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名中医临证教学讲义选粹丛书》
民国时期(1911—1949)的中医教育历尽艰辛,独具特色。在西学东渐、中西医汇通之巨大挑战下,培养的中医英才,成为中医教育及中医临床的中流砥柱,发挥着重要的核心作用,这与当时的中医教材息息相关。以史为鉴,收集整理民国时期的中医药教材,给当今中医药院校教育改革和教材编写以新的启迪,给临床中医师提高诊疗水平提供有益的借鉴,成为历史的选择和中医科研工作者的历史担当。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程莘农教授评价该书:
民国时期中医教学讲义有不少,我们这一代有很多老大夫在初学中医时读的就是这些教材(讲义),这些讲义和现代中医药教育教材相比较,大的特点是——重实用、重经典,但又决不泥古,并且及时把握新科研成果,把临床病案直接纳入教材,而且学习模式大多是边读书学习,边跟师实践。
民国时期中医教学讲义的选辑点校的出版,是诸多民国时期讲义从图书馆阁楼书架上走下来。这次开拓创新之举,必将对中医教材改革起到促进作用,对中医学术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必将有助于中医药学的再创辉煌!
我国著名中医文献学家和中医临床家余瀛鳌教授给予高度评价:
《民国名中医临证教学讲义选粹丛书》的编者们,能从多种渠道探索授求,并予选辑、校释,可谓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历史性贡献,因为它反映了这段历史时期的中医教学讲义不同于今古的学术内涵和教学风格。
民国时期的教学讲义,其中的“重经典、重临床”以及部分教材中的中西医学术融会,是其主要学术特色,也是它所展示具有重要参阅价值的学术平台,值得予以深入研究。
近年来,关于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问题的讨论比较多,不但涉及中医药高等教育模式改革问题,而且涉及中医药高等教育教材创新问题。中国中医科学院和光明中医杂志社等单位的教学和研究人员联合选辑点校民国时期中医教学讲义,是利国利民、振兴中医之举!正当大家努力探索中医药高等教育教材创新之时,选辑点校民国时期中医教学讲义,这是“以史为鉴”之举,是继承创新之必需!这必将对中医药高等教育教材改革有新的启迪。
“创新”是时代的强音,也是科技界尤其是中医界近来关注的“词语”。然而,没有继承的创新,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坚持在继承基础上创新,才能求得新的发展,整理出版民国时期中医教学讲义,必将有助于当前中医药高等教育教材的创新和发展。对中医界来讲,这次选辑、点校出版民国时期中医教学讲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创举!是实实在在的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
这次重新校辑这些讲义,不但可以给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教材改革提供参考,而且也给全国中医药高校教师提供新的教学参考书,也给中医药院校的在校生及社会自学人员提供新的学习辅导用书。同时,对临床医师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无疑,也是临床中医师继续教育的参考用书。换言之,民国时期中医教学讲义精选的出版,必将给中医界提供一套实用的教学和临床参考用书。
读者对象
本书可供中医药院校师生及中医药临床、科研人员参考,也可供中医药爱好者参阅。
本套丛书精选了民国时期活跃在中医教育、中医临床的大家恽铁樵、秦伯未、张山雷、陈伯坛、承淡安等近代著名中医学家所编撰和讲授的中医药教材39种,按类分为15个分册。
随着中医学教学模式、中医学教材的改革被提到当前中医教育改革重要的议事日程,选辑点校出版民国时期中医教学讲义,一可填补民国时期中医书籍讲义类出版之空白,二可为当前中医教改和教材编写提供参考、启迪思路。这也是这次选辑民国时期中医教学讲义的意义所在。本丛书选辑了《恽铁樵医学讲义》《承淡安针灸学讲义》《秦伯未医学讲义》《张山雷中医讲义》《陈伯坛中医讲义》等进行点校整理汇编,以期尽可能地反映当时中医药教学的情况。本书选录《脉学讲义》《十二经穴病候撮要》《医学入门》《病理概论》《病理各论》《神经系统病理治要》六种。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复古的韵味,泛黄的纸张,古朴的字体,仿佛能闻到一股淡淡的墨香,让人立刻穿越回民国时期,期待着能领略到那位名医的独特风采。我一直对中医的传承和发展深感兴趣,尤其喜欢那些深入浅出的教学类书籍,能够将深奥的理论与实际的临床经验相结合。这本书的副标题“民国名中医临证教学讲义选粹丛书”更是让我眼前一亮,这说明它并非孤立的一本书,而是整个中医教育体系中的一环,或许还能从中窥见当时中医教育的模式和特点。我特别好奇,在那个时代,名医们是如何将自己的临证心得和教学方法系统地传授给后辈的?这本书是否能够如实地展现这一过程?我希望能通过阅读它,不仅学习到具体的诊疗技巧,更能体会到中医“道”的传承,感受到老一辈中医人的医德与智慧。从这本书的书名来看,它很可能是一份珍贵的学术资料,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民国时期中医教育的历史面貌,以及当时名家是如何培养学生的。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首先感受到的是它沉甸甸的分量,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它所承载的历史厚重感。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而中医在那个时代也经历着自身的转型与发展。我一直认为,一个时代的医学,往往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想。因此,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恽铁樵先生是如何在那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将传统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并以教学的方式传达给他的学生。这不仅仅是学习方药、辨证论治的技巧,更是理解他如何看待疾病、如何与患者沟通、如何在复杂的情况下做出明智的医疗决策。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中医现代化进程的线索,看看在那个时代,中医是如何在吸收西医的部分成果的同时,依然保持其独特的优势和生命力的。作为一名中医爱好者,我非常渴望能够从这本书中汲取养分,提升自己对中医的理解深度。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师承”教育模式情有独钟,尤其是民国时期,名医辈出,他们的临床经验和教学智慧,是留给后世宝贵的财富。这本书的标题,直接点出了“临证基础讲义”,这让我对它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地阐述恽铁樵先生在面对具体病症时,是如何进行辨证施治的,其中的思路、逻辑以及对细节的把握。我更期待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而是充满了生动的案例和清晰的讲解,能够让像我这样的初学者,或者希望提升临床技能的从业者,能够“看得懂”、“学得会”。它是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手把手地教导我如何从望闻问切中获取信息,如何将这些信息转化为诊断,最终开出恰当的方药?这本书的出版,是否标志着我们有机会再次近距离地接触和学习那个时代的医学精髓?我十分期待它能为我们揭示更多的临床奥秘。
评分从书名来看,这本书似乎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史料,它汇集了民国时期名中医的教学精华。我之所以对它充满期待,是因为我始终认为,最能体现中医精髓的,莫过于名老中医在临床一线积累的丰富经验和独到见解。这本书的“临证基础讲义”这一部分,让我感觉它可能包含了很多实操性的内容,例如恽铁樵先生是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病案分析,如何讲解用药的原理和禁忌,以及如何处理临床上遇到的疑难杂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一种“活”的中医,而不是僵化的理论。我期待能够从中学习到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一种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在当下,中医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而类似这样的历史文献,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医的本质,并为中医的未来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门医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的理论层面,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到临床实践中去。而“临证”二字,恰恰点出了这本书的核心价值。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民国时期那个充满活力的中医世界,去感受恽铁樵先生是如何将精深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诊疗手段的。我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指导,例如如何去观察一个病人,如何去分析病情,如何去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我也对“教学讲义”这一形式很感兴趣,它意味着这本书很可能以一种更加系统、清晰的方式呈现知识,方便读者学习和理解。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能够静下心来,学习这样一份承载着历史智慧的医学讲义,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评分不错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针灸学,和针灸讲义基本差不多,好多重的内容
评分秦老的民国时期讲义,内容真实且实用,好好研读,京东送货及时,神速
评分慢慢研究 书不错 物流也快
评分很不错的书,快递也快,价格合适,很好哟
评分很好的教材,得多看点书了。
评分东西不错,快递小哥给力,好评!!
评分值得收藏和学习
评分印刷不错。内容和教材差不多。大概就是民国时候的中医教材吧。有兴趣的可以放心入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