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为春秋时老子所著,是道家开山立派的经典,更是中华文明的智慧源泉。那么,《道德经》里究竟讲了什么?我们又能从中获取什么?作者致力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认为国人只有恢复传统文化,并身体力行,才能使国学智慧真正在人们心中扎根,在现实中发芽,才能成就和谐幸福的人生。
《道德经心解》一书对《道德经》的解读科学、朴实、简明,不只传播国学思想,更倡导大家成为国学的真正实践者、受益者。《道德经》作为中华文化的经典之作,在信仰缺失、心灵迷茫的当下,我们对之进行弘扬正当其时。
本书分上、中、下三篇,按“三观”顺序,作者对《道德经》每一章的内容逐一进行解读。上篇解读上天,分析世界观:上天是怎样生成的?怎样看待上天的存在?上天的规律有哪些?中篇分析人性,即人生观:人性是什么?人该如何按天道来修身、处世?下篇分析“天人合一”,即价值观:人该如何按天道规律去生活、去融合社会?最后对《道德经》哲学进行总结。全书文字平实,说理透彻,对当下社会人心的迷失而言,不失为一剂清凉药。
吴友明,江西尚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尚朴文化研究院研究员、江西利亚德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悟道》一书作者,国内科学解读《道德经》的资深人士。
推荐序
自序
〈上〉
天道篇
总则之道
宇宙之道
神秘之道
敬畏之道
相对之道
中庸之道
颠倒之道
有限之道
虚实之道
唯心之道
规律之道
平衡之道
唯物之道
因果之道
高效之道
多样之道
遵守之道
成全之道
守一之道
万法之道
阴阳之道
〈中〉
人?道?篇
人性之道
易变之道
不争之道
大德之道
迷失之道
得失之道
空无之道
人品之道
根本之道
修行之道
镇妖之道
反相之道
内圣之道
无为之道
管理之道
领袖之道
示弱之道
处世之道
不失之道
强弱之道
正反之道
〈下〉
天人合一篇
方法之道
取舍之道
反像之道
罪祸之道
认知之道
学习之道
顿悟之道
恒德之道
生死之道
成功之道
顺天之道
逆天之道
弘扬之道
和谐之道
融合之道
战术之道
战略之道
谋上之道
高手之道
天堂之道
民主之道
有度之道
长久之道
相处之道
相交之道
度化之道
治国之道
统治之道
司法之道
暴政之道
政治之道
未来之道
救人之道
契约之道
和平之道
战争之道
用兵之道
总结之道
信仰之道
后记
附录
总则之道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尚朴解道
这是《道德经》的开篇之章,老子对宇宙万事万物的规律进行了高度概括性的哲学描述,统领全书。
“道”是包含宇宙本身在内的万事万物中普遍存在的规律,我们人类可以描述出来、阐明清楚的“道”,只是一些特殊的“道”,即浮于表面的“道”,而对大量的常存之“道”,我们无法认知、道明,人类只会在不断求“道”的途中,但不会到达终点。只有当人类认知了一个事物,并且可以让它区别于其他事物时,才可以给这个事物进行命名,如原子、云朵等。但到现在为止,被我们认识清楚的事物,即可以来进行命名的事物,都还是一些特殊的、浮于表面的事物,大量的事物我们还都认识不清,但人类可以不断探索下去。
“无”,就是天地的开始。怎么理解呢?在“天地”还没有产生时,宇宙就是处于“无”的状态。按霍金《时间简史》中的描述,当下的宇宙世界是从一个没有空间,体积为零,温度极高,没有物质,全是能量的“奇点”发生大爆炸而后产生的,彼时能量向各个方向散开,时间开始产生,空间开始形成,体积扩大,温度降低,由于质能守恒定律(能量E=质量M×光束C2),能量经降温后,不断向物质状态转化,生成了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体—原质。科学已经证明,在宇宙空间中还分布着一些微小的基本粒子,如夸克、中微子等,或许还有更细的原质粒子,这些基本粒子就是在宇宙大爆炸初期产生的原质,这些原质粒子已经呈现出“物质”的状态,即“有”的存在形式,在“物质”特有的本性—万有引力的作用下,原质粒子开始相互吸引,结合形成更大的物质,如质子、电子、氢原子,氦原子、锂原子等。这些更大的原子相吸在一起,形成宇宙星云,大量星云相吸、碰撞、熔合,形成星球,星球就是大地,大地以外的空间及天体就是天空。天空通过对大地的照射、辐射、雷电、星球撞击等,就生成了更多的物质,如无机物、有机物等。这些物质在一些星球大地上,在合适的条件下,生成了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并由此开始不断进化,形成了当前的万事万物,其中就包括人类这一高级生命体。科学已经探明,大爆炸发生在150亿年前,将来随着宇宙大爆炸结束(现在还处于炸开的尾声),宇宙爆炸张力变弱,能量主体已经变成物质,物质在万有引力的相吸作用下,不断把宇宙内的物质天体相吸在一起,天体越聚越大,宇宙天体内的“物质”因质量太大,引力太强,物质挤压开始坍塌聚集,天体内核因极大的引力作用,体积越来越小,挤压导致温度升高,物质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发生核反应,物质在加速进行“核燃烧”,然后转变成能量,最后物质全部烧完,空间消失了,时间结束了,“有”消失了。宇宙又变成了一个体积为零、温度极高的能量球奇点,开始准备下一次大爆炸,宇宙完成了从“有”到“无”的过程,就像人的生命一样,也是有生就会有死。从这里可以看到,在宇宙一次又一次的轮回过程中,会出现一个生命窗口期,空间科学已推论出,生命窗口期只占宇宙生命期的百分之五。可见,佛教中提到的万物都将轮回的观点是有哲学理论依据的,但在宇宙的大轮回中是否还会形成记忆,就说不清楚了。
宇宙处于“无”的状态时,我们该怎么理解它,就很玄妙了:温度有多高?体积为零怎么理解?有时间概念吗?这是我们现在无法想象的。所以老子说,万物从“有”中产生而来,万物就是“有”的体现,“有”产生于“无”,有无又是相生的。老子当年怎么就断定“有”产生于“无”呢?因为按老子“道”的规则来推演分析,宇宙间包括宇宙本身在内,没有永恒存在的东西,东西既然已经存在,就一定有开始让其存在的那一时刻,东西在处于现在“有”的状态之前,一定是处于“无”的状态,就像一个人的存在,在有老子之前,一定是没有老子的,老子不会是一直存在的。宇宙的“道”,即有无相生(或说阴阳相生)、循环往复,不断在趋向平衡中运动。
万物都是从宇宙中的这个“有”传承、转化而来,所以这个“有”是万物的母体之源,万物也将传承这个“有”的特性。当万事万物处于“有”的状态时,可以对其具体参数进行观察;当万事万物处于“无”的状态时,就很玄妙了,各种可能性都存在。一个杯子空的时候,就有了成为各种杯子的可能:装酒就是酒杯,装茶就是茶杯,装咖啡就是咖啡杯。那已经装了酒、茶、咖啡的杯子,在空间上就属于“有”的状态了,就可以看装了多少茶、多少酒、多少咖啡,以及什么茶、什么酒、什么咖啡等。“有”从“无”中来,所以有生于无。一个人能让自己处于“无”的状态,才有可能装入各种可能的“有”,此“有”不去,它“有”就进不来。能倒空茶,才有可能装入酒;能清空酒,才有可能去装咖啡。同理,固执而放不下自我的人,终将难当大任,所以“无”比“有”大。
“有”与“无”,或“阴”与“阳”,是同时自动对接出现的。就像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不可拆分,永远同时存在,只要说出“正面”这个概念,“反面”说不说都已经存在了,其实表述的是一个事物,只是事物有两面性而已。所以说,“有”不出现,“无”就无从谈起,“阳”不存在,就没有“阴”这个概念。再比如:我们说他是个“男人”,是因为对应有“女人”这个概念存在,我们不会说这块石头是个“男石头”,因为没有“女石头”这个概念,“男石头”之说也就没有意义。
万事万物的“有”“无”之辨是很玄妙的认知,是理解、掌握万事万物之“道”的总入口。如果能够充分理解并熟练掌握这个“有”和“无”的抽象工具,在后面分析“道”的原理时,我们就能够快速领悟。
作为总则之道,后面所有章节的哲学规律都包含在本章中,后面的观点只是本章观点的延展而已。对于高水平的悟道者而言,看完了本章,整个《道德经》就已经结束了。通过本章,我们可以推论出宇宙间的几个最基本的哲学原则:
宇宙就是一团能量,部分能量可转化为物质,然后进行轮回。
世界是唯物的,也是唯心的,即物质是有限的,但对物质的认知是无限的。
世界是二元的存在,一阴一阳之谓道。
哲学、宗教都要能回答三个问题:“我从哪里来?” “我是谁?”“我将要去哪里?”对于“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我们会说,是父母、祖先生了我们;对于他们来说,又是他们的父母、祖先生了他们,如果一直这样追问,会有尽头吗?如果没有尽头,怎么会凭空就有了这些人呢?有人会说,人是猴子变来的。那猴子一样有父母,猴子的祖先又是从哪里开始的?有人会说,是从更低级的动物变化来的,但一直问下去会有尽头吗?尽头在哪里?基督教认为,是上帝创造了人及万物;我们的祖先认为,是女娲创造了万物。那我们接着再问,为什么会有上帝或女娲的存在?是谁创造了他们?不能再说是他们的父母吧,否则这个问题永无穷尽。所以在西方,教皇不允许再问上帝是怎么来的,一问就坏了,因为上帝说不清楚自己的来历。教皇说上帝天生而有。我们知道,没有“生”的过程,哪里会有“有”出现。上帝或女娲在哲学分析上是有点靠不住的。
老子的“道”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个哲学问题,就是我们上面讲述的,人从低等生物进化而来,低等生物及一切万物是从天地相合中而来,天地是从宇宙大爆炸而来,大爆炸前宇宙就是一个“无”的存在,“无”是从宇宙上一次的“有物质”湮灭后而来的,宇宙就是这样循环往复,有无相生就是“道”。大家也许还会问,怎么就存在一个循环往复的宇宙呢?这就是道法自然,自然而然的事情,不需要“外”力的推动,可以自行往复生发。再回过头来看,佛家中讲到的万物都将轮回,不但有一定的哲学依据,与道家的思想在这里也是通解的,这也印证了“佛道同源”的说法。
……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成功地在“忠于原典”与“贴近现代”之间找到了一个精妙的平衡点。它没有一味地使用过于艰涩的文言文来故作高深,使得现代读者望而却步;但同时,它也绝非那种流于表面的白话翻译。作者的笔触是极其克制而有力的,他们似乎深谙如何用最简洁的现代语汇,去捕捉住那些古代智慧中最精微的“神韵”。读到那些精妙的解释时,常常会有一种醍醐灌顶的快感,仿佛一个长期困扰自己的心结,被这平实而又透彻的文字轻轻解开。这种文字的张力,使得阅读的过程不再是单纯的知识获取,而更像是一场与一位高明智者的私密对话,言简意赅,却字字珠玑,直击人心最深处的困惑。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得非常典雅,初拿到手时,那沉甸甸的质感和古朴的书页气息就让人感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庄重感。装帧的配色采用了深沉的墨绿色与典雅的米白色相结合,字体选择上,楷体与行书的穿插使用,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就成为了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沉浸式体验。内页的纸张选择也极为考究,触感细腻,吸墨性良好,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的疲劳。我尤其欣赏扉页上烫金的纹饰,那种低调的奢华感,似乎在无声地暗示着其中蕴含的智慧的珍贵。整体来看,这本书在物理形态上就已经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通往古典哲思的桥梁,让人在未及翻阅内容之前,便已心生敬意,充满了对未知知识的期待。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都显得别具一格,彰显了主人对经典文化的热爱与品味。
评分从整体的阅读感受来说,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久违的“宁静感”。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里,我们的大脑长期处于一种高频振动的状态,很难沉淀下来进行真正的内观。这本书的阅读节奏是舒缓的,它似乎在用一种近乎冥想的频率来引导读者的思维。它不急于给你一个标准答案,而是鼓励你跟随文字的引导,自己去品味、去感受那份“空”与“有”之间的辩证关系。读完一个章节,我常常会放下书本,安静地坐上几分钟,让那些文字的余韵在心中缓缓流淌、沉淀。这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平和感,是比任何知识点都来得更为珍贵的回馈。它仿佛是一剂镇静剂,让那些被外界噪音干扰已久的心灵,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安歇的角落。
评分阅读体验方面,这本书的排版逻辑清晰得令人赞叹。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引导读者的心神,他们将那些深奥的道家思想,以一种渐进式的结构呈现出来。段落间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足够的视觉呼吸空间,又不至于让读者在浩瀚的文字中迷失方向。初读时,我发现那些看似晦涩的章节,因为有了清晰的小标题和适度的注释引导,竟也变得脉络分明起来。那些复杂的概念,比如“无为”的真谛,或者“道法自然”的实际应用,都被拆解成一个个可以消化的小单元。这种编排手法极大地降低了入门的门槛,让一个对老庄哲学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鼓起勇气去深入探索。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走一条精心规划的迷宫小径,每一步都有明确的指示,让人既感到了挑战,又充满了被引领的安心感。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最宝贵的一点在于其贯穿始终的“实践性”导向。许多关于哲学的书籍,读完后常常让人感觉只是在书斋里空谈理论,与日常生活脱节。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却展现出一种惊人的实用主义色彩。它不是让你去思考“道”是否真实存在这种形而上的问题,而是让你思考如何将“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应用到处理职场中的人际关系,或是如何在面对生活中的巨大变故时保持内心的平静。每当作者阐述完一个原则,总会紧跟着一些极具启发性的生活场景模拟。这种“理论入世”的处理方式,让读者能够立刻将书中的智慧“植入”到自己的现实困境中去检验和实践,使得阅读的价值得到了最大化的延伸,让哲学真正走出了庙堂,走进了柴米油盐的烟火气里。
评分纸质很好!
评分挺好的,质量好。
评分老子的道德经,国学中的经典,研读中,学习下老子的智慧。
评分非常好,赶上搞活动买很划算呢?
评分老子的道德经,国学中的经典,研读中,学习下老子的智慧。
评分昨天下午下单,今天上午就收到了!
评分东西不错,就是书券越发不给力了。
评分挺好。
评分好好看,好好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