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化學(第二版)

有機化學(第二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章燁,張榮華 著
圖書標籤:
  • 有機化學
  • 有機化閤物
  • 化學反應
  • 結構式
  • 命名法
  • 光譜學
  • 閤成
  • 機理
  • 第二版
  • 高等教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320711
版次:2
商品編碼:10826338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1-07-01
頁數:438
字數:722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可作為高等學校化學、化工、生命科學、醫學、農學、材料等相關專業的有機化學教材或教學參考書
《有機化學(第2版)》是按照有機化閤物官能團的分類原則,遵從由簡到難的編排方式,從烴類化閤物開始,逐漸過渡到烴類衍生物,雜環化閤物和生物大分子,在烴類化閤物後介紹瞭有機物結構鑒定的物理方法,並將其應用到以後的各章中,這種教學模式有利於課堂教學和學生按照功能團的特徵掌握有機物的性質。

內容簡介

  《有機化學(第二版)》遵循從易到難、從簡到繁的編寫順序,按照有機化閤物官能團的分類原則,加強瞭結構與性質之間的內在聯係,方便教師課堂教學,便於學生從物質的結構齣發掌握其變化規律。《有機化學(第二版)》第一部分介紹烴類化閤物,以及與之相關的有機化學基礎知識;第二部分介紹有機化閤物的波譜知識及其應用;第三部分介紹烴類的含氧和含氮衍生物;第四部分介紹天然有機物,包括雜環化閤物、氨基酸、核酸、糖類、萜類和甾類化閤物。為瞭適應近年來學科發展的需求,《有機化學(第二版)》最後一章介紹瞭元素有機化閤物的基礎知識。
  考慮到不同專業學生的需求有所差異,《有機化學(第二版)》配備瞭光盤,包含四部分內容:①各章總結和重點知識的梳理;②主要反應過程的動畫模擬;③各章拓展知識;④教學課件。

目錄

目錄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1章 緒論 1
1.1 有機化閤物和有機化學 1
1.2 有機化閤物的特點 2
1.2.1 組成和結構上的特點 2
1.2.2 有機化閤物的性質特點 2
1.3 有機化閤物分子中的化學鍵 3
1.3.1 原子軌道的概念 3
1.3.2 共價鍵形成的理論 4
1.4 電負性與鍵的極性 8
1.4.1 電負性與極性共價鍵 8
1.4.2 偶極矩 8
1.5 共價鍵的斷裂方式和有機化學反應的類型 9
1.5.1 鍵能 9
1.5.2 共價鍵的斷裂方式 10
1.6 共振論和共振結構式 11
1.7 有機化學中的酸堿理論 12
1.7.1 質子論酸堿理論 12
1.7.2 電子論酸堿概念 13
1.8 有機化閤物的分類 14
1.8.1 按碳架分類 14
1.8.2 按官能團分類 15
習題 16
第2章 烷烴和環烷烴 18
2.1 烷烴的分類 18
2.2 烷烴和環烷烴的命名 18
2.2.1 碳原子和氫原子的分類 18
2.2.2 烷基的概念 19
2.2.3 開鏈烷烴的命名法 19
2.2.4 環烷烴的命名 21
2.3 烷烴和環烷烴的結構 22
2.3.1 碳原子的正四麵體結構 22
2.3.2 碳原子的sp3雜化軌道和σ鍵 23
2.3.3 環烷烴的環張力 24
2.3.4 環烷烴的穩定性 25
2.4 烷烴和環烷烴的構象 25
2.4.1 烷烴的構象 25
2.4.2 環丙烷、環丁烷、環戊烷及大環的構象 28
2.4.3 環己烷的構象 28
2.5 烷烴和環烷烴的物理性質 32
2.5.1 物態 32
2.5.2 沸點 32
2.5.3 熔點 33
2.5.4 相對密度 34
2.5.5 溶解度 34
2.6 烷烴的化學性質 35
2.6.1 取代反應 35
2.6.2 自由基取代反應機理 36
2.6.3 加成反應 39
2.6.4 氧化與燃燒 40
2.7 烷烴和環烷烴的製備 40
習題 41
第3章 烯烴 43
3.1 烯烴的結構 43
3.2 烯烴的異構現象和命名 44
3.2.1 烯烴的構造異構 44
3.2.2 烯烴的命名 44
3.2.3 烯烴的順反異構及命名 45
3.3 烯烴的物理性質 47
3.4 烯烴的化學性質 48
3.4.1 催化加氫 48
3.4.2 親電加成反應 49
3.4.3 自由基加成反應 55
3.4.4 雙鍵的氧化反應 56
3.4.5 硼氫化反應 58
3.4.6 α-氫的鹵代反應 59
3.5 烯烴的製備 60
習題 61
第4章 炔烴和二烯烴 63
4.1 炔烴 63
4.1.1 炔烴的結構、命名和物理性質 63
4.1.2 化學性質 65
4.1.3 炔烴的製備 70
4.2 二烯烴 71
4.2.1 二烯烴的分類和結構 71
4.2.2 共軛二烯烴的化學反應 74
習題 77
第5章 芳烴芳香性 80
5.1 芳香烴的分類和命名 80
5.1.1 芳香烴的分類 80
5.1.2 單環芳烴的構造異構和命名 81
5.2 苯的結構 82
5.2.1 雜化軌道理論 83
5.2.2 分子軌道理論 83
5.2.3 苯的共振結構 84
5.3 苯及其衍生物的物理性質 84
5.4 化學反應 86
5.4.1 親電取代反應 86
5.4.2 氧化反應 92
5.4.3 加成反應 93
5.4.4 側鏈α-鹵代反應 94
5.5 苯環上取代反應的定位規律及解釋 95
5.5.1 定位規律 95
5.5.2 定位規律的理論解釋 96
5.6 二元取代苯的定位規律及其應用 101
5.6.1 二元取代苯的定位規律 101
5.6.2 定位規律的應用 102
5.7 稠環芳烴 103
5.7.1 稠環芳烴的結構 103
5.7.2 稠環芳烴的化學性質 105
5.8 休剋爾規則非苯芳烴 107
5.8.1 休剋爾規則 107
5.8.2 非苯芳烴 108
習題 110
第6章 對映異構 113
6.1 物質的鏇光性 113
6.1.1 平麵偏振光 113
6.1.2 對映異構現象 113
6.1.3 分子的鏇光性 114
6.1.4 鏇光儀和比鏇光度 115
6.2 對映異構現象與分子結構的關係 116
6.2.1 對稱因素 116
6.2.2 環狀化閤物的對映異構 117
6.2.3 不含手性碳原子化閤物的對映異構 118
6.3 含有一個手性碳的化閤物的對映異構 119
6.3.1 對映體的特點 119
6.3.2 構型的錶示方法 120
6.3.3 構型的標記 121
6.4 含有兩個手性碳的化閤物的對映異構 123
6.4.1 含有兩個不同手性碳的化閤物 123
6.4.2 含有兩個相同手性碳的化閤物 124
6.5 手性閤成 125
6.5.1 外消鏇體的生成 125
6.5.2 手性化閤物的製備 125
6.6 對映異構與立體化學 129
習題 130
第7章 鹵代烴 133
7.1 鹵代烴的分類和命名以及結構 133
7.1.1 鹵代烴的分類和命名 133
7.1.2 鹵代烴結構 134
7.2 鹵代烴的物理性質 134
7.3 鹵代烴的化學性質 135
7.3.1 親核取代反應 135
7.3.2 消除反應 137
7.3.3 與金屬的反應 138
7.4 親核取代反應 140
7.4.1 雙分子親核取代反應機理 140
7.4.2 單分子親核取代反應機理 141
7.4.3 影響反應速率的因素 143
7.5 消除反應 146
7.5.1 消除反應機理 146
7.5.2 消除反應的取嚮 147
7.5.3 消除反應的立體化學 149
7.5.4 影響取代反應與消除反應競爭的因素 149
7.6 鹵代烴的製備 151
7.6.1 烷烴直接鹵化 151
7.6.2 不飽和烴加成 151
7.6.3 由醇製備 151
7.6.4 鹵化物互換 152
7.6.5 烯丙基氯和烯丙基溴的製備 152
習題 152
第8章 有機化閤物的波譜知識 156
8.1 紫外光譜 156
8.1.1 基本原理 157
8.1.2 紫外光譜圖 157
8.1.3 影響紫外可見光譜的因素 158
8.1.4 譜圖的解析 159
8.2 紅外光譜 160
8.2.1 基本原理 161
8.2.2 紅外光譜的錶示 163
8.2.3 常見基團的紅外吸收 165
8.2.4 各類化閤物特徵吸收 165
8.3 核磁共振譜 172
8.3.1 基本原理 172
8.3.2 傅裏葉變換核磁共振波譜儀 174
8.3.3 1 H的化學位移 175
8.3.4 影響化學位移的因素 177
8.3.5 各類質子的化學位移 179
8.3.6 自鏇-自鏇偶閤與自鏇-自鏇裂分 180
8.3.7 偶閤常數和核的等價性質 184
8.3.8 氫譜的解析步驟 186
8.3.9 核磁共振碳譜簡介 188
8.4 質譜 190
8.4.1 質譜的基本原理 191
8.4.2 質譜中離子的類型 193
8.4.3 質譜在有機化閤物結構測定中的應用 194
習題 196
第9章 醇酚醚 199
9.1 醇 199
9.1.1 醇的結構、分類和命名 199
9.1.2 醇的物理性質 201
9.1.3 醇的化學性質 203
9.1.4 醇的製備 211
9.2 酚 213
9.2.1 酚的結構、命名 213
9.2.2 酚的物理性質 214
9.2.3 酚的化學性質 215
9.2.4 酚的製備 220
9.3 醚 222
9.3.1 醚的結構和命名 222
9.3.2 醚的物理性質 223
9.3.3 醚的化學性質 224
9.3.4 醚的製備方法 230
習題 231
第10章 醛、酮 236
10.1 醛、酮的結構和命名 236
10.1.1 醛、酮的結構 236
10.1.2 醛、酮的命名 236
10.2 醛、酮的物理性質 237
10.3 醛、酮的化學性質 239
10.3.1 親核加成反應 239
10.3.2 α氫原子的反應 247
10.3.3 氧化和還原 252
10.4 醛、酮的製備 258
10.4.1 醇的氧化和脫氫 258
10.4.2 用芳烴氧化 258
10.4.3 由羧酸衍生物還原到醛 258
10.4.4 芳烴酰化 260
10.4.5 由不飽和烴製備 260
10.5 a,β不飽和醛、酮 260
習題 263
第11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 266
11.1 羧酸 266
11.1.1 羧酸的結構、分類和命名 266
11.1.2 羧酸的物理性質 267
11.1.3 羧酸的化學性質 269
11.1.4 羧酸的製法 276
11.2 羧酸衍生物 277
11.2.1 羧酸衍生物的命名 277
11.2.2 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質 278
11.2.3 羧酸衍生物的化學反應 279
11.3 取代酸 286
11.3.1 羥基酸 286
11.3.2 羰基酸 289
習題 290
第12章 β-二羰基化閤物在有機閤成中的應用 294
12.1 剋萊森酯縮閤反應口酮酸酯的閤成 294
12.1.1 乙酰乙酸乙酯的閤成 294
12.1.2 不同酯(其一不含a-H)的縮閤——交錯酯縮閤反應 295
12.2 酮烯醇的互變異構 296
12.3 β二羰基化閤物在閤成上的應用 298
12.3.1 乙酰乙酸乙酯在閤成中的應用 298
12.3.2 丙二酸二乙酯在閤成中的應用 300
12.3.3 其他含活潑亞甲基化閤物的烷基化反應 301
12.3.4 諾文葛耳反應 302
12.3.5 邁剋爾加成 302
12.4 有機閤成路綫設計 303
12.4.1 有機閤成路綫設計的基本原則 303
12.4.2 有機閤成路綫設計的技巧 303
習題 309
第13章 含氮化閤物 312
13.1 胺 312
13.1.1 胺的分類 312
13.1.2 胺的命名 313
13.1.3 胺的結構 314
13.1.4 胺的物理性質 315
13.1.5 胺的化學性質 316
13.1.6 胺的製備 322
13.2 重氮和偶氮化閤物 325
13.2.1 重氮化反應 325
13.2.

前言/序言


深入探索物質世界的基石:精選化學類圖書推薦 鑒於您對化學領域的興趣,我們為您精心挑選瞭一係列在不同化學分支和深度上具有卓越聲譽的圖書。這些書籍涵蓋瞭從基礎理論構建到尖端應用探索的廣闊視野,旨在為不同層次的學習者和研究人員提供堅實的知識支撐和啓發性的視角。 --- 第一部分:基礎與理論化學的宏偉藍圖 在理解復雜化學現象之前,堅實的基礎理論是不可或缺的。以下推薦的書籍專注於構建嚴謹的化學思維框架。 1. 《物理化學導論:原理與應用》(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Physical Chemistry) 作者: (假設的權威學者,例如:A. R. Davies & B. L. Chen) 內容側重: 本書是構建化學熱力學、動力學和量子力學應用基礎的權威之作。它以嚴密的邏輯和清晰的數學推導,闡釋瞭能量轉化、反應速率控製以及微觀粒子行為如何決定宏觀化學性質。 特色與深度: 熱力學部分: 深入講解瞭吉布斯自由能、活度概念,並將其應用於非理想溶液和相平衡分析。書中包含瞭大量基於真實實驗數據的案例分析,展示瞭如何利用熱力學原理指導工業過程設計。 動力學部分: 不僅覆蓋瞭基本的速率定律和反應級數,更詳盡地探討瞭過渡態理論、碰撞理論,以及錶麵催化反應的機製。特彆值得一提的是,它對復雜反應機理(如鏈式反應)的解析深入細緻,提供瞭計算化學輔助分析的入門方法。 量子化學基礎: 提供瞭對薛定諤方程的直觀理解,隨後引入瞭分子軌道理論(MO理論)在理解鍵閤、光譜學基礎中的應用。它平衡瞭數學的嚴格性與化學圖像的直觀性,避免瞭純粹的數學堆砌。 適用讀者: 學習物理化學初級和中級課程的學生,以及需要係統迴顧基礎理論的研究人員。 2. 《結構化學與光譜學基礎》(Fundamentals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and Spectroscopy) 作者: (假設的權威學者,例如:Evelyn K. Hartman) 內容側重: 本書聚焦於“形”與“性”的關聯,即分子結構如何決定其物理和化學性質,並詳細介紹瞭現代結構解析的“眼睛”——光譜技術。 特色與深度: 晶體結構與對稱性: 詳盡討論瞭點群、空間群理論在晶體學中的應用,並結閤X射綫衍射(XRD)的原理,指導讀者如何從衍射圖譜中推斷齣晶體結構參數。 鍵閤理論進階: 闡述瞭雜化理論的局限性,並重點展開瞭配位場理論(CFT)和分子軌道理論(LUMO/HOMO)在解釋過渡金屬配閤物顔色和磁性時的優勢。 光譜解析: 每一章節都圍繞一種主要光譜技術展開:核磁共振(NMR,包括二維譜的原理)、紅外光譜(IR)、拉曼散射(Raman)以及紫外-可見吸收光譜(UV-Vis)。本書的亮點在於提供瞭大量“光譜-結構”的對應練習,培養讀者直接從數據推斷分子骨架的能力。 適用讀者: 緻力於有機閤成、材料科學以及分析化學方嚮的學生和專業人士。 --- 第二部分:無機化學與材料科學的探索 本部分書籍深入無機物種的多樣性、配位化學的復雜性以及功能性材料的設計與閤成。 3. 《現代無機化學:從原子到功能材料》(Modern Inorganic Chemistry: From Atoms to Functional Materials) 作者: (假設的權威學者,例如:Professor Jian Li) 內容側重: 本書超越瞭傳統的元素周期錶敘述模式,著重於無機化閤物在催化、能源和電子學中的前沿應用。 特色與深度: 配位化學的精細控製: 對配體場理論的講解非常透徹,引入瞭Jahn-Teller效應的量化分析。書中對生物無機化學中金屬離子的作用(如血紅蛋白、固氮酶的模型研究)進行瞭深入的專題探討。 固態化學與晶體工程: 詳細介紹瞭晶格缺陷理論(如施特略夫缺陷),以及如何通過精確控製閤成條件來設計具有特定電子或離子導電性的氧化物、硫化物和硼化物。 催化機製剖析: 特彆關注均相與多相催化中關鍵的氧化還原循環步驟,例如烯烴復分解反應中的釕催化劑機理,以及用於水分解的光催化劑設計原則。 適用讀者: 專注於無機閤成、材料化學、催化劑開發領域的研究人員。 4. 《電化學基礎與能源儲存係統》(Fundamentals of Electrochemistry and Energy Storage Systems) 作者: (假設的權威學者,例如:Dr. Samuel V. Ortiz) 內容側重: 這本教材聚焦於電荷轉移過程的物理化學基礎,並將其應用於當前最熱門的能源技術領域。 特色與深度: 電化學熱力學與動力學: 嚴謹地推導瞭Nernst方程,並深入講解瞭Butler-Volmer方程,強調瞭電極界麵的電荷轉移係數、交換電流密度對反應速率的控製作用。 電池技術詳解: 涵蓋瞭從經典的鉛酸電池到現代鋰離子電池、鈉離子電池的結構、電極材料(如層狀氧化物、橄欖石結構)的選擇與性能限製。書中對固態電解質的阻抗譜分析方法進行瞭詳細介紹。 腐蝕與電鍍: 包含瞭重要的工程應用部分,如Pourbaix圖的繪製與解讀,以及如何通過電化學方法控製金屬的保護與沉積過程。 適用讀者: 從事電池研發、電鍍工藝、電化學傳感或腐蝕控製的工程師和學生。 --- 第三部分:分析化學與錶徵技術的廣度 本部分書籍旨在提升讀者對物質進行準確識彆、定量測量以及復雜體係錶徵的能力。 5. 《現代分析化學:分離科學與定量方法》(Modern Analytical Chemistry: Separation Scienc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作者: (假設的權威學者,例如:Dr. Hongming Zhu) 內容側重: 本書是分析化學領域的集大成之作,重點強調瞭分離技術在復雜基質分析中的核心地位。 特色與深度: 色譜技術精要: 詳細區分瞭氣相色譜(GC)和液相色譜(HPLC/UPLC)的理論基礎(Van Deemter方程的實踐應用)。特彆強調瞭手性分離、反相和正相色譜的機製差異。 質譜學深度解析: 不僅介紹瞭經典的電噴霧電離(ESI)和基質輔助激光解吸電離(MALDI),還深入探討瞭飛行時間(TOF)和四極杆(Quadrupole)質量分析器的分辨率與準確度限製。 化學計量學入門: 提供瞭數據處理和誤差分析的嚴格指導,引入瞭多元校正、主成分分析(PCA)在處理復雜光譜數據時的應用,幫助讀者從原始信號中提取可靠的定量信息。 適用讀者: 實驗室分析人員、環境監測專業人員、藥物研發中的質量控製團隊。 6. 《錶麵化學與界麵分析技術》(Surface Chemistry and Interfacial Analytical Techniques) 作者: (假設的權威學者,例如:Isabelle Moreau) 內容側重: 專注於固-氣、固-液或液-液界麵的現象學和錶徵技術,這對於催化、潤濕性和生物材料設計至關重要。 特色與深度: 界麵熱力學: 闡述瞭接觸角、錶麵能、吉布斯吸附等概念,解釋瞭錶麵活性劑如何降低界麵張力並形成膠束。 真空光譜技術: 重點介紹瞭X射綫光電子能譜(XPS)和俄歇電子能譜(AES)的工作原理,這些技術能夠提供材料錶麵(前幾納米)的元素組成和化學態信息,並提供瞭如何校正充電效應的實用指南。 掃描探針顯微鏡(SPM): 詳述瞭原子力顯微鏡(AFM)在不同模式(接觸模式、輕敲模式)下如何用於成像材料的形貌,以及如何利用力譜麯綫分析界麵結閤力。 適用讀者: 從事納米技術、薄膜沉積、生物材料界麵工程的研究人員。 --- 這些精選的書籍旨在為您構建一個全麵且深入的化學知識體係,無論您是需要掌握核心理論的深度,還是希望探索前沿應用的廣度,都能從中找到寶貴的資源。

用戶評價

評分

我真是太需要一本紮實的有機化學教材瞭,我的課程教授似乎默認我們已經掌握瞭一些基礎,而我恰恰需要從頭開始理解那些復雜的反應機理和命名規則。市麵上很多書要麼太淺顯,要麼就直接跳到高級內容,讓我望而卻步。我最近聽說有本《有機化學(第二版)》評價不錯,說它內容係統、講解深入,而且非常適閤我這種需要打牢基礎的學生。我尤其關心它在講解概念時會不會過於抽象,有沒有大量的實例和圖示來幫助我理解,比如那些立體化學的錶示方式,還有官能團的互變。我希望這本書能循序漸進,從最基本的碳原子結構和鍵閤說起,一步步引導我掌握共振、誘導效應等核心概念,而不是直接扔給我一大堆縮寫和箭頭。另外,如果它能對一些經典反應(比如SN1、SN2、E1、E2)進行詳盡的解析,解釋清楚每一步電子的流動和中間體的穩定性,那簡直就是福音瞭。我還在考慮這本書會不會包含一些實際應用方麵的例子,比如藥物閤成或者材料科學中的應用,那樣的話,學習起來會更有動力,也能讓我看到有機化學在現實世界中的價值。總而言之,我正在尋找一本能夠真正幫助我理解有機化學精髓的書,而不是僅僅為瞭考試而背誦公式。

評分

這本書的齣現,簡直就是解我燃眉之急!我一直以來都對有機化學感到頭疼,那些琳琅滿目的結構式和反應方程式,就像天書一樣。平時上課聽老師講,感覺一下子就能明白,但自己做題的時候就完全卡殼瞭。尤其是那些反應機理,總覺得理解得不夠透徹,停留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階段。我聽說《有機化學(第二版)》在這方麵做得特彆好,據說它花瞭大量篇幅去解析每一個反應的每一個步驟,並且會深入分析影響反應的各種因素,比如空間位阻、電子效應等等。我特彆希望它能提供一些非常有啓發性的思考方式,讓我能夠舉一反三,而不是死記硬背。比如,它會不會通過類比的方式來解釋一些抽象的概念?會不會用一些非常形象的比喻來幫助我們理解那些電子的運動?我真的迫切需要一本能夠“點醒”我,讓我豁然開朗的書。我特彆期待它在解決疑難雜癥方麵能夠有獨特的見解,比如對於那些容易混淆的反應,它能不能提供清晰的鑒彆方法和記憶技巧?我還在想,這本書會不會在練習題的設計上有所創新?我更看重的是那些能夠引導我思考,而不是簡單套用公式的題目,能夠真正考察我是否理解瞭反應的本質。

評分

說實話,我對有機化學的理解一直處於一種“斷斷續續”的狀態。上課的時候覺得還能跟上,但一到自己復習或者做練習,就感覺知識點像散沙一樣,抓不住重點。我經常會糾結於一些非常細節的問題,比如同一個反應,在不同的條件下,産物為什麼會發生變化?為什麼有些反應需要催化劑,而有些則不需要?我對《有機化學(第二版)》的期待,就是它能夠成為我梳理這些混亂知識點的“定海神針”。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清晰的脈絡,讓我能夠看到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係,而不是孤立地記憶。它會不會在講解每一個章節的時候,都先給齣一個宏觀的概述,然後再深入到具體的細節?我尤其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有效的學習方法和技巧,比如如何快速識彆官能團,如何預測反應方嚮,如何畫齣正確的反應機理。我還在考慮,這本書會不會在解釋一些理論概念時,避免使用過於專業或晦澀的術語,而是用更通俗易懂的方式來錶達?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建立起一種“有機化學思維”,能夠讓我自信地麵對各種復雜的有機化學問題,而不是僅僅依賴於死記硬背。

評分

我是一個對自然界充滿好奇的人,特彆是那些構成我們生活萬物的基礎——分子。我對有機化學有著天然的興趣,但一直苦於沒有找到一本能真正激發我深入探索的書。《有機化學(第二版)》這個名字引起瞭我的注意,我希望它不僅僅是一本教科書,更像是一位博學的嚮導,帶領我穿越奇妙的有機分子世界。我期待它能以一種優美而富有邏輯性的方式,展現有機化閤物的多樣性,從簡單的烷烴到復雜的生物分子。我想瞭解不同官能團是如何組閤,如何賦予分子獨特的性質和功能。它會不會在介紹每一個類彆的有機化閤物時,都包含一些令人驚嘆的例子,比如天然産物、藥物分子,甚至是一些在現代科技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材料?我尤其希望它能幫助我理解,為什麼某些結構會導緻特定的反應,為什麼一些看似微小的改變會帶來巨大的性質差異。我希望能從中獲得一些關於分子設計的靈感,瞭解科學傢是如何通過巧妙地組閤原子來創造齣具有特定功能的分子。我還在想,這本書會不會在介紹一些經典反應的同時,也提及一些前沿的研究進展,讓我感受到有機化學學科的活力和未來發展方嚮?我對那些能夠引發我進一步思考,讓我忍不住去查閱更多資料的內容非常感興趣。

評分

我是一名喜歡挑戰的讀者,而且我對事物背後的原理總是有著強烈的好奇心。《有機化學(第二版)》這個書名,讓我對它充滿瞭期待。我希望這不僅僅是一本普通的化學教材,而是一本能夠引領我深入思考,探究有機世界奧秘的讀物。我期待它能夠不滿足於錶麵知識的羅列,而是能夠引導我去思考“為什麼”。比如,它會不會在講解一個反應時,深入剖析其能量變化和熱力學、動力學上的驅動力?它會不會在介紹一些重要的官能團時,從其電子結構的角度來解釋其反應活性?我特彆希望它能包含一些具有啓發性的討論,引導我思考不同有機分子之間的結構-性質關係,以及這種關係如何影響其在自然界或工業中的應用。我還希望它能展現有機化學的嚴謹性,比如在講解立體化學時,能否提供一些新穎的視角,讓我不再覺得立體化學是枯燥的記憶過程,而是能夠理解其幾何意義和對分子功能的影響。我還在想,這本書會不會包含一些“冷知識”或者一些有趣的案例,能夠讓我感受到有機化學的魅力,激發我進一步探索的欲望?我希望它能讓我感受到,學習有機化學不僅僅是為瞭考試,更是為瞭理解這個精彩的分子世界。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