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该书主要介绍一带一路背景下,呼伦贝尔市的农牧业发展前景和发展规划,主要内容包括呼伦贝尔市的优势、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调顺、一二三产业融合、强化生态保护、构建支撑服务体系等。
作者简介
王瑞波,男,博士,副研究员。长期从事农业规划、农业经济、农业科技政策、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农村能源、水资源管理、生态循环农业、科技扶贫等领域的研究。
目录
第一章适应“四新”形势背景实现“四保”发展目标()
一、研究背景()
(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二)我国农业现代化进入新阶段()
(三)内蒙古农牧业发展提出新要求()
(四)呼伦贝尔市农牧业发展进入新时期()
二、研究意义()
(一)推动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有效供给()
(二)促进一二三产融合,保障农牧民增收()
(三)打造草原生态名片,保障农牧业可持续发展()
(四)树立农牧业现代化示范样板,提升呼伦贝尔市影响力()
第二章立足资源经济优势应对新问题抢抓新机遇()
一、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优越()
(一)地形地貌独特,自然景观多样()
(二)水土草资源丰富,农牧业生产条件优越()
(三)生态环境优异,适宜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
(四)生物资源丰富,特色产品众多()
(五)文化底蕴深厚,休闲农牧业发展潜力巨大()
(六)地处中俄蒙边境,适宜发展农畜产品边贸()
二、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一)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二)结构调整取得突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三)民生工程稳步推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四)深化改革取得突破,示范引领作用显著增强()
(五)开放共享成效显著,对内对外开放达到新水平()
三、现代农牧业发展优势明显()
(一)农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位于全区前列,有效保障供给()
(二)产业化扎实推进,“三品一标”高居全区首位()
(三)大力发展绿色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达到历史新高度()
(四)农业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农牧业插上科技翅膀()
(五)重视农牧业资源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提升()
(六)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有序推进创新试点工作()
四、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有待解决()
(二)一二三产融合有待加强()
(三)农牧业产业链条有待延长()
(四)基础设施条件有待改善()
(五)全国驰名品牌战略有待打响()
(六)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
(七)农牧民持续增收渠道有待拓宽()
(八)农产品贸易挑战有待应对()
五、面临历史性发展机遇()
(一)国家和自治区强农惠牧政策带来的发展机遇()
(二)国家粮食生产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带来的发展机遇()
(三)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实施带来的发展机遇()
(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带来的发展机遇()
(五)建设国家草牧业科技示范区带来的发展机遇()
第三章明确思路目标任务构建发展宏伟蓝图()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生态循环、绿色发展()
(二)坚持结构调整、优化发展()
(三)坚持三产融合、联动发展()
(四)坚持改革驱动、创新发展()
(五)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三、思路定位()
(一)总体思路()
(二)发展定位()
四、发展目标()
五、重点任务()
(一)推进五大战略()
(二)实施八大行动()
(三)实现四大突破()
(四)完成三大改造()
第四章优化功能分区产业布局打造集聚发展增长极()
一、功能分区()
(一)一带()
(二)两区()
(三)多园()
二、产业布局()
(一)优质粮油()
(二)生态畜牧()
(三)现代饲草料()
(四)精品特色()
(五)绿色蔬菜()
(六)健康渔业()
(七)农畜产品加工()
(八)休闲农牧业与乡村旅游()
第五章调优调顺产业体系促进农牧业提质增效()
一、优质粮油产业()
(一)现状问题()
(二)发展思路()
(三)发展目标()
(四)重点工程()
二、生态畜牧业()
(一)现状问题()
(二)发展思路()
(三)发展目标()
(四)重点工程()
三、现代饲草料产业()
(一)现状问题()
(二)发展思路()
(三)发展目标()
(四)重点工程()
四、精品特色产业()
(一)现状问题()
(二)发展思路()
(三)发展目标()
(四)重点工程()
五、绿色蔬菜产业()
(一)现状问题()
(二)发展思路()
(三)发展目标()
(四)重点工程()
六、健康渔业产业()
(一)现状和问题()
(二)发展思路()
(三)发展目标()
(四)重点工程()
第六章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培育新产业新业态()
一、农畜产品加工与物流()
(一)现状和问题()
(二)发展思路()
(三)发展目标()
(四)重点任务()
二、休闲农牧业与乡村旅游()
(一)现状和问题()
(二)发展思路()
(三)发展目标()
(四)重点任务()
三、会展创意农牧业()
(一)现状和问题()
(二)发展思路()
(三)发展目标()
(四)重点任务()
四、品牌培育与市场推广()
(一)现状和问题()
(二)发展思路()
(三)发展目标()
(四)重点任务()
五、农畜产品边贸与开放合作()
(一)现状和问题()
(二)发展思路()
(三)发展目标()
(四)重点任务()
第七章强化资源环境生态保护推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
一、草原生态保护()
(一)现状和问题()
(二)发展思路()
(三)发展目标()
(四)重点任务()
二、黑土地保护治理()
(一)现状和问题()
(二)发展思路()
(三)发展目标()
(四)重点任务()
三、生态循环农业示范()
(一)现状和问题()
(二)发展思路()
(三)发展目标()
(四)重点任务()
四、化肥农药减量施用()
(一)现状和问题()
(二)发展思路()
(三)发展目标()
(四)重点任务()
五、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一)现状和问题()
(二)发展思路()
(三)发展目标()
(四)重点任务()
六、渔业生态环境保护()
(一)现状和问题()
(二)发展思路()
(三)发展目标()
(四)重点任务()
第八章构建支撑服务体系夯实农牧业发展根基()
一、互联网智慧农牧业服务体系()
(一)现状和问题()
(二)发展思路()
(三)发展目标()
(四)重点工程()
二、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一)现状和问题()
(二)发展思路()
(三)发展目标()
(四)重点工程()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一)现状和问题()
(二)发展思路()
(三)发展目标()
(四)重点工程()
四、现代农牧业装备体系()
(一)现状和问题()
(二)发展思路()
(三)发展目标()
(四)重点工程()
第九章深化农牧区改革创新培育农牧业发展新动能()
一、深化农村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一)现状和问题()
(二)发展思路()
(三)发展目标()
(四)重点任务()
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一)现状和问题()
(二)发展思路()
(三)发展目标()
(四)重点任务()
三、完善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现状和问题()
(二)发展思路()
(三)发展目标()
(四)重点任务()
四、健全农牧业综合执法体系()
(一)现状和问题()
(二)发展思路()
(三)发展目标()
(四)重点任务()
五、打造农垦产业化航母()
(一)发展思路()
(二)发展目标()
(三)重点任务()
第十章强化组织财政人才保障扩大国内外合作交流()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一)成立领导小组()
(二)建立协调联动工作机制()
(三)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四)严格监督考核制度()
二、完善财政支持()
(一)完善财政投资政策()
(二)设立现代农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产业发展基金()
(三)加强项目管理()
三、创新金融服务()
(一)拓宽融资渠道()
(二)创新政策性农村金融服务()
(三)建立健全政策性涉农保险()
四、强化人才支撑()
(一)加快引进农牧业高端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
(二)加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
(三)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队伍()
(四)开展新型职业农牧民教育培训()
五、扩大开放合作()
(一)加强对外宣传推介()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三)加快走出去引进来()
附图()
精彩书摘
第一章
适应“四新”形势背景
实现“四保”发展目标
一、研究背景
我国已进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期、实现“四个全面”冲刺期和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的过渡期,内蒙古自治区(全书简称内蒙古)农牧业进入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时期。在新形势、新背景下,呼伦贝尔市必须积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农业现代化发展新阶段、内蒙古农牧业发展新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内蒙古和呼伦贝尔市各级政府的政策精神,规划先行,锐意改革,大胆创新,为呼伦贝尔市现代农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新动能。
(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2008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以来,经济衰退下滑的问题突出,世界经济仍处于弱复苏、慢增长、多风险和转型发展期,止跌反弹的前景不容乐观。为有效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冲击,我国制订实施了一揽子计划,经济发展总体向好,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经济增速放缓,GDP从10%的高增长转为7%~8%的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消费需求、收入分配制度正在发生全面、深刻的变化,已经进入换挡转型的新常态。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其中扩大有效供给、着力补齐短板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点之一。“三农”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也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最薄弱环节。农牧业是呼伦贝尔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支撑,只有加快推进农牧业现代化,才能补齐“三农”短板、快速适应全球和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实现“五化同步”。
(二)我国农业现代化进入新阶段
我国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自2004年以来连续出台14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农民收入实现“十二连快”,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已经进入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同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农业发展的环境条件和内在动因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各种风险挑战不断积聚,农业生产受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和生产成本“地板”抬升的双重挤压,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两个“紧箍咒”越来越紧,农业生产补贴和价格补贴逼近“黄箱”政策上限,黄线越逼越近,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迫在眉睫。在现代农业发展新阶段下,呼伦贝尔市要以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切入点,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结构,拓展农业功能,促进三产融合。要更加注重挖掘农业生产潜力,提高有效供给;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提升食品质量安全水平;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经营方式创新,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更加注重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农业市场竞争能力。
(三)内蒙古农牧业发展提出新要求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抓住“一带一路”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东北振兴计划”等战略机遇,通过“提、转、增”,着力提升农牧业现代化水平,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打造国家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农畜产品持续增产,农牧民持续增收,草原生态持续好转,农牧业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实现“七个全面提升”,成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亮点。呼伦贝尔市要主动适应内蒙古农牧业发展新要求,不断提升农牧业发展层次,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增加农牧民收入,全面提升农畜产品有效供给水平,全面提升农牧业科技支撑水平,全面提升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全面提升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的保障水平,全面提升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引领水平,全面提升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全面提升农牧业从业队伍水平。
(四)呼伦贝尔市农牧业发展进入新时期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各级农牧业部门以“打造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优势区”为目标,围绕“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的工作主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农牧业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目前,呼伦贝尔市农牧业发展水平位于全区第3名,在全区农牧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呼伦贝尔市农牧业基础仍然薄弱,农村牧区发展仍然滞后,农牧民增收仍然较难,农业结构调整难度仍然很大,农牧业仍是“五化同步”的短板,“三农”工作到了爬坡过坎的攻坚期,各种新老矛盾相互交织叠加,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
在新时期下,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呼伦贝尔市必须激发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新动能,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转变农牧业发展思路,大力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保障农牧民持续快速增收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调好调顺调优农业结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努力实现“七个全面提升”。
二、研究意义
科学发展,规划先行。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有利于呼伦贝尔市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打造草原生态名片,树立全国农牧业发展改革示范样板,实现保供给、保增收、保生态、保领先。
(一)推动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有效供给
呼伦贝尔市进入加快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期,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一粮独大”“一羊独大”现象依然存在,农畜产品供求出现结构性失衡。农畜产品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大量产品以原料形式销售,市场需要的精深加工产品不足。“十三五”时期,农牧业要有效益,农牧产品要有出路,农牧民要有收入,必须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满足消费者需要,提高农业供给质量。
通过规划实施,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品结构,打通产业链条,推进产业间深度融合,建立起由需求到生产的传导机制,让市场需求在生产环节能够得到体现,从而生产为市场所需的产品,解决供需脱节问题。强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解决政府“看得见的手”和市场“看不见的手”不协调问题。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加强“三品一标”等绿色产品认证,加强品牌整合、形成叫得响的品牌、提高知名度和竞争力。
(二)促进一二三产融合,保障农牧民增收
呼伦贝尔市农业产业化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然面临一二三产融合不紧,产前产中产后脱节,产业间互联互通性差、融合程度低等问题。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多,但缺少行业领军和龙头企业,原料基地建设相对滞后,没有形成企业与基地一体化发展的良性机制,大部分农畜产品只有初级加工,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少。对农业的多功能性挖掘不够,旅游产业没有与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会展创意农业等深度融合。
通过规划实施,拓展农牧业产业链、价值链,积极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与物流、休闲农牧业、乡村旅游、会展创意农牧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实施品牌培育与市场推广工程,发展农畜产品边贸与开放合作,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内部由单一生产向产前和产后拓展,产业外部由单一种养向种养加、服务业融合,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实现产业间深度有机融合,从而创造大量新的就业岗位,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促进农牧业就业增收。
(三)打造草原生态名片,保障农牧业可持续发展
呼伦贝尔市农牧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较为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粗放,一些地区出现超载现象,造成草原退化。占用草原开垦农田、滥挖中药材等行为加重了对草原植被的破坏。草原鼠虫害频发,气候异常,持续的高温干旱气候致使草原退化日趋严重。由于掠夺式耕作,黑土地地力下降,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呼伦贝尔草原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具有重要的生产和生态功能,是建成国家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基础保障,如何保护好草原和生态,实现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是“十三五”时期呼伦贝尔市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规划实施,树立绿色、生态、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加强黑土地、草原、生态和环境保护,实施“一控两减三基本”战略,打好农牧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牧业,形成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的现代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格局。
(四)树立农牧业现代化示范样板,提升呼伦贝尔市影响力
呼伦贝尔市高度重视农牧业发展,把全面加快农牧业现代化发展摆在突出位置,作为重中之重推进现代农牧业发展,很多农牧业工作的典型经验和成功模式走在全区甚至全国的前列。资源禀赋优越,生态环境优良,是世界上土地管辖面积最大的地区级城市,独有的资源和区位优势为呼伦贝尔市在全国树立农牧业现代化示范样板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规划实施,抢抓机遇,科学谋划,明确发展思路和重点任务,统筹推进各项工作,构建发展宏伟蓝图,将呼伦贝尔市打造成为国家重要的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国家级生态草牧业示范区、内蒙古推进一二三产融合的先行区、东北亚草原文化交流中心和区域性农产品商贸物流中心。
第二章立足资源经济优势应对新问题抢抓新机遇
第二章
立足资源经济优势应对
新问题抢抓新机遇
呼伦贝尔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地处东经115°31′~126°04′、北纬47°05′~53°20′。东邻黑龙江省,西、北与蒙古国、俄罗斯接壤。土地总面积3��8亿亩(15亩=1公顷。全书同),其中草原面积1��25亿亩,耕地面积2664万亩。境内的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被称为世界上最好的草原。2015年年末总人口259��3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91��75万人。
一、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优越
(一)地形地貌独特,自然景观多样
呼伦贝尔市属亚洲中部蒙古高原的组成部分,西部位于内蒙古高原东北部,北部与南部被大兴安岭南北直贯境内。东部为大兴安岭东麓,东北平原—松嫩平原边缘。地形总体特点为西高东低,由西到东地势缓慢过渡。大兴安岭以东北—西南走向纵贯呼伦贝尔市中部,形成三大地形单元和经济类型区域:大兴安岭山地林区、岭西呼伦贝尔草原和岭东低山丘陵与河谷平原。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全市土地有八大类42种类型,耕地土壤以黑土、暗棕壤、黑钙土和草甸土为主,土质肥沃,自然肥力高。
(二)水土草资源丰富,农牧业生产条件优越
呼伦贝尔市地域广袤,资源丰富,总面积25��64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土地管辖面积最大的地区级城市。人均占有耕地量10��5亩,是全自治区的2��9倍,全国的7��3倍。草原面积1��25亿亩,是世界上生态保持较好、纯天然未受污染的三大草原之一。水域总面积0��07亿亩,有河流3000多条、湖泊500多个,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1��1万立方米,高于世界人均占有量,是全国
一带一路背景下农牧业现代化发展模式与战略研究 以呼伦贝尔市为例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