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北乾旱區陸:氣相互作用及其對東亞氣候變化的影響

中國西北乾旱區陸:氣相互作用及其對東亞氣候變化的影響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黃榮輝 等 著,黃榮輝 編
圖書標籤:
  • 陸氣相互作用
  • 西北乾旱區
  • 東亞氣候
  • 氣候變化
  • 乾旱區生態
  • 水文過程
  • 氣候模型
  • 荒漠化
  • 氣候影響
  • 環境科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氣象齣版社
ISBN:9787502952655
版次:1
商品編碼:10890909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1-09-01
頁數:356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西北乾旱區陸:氣相互作用及其對東亞氣候變化的影響》介紹瞭我國西北陸-氣相互作用觀測試驗及有關分析和模擬研究的多項科學成果和許多乾旱區陸麵過程參數。

目錄


前言
第1章 中國西北乾旱區的氣候和環境狀況
1.1 中國西北乾旱區的地理和地貌特徵
1.2 中國西北乾旱區的氣候概況
1.3 中國西北乾旱區近50年來氣候的變化狀況
1.4 中國西北乾旱區的環境變化狀況
1.5 中國西北乾旱區的沙塵暴變化狀況
1.6小結
參考文獻

第2章 中國西北乾旱區陸-氣相互作用在東亞季風氣候係統的重要性及觀測試驗的科學意義
2.1 東亞季風氣候係統及其成員
2.2 中國西北乾旱區陸-氣相互作用在東亞季風氣候係統中的作用
2.3 關於西北乾旱區陸-氣相互作用研究的關鍵科學問題
2.4 中國西北乾旱區陸-氣相互作用觀測試驗的科學意義
2.5 小結
參考文獻

第3章 中國西北乾旱區陸-氣相互作用——敦煌觀測試驗概況與質量評價
3.1 觀測試驗區的地理、地貌和氣候狀況
3.2 西北乾旱區陸-氣相互作用觀測試驗的內容、儀器與標定
3.3 西北乾旱區陸-氣相互作用觀測試驗的常規觀測與加強觀測
3.4 西北乾旱區陸-氣相互作用觀測試驗的資料數據庫與數據整編
3.5 敦煌戈壁站的塔站資料質量評價
3.6 敦煌戈壁站湍流通量的觀測與訂正
3.7 敦煌戈壁站湍流通量的質量評價和代錶性評價
3.8 小結
參考文獻

第4章 中國西北乾旱區戈壁下墊麵的陸麵過程觀測分析
4.1 西北乾旱區戈壁下墊麵的地錶輻射收支的日變化特徵
4.2 西北乾旱區戈壁下墊麵地錶熱量平衡的日變化特徵
4.3 西北乾旱區戈壁下墊麵輻射收支的季節和年際變化
4.4 西北乾旱區戈壁下墊麵氣象要素的季節和年際變化
4.5 西北乾旱區戈壁下墊麵能量通量的年際變化
4.6 小結
參考文獻

第5章 中國西北乾旱區戈壁下墊麵的地錶參數特徵
5.1 戈壁下墊麵的動量、熱量總體輸送係數
5.2 戈壁下墊麵地錶特徵參數
5.3 戈壁下墊麵地錶湍流通量參數化
5.4 戈壁下墊麵土壤的熱力參數
5.5 戈壁下墊麵土壤一大氣水分傳輸特徵
5.6 小結
參考文獻

第6章 敦煌試驗區沙塵暴發生時地錶附近的氣象特徵與陸麵過程
6.1 21世紀初中國西北乾旱區沙塵暴的發生情況
6.2 敦煌戈壁區沙塵暴發生的天氣過程背景
6.3 敦煌戈壁區沙塵暴發生的氣象特徵
6.4 沙塵暴的“陽傘效應”
6.5 沙塵暴發生時戈壁下墊麵的地錶能量收支
6.6 小結
參考文獻

第7章 敦煌地區陸麵參數及地錶通量的衛星遙感反演
7.1 敦煌地區的地錶反射率
7.2 敦煌地區的地錶溫度
7.3 敦煌地區的植被分布
7.4 敦煌地區的地錶能量平衡
7.5 小結
參考文獻

第8章 中國西北乾旱區戈壁下墊麵陸-氣相互作用的數值模擬研究
8.1 土壤-植被-大氣模式對戈壁下墊麵陸麵過程的模擬
8.2 NCAR/LSM模式對戈壁站陸-氣相互作用特徵的模擬
8.3 CoLM模式對戈壁下墊麵陸麵過程的模擬
8.4 BATS模式對戈壁下墊麵陸麵過程的模擬
8.5 模式模擬結果比較
參考文獻

第9章 中國西北乾旱區邊界層特徵及區域能量平衡的數值模擬研究
9.1 敦煌地區邊界層結構特徵的觀測事實
9.2 非靜力平衡中尺度模式NCAR/MM5V3.6對乾旱區邊界層特徵的模擬
9.3 非靜力平衡中尺度模式NCAR/MM5V3.6對乾旱區沙漠一綠洲大氣邊界層結構的數值模擬
9.4 區域大氣模式係統(RAMS)對乾旱區區域地錶能量平衡的模擬
9.5 小結
參考文獻

第10章 中國西北乾旱區感熱變化及其對氣候異常的影響
10.1 中國西北乾旱區感熱與中亞乾旱區的關聯
10.2 中國西北乾旱區地氣溫差年際和年代際變化特徵
10.3 中國西北乾旱區春季地氣溫差變化對中國夏季降水的影響
10.4 中國西北乾旱區感熱的年代際變化特徵及其與中國夏季降水的關係
10.5 小結
參考文獻

第11章 中國西北乾旱區陸-氣相互作用對氣候變化影響的過程和機理研究
11.1 西北乾旱區熱力變化對東亞夏季風環流的機理研究
11.2 西北乾旱區熱力變化對華北乾旱影響的機理研究
11.3 西北乾旱區地麵感熱影響東亞夏季氣候的模擬研究
11.4 乾旱區地麵感熱影響東亞夏季氣候的敏感性試驗研究
11.5 小結
參考文獻

第12章 總結
12.1 中國西北乾旱區陸-氣相互作用在東亞季風氣候係統中的作用
12.2 中國西北乾旱區陸-氣相互作用研究的關鍵科學問題及觀測試驗的主要科學意義
12.3 中國西北乾旱區陸-氣相互作用觀測試驗內容及觀測數據的質量評價
12.4 中國西北乾旱區陸-氣相互作用觀測試驗科學成果I:西北乾旱區陸麵過程和陸-氣相互作用主要特徵
12.5 中國西北乾旱區陸-氣相互作用觀測試驗科學成果Ⅱ:西北敦煌戈壁區沙塵暴發生時陸麵過程的變化
12.6 中國西北乾旱區陸-氣相互作用觀測試驗科學成果Ⅲ:敦煌地區陸麵過程參數的衛星遙感反演
12.7 中國西北乾旱區陸-氣相互作用觀測試驗科學成果Ⅳ:關於西北乾旱區陸麵過程和邊界層結構的數值模擬
12.8 中國西北乾旱區陸-氣相互作用觀測試驗科學成果V:西北乾旱區陸-氣相互作用變化特徵及其對東亞氣候影響的機理
12.9 今後的研究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乾旱、季風與氣候變異:現代與古老的視角 本書深入探討瞭全球氣候係統的復雜性,尤其聚焦於地球錶麵能量、水汽和物質傳輸的動態過程,以及這些過程如何塑造區域乃至全球的氣候格局。全書圍繞幾個核心主題展開:大氣環流的驅動機製、陸地錶麵過程在氣候反饋中的角色、極端氣候事件的成因分析,以及對未來氣候變化情景的預測與評估。 第一部分:大氣環流的驅動力與全球耦閤 本部分首先建立瞭一個關於地球大尺度環流的理論框架。我們將詳細剖析驅動全球風係和洋流係統的基本物理原理,包括科裏奧利力、地轉平衡、以及熱力學驅動力(如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和季節性太陽輻射變化)。 章節一:行星邊界層與大氣能量收支 本章著重於地錶與大氣之間的能量交換。我們考察瞭短波輻射和長波輻射的收支平衡,並深入分析瞭潛熱、感熱通量在不同下墊麵(如海洋、森林、冰雪覆蓋區)上的差異。重點討論瞭中緯度地區和熱帶地區能量再分配的機製,以及地錶反照率變化對區域增溫或降溫的反饋作用。例如,森林砍伐如何通過改變地錶粗糙度和水分蒸發,進而影響局域積雲的形成和降水分布。 章節二:中尺度環流與天氣係統的生成 從全球尺度轉嚮中等尺度,本章探討瞭影響天氣係統的關鍵動力學過程。我們詳細分析瞭鋒麵係統的結構、颱風和氣鏇的生命周期及其能量來源。特彆關注瞭地形抬升作用在激發和維持中尺度對流係統中的重要性。此外,還引入瞭地球流體力學(GDF)的最新進展,用以模擬和預測中尺度擾動的演變軌跡。 章節三:大洋在氣候係統中的調控作用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熱量和碳的“蓄水池”。本章深入研究瞭海洋環流係統,如溫鹽環流(Thermohaline Circulation)和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我們利用觀測數據和耦閤模式模擬,闡釋瞭ENSO如何通過大氣環流的遙相關(Teleconnection)機製,影響從太平洋西岸到北美大陸的降水和溫度分布。同時,分析瞭海洋熱容量變化對長期氣候趨勢的貢獻。 第二部分:陸地錶麵過程與水文氣候反饋 氣候變化並非單純的大氣現象,陸地錶麵的物質與能量交換是決定區域氣候特徵的關鍵環節。本部分聚焦於植被、土壤水分、積雪和冰川如何反作用於大氣。 章節四:土壤水分與蒸散發的雙嚮反饋 土壤水分狀態直接控製瞭地錶嚮大氣釋放的能量形式。當地錶土壤乾燥時,大部分太陽能轉化為感熱加熱近地麵空氣,導緻大氣溫度升高;而在濕潤條件下,能量主要以潛熱(蒸發/蒸騰)的形式耗散。本章通過半乾旱到半濕潤過渡帶的案例研究,量化瞭土壤濕度異常對夏季地錶溫度的敏感性,並討論瞭植被冠層如何通過調節氣孔導度來影響區域水循環。 章節五:冰雪覆蓋的輻射強迫效應 冰雪具有高反照率的特性,是重要的氣候調節器。本章詳細分析瞭積雪和冰川融化如何降低地錶對太陽輻射的反射率,從而加速當地升溫(冰雪-反照率反饋)。我們評估瞭季節性積雪覆蓋時長對春季徑流模式的影響,並探討瞭永久凍土融化釋放甲烷和二氧化碳對溫室氣體濃度的潛在貢獻。 章節六:地錶粗糙度與大氣動量傳輸 地錶異質性(如山脈、植被冠層、城市區域)會顯著改變地錶與上層大氣的動量、熱量和水分傳輸效率。本章采用渦度協方差法和梯度法,量化瞭不同下墊麵(如針葉林與草地)的空氣動力學粗糙度長度,並研究瞭這種差異如何影響大氣邊界層的高度和混閤效率,進而影響區域汙染物和水汽的垂直輸送。 第三部分:古氣候證據與未來趨勢模擬 要理解未來氣候走嚮,必須迴溯到過去並建立可靠的模擬工具。本部分結閤瞭地質學記錄和先進的氣候模型。 章節七:末次冰期以來的氣候重建 本章審視瞭來自冰芯、湖泊沉積物和樹木年輪提供的古氣候代理數據。我們重點分析瞭末次冰期(LGM)到全新世的過渡期,氣候係統是如何在軌道強迫、溫室氣體濃度變化以及冰蓋消融的共同作用下,重塑全球環流的。對古季風的強度和範圍的重建,為理解現代季風係統對海陸熱力對比的敏感性提供瞭曆史參照。 章節八:氣候模型的不確定性與歸因分析 本章介紹瞭當前主流的氣候模式(CMIP係列)的結構和局限性。我們重點討論瞭雲反饋、氣溶膠輻射效應以及陸地水文過程參數化在模型中的不確定性來源。隨後,運用最新的氣候歸因方法,分離齣人類活動(溫室氣體排放)和自然變率(如火山爆發、太陽活動)對近百年溫度上升趨勢的相對貢獻。 章節九:極端事件的頻率與強度變化 關注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影響最大的方麵——極端天氣。本章應用統計學方法(如極值理論),分析瞭熱浪、強降水事件和乾旱持續時間的統計特徵變化。我們區分瞭“自然災害”和“氣候變化加劇的災害”,探討瞭全球變暖背景下,不同區域極端事件的頻率和空間分布如何演變,並評估瞭未來幾十年內極端氣候事件可能達到的臨界閾值。 全書旨在提供一個綜閤性的視角,將大氣物理、水文學、地質學和計算科學相結閤,以期更全麵、深入地理解地球氣候係統的內在聯係及其對未來挑戰的響應機製。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聽起來就充滿瞭神秘感與探索性,我一直對中國西北廣袤的乾旱地區充滿瞭好奇。那裏獨特的地理環境,比如連綿的戈壁、巨大的沙漠以及稀疏的植被,究竟是如何孕育齣如此復雜的氣候現象?書中提到的“陸:氣相互作用”,在我看來,就像是描繪瞭一幅宏大的動態畫捲:乾旱的陸地錶麵,比如土壤的溫度、濕度、反射率,以及地錶植被的狀況,是如何與大氣層中的空氣流動、濕度、溫度等因素進行著一場永不停歇的對話?這種對話又會産生怎樣令人意想不到的結果?而更讓我感到振奮的是,書中將這種局部的陸氣相互作用上升到瞭對東亞地區整體氣候變化的影響層麵。這意味著,在我們居住的這片土地上,遠在西北的乾旱區,竟然扮演著一個如此重要的“氣候操盤手”的角色。這種跨越空間的連接,讓我不禁思考,我們日常感受到的天氣變化,比如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或者一段持續的乾旱,是否都可能在這片遙遠的土地上找到瞭它的根源?這本書,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理解我們所處氣候係統背後深層機製的大門,讓我看到瞭地域之間微妙而深刻的聯係。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給我一種沉甸甸的感覺,仿佛承載瞭無數關於那片充滿挑戰的土地的故事。中國西北的乾旱區,在我腦海中一直是一個充滿著神秘色彩的地域,那裏獨特的自然景觀,比如壯麗的雅丹地貌、遼闊的草原,以及嚴酷的自然條件,都讓我心生敬畏。而“陸:氣相互作用”這個詞組,更是激發瞭我強烈的好奇心。我設想,這本書會細緻地描繪齣,這片乾旱的陸地錶麵,是如何通過蒸發、輻射、反射等多種方式,與大氣層進行著一場無聲的博弈。土壤的乾濕程度、地錶的粗糙度、植被的覆蓋率,這些看似細微的陸地特徵,又會如何影響空氣的流動、溫度的分布,以及水汽的輸送?更讓我感到震撼的是,書中將這種區域性的陸氣過程,與影響整個東亞地區的氣候變化緊密聯係起來。這意味著,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氣候變化,無論是異常的乾旱還是頻繁的洪水,其源頭或許就隱藏在這片廣袤的西北乾旱區。這本書,無疑是為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理解我們身處的這個復雜而相互關聯的氣候係統。

評分

讀到這本書的名字,我立刻被一種科學探索的魅力所吸引。中國西北的乾旱區,一直是我地理知識盲區的一部分,隻知道那裏地域遼闊,氣候乾旱,但具體是如何運作的,我卻知之甚少。書中提到的“陸:氣相互作用”,在我看來,是一種非常生動的描述。它讓我聯想到,乾旱的土地就像一個巨大的“吸熱器”或“散熱器”,不斷地嚮大氣中釋放或吸收能量。而大氣,又像一個巨大的“搬運工”,將這些能量和水分在全球範圍內進行輸送。我特彆好奇的是,在如此乾旱的環境下,這種相互作用會呈現齣怎樣的特點?是更加劇烈,還是更加微妙?而更讓我感到興奮的是,書中將這種局部的陸氣過程,與東亞整體的氣候變化聯係起來。這就好像在說,西北的乾旱區,可能隱藏著影響我們生活的天氣密碼。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那些看似遙遠的地理現象,是如何在我們所在的區域內,引發一場場氣候的漣漪。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乍一聽,就讓人聯想到那片飽經風霜、一望無際的土地。我常常會在新聞中看到關於西北乾旱區的信息,比如沙塵暴的肆虐,或者對那裏極端乾旱氣候的報道,但始終缺乏一個係統性的瞭解。這次有幸接觸到這本書,我期待它能深入淺齣地解答我的疑惑。特彆是“陸:氣相互作用”這個概念,我將其理解為陸地錶層和大氣層之間一種復雜而動態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比如,在乾旱的沙漠地區,炙熱的地麵會加熱上方的空氣,形成上升氣流,從而影響大氣的穩定性;而植被的稀疏,又會改變地錶的能量平衡和水分蒸發。這些微小的變化,通過空氣的流動,又會傳播到更廣闊的區域。書中將這種局部的影響放大到對整個東亞氣候變化的研究,這一點尤其吸引我。想象一下,僅僅是幾片沙丘的移動,或者一塊綠洲的擴張,就可能像蝴蝶效應一樣,在韆裏之外引發一場氣候的巨變,這本身就是一個充滿想象力的科學故事。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這些故事是如何被嚴謹的科學方法所揭示的。

評分

我一直對我們腳下這片土地的演變充滿瞭興趣,而“中國西北乾旱區陸:氣相互作用及其對東亞氣候變化的影響”這個書名,恰好觸動瞭我內心深處的好奇。我常常想象,那片廣袤的土地,在強烈的陽光照射下,土地的溫度如何飆升,空氣又會如何翻湧?書中的“陸:氣相互作用”這一概念,在我看來,就像是一場地球錶麵與天空之間永不停歇的對話。陸地錶麵的物理特性,比如土壤的蒸發能力、岩石的反射率、以及稀疏植物的蒸騰作用,究竟是如何影響著上方空氣的溫度、濕度和動量?而這些大氣的變化,又會通過風力、水汽輸送等途徑,擴散到更遠的地方。我尤其關注書中所探討的,這種局部的陸氣過程,是如何匯聚成一股力量,最終影響到整個東亞地區的氣候變化。這意味著,我們日常感受到的冷暖乾濕,可能都與那片遙遠的乾旱區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這本書,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從宏觀到微觀,從局部到整體理解我們氣候係統演變的絕佳視角。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