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戏曲全集

汤显祖戏曲全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邹自振 编
图书标签:
  • 汤显祖
  • 戏曲
  • 明代文学
  • 古典文学
  • 戏曲全集
  • 文学
  • 中国古典文学
  • 汤显祖
  • 牡丹亭
  • 临川四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0016446
版次:1
商品编码:1189971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轻型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为汤显祖逝世四百周年而隆重推出。一部兼顾学术性和普及性的汤显祖戏曲读本,底本精良,注释准确,每出戏剧后面都附以深刻的评析,这在同类书籍中属于独创,为戏曲爱好者及汤显祖爱好者的枕边必备之书。

内容简介

  《汤显祖戏曲全集》属古籍整理选题,包括《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紫箫记》,是对汤显祖戏曲作品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全集》以明末汲古阁刻本《六十种曲》为底本,对汤显祖所有的戏曲作品进行注释和评析,全面展现了汤显祖戏曲作品的全貌,反映了汤显祖完整的戏剧创作思想,是当代汤显祖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这套书不仅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有重要的文化传承意义,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工程和古籍整理项目。

作者简介

  邹自振,教授,《闽江学院学报》副主编、汤显祖研究专家。出版学术专著《红楼梦发凡》《汤显祖综论》《邯郸记评注》《汤显祖与玉茗四梦》等。曾获田汉戏剧评论奖等。周秦,教授,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昆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主要著述有《钱仲联学述》《苏州昆曲》等,主编国家古籍整理资助项目《昆曲集存》。曾获文化部昆曲、评弹传承荣誉奖等。

目录

一题词
四第一出标目
八第二出言怀
一五第三出训女
二三第四出腐叹
二八第五出延师
三五第六出怅眺
四三第七出闺塾
五一第八出劝农
六一第九出肃苑
六八第十出惊梦
七九第十一出慈戒
八二第十二出寻梦
九二第十三出诀谒
九八第十四出写真
一〇六第十五出虏踪
一一一第十六出诘病
一一八第十七出道觋
一二八第十八出诊祟
一三六第十九出牝贼
一四〇第二十出闹殇
一五一第二十一出谒遇
一六〇第二十二出旅寄
一六五第二十三出冥判
一八三第二十四出拾画
一八九第二十五出忆女
一九四第二十六出玩真
二〇一第二十七出魂游
二一〇第二十八出幽媾
二二〇第二十九出旁疑
二二六第三十出欢挠
二三四第三十一出缮备
二四〇第三十二出冥誓
二五一第三十三出秘议
二五七第三十四出诇药
二六〇第三十五出回生
二六七第三十六出婚走
二七六第三十七出骇变
二八一第三十八出淮警
二八五第三十九出如杭
二九一第四十出仆侦
二九六第四十一出耽试
三〇五第四十二出移镇
三一一第四十三出御淮
三一七第四十四出急难
三二三第四十五出寇间
三二九第四十六出折寇
三三五第四十七出围释
三四五第四十八出遇母
三五三第四十九出淮泊
三六〇第五十出闹宴
三六九第五十一出榜下
三七四第五十二出索元
三七九第五十三出硬拷
三九一第五十四出闻喜
三九七第五十五出圆驾
附录
四一一附录一杜丽娘慕色还魂话本
四一七附录二《牡丹亭》主要版本
四一八附录三主要参考文献
四二二后记

精彩书摘

  题 词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1],至手画形容[2],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3]。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4],待挂冠而为密者[5],皆形骸之论也[6]。
  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7]、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8]。予稍为更而演之[9]。至于杜守收拷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拷谈生也[10]。
  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11],恒以理相格耳[12]!第云理之所必无[13],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万历戊戌秋清远道人题[14]
  注释:
  [1]弥连:即弥留,指久病不愈。本书第十八出《诊祟》写杜丽娘:“自春游一梦,卧病如今,不痒不疼,如痴如醉。”
  [2]手画形容:指亲手为自己画像。本书第十四出《写真》详细描写了杜丽娘自画春容的全过程。
  [3]溟(m韓)莫:即溟漠,幽晦广远。指阴曹地府。前蜀杜光庭《马尚书本命醮词》:“洎乎沈潜异质,溟漠殊庭,同沐玄风,咸升道域。”
  [4]荐枕:即荐枕席,进献枕席。先秦楚国宋玉《高唐赋》:“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李善注:“荐,进也,欲亲于枕席,求亲昵之意也。”这里指男女欢会。
  [5]挂冠:指辞官。密:亲近。《三国志·诸葛亮传》:“情好日密。”
  [6]形骸:指形体,意谓肤浅之说。以上三句的意思是,真正的有情人不一定肌肤相亲,而是以情为主,不重形骸。
  [7]晋武都守李仲文:《法苑珠林》“张子长”条记载,晋时武都太守李仲文,在郡丧女,年十八。权假葬城北,后张世之代为郡,世之男(字子常)年二十,梦一女,自言前府君女,不幸而夭,今当更生,心相爱慕,故来相就,其魂忽然昼现,遂共枕席。后发棺视之,女尸已生肉,颜姿如故。梦女曰:“我将得生,今为君发,事遂不成。”垂泪而别。
  [8]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搜神后记》卷四载,冯孝将任广州太守时,他的儿子梦见一女子说:“我是前太守北海徐玄方女,不幸早亡,亡来今已四年,为鬼所枉杀。……应为君妻。”后于本命年的生日,掘棺开视,女子体貌如故,遂为夫妇。
  [9]更:变动。演:推演,引申,发展。
  [10]汉睢阳王收拷谈生:晋干宝《搜神记》载,汉谈生四十无妇,夜半读书,有女子来就生为夫妇,约三年中不能用火照。后生一子,已二岁,生夜伺其寝,以烛照之,腰上已生肉,腰下但有枯骨。妇觉,以一珠袍与生,并裂取生衣裾而去。后生持袍诣市,睢阳王家买之。王识女袍,以生为盗墓贼,乃收拷生。生以实对。王视女冢如故。发视之,得谈生衣裾。又视生儿正如王女,乃认谈生为婿。
  [11]自:连词,假如。《左传·成公十六年》:“惟圣人能内外无患,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通人:学通古今、知识渊博的人。
  [12]理:理学家所谓的纲常之理。格:推究,衡量。以上四句意思是,人世间的事情无奇不有,不是人世间一般的情况所能全部包括的,如果不是通人,就常常以理去衡量一切事情。
  [13]第:副词,只、只是。
  [14]万历戊戌:即万历二十六年(1598)。清远道人:汤显祖别署清远道人。此题署首见万历四十五年(1617)石林居士序本,卷首为《牡丹亭还魂记题辞》,由此可确考此系刊印该剧的最早刻本。
  评析:
  《牡丹亭》不仅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剧史上的浪漫主义杰作。汤显祖为《牡丹亭》写的题词,既是对作品内容的具体阐述,也是“情至说”的一个宣言。
  整个题词强调了一个“情”字。汤显祖认为杜丽娘是天下最有情的女子。她在游园时,梦见了自己理想中的情人柳梦梅,醒后日夜思念,以至生病。病中把自己真容描下,然后死去。三年之后,复生成人,与柳梦梅终成眷属。
  汤显祖认为,“情”有巨大的力量,“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它不受任何约束,能冲破各种枷锁。如果是“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便算不得真挚的情,最高境界的情。总之,情是不可遏制、不可扑灭、不可战胜的,也是不能用常理去衡量的。“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人们只知道这在生活中是不可能有的,哪晓得这是情的发展的必然结果。这就是说,为了表现情,可以出现超现实的情节,不必拘泥于常理,不要为生活真实所局限。
  很明显,在汤显祖的心目中,“情”与“理”是对立的。这其实也是他一贯的看法。他在《寄达观》一文中曾说:“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真是一刀两断语。”两者简直是水火不相容。汤显祖是“唯情论”的积极倡导者。他直截了当地说:“世总为情,情生诗歌”(《耳伯麻姑游诗序》),“因情成梦,因梦成戏”(《复甘义麓》)。总之,要写情,不要写理,这便是他题词的中心思想。
  汤显祖所说的“情”到底包含着什么具体内容?我们可以从杜丽娘身上找到答案。既然他认为杜丽娘是天下最有情的人,当然,她便是情的化身了。杜丽娘不甘于虚度青春,向往美好的生活,反对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幸福爱情,憧憬个性解放。为了实现这些理想,她不顾安危,抛开生死。这便是汤显祖所说的“情”的内容。汤显祖揭示的“情”与“理”的对立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所揭示的人性与神性的对立,在实质上也是一致的。汤显祖所以要选择李仲文女、冯孝将子、谈生等三个志怪故事作为《牡丹亭》的素材,就是因为那种超乎生死的男女之情,能更加充分地表现出“情”的冲决一切的力量。
  汤显祖感叹人世间的事,并不是世上所有的人都可以晓畅书写的,也没有谁是通晓一切事理的。人们往往以理性来压制人性,从理性的角度断言没有此事,哪知道从感情的角度看则是必然存在的。杜丽娘为了冲破理性的樊篱,走向神圣的爱情,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然而为此付出代价的又岂止杜丽娘一人!
  ……

前言/序言

  总 序
  邹自振
  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在《中国近世戏曲史》中写道:“显祖之诞生,先于英国莎士比亚十四年,后莎氏之逝世一年而卒(按:实为同一年)。东西曲坛伟人,同出其时,亦一奇也。”当伦敦的寰球戏院正在上演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罗密欧与朱丽叶》时,东方庙会的中国舞台则在演出汤显祖的《紫钗记》和《牡丹亭》。汤、莎二人是同时出现在东西方的两颗最耀眼的艺术明星。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海若,又号清远道人,出身于临川(今江西抚州市)城东文昌里的一户书香之家。从小天资聪颖,刻苦攻读,“于古文词而外,能精乐府、歌行、五七言诗;诸史百家而外,通天官、地理、医药、卜筮、河渠、墨、兵、神经、怪牒诸书”(邹迪光《临川汤先生传》)。他不但爱读“非圣”之书,更广交“义气”之士,积极参加社会活动,铸就了正直刚强、不肯趋炎附势的高尚品格。青年时代,汤显祖因不肯接受首辅张居正的拉拢而两次落第,直到万历十一年(1583)34岁时,即张居正死后次年,才中进士。但他仍不肯趋附新任首辅申时行,故仅能在南京任太常博士之类的闲官。在职期间,他与东林党人邹元标、顾宪成等交往甚密。
  明王朝进入汤显祖所生活的嘉靖、万历年间,已是千疮百孔、腐朽不堪。万历十六年(1588),南京在连遭饥荒之后,又发生大疫,汤显祖目睹朝廷的救灾大员饱受地方官贿赂反而得到升迁的事实,便于万历十九年(1591)毅然上疏,抨击朝政,弹劾权臣。这篇震惊朝野的《论辅臣科臣疏》,使汤显祖遭到严重的政治迫害,他被谪贬广东徐闻县典史。一年后移任浙江遂昌知县。在任期间,他清廉俭朴,体恤民情,下乡劝农,兴办书院,抑制豪强,平反冤狱,驱除虎患,除夕放囚徒回家与亲人团聚。这些局部政治改革的成功,使汤显祖相信用“瞑眩之药”便能够医治明王朝的痼疾。然而事与愿违,他在遂昌五年,虽然政绩斐然,百姓拥戴,却受到上级官吏的欺陷和地方势力的反对。黑暗的现实既堵塞了他施展个人抱负的道路,也浇灭了他依赖明君贤相匡正天下的政治热情。万历二十六年(1598),他决计向吏部告归,回到老家临川玉茗堂寓所。就在这一年,他完成了代表作《牡丹亭》,接着又完成了《南柯记》(1600)、《邯郸记》(1601),加上早期的《紫钗记》(1587),汤显祖以“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构成一幅明末社会的现实图景。既然仕途不通,政治抱负无法实现,那就把批判与理想诉诸笔端,通过作品去反映时代,表现他全部的爱与恨。
  在中国文化史上,汤显祖是最富有哲学气质的文学家之一。他13岁即师事泰州学派的三传弟子罗汝芳,后来又非常敬仰被封建统治者视为“异端”的思想家李贽和名僧紫柏禅师(达观),并提出了著名的“情至说”,与封建的“理”的教义相对立。这种先进的哲学观点,为他的创作活动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汤显祖一生共创作传奇五种。《紫箫记》为未完成的处女作,在其未仕之前(1577)与友人谢九紫、吴拾芝、曾粤祥等临川才子合写于故乡。主题仍未脱“才子佳人”之俗套,基本上没有反映什么社会矛盾。此时的汤显祖还未涉足官场,怀抱一腔用世壮志,出世思想还未出现。至于作品中出现的“侠”的观念,乃是其后来在创作中反映正义与邪恶斗争的一个基础。“临川四梦”的基调与特色,均能在《紫箫记》中找到雏形。
  十年后,汤显祖在南京任上对《紫箫记》进行彻底改写,易名为《紫钗记》。《紫钗记》较好地继承了唐人蒋防的传奇小说《霍小玉传》的现实主义精神,也体现了汤显祖的“情至观”,鞭挞了封建权贵,歌颂了理想的爱情。剧本除对霍小玉和李益的坚贞爱情进行了极为动人的描绘外,较之《紫箫记》,特别增加了卢太尉这一人物。对卢太尉专横跋扈的揭露,显然反映了汤显祖的个人经历。
  在“临川四梦”中,作者自己最为得意,在社会上影响最大,并奠定汤显祖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大家地位的是《牡丹亭》。《牡丹亭》以五十五出的篇幅,敷演了生死梦幻的奇情异彩—“梦中情”“人鬼情”“人间情”。全剧通过杜丽娘现实生活中的悲剧和幻想中的喜剧,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表现了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冲决礼教罗网的决心,歌颂了他们为追求理想的婚姻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可以说,《牡丹亭》这部悲喜剧,在中国古代文学中,透露了要求个性解放的最初信息。
  《南柯记》取材于唐人李公佐的传奇小说《南柯太守传》。这部作品反映了汤显祖戏曲创作的一个大转变,同时也是其对现实社会进行深入思考的表现。在剧中,他一方面通过淳于棼居官南柯,严于律己,勤于政事,将南柯一郡治理得物阜民丰、世风淳厚的事迹,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寄托其中;一方面通过淳于棼的宦海浮沉,真实地反映了明朝中晚期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特别是对于封建君臣之间所存在的尖锐矛盾,揭露至深。
  《邯郸记》系由唐人沈既济的传奇小说《枕中记》改编,其创作意图在于批判时政,揭露和讽刺上层统治者的卑鄙无耻。卢生不像《南柯记》中的淳于棼,他毫无匡时济世之志,只是一心追求个人的功名利禄和荣华富贵,地位越高就越加腐败,这正是对当政权臣的写照。剧中写卢生梦醒之后,求仙证道,宁肯在天门清扫落花,也不愿在人间过那种争名夺利的龌龊生活,是大有深意的。这明显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极端厌恶。
  汤显祖在文学思想上与同时代的徐渭、李贽和袁宏道等人相近,极力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提倡抒写性灵,强调“世总为情,情生诗歌”(《耳伯麻姑游诗序》)。他一生写了2200多首诗歌,颇多佳作,特别是《感事》《闻都城渴雨,时苦摊税》等诗作,把矛头直指封建皇帝,其大胆和尖锐,为同时代诗作所罕见。
  在戏曲批评和表演、导演理论上,汤显祖也有重要建树。他通过大量书札和对《西厢记》《焚香记》《红梅记》等剧作的眉批和总评,发表了对戏曲创作的新见解。他认为作品的内容比形式更重要,不要单纯强调曲牌格律而削足适履,“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到时,或有丽词俊音可用。尔时能一一顾九宫四声否?如必按字摸声,即有窒滞迸拽之苦,恐不能成句矣”(《答吕姜山》)。他和以沈璟为首的偏重形式格律的吴江派进行了激烈的论争。他自己也勤于艺术实践,“为情作使,劬于伎剧”(《续栖贤莲社求友文》),“自踏新词教歌舞”(《寄嘉兴马乐二丈兼怀陆五台太宰》),“自掐檀痕教小伶”(《七夕醉答君东二首》),同临川一带上千名演唱宜黄腔的戏曲艺人保持着广泛的联系。作于万历三十年(1602)的《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是我国古典戏曲导演学的拓荒之作,汤显祖堪称中国古典戏曲导演学的拓荒者。
  汤显祖的戏曲作品和戏剧活动影响深远。师法于他的“玉茗堂派”戏曲家,在明代有吴炳、阮大铖、孟称舜等人,清代则有洪昇、张坚和蒋士铨等。直到今天,“四梦”里的许多精彩片段还保留在京剧、昆剧和地方戏舞台上。
  汤显祖戏曲是我国乃至世界戏曲史上的杰作。四百年来,汤显祖研究一直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内容。自2001年中国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以来,汤显祖戏曲作为昆曲的代表作品,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中发挥着日益重大的作用。汤学研究业已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
  汤显祖的剧作初以抄本行世,传于友朋。《玉茗堂尺牍》卷四汤氏《答张梦泽》信中说:“谨以玉茗编《紫钗记》,操缦以前;余若《牡丹魂》、《南柯梦》,缮写而上。问黄粱其未熟,写卢生于正眠。”此信写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邯郸记》尚在写作中。其后渐有刻本,汤氏生前刻本已经梓就,并广为流传。明清两代汤显祖剧作刻本众多,仅以《牡丹亭》而言,就不下30种。
  比较而言,晚明毛晋所刻《六十种曲》本是晚明剧坛上的通行本,也是明清刻本中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六十种曲》不仅全部收录了汤显祖的“临川四梦”,还收录了其未完成的处女作《紫箫记》,以及硕园删改本《还魂记》,充分说明了毛晋对于汤显祖及其剧作的推重,可谓别具慧眼。他的版本,反映了明代后期社会的审美观念,也最接近汤显祖时代的思想风貌。
  我们编撰的这套《汤显祖戏曲全集》即以毛晋汲古阁刻本为底本,并与明清其他版本参校,尤其参考了当代钱南扬、徐朔方诸先生悉心整理的笺校本。我们的工作是对汤显祖的全部戏曲进行精当的注释和评析,力求通过简洁准确的注释为读者扫清阅读障碍,并从文本出发,联系舞台演出,涉及情节发展、人物性格、艺术特色等诸多方面,帮助读者进一步鉴赏和品评汤显祖戏曲,使全书成为一套兼顾学术性和普及性的汤显祖戏曲读本。

惊鸿一瞥:人间至味,戏里乾坤 ——一部关于明代中期文人生活、思想与艺术追求的深度侧写 【卷首语】 本书并非一部宏大的断代史,亦非枯燥的典籍考据。它是一次穿越时空的细微探访,聚焦于明代中晚期特定知识群体——那些在士林中游走、在市井间穿梭的文人雅士,他们如何在礼教的藩篱与个性的张扬之间寻找平衡,如何用笔墨、诗词、戏曲甚至尺牍来雕刻自己的精神世界。我们试图从宏观的时代背景中剥离出那些鲜活的个体生命痕迹,展现他们真实的困境、微妙的欢愉,以及对“真”与“美”的执着探寻。 --- 第一部分:士林浮沉——礼教、科举与精神的微观世界 章节一:尺牍间的温度:人际网络与情感的隐秘流动 本章细致梳理了明代中期江南地区数个知名士人群体的书信往来记录。通过分析其称谓的亲疏远近、信中涉及的共同话题(如对时政的含蓄评论、对新奇事物的探讨、对友人子嗣的问候),我们重构了当时文人社交的复杂图景。重点关注了“交游”背后的现实考量——如对科举功名的互助、对仕途阻碍的私下倾诉。例如,对一封涉及“借阅禁书”的信件的深度解读,揭示了在官方意识形态高压下,知识分子私下交流的隐晦方式与风险意识。我们避免使用生硬的社会学名词,而是力求还原信件中那种既有礼貌的疏离感,又不失真挚关怀的独特“温度”。 章节二:山水之间:园林、隐逸与自我放逐的艺术 明代中后期,文人的“隐逸”不再是彻底的遁世,而成为一种精心构建的“在场式缺席”。本章以苏州、松江一带的私家园林为载体,探讨了文人在有限的私密空间内,如何通过造景、植被选择、厅堂陈设来实现对外界权力的规避与精神的自足。研究了特定时期流行的“冷香堂”、“寄傲轩”等命名背后的哲学意蕴。同时,比对了不同阶层文人在“游居”上的差异,区分了真正的田园生活与富商士绅阶层以“风雅”之名进行的社交表演。 章节三:艺事与生计:跨界者的尴尬与才华变现 在科举道路不顺或不屑于科举的群体中,技艺的变现成为重要的生存手段。本章聚焦于那些同时扮演着书画家、篆刻家、藏书家甚至幕僚的角色。详细分析了他们如何平衡“卖画谋生”与“风骨不堕”之间的矛盾。特别关注了当时文人圈内对“匠气”与“雅趣”的敏感区分,以及这种区分如何影响了他们的社会评价和最终的艺术史地位。我们通过对账簿残页、友人馈赠记录的侧写,力求展现才华变现背后的无奈与坚守。 --- 第二部分:艺术的边界——士人审美趣味的流变与冲突 章节四:帖学与碑学的暗流:书法中的“正统”与“叛逆” 本书对明代中后期书法领域的审美转向进行了细致的考察,重点分析了董其昌、赵孟頫等人的书学思想在不同地域士人中的接受情况。我们聚焦于那些不甘于“晋韵”一统天下的书家,他们如何从北碑中汲取力量,并在日常应酬的书写中,不经意间流露出对既定规范的挑战。这种挑战并非激烈的口号式反抗,而是体现在笔画的顿挫、墨色的浓淡以及章法的疏密之间,成为一种内敛的个人意志表达。 章节五:诗坛的“复古”与“新声”:格律与性情的角力 明代诗歌创作数量之巨,使得“求新”与“守旧”的矛盾尤为突出。本章主要探讨了在形式主义(格律的极致推敲)盛行之时,少数文人如何通过题材的选择(如对市井生活的直接描摹)和语言的俚俗化来表达其异于主流的感悟。我们对比分析了几种不同流派的诗集序言,揭示了作者们在自我辩护时所采用的理论武器,以及他们对“无病呻吟”的共同鄙夷。 章节六:版画的兴起与文人审美的泛化 随着印刷技术的成熟,版画不再仅仅是宗教或学术插图的附属品。本章深入探讨了文人如何开始介入版画的设计与监制过程,这标志着精英艺术开始向更广阔的受众渗透。我们分析了《笺注西厢记插图》等几部重要版画集,关注其构图、人物造型以及对情节的侧重,如何反映了文人对故事主题的特定理解和对世俗趣味的微妙迎合。这是一种审美趣味的“向下兼容”,而非简单的商业化。 --- 第三部分:生活的细节——器物、饮食与日常的仪式感 章节七:茶与“清供”:器具背后的生活哲学 本书并未陷入对紫砂壶或名窑瓷器的纯粹收藏史描述,而是将其置于文人的日常生活中考察。茶事如何从饮品上升为一种社交与修身养性的仪式?“清供”——那些看似无用的文玩(如奇石、古铜、苔藓盆景)——如何成为文人彰显其品味、象征其闲暇与学识的无声语言?我们通过对当时文人日记中关于“烹茗”和“置物”的零散记录,重建了他们如何在日复一日的琐碎中构建起自己的精神堡垒。 章节八:衣食住行:身份的编码与物质的语境 从衣料的选择(对绫罗绸缎与麻布的偏好差异),到餐桌上的菜品(对素食与荤食的哲学辩护),再到居室中家具的风格(明式家具的简洁与实用主义),无不折射出文人的身份认同。本章强调了物质消费在明代精英阶层中的符号意义。例如,对当时关于“奢靡”和“节俭”的争论进行梳理,揭示了这些争论往往是特定政治气候下,文人自我保护或攻击政敌的手段。 --- 【结语】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更为精微的视角,去观察那些在“汤显祖戏曲全集”等光芒之下,被历史的宏大叙事所忽略的、更加真实和充满张力的生命侧面。他们是时代的参与者,也是时代的局外人;他们身处繁华,却不忘仰望星空。通过这些碎片化的记录和细致的考证,我们得以窥见一个复杂、矛盾而又极富创造力的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肖像。 本书适合对象: 对明代社会文化史、文人生活史、艺术史的微观研究有兴趣的读者,以及所有希望在历史的细节中寻找人性的共鸣的爱好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典雅又不失古韵,封面烫金的书名在灯光下泛着低调的光泽,触感温润的纸张,让人爱不释手。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的考究,比如内页的字体选择,既保持了古籍的可读性,又照顾到了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繁体字与简体对照的设计,更是体现了编者的用心良苦,对于那些对传统戏曲文字有些生疏的朋友来说,简直是福音。翻开扉页,那篇关于汤显祖生平和创作背景的导读写得非常精辟,它没有陷入空泛的赞美,而是深入挖掘了晚明社会思潮对汤翁戏剧美学的塑造,让我对接下来将要阅读的剧作有了更深层次的期待。我迫不及待地想进入那个“牡丹亭”中的梦境,去感受那份跨越生死的至情至性,同时也期待着“紫钗记”中侠骨柔情与家国情怀的交织。这本书的厚重感,不仅仅是纸张的堆砌,更像是沉甸甸的文化积淀,让人感觉手中捧着的不是一套书,而是一座可以随时登临的艺术殿堂。希望正文内容能如这外在包装般,带来一场酣畅淋漓的艺术盛宴。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是冲着“汤显祖”这三个字来的,想看看他那些经典剧作的原汁原味是什么样子。但阅读过程中的体验是多维度的,它不仅仅是文学的享受,更是一种对古代舞台艺术的想象力的唤醒。书中的板式、科介描述得非常清晰,虽然没有配图,但文字的画面感极强,你几乎能“听”到那悠扬婉转的曲牌和锣鼓点,甚至能想象出旦角水袖翻飞的曼妙身姿。我特别留意了它在不同剧目之间的篇幅分配和收录标准,感觉编者对汤显祖“临川四梦”的重视程度是毋庸置疑的,但同时,那些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其他作品也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整理,这显示出一种平衡的学术态度。这种细致入微的文本梳理工作,是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对古籍版本学深刻理解的,它避免了后世加工可能带来的失真和臆测,让读者能够更接近那个时代剧作家构建的理想世界。

评分

最近几年,阅读的热情常常被碎片化的信息所消磨,很少能沉下心来对待这样一部鸿篇巨制。这套《汤显祖戏曲全集》的体量和内容深度,恰好提供了一个对抗这种“速食文化”的绝佳出口。我不是专业学者,但我是一个对中国古典叙事艺术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在合理的范围内被控制得很好,一方面,它保留了历史的厚重感;另一方面,通过现代出版技术的辅助,它没有变成一本让人望而生畏的“天书”。我尝试着去对比了几段著名唱词的韵脚和格律,发现即便是用现代的白话去诵读,依然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音乐性和韵律美,这套书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沟通古今审美的桥梁。它让我重新思考,那些被我们简化和定型的传统艺术,其背后的文本力量是多么的深厚和复杂。

评分

我更倾向于从文化史的角度来评价这套书的意义。汤显祖不仅仅是文学家,他是晚明士人心灵图谱的绘制者,他的戏曲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矛盾、个体情感与文人理想集中爆发的载体。这套“全集”的重要性,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文本样本,使研究者可以进行跨剧目的比较研究,比如对比他笔下不同角色的命运悲欢,或者不同剧中对“情”的定义是如何演变的。我注意到在卷末附录中,似乎还收录了一些与汤显祖同时代文人对这些剧作的评论摘录,这简直是锦上添花之笔,它提供了一个“同时代人”的眼光,让我们得以从历史语境中去理解这些作品在当时受到的赞誉或争议,避免了用今天的价值标准去单向度地审视古人,这对于构建一个立体的文化认知框架至关重要。

评分

我关注昆曲和地方戏曲艺术已经有些年头了,市面上关于汤显祖的选本和普及读物不少,但真正能做到“全集”体例严谨、注释详尽的,却凤毛麟角。拿到这套书后,我立刻翻阅了其中几部相对冷门一些的杂剧,比如《邯郸记》和《南柯记》。最让我惊喜的是,注释部分的处理方式,它不像某些版本那样,将所有生僻字词都简单地标注为“某某之意”,而是对一些关键的典故、当时的社会习俗、甚至是某些特定的唱腔术语,都做了详细的考证和解释,有些地方甚至引用了其他明代笔记或地方志的记载来旁证,这对于研究者和深度爱好者来说,无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套书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戏曲欣赏”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严谨的戏曲文献汇编。光是这种对文本原貌的尊重和对历史背景的细致还原,就足以让它在众多版本中脱颖而出,我打算用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好好地梳理一遍其中隐含的哲学意涵和美学思想。

评分

内容很好,版式字体顺眼,盒子质量可以,护封有质感。但是纸张粗糙厚硬,装订较差,开本过大,整本书显得粗笨不精致,收藏不够档次,定价过高。看在满减加优惠券相当于300-160的份上留下。请三思入手。

评分

内容很好,版式字体顺眼,盒子质量可以,护封有质感。但是纸张粗糙厚硬,装订较差,开本过大,整本书显得粗笨不精致,收藏不够档次,定价过高。看在满减加优惠券相当于300-160的份上留下。请三思入手。

评分

内容很好,版式字体顺眼,盒子质量可以,护封有质感。但是纸张粗糙厚硬,装订较差,开本过大,整本书显得粗笨不精致,收藏不够档次,定价过高。看在满减加优惠券相当于300-160的份上留下。请三思入手。

评分

内容很好,版式字体顺眼,盒子质量可以,护封有质感。但是纸张粗糙厚硬,装订较差,开本过大,整本书显得粗笨不精致,收藏不够档次,定价过高。看在满减加优惠券相当于300-160的份上留下。请三思入手。

评分

内容很好,版式字体顺眼,盒子质量可以,护封有质感。但是纸张粗糙厚硬,装订较差,开本过大,整本书显得粗笨不精致,收藏不够档次,定价过高。看在满减加优惠券相当于300-160的份上留下。请三思入手。

评分

内容很好,版式字体顺眼,盒子质量可以,护封有质感。但是纸张粗糙厚硬,装订较差,开本过大,整本书显得粗笨不精致,收藏不够档次,定价过高。看在满减加优惠券相当于300-160的份上留下。请三思入手。

评分

内容很好,版式字体顺眼,盒子质量可以,护封有质感。但是纸张粗糙厚硬,装订较差,开本过大,整本书显得粗笨不精致,收藏不够档次,定价过高。看在满减加优惠券相当于300-160的份上留下。请三思入手。

评分

内容很好,版式字体顺眼,盒子质量可以,护封有质感。但是纸张粗糙厚硬,装订较差,开本过大,整本书显得粗笨不精致,收藏不够档次,定价过高。看在满减加优惠券相当于300-160的份上留下。请三思入手。

评分

内容很好,版式字体顺眼,盒子质量可以,护封有质感。但是纸张粗糙厚硬,装订较差,开本过大,整本书显得粗笨不精致,收藏不够档次,定价过高。看在满减加优惠券相当于300-160的份上留下。请三思入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