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名中医临证教学讲义选粹丛书》
民国时期(1911—1949)的中医教育历尽艰辛,独具特色。在西学东渐、中西医汇通之巨大挑战下,培养的中医英才,成为中医教育及中医临床的中流砥柱,发挥着重要的核心作用,这与当时的中医教材息息相关。以史为鉴,收集整理民国时期的中医药教材,给当今中医药院校教育改革和教材编写以新的启迪,给临床中医师提高诊疗水平提供有益的借鉴,成为历史的选择和中医科研工作者的历史担当。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程莘农教授评价该书:
民国时期中医教学讲义有不少,我们这一代有很多老大夫在初学中医时读的就是这些教材(讲义),这些讲义和现代中医药教育教材相比较,大的特点是——重实用、重经典,但又决不泥古,并且及时把握新科研成果,把临床病案直接纳入教材,而且学习模式大多是边读书学习,边跟师实践。
民国时期中医教学讲义的选辑点校的出版,是诸多民国时期讲义从图书馆阁楼书架上走下来。这次开拓创新之举,必将对中医教材改革起到促进作用,对中医学术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必将有助于中医药学的再创辉煌!
我国著名中医文献学家和中医临床家余瀛鳌教授给予高度评价:
《民国名中医临证教学讲义选粹丛书》的编者们,能从多种渠道探索授求,并予选辑、校释,可谓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历史性贡献,因为它反映了这段历史时期的中医教学讲义不同于今古的学术内涵和教学风格。
民国时期的教学讲义,其中的“重经典、重临床”以及部分教材中的中西医学术融会,是其主要学术特色,也是它所展示具有重要参阅价值的学术平台,值得予以深入研究。
近年来,关于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问题的讨论比较多,不但涉及中医药高等教育模式改革问题,而且涉及中医药高等教育教材创新问题。中国中医科学院和光明中医杂志社等单位的教学和研究人员联合选辑点校民国时期中医教学讲义,是利国利民、振兴中医之举!正当大家努力探索中医药高等教育教材创新之时,选辑点校民国时期中医教学讲义,这是“以史为鉴”之举,是继承创新之必需!这必将对中医药高等教育教材改革有新的启迪。
“创新”是时代的强音,也是科技界尤其是中医界近来关注的“词语”。然而,没有继承的创新,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坚持在继承基础上创新,才能求得新的发展,整理出版民国时期中医教学讲义,必将有助于当前中医药高等教育教材的创新和发展。对中医界来讲,这次选辑、点校出版民国时期中医教学讲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创举!是实实在在的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
这次重新校辑这些讲义,不但可以给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教材改革提供参考,而且也给全国中医药高校教师提供新的教学参考书,也给中医药院校的在校生及社会自学人员提供新的学习辅导用书。同时,对临床医师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无疑,也是临床中医师继续教育的参考用书。换言之,民国时期中医教学讲义精选的出版,必将给中医界提供一套实用的教学和临床参考用书。
读者对象
本书可供中医药院校师生及中医药临床、科研人员参考,也可供中医药爱好者参阅。
本套丛书精选了民国时期活跃在中医教育、中医临床的大家恽铁樵、秦伯未、张山雷、陈伯坛、承淡安等近代著名中医学家所编撰和讲授的中医药教材39种,按类分为15个分册。
民国时期的中医教育很有特色,西医学东渐,中西医汇通,其所培养的中医人才,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医教育及临床诊疗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可以说这与他们在民国期间所使用的中医教材息息相关。有鉴于此,收集整理民国时期的中医药教材,希冀对当今中医药院校教育以及提高中医临床医生诊疗水平提供借鉴。本丛书《民国名中医临证教学讲义选粹丛书》精选恽铁樵、秦伯未、张山雷、陈伯坛和承淡安等近代著名中医学家所编撰的中医药教材39种,按类分为15个分册。本书为丛书之一,收有秦伯未编撰的中医临证讲义3种,即《内科学讲义》《妇科学讲义》和《幼科学讲义》。可供中医药院校师生及中医药临床、科研人员参考,也可供中医药爱好者参阅。
初见此书名,便被其厚重的历史感和学术权威性所吸引。民国,这是一个充满变革与传承的时代,中医在那段时期,既面临挑战,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秦伯未老先生,作为那个时代杰出的代表,他的临证经验,无疑是研究民国时期中医发展的重要窗口。我设想,这本书并非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将秦老先生在临床实践中,一个又一个生动的病例,一次又一次深入的思考,一次又一次精妙的方剂运用,都一一呈现出来。就像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从他的视角去观察病人,去体会疾病的发生发展,去领悟方药的配伍奥妙。这种“讲义”的形式,更强调了其教学的属性,意味着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包含了方法论的指导。它可能不仅仅告诉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你“怎么去思考”、“怎么去分析”、“怎么去解决”。对于正在中医道路上摸索的我而言,这样的内容,比任何单纯的理论知识都要宝贵。我相信,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打开中医思维的另一扇门,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中医的“道”与“术”,从而在临床上能够更加游刃有余,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用中医的智慧,为患者带来健康。
评分翻开这本书的封面,就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民国中医殿堂的大门。秦伯未先生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学术的高度和临床的权威。我一直认为,最宝贵的中医知识,往往蕴藏在名老中医的临证经验之中。那些经过无数次实践检验的方剂,那些融汇了生活智慧与医学理论的论述,才是真正能够指导我们临床实践的“活教材”。这本书能够被纳入“民国名中医临证教学讲义选粹丛书”,足以证明其学术价值和在中医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我设想,在书中,我将跟随秦伯未先生的脚步,走进他丰富而传奇的临证世界。他或许会娓娓道来,讲述一个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病例,分析病情是如何一步步演变的,又是如何运用中医的独特理论来解读和治疗的。他可能会分享一些关于望闻问切的技巧,如何通过细微的观察来洞察病情的本质。也可能,会深入探讨一些经典方剂的化裁运用,让这些古老的方剂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我渴望从中学习到秦伯未先生的临床思维模式,他的辨证论治的思路,以及那份对病人负责的医者仁心。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个长期以来对中国传统医学充满好奇和敬意的学习者来说,“秦伯未国医临证讲义”这个书名,本身就带有无尽的吸引力。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特殊而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医发展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秦伯未先生,作为那个时代的佼佼者,他的临证经验,无疑是那个时代中医智慧的结晶。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那些最接地气、最贴近临床的医学智慧。我设想,它不是晦涩难懂的学术论文,也不是脱离实际的理论空谈,而更像是秦老先生在实际行医过程中,对病症的分析、对处方的斟酌、对疗效的评估,以及对病人的悉心关怀等方方面面的真实记录和心得体会。或许,书中的每一个案例,都将是一个生动的故事,讲述着中医如何以其独特的方式,化解疾病的痛苦,挽救生命的危难。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中医的魅力,学习到秦伯未先生那份严谨务实、融会贯通的治学精神,以及他那份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病患的仁爱之心。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对中医文化的深入体验。
评分秦伯未先生,这位在民国时期享有盛誉的中医学大家,他的临证经验,仿佛是一座金矿,等待着后人去发掘。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挖掘工具。虽然我尚未深入研读,但仅从其名头便能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学术气息。秦伯未老先生的医术,在当时便已是传颂不绝,他融汇古今,善于辨证论治,尤其在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上,更是有着独到的见解和高超的技艺。想象一下,翻开这本书,仿佛就能听到秦老先生在灯下,一丝不苟地为病人诊脉,然后娓娓道来,从病症的表象,层层剥离,直达病机,最终开出那药到病除的方剂。这种身临其境的教学过程,是多少中医爱好者梦寐以求的。民国时期的中医,在传统中医的根基上,吸收了西医的一些研究方法,同时又保持了中医的精髓,这种独特的学术碰撞,往往能产生出令人惊叹的火花。这本书能够被收录在“民国名中医临证教学讲义选粹丛书”之中,本身就说明了其学术价值和在中医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学习到秦伯未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灵活的辨证思维,以及那份救死扶伤的医者仁心。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中医瑰宝,一份珍贵的学术遗产,一份指引我们前行的灯塔。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医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对“民国名中医临证教学讲义选粹丛书”这个系列一直抱有极大的期待,而其中秦伯未先生的这部作品,更是引起了我特别的关注。我理解,“临证讲义”意味着它不仅仅是理论的罗列,更是实实在在的临床经验的总结和传授。秦伯未先生,作为一位在医学界享有崇高声誉的大师,他的每一次出诊,每一次论治,都凝聚着数十年的临床智慧和深厚的理论功底。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感受到那种古朴而又严谨的中医诊疗风格,看到秦老先生如何将中医的精髓,巧妙地运用到千变万化的临床实践之中。或许,书中会包含一些经典的病例分析,讲述秦老先生如何抽丝剥茧,层层深入,最终找到病灶的根源,并给出最恰当的治疗方案。亦或许,会有一些关于方剂运用、药物配伍的独到见解,这些都是在学校课堂上难以学到的宝贵经验。我想,这本书不仅仅是为中医专业人士准备的,对于所有热爱中医、希望了解中医的普通读者来说,也是一个绝佳的学习机会。它能够让我们窥见那个时代中医的魅力,感受中医的博大精深。
评分很好的中医历史书!学习中!
评分购买了很多书,翻看了一下,嗯,不错,正版
评分很好的中医历史书!学习中!
评分名家国医讲义,值得后生认真学习。
评分纸张排版都不好,看着累
评分书的内容挺实用,接地气,快递也给力。。
评分arranged for time to be delivered.At the same time in
评分针灸是一门大学问,不仅仅是经络和穴位,承淡安是大家,很多值得学习。
评分一直想买了,这次趁着搞活动下手了,感觉还不是太划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