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家尺牍精选系列 宋代卷(四)

历代名家尺牍精选系列 宋代卷(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钝之 著
图书标签:
  • 宋代书法
  • 尺牍
  • 古代文献
  • 书法作品
  • 文化艺术
  • 历史文献
  • 名家字帖
  • 中国书法
  • 宋代文化
  • 珍本书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057778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2967
包装:平装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8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宋代卷(4)/历代名家尺牍精选系列》收录历代名家彩色放大原帖,采用**底本,使得细节纤毫毕现,适合不同层次的书家及书法爱好者临摹、学习。装帧典雅,印刷精美,堪称佳制,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内容简介

  《宋代卷(4)/历代名家尺牍精选系列》共收录作品三十八帧墨迹。分别为:徐铉,私诚帖。李建中,土母帖,贵宅帖。李宗谔,送士龙诗。林逋,奉白帖,三君帖。杜衍,仲冬严寒帖。范仲淹,师鲁帖,道服赞,边事帖。宋庠,致宫使少卿尺牍。孙甫,致子温运判屯田同年侍史尺牍。吕公绰,致邃卿学士尺牍。叶清臣,大旆帖。富弼,温柑帖。文彦博,内翰帖。欧阳修,上恩帖,致元珍学士尺牍,灼艾帖。吕公弼,子安帖。王素,才徳帖。张方平,名茶帖。赵抃,山药帖。苏洵,道中帖,白面渡帖。韩绛,致寄冲师长老诗尺牍,致留守司徒侍中尺牍。陈襄。陈襄书尺牍。韩缜,钦闻帖。安石,过从帖。钱公辅,致公默秘校尺牍。蒲宗孟,致知府钤辖子中待制尺牍。沈遘,沈溝书尺牍。吕大防,致尚书右丞尺牍。范纯仁,致伯康君实尺牍。蒋之奇,辱书帖。

历代名家法帖选粹:元明清卷 内容提要 本书是“历代名家法帖选粹”丛书中的重要一卷,聚焦于中国书法史上承上启下的元、明、清三代。这一时期的书法艺术,在继承宋代尚意、尚态的基础上,又融入了更多元的审美取向和地域性特色,形成了百花齐放、风格各异的繁荣局面。本书旨在精选三代中具有代表性的书法家墨迹,通过高质量的影印和详尽的考证分析,为书法学习者、研究者以及艺术爱好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去领略这一时期书法艺术的精妙与变迁。 全书按照时间脉络,系统梳理了元代书法对宋韵的回归与创新,明代承平之下的法度森严与个性解放,以及清代碑学兴起背景下的复古与变革。我们精选了诸如赵孟頫、鲜于枢、杨载等元代代表人物的尺牍、题跋,深入探讨他们如何平衡晋唐的法度和宋人的意趣。随后,目光转向明代,收录了沈度、祝允明、文徵明、唐寅、董其昌等大家的作品,展现了台阁体的影响、吴门书派的兴盛以及董其昌“平淡天真”的理论实践。最后,本书着重展示了清代碑学与帖学交替影响下的书法面貌,涵盖了王铎、傅山等人的雄强奔放,以及“四王”在摹古中的精微之处,同时也涵盖了如翁方纲、包世臣等碑学理论家的实践成果。 第一部分:元代——法度重归与士人书风的定型 元代书法在经历了宋代“尚意”的自由奔放后,出现了向晋唐法度回归的倾向,尤以赵孟頫为代表,他力倡“复古”,强调楷书应以唐楷为圭臬,行草书应追溯晋韵。 一、赵孟頫与元初书风的倡导 本书开篇即聚焦于“元书之祖”赵孟頫。我们精选了其不同时期的尺牍与题跋。赵氏的书法以行书成就最为突出,其《秋雪斋稿》、《吴兴赋》等作品充分展示了其“铁画银钩”的精湛技艺和清润秀雅的书风。分析部分将深入探讨赵氏如何将魏晋风度与唐人法度融会贯通,形成“圆转流畅、遒媚秀逸”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对后世影响至深。同时,我们也收录了鲜于枢、杨载等元初士人的作品,展现了他们在继承赵孟頫风格基础上的个性化探索,例如鲜于枢在用笔上的顿挫和险绝之态。 二、元代帖学的发展与地域特色 本部分还涵盖了对当时文人交往的记录——尺牍的艺术价值。通过对这些墨迹的审视,我们可以看到士人阶层在政治变动中,对艺术寄托的微妙情感。他们将对故国的怀念、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学问的精进,都融入到笔墨之中。这些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谨严的楷书,也有潇洒的草书,为研究元代文人精神世界提供了珍贵的墨证。 第二部分:明代——流派纷呈与个性解放的张扬 明代书法艺术呈现出“台阁体”的官方审美与民间个性化书风并存的局面。从初期的规矩森严,到中晚期的狂放不羁,明代书法展现了极强的包容性和创造力。 一、台阁体与官方审美 本书简要介绍了明初“台阁体”对书风的规范作用,以沈度等为代表的书家,其书风工整、匀称、法度谨严,反映了皇权的审美倾向。虽然这些作品多为馆阁体范本,但其在结构上的严谨性,依然值得学习者借鉴。 二、吴门书派的崛起与个性化探索 明代中叶,以苏州为中心的吴门书派成为书法的主流。祝允明、文徵明、唐寅、仇英等人的作品是本书的重点展示对象。 祝允明:狂放的先驱。 祝允明以其奔放的草书闻名,其草书笔势连绵,字形变幻莫测,极富激情与张力,是明代个性解放的先声。 文徵明:集大成者。 文徵明以楷书和行书承袭晋唐及宋人法度,兼具赵孟頫的秀润与沈周的古拙,其作品展现了极高的法度和成熟的艺术面貌,成为明代“中和之美”的代表。 唐寅:洒脱的才情。 唐寅的书法往往流露出其坎坷身世和不羁的文人情怀,用笔灵动,结构险中求稳,在法度和意趣之间找到了绝佳的平衡点。 三、董其昌与“禅意”书风 明末的董其昌是绕不开的人物。他提倡“吾书意在笔先”,强调书法的“淡、静、虚、无”的禅宗意境。本书精选了董其昌的题跋与尺牍,剖析他如何通过行笔的“一波三折”和结构的“疏密得宜”,营造出一种宁静、含蓄的审美境界,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三部分:清代——碑学兴起与帖学的坚守 清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碑学与帖学并驾齐驱,相互激荡,形成了“帖学正宗”与“碑学革新”两大潮流。 一、帖学余绪与“四王”的集大成 清初,以王时敏、王鉴、王 ڈھاکہ、王翚为代表的“四王”,主要继承董其昌一脉的帖学传统,强调“摹古”与“集古”。他们的作品,尤其是王铎的尺牍,在继承董氏淡雅的基础上,注入了更强的个人笔墨语言,其行草书“险劲”的特点成为帖学后期的高峰。本书将详细展示王铎在用笔上的奇崛多变,以及他如何用墨的浓淡干湿来表现书法的生命力。 二、碑学之风的崛起与变革 清中期以后,随着金石学的兴盛,对魏晋碑刻的研究日益深入,碑学逐渐成为一股强大的革新力量。 傅山与“宁拙毋媚”: 傅山是碑学的重要倡导者之一,他反对台阁体的柔媚,主张书法应取法北碑,力求雄强古拙,提出“宁拙毋媚,宁丑毋媚”的观点,对后世碑学影响极大。 金农与漆书: “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独辟蹊径,创造了“漆书”,笔画粗细匀称,方笔居多,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和雕塑感,代表了清代审美中的一种独特探索。 三、清代中晚期帖学的坚守 即使碑学兴起,帖学依然有坚定的捍卫者,如翁方纲等。他们致力于整理和研究晋唐名家的真迹,试图在帖学的传统中寻求新的突破口,这使得清代书法在继承传统方面做到了前所未有的细致和深入。 结语 元、明、清三代是中国书法史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本书通过对这些历代名家墨迹的精选和展示,旨在揭示他们在法度与个性、复古与创新之间的不懈探索。从赵孟頫对晋韵的追溯,到明人对个人情怀的书写,再到清人对碑帖的博采众长,无不体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本书的呈现,不仅是对这些伟大书家艺术成就的致敬,更是为当代书法学习者提供了一份极具价值的实证资料和学习范本。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古代的书法艺术抱有一种近乎痴迷的热爱,尤其钟情于那些流淌着文人情怀和时代气息的信札。这套书(我指的是我读过的其他几本同类主题的精选集,比如关于唐代或明代的)在选择稿件时,眼光之独到令人称道。它们不仅仅收录了那些名垂青史的大家之作,更难得的是,还穿插了一些在历史上或许名气稍逊,但笔法独具个性的作品。这种搭配使得整体的阅读体验非常立体和丰富,不会让人感到审美疲劳。每一封信札背后,似乎都隐藏着一个鲜活的故事,一瞬间的情绪波动,或是一段不为人知的交往。我常常花很长时间去揣摩那些看似随意的几笔勾勒中蕴含的深意,想象着写信人当时的场景和心境。好的尺牍选本,就该如此,它打开的不仅是笔墨技法,更是一扇窥视古人精神世界的窗户,引人入胜,回味无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太用心了,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封面那古朴的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简直就像是从时光隧道里走出来的一件艺术品。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有讲究,那种微微泛黄的质感,手感细腻光滑,让我在阅读的时候仿佛能触摸到千年前的墨香。而且排版布局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字体清晰易读,间距和边距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即便是欣赏那些精妙的笔法细节,也毫无压力。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上对古籍原貌的还原,那种细微的残损、晕染,都像是与历史的对话,让人心生敬畏。这本书不仅仅是内容的载体,它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无论是放在书架上作为点缀,还是偶尔拿出来细细品味,都能带来极大的满足感。这种对书籍本身的重视,往往预示着内容也必然是经过精心挑选和打磨的,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充满期待。

评分

坦白说,市面上关于古代书法作品的选集多如牛毛,很多都只是简单地复印了作品,缺乏必要的学术支撑和深度解析,读起来往往意犹未尽。我之前读过的那本专注于探讨某位特定书法家的信札的研究专著,虽然内容扎实,但对于初学者来说门槛略高。这套书(我指的是我之前接触的另外几本在书法史脉络上有清晰梳理的作品)在这方面做得平衡得非常好。它在呈现书法作品的同时,会提供简要的背景介绍,比如书写的时间、收信人、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这些信息如同骨架,将那些优美的笔墨“支撑”起来,使得作品的生命力更加鲜活。这种兼顾了艺术欣赏和历史考据的编纂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价值。它不再是单纯的“看字”,而是“读人、读史、读文化”的综合体验,让读者能更全面地理解艺术的生成环境。

评分

阅读古代的尺牍,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其天然的“生活气息”,它与那些精心制作的碑帖或卷轴有着本质的区别。那些是“写给特定的人看的、在特定时刻写下的文字”,它们承载着日常的问候、嘱托、甚至是情绪的宣泄,少了宫廷书法的端方,多了人情味的流动。在我接触过的那些聚焦于私人交往的书法集中(比如那本关于晚明文人交往的书),我总能从中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亲密感。看着那些或急就章、或沉思后落笔的字体,我仿佛能听见他们在那一刻的呼吸和心跳。这种“活的文字”的魅力,远胜过那些僵硬的、被过度解读的“经典”。它让我们明白,伟大的艺术家首先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的艺术表达是情感的自然流露,而非刻意为之的展示,这对于当下这个时代,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坚持临摹古人书法的爱好者,我深知找到一套清晰、高分辨率的范本是何等重要。在我以往的经验中,很多影印本为了追求“古旧感”而牺牲了细节的清晰度,尤其是一些行草作品中微妙的提按顿挫、飞白的处理,看得人心里直发毛,难以捉摸其精髓。我曾经花了不少时间去对比不同版本的图片质量,试图找出最接近原作神韵的资料。因此,当我翻阅那些质量上乘的影印本时(比如我之前收藏的关于魏晋名家书札的那本),那种清晰度带来的震撼是无与伦比的。每一个转折处的墨色浓淡变化,每一笔收尾的锋芒内敛,都纤毫毕现,这对于学习者来说,是多么宝贵的财富啊。好的印刷质量,是对古人智慧最基本的尊重,也是对后学者最大的善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