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国际贸易学》主要内容:包括国际贸易现实、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政策。不仅全面介绍了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等国际贸易领域的重要理论,对关税措施、非关税措施、出口鼓励措施等国际贸易政策进行了全面分析,还对国际货物贸易、国际服务贸易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等国际贸易现实进行了详细分析。
《国际贸易学》归纳总结了国际贸易的新理论、新事件、新发展等问题。对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全球价值链理论、增加值贸易统计方法等新理论和新问题,对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等新事件,以及对国际货物贸易商品结构、国际资本流动、国际劳动力流动等新发展趋势都进行了专门介绍。
《国际贸易学》引入大量的新案例,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
《国际贸易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等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的教材使用,也可用于实务工作者的参考书、培训机构的培训教材。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魏浩教授主编的《国际贸易学》是一部的国际贸易学教材。本书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历史演变与新发展进行了系统梳理,对国际货物贸易、国际服务贸易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对劳动力跨国流动、增加值贸易等新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本书在形式上也颇具匠心,每章都插入相关背景的新案例,通过理论分析,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此推荐。
——张二震,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国际贸易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经济特别是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好国际贸易知识十分必要。本书按照“现实一理论-政策”的逻辑进行撰写,在对全球国际贸易和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全面介绍之后,再讲解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知识点,对学生和读者来说,能更容易、更深刻地理解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的精髓。总的来看,本书的特点是将理论联系实际,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可讲性。
——盛斌,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第三节 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区别
第四节 本书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一节 产业间分工
第二节 产业内分工
第三节 产品内分工
第三章 世界市场
第一节 世界市场的内涵
第二节 世界市场的演进过程
第三节 世界市场的运行
第四节 世界市场价格
第四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 绝对优势理论
第二节 比较优势理论
第三节 比较优势的测度指标
第四节 比较优势概念的拓展
第五章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 要素禀赋理论
第二节 里昂惕夫之谜
第三节 新要素贸易理论
第四节 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
第五节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第六节 雷布津斯基定理
第六章 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第一节 需求相似理论
第二节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第三节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第四节 新贸易理论
第五节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
第六节 全球价值链与增加值贸易
第七章 保护贸易理论
第一节 重商主义
第二节 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第三节 超保护贸易理论
第四节 战略性贸易保护理论
第五节 贸易保护的政治经济学
第八章 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
第一节 经济增长的内涵和类型
第二节 经济增长对贸易规模的影响
第三节 经济增长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第四节 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第五节 对外贸易的发展战略
第九章 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贸易
第一节 国际资本流动的内涵和分类
第二节 国际资本流动的经济效应
第三节 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关系
第四节 跨国公司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第五节 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第六节 跨国公司与国际直接投资
第十章 劳动力国际流动与国际贸易
第一节 劳动力国际流动的概述
第二节 劳动力国际流动对输出国的影响
第三节 劳动力国际流动对接收国的影响
第四节 劳动力国际流动的经济效应
第五节 劳动力国际流动与国际贸易
第十一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国际经济组织
第一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和类型
第二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分析
第三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践
第四节 世界贸易组织
第五节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
第十二章 关税措施
第一节 关税的概述
第二节 关税的经济效应
第三节 最优关税
第四节 名义保护率与有效保护率
第五节 关税减让谈判历程
第十三章 非关税壁垒
第一节 非关税壁垒概述
第二节 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
第三节 技术性贸易壁垒
第四节 其他非关税壁垒
第十四章 出口鼓励措施与出口管制
第一节 出口鼓励措施
第二节 出口倾销与反倾销
第三节 出口补贴与反补贴
第四节 出口管制措施
第十五章 国际货物贸易
第一节 国际货物贸易商品的统计分类标准
第二节 国际货物贸易的商品结构分析框架
第三节 国际货物贸易格局的演变
第十六章 国际服务贸易
第一节 国际服务贸易的定义和分类
第二节 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第三节 国际服务贸易壁垒与自由化谈判
第十七章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第一节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
第三节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演变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贸往来日益紧密,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和地区数量越来越多,各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国际贸易的程度不断提高。从发展趋势来看,对外贸易在很多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对居民工作和生活的影响日益凸显。对于中国来说,参与全球化、融入国际分工,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一直是发展经济的重大战略。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这是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标志性成果。从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和中国经济的现实来看,今后对外贸易仍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加快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是中国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和目标。因此,探究国际贸易的奥秘、学习国际贸易知识就十分必要。
本书是根据国际贸易发展的最新态势,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对国际贸易领域的深入研究编写而成的。与其他同类教材相比,本书的特色主要体现在:
(1)前沿性。本书包含了国际贸易学的新理论、新事件、新变化和发展趋势等内容。例如,本书对产品内分工、新贸易理论、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全球价值链理论、增加值贸易统计方法等新理论和新问题,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等新事件,以及国际货物贸易商品结构、国际资本流动、国际劳动力流动等最新发展趋势,进行了专门介绍。
(2)全面性。本书不仅介绍了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等国际贸易领域的重要理论,对关税措施、非关税措施、出口鼓励措施等国际贸易政策进行了全面分析,还对国际货物贸易、国际服务贸易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等国际贸易现实进行了详细分析。
(3)可读性。本书每章都插入至少两个相关背景的最新案例,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与国际贸易相关的事件。另外,本书尽可能地收集最新的数据制作成图表,让学生更容易记住知识点,并加深学生对国际贸易现实的理解。
本书编写成员分别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山东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和南京邮电大学等8所高校。
本书由北京师范大学魏浩教授担任主编,负责拟定大纲和统稿。编写人员分工如下:第一章初稿由魏浩、李晓庆撰写,第二章、第三章初稿由魏浩撰写,第四章初稿由王聪撰写,第五章、第九章初稿由张瑞撰写,第六章初稿由林薛栋、付天撰写,第七章初稿由梁俊伟撰写,第八章初稿由代中强撰写,第十章初稿由袁然、潘素昆撰写,第十一章、第十四章初稿由张昊撰写,第十二章初稿由巫俊、王丽萍撰写,第十三章初稿由付天、蔡兴撰写,第十五章初稿由郑休休、樊瑛撰写,第十六章初稿由李洪宇、樊瑛撰写,第十七章初稿由耿园、马光明撰写。在全部初稿完成以后,由魏浩、巫俊、陈基平等对初稿进行修改、删减和补充,魏浩补充了第十五章(第一、二节),巫俊补充了第七章(第三节)和第八章(第五节),巫俊和陈基平补充了第五章(第四至六节)、第六章(第二、三节)、第九章(第三、五节)和第十一章(第二节)。最后,由魏浩对全书进行了统稿。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世界经济、经济学、金融学、国际商务、企业管理、会计学等各专业的教材使用。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参阅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教材、专著、论文以及众多网站的内容,并引用了其中许多观点和资料,我们尽可能地标注了引用资料的来源,但是,每一章都经过了数次修改、调整,可能会遗漏一部分资料来源的标注,敬请谅解,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由于作者水平和.能力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一些不足甚至错误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好的,为您呈上一份关于《国际贸易学》之外其他领域的图书简介,字数约1500字: --- 跨越边界的文明回响:一部关于全球化进程中文化演变与身份重塑的深度研究 图书名称:《流动的边界: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与社会变迁》 内容简介: 在二十一世纪的宏大叙事中,“全球化”无疑是最具穿透力的关键词。它不仅仅是资本、商品和信息跨越国界的高速流动,更深层次地,它是一场对人类文化结构、社会认同和个体身份的深刻重塑。本书《流动的边界: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与社会变迁》并非聚焦于传统的经济学视角,而是将聚光灯投向了这一磅礴历史进程中最为复杂、也最富有人性的领域——文化与社会结构。 本书以人类学、社会学和文化研究的交叉视角为基石,系统性地剖析了全球化浪潮如何打破了传统的地理和文化壁垒,以及这种“无边界化”趋势对不同社会群体产生的多维影响。我们不再探讨关税壁垒或贸易协定,而是深入考察文化符号、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乃至日常语言在跨国传播和本土化过程中所经历的剧烈摩擦与融合。 第一部分:空间压缩与文化张力 全球化带来的“空间压缩”效应,使得相隔遥远的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相互接触。本部分首先梳理了文化传播的几种主要模式:从自上而下的“文化帝国主义”理论,到近年来兴起的“媒介化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现象。我们详细分析了流行文化(如影视、音乐、时尚)在全球范围内的扩散路径,探讨了这些文化产品如何在接受国被重新编码、解释,并最终形成一种既非完全外来也非完全本土的“混合文化”(Hybrid Culture)。 一个核心议题是“文化张力”。当全球性标准(如消费主义、工作伦理)试图渗透到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本土文化时,抵抗与调适便成为了必然。本书通过对具体案例的田野考察,揭示了在城市化进程中,传统家庭结构、社区组织如何面对全球规范的挑战,以及这种挑战催生出的新形式的社会动员和身份认同的“回归”现象。例如,在部分后工业化地区,对“纯正”传统的重新强调,并非简单的守旧,而是一种在全球化压力下对稳定性的集体寻求。 第二部分:身份的碎片化与重构 全球化极大地丰富了个体的选择空间,但也带来了身份认同的危机与重构。传统上,国籍、种族、地域是界定“我是谁”的坚固锚点,但在跨国移民、数字社区和全球职业生涯的背景下,这些边界开始变得模糊。 本书深入探讨了“流散群体”(Diasporic Communities)的身份策略。这些群体在保持与原籍文化连接的同时,也积极融入居住国社会,他们的身份往往是多重且流动的。我们分析了新一代移民及其后代如何运用互联网技术,建立起“虚拟的家园”,维系跨代际的文化传承,并探讨了“第三空间”理论在当代语境下的新意涵。 此外,本书还关注了“数字身份”的兴起。社交媒体、虚拟现实技术为个体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平台来构建、展示甚至实验不同的“自我”。这种身份的“策展化”趋势,既带来了表达自由,也引发了关于真实性、归属感和“回音室效应”的深刻反思。 第三部分:全球叙事与地方话语权 全球化在信息传播层面产生了显著的不对称性。尽管信息流速空前,但主导全球叙事的仍然是少数文化与经济中心。本书的第三部分转向审视文化权力结构,探讨地方性的、非主流的声音如何在全球舞台上争取话语权。 我们研究了“反全球化”文化运动的兴起,它们并非简单的拒绝现代性,而是对既定全球秩序中文化霸权的批判。通过分析独立媒体、区域性艺术运动以及针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学术反思,本书展示了文化抵抗的多样性策略——从争取文化遗产的保护权,到挑战主流媒体对特定事件的单一解读。 一个重要的章节专门分析了“翻译”在文化流动中的关键角色。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意义的协商与再造。无论是文学作品的跨文化传播,还是国际政治话语的构建,翻译的失误或偏见都可能引发重大的文化误解。本书通过对几个重大跨文化交流案例的细致分析,揭示了权力关系是如何隐蔽地嵌入到翻译实践之中的。 结语:在不确定性中寻找锚点 《流动的边界》最终旨在提供一个审慎的视角:全球化并非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持续的、充满矛盾的过程。它既是文化同质化的强大推手,也是地方特色被重新发现和强化的契机。理解当下的社会变迁,需要我们超越简单的“进步”或“衰退”二元对立,学会理解个体如何在快速变化的全球景观中,努力平衡“连接”与“根植”的需求,构建具有韧性的、适应未来的文化身份。本书面向所有对当代社会、文化人类学、传播学及身份政治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套深入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