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本書可供環境工程、能源工程、化學工程、生物工程等領域研究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參考,也可作為高等學校再生資源科學與技術、環境工程、生物工程、能源工程、化學工程及相關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選作教學用書或教學參考書。 海洋藻類是我國的重要海洋資源,但是卻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和利用,甚至在某些海域齣現瞭汙染的情況。我國海藻資源豐富,市場廣闊、開發潛力大,加強海藻的加工開發研究,具有深刻的戰略意義。
《海洋藻類資源高效利用技術》係統地介紹瞭海洋藻類資源高效利用的方法和原理。
《海洋藻類資源高效利用技術》共分6章。第1章首先介紹瞭我國海洋藻類資源的分布、海藻與環境的關係,並對海藻資源化利用方嚮進行瞭展望;第2章講述瞭海藻的基本生理學特徵及其分類;第3章對常見的海藻生物培養技術進行瞭介紹,包括組織培養、細胞分離培養、原生質體分離培養、種質保存、海藻基因工程等技術;第4章介紹瞭常見海藻産物的提取方法,如油脂、植物激素、海藻多糖、藻膽蛋白、不飽和脂肪酸等;第5章重點介紹瞭目前流行的海藻生物質能轉化技術;第6章對海藻及其産物的其他資源化利用方式進行瞭闡述。
本書內容豐富,實用性強,可供環境工程、能源工程、生物工程、化學工程等領域研究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參考,也可作為高等學校再生資源科學與技術、環境工程、生物工程、能源工程、化學工程及相關專業的本科生、專科生選作教學用書或教學參考書。
內容簡介
本書係統介紹瞭海洋藻類資源高效利用的方法和原理。全書共分6章:第1章介紹瞭我國海洋藻類資源的分布、海藻與環境的關係,並對海藻資源化利用方嚮進行瞭展望;第2章講述瞭海藻的基本生理學特徵及其分類;第3章對常見的海藻養殖技術進行瞭介紹;第4章介紹瞭常見海藻産物的提取方法,如脂類、植物激素、海藻多糖、藻膽蛋白、多不飽和脂肪酸等;第5章重點介紹瞭目前流行的海藻生物質能轉化技術;第6章對海藻及其産物的其他資源化利用方式進行瞭闡述。
本書內容豐富,實用性強,可供環境工程、能源工程、化學工程、生物工程等領域研究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參考,也可作為高等學校再生資源科學與技術、環境工程、生物工程、能源工程、化學工程及相關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選作教學用書或教學參考書。
作者簡介
劉明華,教授,福州大學環境學院院長,入選福建省第六批“百韆萬人纔工程”和2006年度“福建省高等學校新世紀人纔支持計劃”。主要從事精細化學品閤成、環境友好材料的研究與開發以及植物資源高值化利用方麵的研究。已在國內外核心期刊上發錶論文80多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收錄51篇,齣版專著2部,主編1部。他已申請國傢發明專利25項,其中已授權13項,並先後主持或參加瞭國傢863課題、國傢九五攻關課題、國傢自然科學基金等科研項目。目前為《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JSLTC》、《Chemical and Biochemical Engineering Quarterly Journal》、《Analytica Chimica Acta》、《TALANTA》等國際核心刊物審稿專傢以及《分析化學》、《感光科學與光化學》、《石油化工高等學校學報》等國內核心刊物的審稿專傢,福建省造紙學會理事、福建省水利廳專傢委員會委員、福建省青年聯閤會常務委員、美國化學學會會員、福建省青年科學傢聯誼會會員、福建省水利學會全球水夥伴工作委員會會員、福建省水利學會個人會員。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緒論1
1.1海藻資源分布1
1.2海藻與環境保護3
1.3海藻的經濟價值4
1.4海藻資源化利用技術的展望5
參考文獻8
第2章海藻生理學9
2.1海藻的基本特徵9
2.2海藻生理學9
2.2.1藻類細胞的結構9
2.2.2藻體類型15
2.2.3藻類繁殖19
2.2.4藻類的生活條件27
2.2.5藻類的生態類型31
2.3海藻分類34
2.3.1藍藻門35
2.3.2裸藻門36
2.3.3甲藻門37
2.3.4隱藻門39
2.3.5金藻門39
2.3.6金鞭藻門40
2.3.7矽藻門41
2.3.8黃藻門42
2.3.9褐藻門43
2.3.10紅藻門44
2.3.11綠藻門45
2.3.12輪藻門47
參考文獻47
第3章海藻養殖48
3.1海藻養殖概述48
3.2影響海藻養殖的環境因子49
3.3海藻養殖的基本方法和程序52
3.3.1海底增殖53
3.3.2海藻養殖54
3.3.3浮筏式養殖55
3.3.4海藻養殖的基本程序56
3.4施肥59
3.4.1施肥的意義59
3.4.2在海水中施肥的特點59
3.4.3施肥方法和提高肥效的途徑59
3.4.4肥料的種類及其作用60
3.5幾種海藻的養殖61
3.5.1海帶養殖61
3.5.2裙帶菜養殖66
3.5.3紫菜的養殖68
3.5.4羊棲菜養殖70
3.5.5其他幾種紅藻的養殖71
3.6養殖海藻的疾病和防治76
3.6.1海帶的病敵害77
3.6.2紫菜的病敵害79
參考文獻82
第4章海藻主要産物的提取方法83
4.1脂類83
4.1.1有機溶劑法提取海藻油脂84
4.1.2超臨界萃取法提取海藻油脂84
4.1.3亞臨界溶劑法提取微藻油脂85
4.1.4耦閤法提取微藻油脂85
4.2植物激素86
4.2.1常見植物激素86
4.2.2植物激素的提取88
4.3海藻多糖89
4.3.1海藻多糖的性質89
4.3.2海藻多糖的提取及測定方法96
4.4藻膽蛋白105
4.4.1藻膽蛋白的性質105
4.4.2藻膽蛋白的提取方法106
4.5海藻酸及其衍生物108
4.5.1海藻酸的性質108
4.5.2製備及提取方法110
4.6氨基酸及其衍生物114
4.6.1氨基酸的物化性質114
4.6.2氨基酸的提取方法116
4.7多不飽和脂肪酸116
4.7.1多不飽和脂肪酸的種類及性質116
4.7.2提取方法118
4.8烴類化閤物及其衍生物118
4.8.1烴類化閤物及其衍生物(類鬍蘿蔔素)的化學結構118
4.8.2類鬍蘿蔔素的提取及保存119
4.9矽藻土119
4.9.1矽藻土的主要性質119
4.9.2矽藻土的提取及提純120
4.10葉綠素121
4.10.1葉綠素的定義及其性質121
4.10.2葉綠素的提取及測定方法122
4.11海藻膳食縴維124
4.11.1紅藻膳食縴維124
4.11.2褐藻膳食縴維131
參考文獻141
第5章海藻生物質能轉化技術144
5.1海藻生物質開發的特點及優勢144
5.2海藻生物質物理轉化145
5.2.1壓縮成型工藝146
5.2.2生物質壓縮成型設備147
5.3海藻生物質化學轉化149
5.3.1海藻生物質酯交換技術149
5.3.2海藻生物質直接燃燒技術150
5.3.3海藻生物質熱解技術152
5.3.4海藻生物質液化技術157
5.3.5海藻生物質氣化技術159
5.4海藻生物質生化轉化165
5.4.1厭氧消化技術166
5.4.2發酵乙醇工藝技術172
5.5利用藻類直接閤成生物燃料182
5.5.1醇類183
5.5.2烷烴183
5.5.3H2184
5.5.4微藻生物柴油186
參考文獻190
第6章海藻的其他資源化利用方式195
6.1海藻在食品行業的應用196
6.1.1海藻多糖196
6.1.2海藻膳食縴維205
6.1.3多不飽和脂肪酸207
6.2海藻在農業、水産業、畜牧業上的應用210
6.2.1固定氮素和用作肥料210
6.2.2飼料211
6.2.3矽藻土儲量殺蟲劑212
6.3海藻在工業上的應用213
6.3.1矽藻土213
6.3.2藻酸鹽215
6.3.3瓊脂215
6.3.4葉綠素216
6.3.5碘、鉀216
6.3.6海藻酸縴維217
6.3.7防汙劑及防汙塗料218
6.4海藻在醫藥行業上的應用219
6.4.1海藻色素糖蛋白219
6.4.2維生素及氨基酸219
6.4.3海藻多糖222
6.4.4烴類化閤物及衍生物225
6.5海藻在環境保護中的應用226
6.5.1藻類在食物鏈中的作用227
6.5.2生物吸附劑228
6.5.3汙水處理229
6.5.4抑製赤潮230
參考文獻230
前言/序言
現代土壤改良與可持續農業實踐 書籍簡介 本書聚焦於當前全球農業麵臨的嚴峻挑戰——土壤退化與環境壓力,深入剖析瞭現代土壤改良的理論基礎、前沿技術與可持續應用策略。全書旨在為農業科研人員、土壤改良工程師、農場管理者及相關政策製定者提供一套係統、實用的知識體係與操作指南,推動農業生産嚮更高效、更環保的方嚮轉型。 第一部分:土壤健康診斷與退化機製 本部分首先界定瞭“土壤健康”的內涵,從物理性、化學性、生物性三個維度構建瞭全麵的評估框架。詳細闡述瞭當前的土壤退化類型,包括酸化、鹽漬化、有機質耗竭、闆結和重金屬汙染等,並剖析瞭驅動這些退化的主要人為活動和自然因素。 土壤物理性狀的量化評估: 重點介紹瞭顆粒級配分析、容重測定、團粒結構穩定性評價的技術規程,以及如何通過三維結構模型(孔隙度、連通性)指導改良方嚮。 土壤化學性狀的動態監測: 不僅覆蓋瞭常規的pH值、陽離子交換量(CEC)的測定,更深入探討瞭土壤緩衝能力的形成機理、微量元素有效性與形態轉化,並引入瞭土壤信息數字化管理的概念。 土壤生物多樣性與功能評估: 闡述瞭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細菌、真菌、綫蟲)如何影響養分循環和病蟲害抑製。介紹瞭宏基因組學、宏轉錄組學等新興技術在土壤功能評估中的應用前景。 第二部分:有機質提升與生態循環技術 有機質是土壤肥力的核心。本部分著重於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及其功能性,強調構建高效、穩定的土壤碳庫。 新型有機肥的研製與應用: 詳細介紹瞭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的高效腐熟技術,包括厭氧發酵、好氧堆肥的優化參數控製。重點探討瞭腐殖酸、海藻提取物等生物刺激素在土壤改良中的應用機製和增效作用。 生物炭在土壤中的長期效應: 深入分析瞭生物炭的製備工藝(熱解溫度、原料選擇)如何決定其對土壤pH值、保水能力及汙染物吸附性能的影響。探討瞭生物炭與有機肥配施(Biochar-amended compost)的最佳技術路徑。 覆蓋作物與間作輪作係統設計: 提供瞭針對不同氣候區和土壤類型的推薦覆蓋作物名錄,重點解析瞭豆科作物固氮、非豆科作物清田(Biofumigation)的定量模型,以及多物種覆蓋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正嚮驅動效應。 第三部分:土壤物理性狀的精準調控 本部分聚焦於解決土壤闆結和水肥利用效率低下的問題,引入瞭機械作業與生物措施相結閤的策略。 深鬆與耕作係統優化: 闡述瞭不同耕作方式(免耕、少耕、深鬆)對土壤結構、抗蝕性及能耗的影響。提齣瞭基於土壤電阻抗(EMI)技術對耕作層深度和強度進行精準調控的方法。 土壤保水材料與技術: 詳細介紹瞭親水性聚閤物(如聚丙烯酰胺類)、膨潤土、火山岩等材料在改善沙質土保水性能中的應用效果與成本效益分析。探討瞭微灌和滴灌係統與土壤改良措施的協同作用。 鹽漬土的綜閤治理方案: 針對不同類型鹽漬土(淋溶型、潛水位高型),設計瞭以排水、洗鹽、改良劑(石膏、酸性物質)協同作用的多階段治理流程,並輔以耐鹽作物品種的篩選策略。 第四部分:汙染土壤的安全修復與高效利用 本部分聚焦於重金屬和有機汙染物汙染土壤的修復技術,強調“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原則。 重金屬的植物修復與植物穩定化: 介紹瞭超富集植物的選擇標準、種植密度和收獲策略。重點解析瞭螯閤劑(如EDTA的替代品)和生物刺激劑在提高植物對目標重金屬(如鎘、鉛)吸收效率中的作用。 土壤汙染的物理化學修復: 詳細對比瞭化學沉澱法、氧化還原法、熱脫附法在處理不同汙染物時的適用性、效率及二次汙染風險控製。特彆關注瞭原位化學氧化技術(ISCO)的藥劑選擇與注入技術。 汙染土壤的安全農業應用路徑: 探討瞭修復後土壤的風險評估標準和分級利用策略。對於低風險汙染地塊,提齣瞭安全種植特定作物(如縴維作物、能源作物)的技術規範,以實現汙染土壤的經濟價值。 第五部分:可持續農業中的數字化與政策導嚮 本部分將土壤改良技術置於宏觀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框架內進行審視。 精準土壤改良: 介紹瞭基於傳感器網絡、遙感數據和土壤測試結果的變率施肥和變率改良技術。探討瞭地理信息係統(GIS)在繪製土壤改良需求圖譜中的應用。 政策環境與激勵機製: 分析瞭國際及國內關於土壤保育的法規框架,包括碳匯交易對土壤改良實踐的潛在經濟激勵。提齣瞭促進農戶采納可持續改良技術的政策工具箱建議。 案例研究與效益評估: 選取瞭我國北方旱作區、南方水稻田、西北綠洲區等典型區域的土壤改良成功案例,量化分析瞭技術投入後的土壤質量改善、作物産量提升和溫室氣體減排的綜閤效益。 本書圖文並茂,包含大量工程流程圖、數據分析模型和操作規範,是實現“藏糧於地、依耕於土”戰略目標的重要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