩溶及岩溶水文地質研究》、《中國北方岩溶地下水環境問題與保護》五部。在國內外發錶論文60餘篇。學術上,在北方岩溶及岩溶水研究中頗有建樹,提齣的岩溶水係統(泉域)模式分析方法被廣泛應用,對華北奧陶係膏溶似層狀含水層的研究和認定,為大規模井采岩溶水提供瞭理論依據,極大地促進瞭北方岩溶水的開發利用;在西南岩溶區提齣的“岩溶單元流域概念”為西南石山綜閤治理提供瞭明晰的思路,並被廣泛接受;在工程方麵提齣的“隧道岩溶湧水專傢評判係統”成功應用於鐵路及高速公路建設中。在國際學術交往中,曾作為高級學者訪問土耳其、德國,參加國際學術交流會多次,並宣讀論文。在50年職業生涯中,跑遍瞭國內主要岩溶區,為群眾找水定井100餘眼,幫助地方開發地下河,處理水庫滲漏等10餘處,參加大長隧道湧水預報處治及重大岩溶地基處治工程20餘項。
《岩溶水文地質學》的齣版是作者為我國岩溶水文地質學科體係建設所作的嘗試和努力。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岩溶及岩溶水的分布
1.2 岩溶地下水的功能
1.2.1 寶貴的水資源
1.2.2 不可忽視的生態功能
1.2.3 珍貴的自然、文化遺産與旅遊資源
1.2.4 岩溶地質災害的緻災因子
1.3 岩溶水文地質學的研究內容
1.4 岩溶水文地質學的發展
1.4.1 國外岩溶水文地質學
1.4.2 中國岩溶水文地質學的發展
第2章 岩溶發生及發育基本理論
2.1 概述
2.2 碳酸鹽岩溶解理論
2.2.1 岩溶動力係統理論
2.2.2 灰岩與白雲岩溶蝕差異性研究
2.2.3 岩溶分異作用
2.2.4 溫度變化産生的混閤溶蝕作用
2.2.5 含碳酸鹽的水溶液與鹵水的混閤溶蝕作用
2.2.6 硫化物對碳酸鹽岩的溶解作用
2.3 硫酸鹽岩岩溶發育特徵
2.3.1 硫酸鹽岩的分布
2.3.2 硫酸鹽岩溶蝕作用
2.3.3 硫酸鹽岩-碳酸鹽岩復閤岩溶作用——以中國華北地區為例
2.4 岩溶含水層中溶隙-管道-通道係統的發育理論
2.4.1 概述
2.4.2 洞穴係統形成演化模式的研究現狀
2.4.3 溶隙-管道-通道係統形成演化模式研究
2.4.4 典型地質構造條件下岩溶裂隙管道係統發育特徵
第3章 岩溶地下水的賦存
3.1 岩溶含水介質特徵
3.1.1 岩溶含水介質的不均一性
3.1.2 岩溶含水介質的各嚮異性
3.1.3 岩溶含水介質的演化
3.2 岩溶含水層、隔水層與弱透水層
3.3 岩溶含水層係統
3.4 岩溶地下水的垂直分帶
3.5 按埋藏條件的岩溶地下水分類
第4章 岩溶地下水運動的基本規律
4.1 岩溶含水層的水力參數
4.1.1 岩溶含水層的孔隙度
4.1.2 水頭
4.1.3 水力傳導率和導水率
4.1.4 水力傳導率的規模效應
4.1.5 岩溶地下水流速
4.2 岩溶地下水運動基本規律
4.2.1 概述
4.2.2 多孔連續介質滲透定律
4.2.3 裂隙介質水力學定律
4.2.4 岩溶管道介質水力學定律
第5章 岩溶水係統
5.1 岩溶水係統的基本概念
5.2 岩溶水係統的構成
5.2.1 構成要素
5.2.2 岩溶水係統邊界
5.2.3 岩溶蓄水構造
5.2.4 岩溶水係統的排泄
5.3 岩溶水係統分類
5.3.1 概述
5.3.2 岩溶水係統分類
5.4 岩溶水係統分析與係統模式
5.4.1 岩溶水係統分析概述I
5.4.2 岩溶水係統形成模式
第6章 岩溶水動力特徵
6.1 概述
6.2 中國北方岩溶裂隙水的水動力特徵
6.3 中國北方岩溶水動力場類型
6.3.1 單斜逆置型岩溶水係統水動力場
6.3.2 單斜順置型岩溶水動力場
6.3.3 嚮斜-盆地型岩溶水動力場
6.3.4 復雜結構的岩溶水動力特徵
6.4 中國南方岩溶裂隙-管道水及岩溶裂隙-管道-通道水的水動力特徵
6.5 中國南方岩溶裂隙-管道-通道水水動力類型
6.5.1 峰林榖地平緩構造區的岩溶裂隙一管道一通道水係統——以桂林冠岩地下河為例
6.5.2 岩溶化背斜山地岩溶水動力特徵
6.5.3 覆蓋岩溶區岩溶裂隙-管道水動力特徵
第7章 岩溶水化學特徵
7.1 概述
7.2 乾旱-半乾旱區岩溶水化學特徵——以山西為例
7.2.1 岩溶地下水係統的水化學特徵
7.2.2 岩溶地下水的溶蝕能力及溶蝕速度
7.2.3 岩溶大泉水化學場分析——以丹河岩溶水係統為例
7.3 熱帶-亞熱帶岩溶水化學特徵——以洛塔岩溶水係統為例
7.3.1 概述
7.3.2 岩溶水化學特徵
7.3.3 溶蝕速度
7.4 巨型盆地的岩溶水動力-水化學特徵
7.4.1 鄂爾多斯盆地岩溶水動力-水化學分帶
7.4.2 華北平原古潛山水動力-水化學特徵
第8章 岩溶水係統模型化研究
8.1 概述
8.1.1 岩溶水係統評價
8.1.2 岩溶地下水科學管理
8.1.3 岩溶區大型地下工程湧水及環境影響預測評價
8.2 岩溶水係統方法研究流程
8.3 岩溶水係統水均衡研究
8.3.1 岩溶泉域水均衡——以山西丹河岩溶泉域為例
8.3.2 地下河係統水均衡——以貴州仁懷長崗地下河為例
8.4 泉水流量衰減分析法
8.4.1 方法討論
8.4.2 中國北方岩溶泉水流量衰減分析
8.4.3 中國南方岩溶裂隙一管道泉流量衰減分析
8.5 泉水流量頻率分析法
8.5.1 經驗頻率法
8.5.2 理論頻率法
8.6 泉水流量與降水量相關分析方法
8.6.1 一元迴歸分析
8.6.2 多元迴歸分析
8.7 岩溶水係統的數值模擬研究
8.7.1 概述
8.7.2 大型泉域岩溶水係統數值模擬研究——以山西丹河岩溶水係統為例
8.7.3 岩溶裂隙含水層與岩溶管道耦閤綫性流模型化數值模擬研究
8.7.4 岩溶裂隙水綫性流與岩溶管道非綫性流耦閤模型數值模擬研究
8.7.5 美國地質調查局管道流數值模擬方法(20 0 8 )簡介
第9章 岩溶地下水資源的開發利用
9.1 岩溶地下水資源的特性
9.2 中國北方岩溶泉域地下水的綜閤開發利用
9.2.1 概述
9.2.2 丹河岩溶水係統的綜閤開發利用
9.3 中國南方岩溶水的開發利用
9.3.1 概述
9.3.2 中國南方岩溶泉的開發利用
9.3.3 中國南方地下河的開發利用
9.3.4 中國南方岩溶水係統的綜閤開發利用
9.4 國外岩溶水開發利用
9.4.1 概述
9.4.2 岩溶泉開發利用
9.4.3 岩溶水流域的綜閤開發利用——以剋羅地亞歐姆布拉泉域為例
第10章 岩溶水資源及水環境保護
10.1 國內外研究現狀
10.2 中國北方岩溶水文地質環境問題與保護
10.2.1 岩溶水文地質環境問題
10.2.2 岩溶水文地質環境問題成因
10.2.3 中國北方岩溶地下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保護
10.3 中國南方岩溶水資源及環境保護
10.3.1 概況
10.3.2 地下河汙染問題
10.4 國外岩溶水資源及環境保護
10.4.1 岩溶地下水保護帶劃分
10.4.2 岩溶含水層的人工補給和保護——以美國愛德華岩溶含水層為例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我國是世界岩溶分布麵積最廣、發育類型最多的國傢,也是岩溶水資源開發最普遍、相關環境問題最多的國傢。聯閤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岩溶研究中心設在我國,說明世界對我國岩溶科學的重視。近年來,國際岩溶界已將岩溶水文地質學作為岩溶學或水文地質學的重要分支,國外已齣版瞭多部岩溶水文地質學學科性專著,係統地論述岩溶水文地質學的理論與方法問題。我國廣大岩溶工作者多年來結閤國民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需要開展瞭大規模的岩溶水文地質調查及各種專門性研究工作,發錶瞭很多專題研究及綜閤性研究成果。應當說在某些方麵的研究工作及解決國民經濟建設重大問題方麵,無論在廣度還是深度方麵都不亞於世界水平。但由於各種原因在岩溶水文地質學的學科體係建設方麵顯得滯後。
我國水文地質界泰鬥陳夢熊院士1993年在為作者《岩溶水係統》一書作序時指齣,該書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和典型意義,在理論研究上不論是廣度還是深度都達到瞭一個新的水平,對推動我國岩溶水文地質學的發展,作齣瞭重要貢獻。
多年來作者始終銘記陳院士的鼓勵,不斷地參加各種專業實踐及研究工作,先後主持有關岩溶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的國傢科技攻關項目,地方重點項目50餘項,涉及中國北方岩溶區和南方岩溶區,齣版專著6部、閤著5部,多次齣國考察和參加國際學術交流會議。所有這一切讓作者對國內外岩溶水文地質的研究有瞭較全麵的認識,並燃起瞭完成中國版岩溶水文地質學學科性著作的願望。經過五年的努力,終於完成瞭這本《岩溶水文地質學》的編寫及齣版工作。
本書得以完成,應感謝我工作和生活瞭30年的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它的學術氛圍為每個有誌於岩溶事業的同仁創造瞭良好的條件。迴顧自己50年的職業生涯,走過的是一條實踐與理論互動的道路。地質學要求我們不僅要讀萬捲書,更要行萬裏路。作者職業生涯中有一多半的時間是在野外調查、參加開發岩溶水的實踐、解決重大工程地質問題、為群眾找水定井等工作中度過。理論隻有在實踐中得到驗證,纔能成為理論。而深入地實踐,纔能發展理論。經過這樣的磨煉,纔能認識岩溶,愛上岩溶。這裏要緬懷引導我走上這條道路的榖德振先生。我有幸在剛走上工作崗位就跟隨他參加西南三綫大巴山鐵路長隧道岩溶湧水預報與施工防治的全過程。他的學術思想、工作方法及導師風範讓我終生受用。
這裏謹嚮袁道先、崔光中、硃學穩、張人權、D.Ford、P.Milanovic等學者錶示敬意,他們的學術思想對作者有很大影響,此外,與我共事多年的梁永平、時堅、唐健生、李慶鬆等中年學者,我們共同完成瞭多項北方岩溶水資源的研究項目,為北方岩溶水係統理論的建立奠定瞭基礎。在南方岩溶水文地質及工程地質方麵,陳定容、甘伏平、杜毓超、李光輝等與作者共同完成瞭多項重大科研及工程項目,為深入認識南方岩溶水文地質特性提供瞭條件。
在本書編寫過程中,崔光中教授提供瞭寶貴建議和資料,《中國岩溶》編輯部前主任韋復纔研究員對全書進行校對,王濯凝譯審幫助檢索並翻譯瞭大量外文資料,在此一並緻謝。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岩溶水文地質學》之外的圖書的詳細簡介,旨在提供一個深度和廣度兼備的概述,同時確保內容自然流暢,不帶任何人工智能痕跡。 --- 書名:《地下水動力學與水資源管理實踐》 作者:[此處可插入一個假想的資深學者姓名,例如:李文濤 教授] 齣版社:[此處可插入一個專業齣版社名稱,例如:大地科學齣版社] ISBN:[此處可插入一個假想的ISBN,例如:978-7-5611-XXXX-X] --- 內容簡介 《地下水動力學與水資源管理實踐》 一書,深入剖析瞭地下水運動的物理機製、控製因素及其在復雜地質環境中的響應規律。本書並非關注特定地貌單元(如岩溶)的水文特徵,而是緻力於構建一個普適性的地下水係統動力學框架,側重於孔隙介質和裂隙介質中流體的宏觀與微觀行為,並將其直接應用於現代水資源的可持續開發與管理。全書以嚴謹的數學模型和大量的工程實例為支撐,旨在為水文地質工程師、環境科學傢以及規劃決策者提供一套係統化、可操作的理論指導和技術工具。 全書共分為六個主要部分,共計二十章,結構清晰,邏輯嚴密。 第一部分:基礎理論與本構關係 (Fundamentals and Constitutive Relations) 本部分奠定瞭理解地下水流動的理論基石。首先,詳細闡述瞭多孔介質中流體運動的基本概念,包括達西定律的適用範圍、修正模型(如非綫性滲流和高孔隙度流體行為)的推導與驗證。重點解析瞭地下水流動的連續性方程,並引入瞭多孔介質的滲透性張量概念,解釋瞭滲透率在各嚮異性條件下的復雜性。 隨後,深入探討瞭流體與固體骨架之間的相互作用,特彆是應力狀態對滲透率的影響(即水力力學耦閤)。書中詳細討論瞭由地下水位波動引起的孔隙彈性效應,這對於大型抽水井場或地層固結分析至關重要。此外,還涵蓋瞭非飽和帶的水分運動理論,包括格拉霍夫麯綫(Richards方程)的數值求解策略及其在土壤-地下水相互作用研究中的應用。 第二部分:地下水流動方程的求解與數值模擬 (Flow Equation Solutions and Numerical Modeling) 本部分聚焦於如何運用數學工具來解決實際工程問題。書中係統梳理瞭經典解析解法,如應用於簡單邊界條件下的瞬態流動和穩定流的求解方法。然而,鑒於工程問題的復雜性,本書將大部分篇幅投入到數值模擬技術上。 詳細介紹瞭有限差分法(FDM)和有限元法(FEM)在求解二維和三維地下水流動方程中的應用原理、網格劃分策略以及邊界條件的精確錶達。書中對數值穩定性和收斂性進行瞭深入分析,並特彆強調瞭如何處理復雜地下水邊界(如河流、湖泊與地下水相互作用麵)的模擬技巧。最後,引入瞭有限體積法(FVM),特彆是在處理汙染物遷移和多相流問題中的優勢。 第三部分:水文地球化學與水質演變 (Hydrogeochemistry and Water Quality Evolution) 水質是水資源管理的核心要素。本部分跳脫齣純粹的物理流動範疇,深入研究瞭地下水在運動過程中與圍岩介質的化學相互作用。內容包括溶解、沉澱、離子交換、氧化還原反應等基本水化學過程的動力學描述。 書中詳盡討論瞭地下水地球化學演化的時間尺度效應,從短期的反應平衡到長期的水岩相互作用。重點分析瞭影響水質的主要地球化學指標,如總溶解固體(TDS)、硬度、以及特定汙染物的遷移轉化機製。此外,還探討瞭同位素示蹤技術(如氧、氫、碳同位素)在確定補給來源、年齡測定和流場解析中的應用,強調瞭化學平衡與動力學過程相結閤的研究方法。 第四部分:地下水資源評價與係統分析 (Groundwater Resource Assessment and System Analysis) 本部分是實踐應用的核心。主要內容是如何量化地下水資源儲量和可再生能力。書中詳述瞭不同抽水試驗的設計、數據采集和數據反演分析方法,包括瞬時和恒定流量抽水試驗的解析模型(如Theis、Cooper-Jacob模型)的適用條件與局限性。 重點講解瞭“地下水係統分析法”(System Analysis Method),即如何通過水文平衡、流量平衡和參數反演,構建齣區域地下水補給、排泄和儲存的動態模型。書中提供瞭大量的案例研究,說明如何利用數值模型進行長期可持續性評估,包括預測在不同氣候情景和開發強度下的地下水位下降趨勢和水量平衡變化。 第五部分:地下水汙染遷移與修復工程 (Groundwater Contaminant Transport and Remediation Engineering) 本部分專注於地下水汙染的預測與治理。詳細介紹瞭汙染物在地下水中的傳輸機製,包括對流(Advection)、彌散(Dispersion)和吸附/反應過程的耦閤模擬。書中對Advection-Dispersion方程(ADE)進行瞭深入的數學推導和數值解法討論,強調瞭彌散係數與流速、尺度效應之間的復雜關係。 在修復工程方麵,本書係統分類介紹瞭主流的修復技術,如泵送-氣提(Pump-and-Treat)、生物修復(In-Situ Bioremediation)、化學氧化/還原技術(ISCO/ISCR)的機理、設計參數和工程可行性評估。特彆關注瞭非均質介質中汙染羽流的形態演變和長期監測策略。 第六部分:水資源可持續管理與政策導嚮 (Sustainable Water Management and Policy Guidance) 最後一部分將技術分析提升到管理決策層麵。探討瞭水資源管理中的不確定性問題,包括參數估計誤差和模型結構不確定性對預測結果的影響。書中介紹瞭濛特卡洛模擬和貝葉斯方法在量化風險評估中的應用。 此外,還探討瞭不同管理模式對地下水可持續性的影響,如超采區的管理、跨界含水層的協同管理,以及將社會經濟因素納入水文模型進行綜閤決策的框架(如水資源-能源-糧食耦閤係統分析)。本書旨在強調,科學的水文地質學研究必須服務於有效的、前瞻性的水資源政策製定。 --- 本書特點: 本書的顯著特點是其跨學科的整閤性,它不僅是關於地下水流動的理論手冊,更是一本麵嚮工程實踐的工具書。作者避免瞭對特定地貌類型(如岩溶)水文特性的過度聚焦,而是將精力集中於通用的物理、化學和數學原理在所有地下水係統中的應用。通過豐富的案例分析,本書成功地將復雜的理論模型轉化為實際可操作的工程方案,是高等院校水文地質學、環境工程、水利科學等專業研究生和專業人士的必備參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