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論文的規範錶達 寫作與編輯(第2版)

科技論文的規範錶達 寫作與編輯(第2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李興昌 著
圖書標籤:
  • 科技論文
  • 學術寫作
  • 論文規範
  • 科技文獻
  • 寫作技巧
  • 編輯規範
  • 科研寫作
  • 論文發錶
  • 學術齣版
  • 科技傳播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清華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2458890
版次:2
商品編碼:12139154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99
字數:462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科技論文的規範 錶達寫作與編輯(第2版)》以新的國傢標準為依據,內容豐富,材料翔實,說理清楚,編排規範,正反實例兼備,融匯瞭編著者多年的寫作與編輯經驗。

內容簡介

  《科技論文的規範 錶達寫作與編輯(第2版)以新的國傢標準為依據,融匯瞭編著者的寫作與編輯經驗,全麵、具體而簡明地闡述瞭科技論文規範錶達的內容和要求,主要包括科技論文的撰寫格式,量、單位、數字、外文字母的正確使用,數學式和化學式的規範編排,插圖和錶格的規範設計,科技語言的規範運用,以及作者與編者關係的正確處理等。本書內容豐富,材料翔實,說理清楚,編排規範,正反實例兼備,寫作與編輯經驗並存,具有較強的指導性和實用性。本書適於科技論文作者和科技論著及科技教材編著者閱讀,也可供科技書刊編輯人員使用。

作者簡介

  李興昌,編審,1999年12月退休。現任中國科技期刊編輯學會副秘書長兼教育工作委員會主任。長期從事科技編輯學、科技寫作和科技語言研究及教學工作,發錶論文多篇,齣版論著如下:

  1)《科技論文的規範錶達——寫作與編輯》,編著人,清華大學齣版社,1995年;

  2)《科技書刊標準化18講》,副主編,第二統稿人,執筆4講,北京師範大學齣版社,1998年;

  3)《科學技術期刊編輯教程(修訂版)》,策劃和統稿人,人民軍醫齣版社,2007年;

  4)《科技論文語病評改》,執筆人,中國科學技術齣版社,2011年;

  5)《科技書刊標點符號用法解析》,著作人,清華大學齣版社,2015年。

  從1988年至今,被聘在全國、地方、係統舉辦的科技期刊編輯業務培訓班和主編崗位班,以及多傢科技齣版社講課,並被聘為多所高校和研究院所研究生講“論文寫作”課,長期擔任科技期刊及科技圖書編輯質量審讀員。現任《編輯學報》編輯,並為多傢科技期刊做刊前審校工作。


內頁插圖


圖書簡介:文獻計量學原理與實踐 書名:文獻計量學原理與實踐 作者:張宏偉,李明 齣版社:高等教育齣版社 --- 捲首語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有效地識彆、評估和利用學術文獻成為衡量科研工作者和研究機構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傳統的文獻檢索和閱讀方式已難以應對海量信息的挑戰。本書旨在填補當前學術評價體係中理論深度與實際操作之間的鴻溝,係統性地介紹文獻計量學的基礎理論、核心方法及其在科研管理、學術評價和信息素養教育中的具體應用。我們相信,掌握文獻計量學的工具與思維,將是未來科研工作者必備的核心能力之一。 --- 第一部分:文獻計量學的理論基石與發展脈絡 第一章:文獻計量學的界定與學科地位 本章首先界定文獻計量學的概念,闡述其作為一門交叉學科,在信息科學、圖書館學、計量經濟學和社會科學研究中的獨特地位。深入探討文獻計量學研究的三個基本維度:文獻本身(載體分析)、文獻活動(引文網絡)和文獻使用者(用戶行為)。我們將梳理自普賴斯(Price)的“引文分析”到現代的“科學計量學”的發展曆程,明確其與科學計量學、信息計量學的區彆與聯係。 第二章:核心計量指標的理論基礎 本章聚焦構成文獻計量分析的基礎指標體係。詳細闡述“引用”這一核心事件的內涵、類型(自引、他引、周期性引用)及其在學術影響力評估中的地位。深入解析影響因子(IF)的計算原理、局限性及改進模型。重點講解即年指標(Immediacy Index)和半衰期(Half-life),用以刻畫學科知識更新的速度。此外,本章將引入篇均被引頻次(Citations Per Paper)和核心文獻識彆的Bradford定律與Lotka定律的數學模型,為後續的實證分析提供理論支撐。 第三章:計量分析中的統計學基礎 文獻計量研究高度依賴統計學方法。本章為非統計學背景的讀者梳理必需的統計學知識,包括描述性統計(均值、方差、偏態)在文獻分布分析中的應用。重點介紹迴歸分析(如利用引文數預測期刊未來影響力)和時間序列分析在追蹤熱點學科演變中的作用。特彆強調冪律分布(Power-law Distribution)在學術網絡(如閤作網絡和引文網絡)中的普遍性,並解釋其對“明星學者”和“核心期刊”産生的結構性影響。 --- 第二部分:計量分析的關鍵技術與模型 第四章:引文分析的深度挖掘技術 引文分析是文獻計量學的核心技術。本章詳述共被引分析(Co-citation Analysis)和耦閤分析(Bibliographic Coupling)的原理、區彆及應用場景。 共被引分析:用於識彆某一時間段內學者普遍認可的理論基石和經典文獻,揭示潛在的知識結構。 耦閤分析:用於預測新興的研究方嚮和尚未形成共識的前沿領域,側重於文獻的相似性。 我們將通過案例演示如何使用專業軟件(如CiteSpace)進行聚類和可視化,以直觀展示學科前沿的演進路徑。 第五章:關鍵詞與主題的演化建模 主題分析是掌握學科動態的關鍵。本章探討詞頻分析的局限性,轉而深入關鍵詞共現分析(Keyword Co-occurrence)。重點介紹“詞匯鏈分析”(Term Mapping)和“時間切片分析”,用以動態追蹤某一研究領域的熱點詞匯是如何從基礎理論發展到應用技術,再到未來展望的。此外,本章會介紹“突現詞檢測”(Burst Detection)算法,幫助研究者快速捕獲“橫空齣世”的研究方嚮。 第六章:閤作網絡分析與機構影響力評估 學術研究越來越依賴團隊協作。本章引入社會網絡分析(SNA)的基本概念,如節點、邊、密度和中心性。詳細闡述在學術閤作網絡中應用中介中心性(Betweenness Centrality)和度中心性(Degree Centrality)來識彆“橋梁學者”和“核心機構”。通過分析國傢/機構間的閤作模式,評估其在國際學術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並探討“馬太效應”在閤作網絡中的體現。 --- 第三部分:文獻計量學的應用與倫理考量 第七章:學術評價中的實證應用與挑戰 本章將文獻計量學的理論和模型應用於實際的科研管理場景。內容涵蓋: 1. 期刊的定位與質量評估:如何利用中介指標(如SCImago Journal Rank, SJR)超越傳統的IF偏見。 2. 學者績效的量化評估:在職稱評定、項目資助中的閤理應用標準,並討論h指數及其變體(如g指數、e指數)的優劣。 3. 學科的劃分與監測:如何利用指標對交叉學科和新興學科進行邊界識彆和資源配置建議。 第八章:計量結果的解讀與科研倫理 計量分析的價值在於指導而非取代判斷。本章強調數據偏差、選擇性引用和“指標導嚮”行為對研究質量的負麵影響。我們將討論如何警惕“指標軍備競賽”,強調計量結果必須與定性的人文社科評價相結閤。本章最後提供瞭一套文獻計量報告的規範結構與可視化建議,確保分析結果清晰、公正且具有可解釋性。 --- 附錄與工具箱 附錄A:常見文獻計量數據庫(Web of Science, Scopus, CNKI)的使用技巧對比。 附錄B:常用計量軟件(CiteSpace, VOSviewer, Bibliometrix R包)的操作入門指南。 附錄C:計量分析中常見統計術語速查錶。 --- 本書特點: 理論與實踐並重: 兼顧文獻計量學的數學基礎和實際操作流程。 模型前沿: 包含瞭最新的網絡分析技術和動態演化模型。 案例豐富: 選取瞭多個學科領域的真實數據進行深入剖析,增強可讀性和說服力。 麵嚮應用: 特彆關注科研管理者、信息分析師以及高年級研究生的實際需求。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包裝非常吸引人,封麵設計既有學術的嚴謹感又不失現代的簡潔。拿到手後,第一感覺就是紙張的質感很好,不是那種廉價的、容易泛黃的材料,印刷也清晰銳利,閱讀起來眼睛不容易疲勞。雖然我還沒有深入閱讀,但僅憑初步翻閱,就能感受到其內容的厚重和專業性。我尤其關注的是它在排版和布局上的處理,從目錄的清晰度到章節的劃分,都顯得井井有條,這預示著內容組織也會是邏輯嚴密的。我個人對圖錶的使用和引用格式一直比較頭疼,希望這本書能在這方麵提供詳實的指導,尤其是在圖錶的規範標注、數據來源的清晰呈現以及如何讓圖錶更好地服務於論證邏輯等方麵。我非常期待它能在這些細節上給予我切實的幫助,讓我的論文在視覺呈現上也能達到更高的水準。

評分

作為一名長期與科技論文打交道的編輯,我深知規範錶達對於學術傳播的重要性。一本優秀的科技論文寫作指南,不僅能幫助作者提升論文質量,更能規範整個學術界的交流標準。我購買這本書,是希望它能為我提供更係統、更前沿的指導,特彆是在一些新興技術領域,其寫作和錶達方式可能還在不斷演進。我關注的是書中是否對不同學科領域的科技論文寫作特點進行瞭區分和講解,例如,工程類論文和生命科學類論文在結構、語言風格和圖錶使用上可能存在顯著差異。此外,對於科技論文的邏輯組織、論證方法以及如何清晰地呈現研究方法和結果,我也抱有很高的期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我工作中得力的助手,幫助我更準確地判斷和編輯一篇科技論文的規範性。

評分

我是一個剛畢業不久的研究助理,正在嘗試將我的研究成果轉化為可發錶的學術論文。對於初學者來說,科技論文的寫作過程確實充滿挑戰,尤其是如何用準確、嚴謹的語言錶達復雜的科學概念,以及如何遵循學術界的通用規範。我選擇這本書,是希望它能夠提供一個清晰的學習路徑,從最基礎的論文結構講起,逐步深入到各個關鍵環節。我特彆希望書中能夠包含大量實例,展示不同類型的科技論文是如何組織和寫作的,並且提供一些“範例”和“反例”,幫助我直觀地理解什麼是規範的錶達,什麼需要避免。另外,對於如何有效地進行文獻迴顧、如何撰寫摘要和引言,以及如何清晰地描述實驗設計和數據分析,我都希望能得到具體、可操作的指導。

評分

我是一名博士生導師,常年指導學生撰寫科技論文。我深知培養學生嚴謹的學術態度和紮實的寫作功底是教學中的重要一環。我購買這本書,是希望它能成為我指導學生時的重要參考資料,甚至能夠推薦給我的學生作為必讀教材。我關注的是書中是否能夠提供一些創新的寫作和編輯理念,能否引導學生跳齣思維定勢,用更具批判性和創造性的方式來錶達他們的研究。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科技論文的評審機製,讓學生理解評審專傢在審稿時關注的重點,從而更有針對性地進行寫作。此外,對於如何培養學生的學術自信心,以及如何處理論文投稿和修改過程中的常見問題,我也希望能夠從書中獲得一些啓發和方法。

評分

我是一名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的學生,對於學術論文的規範性和錶達嚴謹性有著非常高的要求。市麵上關於論文寫作的書籍不在少數,但很多都流於錶麵,要麼過於理論化,要麼忽略瞭實際操作中的難點。我選擇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看中瞭它的“規範錶達”和“寫作與編輯”這兩個關鍵詞。我希望它不僅僅是告訴我們“怎麼寫”,更能深入講解“為什麼這麼寫”,以及在編輯過程中如何打磨齣精煉、準確、無懈可擊的語言。我特彆期待書中關於學術英語錶達的細緻分析,例如如何避免中式英語的痕跡,如何運用恰當的學術詞匯和句式,以及如何處理長句和復雜句的邏輯關係。另外,關於參考文獻的規範引用也是一個讓許多人頭疼的問題,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權威、詳細的指南,幫助我們避免各種引用錯誤。

評分

還可以

評分

學習中

評分

學習中

評分

還可以

評分

還可以

評分

學習中

評分

還可以

評分

還可以

評分

還可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