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指掌文库:长物志

中华经典指掌文库:长物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瑞豪 著
图书标签:
  • 中华文化
  • 传统典籍
  • 博物学
  • 生活常识
  • 长物志
  • 民俗
  • 历史
  • 工具书
  • 文化遗产
  • 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294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9916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经典指掌文库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3
字数:1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现代电子设备的出现,使得很多人越来越依赖手机、电子阅读器,碎片式、被动式、不加思考式阅读倾向越来越严重。中华书局是传统文化出版重镇,肩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和当代责任,有责任有义务呼吁民众重视经典阅读,回归纸质阅读从而感悟经典的魅力,更有责任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使阅读成为可能。为此,中华书局推出“中华经典指掌文库”。

  “指掌”二字,出自《论语 八佾》:“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孔子用手指着手掌,说明事情清楚容易。本文库取名“指掌”,其寓意一是本书之目的,希望给广大读者提供浅显易读的文本,二是本书之形制,即一指可翻的书,一掌可握的书。因此,本文库的最大特点是方便实用,充分考虑当代读者的实际需求。合适的开本确保携带的方便,合适的分量确保阅读的轻松。

内容简介

  《长物志》是我国古代造园名著之一,是对历代造园及作者造园实践的总结。全书十二卷,直接有关园艺的有室庐、花木、水石、禽鱼、蔬果五志,另外七志:书画、几榻、器具、位置、衣饰、舟车、香茗,看似与园林无关,但按古人之见,这些也是园林生活、园林环境的一部分。表达的是文人的趣味,文人对生活的努力和探索。


中华经典指掌文库:长物志 一部集古人雅趣与生活美学的精粹之作 《长物志》,一部书名便蕴含着深邃意趣的著作,顾名思义,其内容关乎“长物”,即那些非生活必需,却能增添情趣、彰显品味的器物与风尚。它并非一本冰冷的器物图录,而是一部凝聚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闲适情怀、审美旨趣与生活智慧的集大成者。这部“指掌文库”的精装本,以其小巧玲珑的尺寸,恰好契合了“指掌”之名,便于携带,随时翻阅,宛如一位博学多才的故人,在你指尖轻声诉说着千年的风雅故事。 内容概述: 《长物志》由明代文徵明晚年整理,后由陆容增订。全书共计八卷,围绕着“金石、书画、玩器、玉器、文房、笔砚、家具、香茗、饮食、服饰、居室”等多个与文人雅士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摹与品鉴。它不仅记录了这些器物的形制、材质、工艺,更深入探讨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使用之道以及鉴赏的眼光。 卷一:金石 这一卷是《长物志》的开篇,聚焦于古老而沉静的“金石”之美。金石,在中国古代不仅指代金属和石头,更承载着历史的重量与艺术的价值。此处所言的金石,更侧重于古代铜器、玉器、印章、碑帖等具有收藏与鉴赏价值的物件。作者并非仅仅罗列这些物品,而是对其形制、铭文、纹饰、年代、工艺等一一细致考究。 铜器: 从商周的青铜礼器,到汉代的铜镜,乃至后世的铜炉、铜壶,书中都进行了精辟的论述。作者关注铜器的 patina(铜锈)之色,认为其是岁月留下的印记,是判断铜器年代与价值的重要依据。他对不同时期铜器的纹饰风格,如饕餮纹、龙纹、凤纹等,都有独到的见解,并指出这些纹饰所蕴含的象征意义。 玉器: 玉在中国文化中地位独特,被赋予了仁、义、礼、智、信等美德。书中对不同种类的玉石,如和田玉、岫岩玉等,进行了区分,并从颜色、质地、温润度等方面进行鉴赏。书中也提及了玉器的雕琢技艺,从古朴的商周玉器,到精巧的明清玉器,展现了玉器工艺的演变。 印章与碑帖: 印章作为文人身份的象征,其材质、篆刻风格、布局都极具讲究。书中对历代名家印章的篆刻艺术进行了品评,并阐述了印章的收藏之道。碑帖,则是书法艺术的重要载体,书中对历代名碑名帖的墨迹、拓本进行了介绍,强调了其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和艺术价值。 卷二:书画 书画,是中国古代文人精神世界最直接的体现。《长物志》在此卷中,将目光投向了纸上丹青与笔墨挥洒的艺术。 书画鉴赏: 作者强调了对书画作品的“神韵”的追求,而非仅仅停留在技巧层面。他探讨了不同书体(如篆、隶、楷、行、草)的特点及其所传达的情感,以及绘画中“气韵生动”的重要性。书中对历代名家书画作品的风格、流派进行了梳理,并提供了鉴赏的视角,例如如何从笔墨的浓淡枯湿、线条的刚柔曲直、构图的疏密虚实等方面来判断作品的优劣。 装裱与收藏: 除了作品本身,书画的装裱也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作品的呈现效果与保存。书中对不同装裱方式(如立轴、手卷、册页)的特点进行了介绍,并强调了选择合适的装裱材料的重要性。同时,对于书画的收藏,书中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比如如何辨别真伪、如何保存等。 卷三:玩器 “玩器”,顾名思义,便是那些供人赏玩、玩味之物。它们往往造型精巧,材质考究,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文人雅士闲暇时光的重要伴侣。 各种摆件: 这一卷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从文房中的笔架、笔洗、镇纸,到庭院中的山石、盆景,再到室内陈设的插屏、屏风等,无不包含在内。作者对每一种器物的形制、材质、色彩、工艺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并对其审美价值进行了阐释。例如,对于山石,作者强调了其天然的形态美,要求“瘦、皱、漏、透”,而盆景则要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器物的精神: 《长物志》中的玩器,并不仅仅是物质的堆砌,更重要的是它们所寄托的精神。这些器物往往与主人的品味、性情息息相关,是主人精神世界的延伸。作者在描述器物的同时,也在描绘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美的追求,一种对雅致情趣的向往。 卷四:玉器(续) 此卷是对玉器鉴赏的进一步深化,可能涉及到更具体的玉器品类、玉石的产地、以及一些更精深的鉴赏技巧。 卷五:文房 “文房”,是文人书斋的代称,也是文人生活的核心区域。《长物志》对文房中的各种器具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充分展现了文人对书斋环境的极致追求。 书桌上的艺术: 笔、墨、纸、砚,文房四宝,自不必说,是文房中最基础的配置。书中不仅介绍了它们的材质、工艺,更强调了它们在使用中的感受,如笔的执感、墨的浓淡、纸的韧性、砚的润泽。 其他文具: 除此之外,还有笔架、笔洗、水盂、镇纸、印泥盒、裁纸刀、鼻烟壶等各种精巧的文具。每一种器物,作者都对其造型、材质、功能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并阐述了其在书斋中的地位和作用。例如,一个造型别致的笔架,不仅能放置笔墨,更能成为书桌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书斋的陈设: 文房的陈设也同样重要,如书画、古籍、琴、棋、书、画等,它们共同营造了一个充满书卷气的雅致空间。书中也可能提及书斋的布局,如何利用光线,如何摆放家具,以达到最佳的阅读和创作环境。 卷六:家具 家具,是居家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而《长物志》中的家具,则超越了单纯的实用性,被赋予了浓厚的审美色彩。 明式家具的典范: 书中对家具的描述,往往与明式家具的风格相契合,强调其简洁的线条、优雅的造型、精湛的工艺。作者关注家具的选材,如紫檀、黄花梨等名贵木材,并对其纹理、色泽进行了品鉴。 功能与美学的结合: 书中对椅、凳、桌、案、柜、床等各种家具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不仅关注其结构和功能,更重视其造型的美感。例如,一把圈椅,其弯曲的扶手和靠背,不仅符合人体工学,更呈现出流畅的曲线美。书中也可能涉及家具的摆放,如何与空间相协调,如何烘托主人的品味。 卷七:香茗与饮食 饮食,是生活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但对于文人雅士而言,它也被提升到了艺术的层面。 茶的品鉴: 书中对茶叶的种类、产地、采摘、制作、冲泡等都有详细的介绍,并强调了茶具的选择,如紫砂壶、瓷器茶杯等,认为它们对茶汤的色、香、味都有影响。作者也提到了品茶的环境,如在清幽的竹林或山水之间,以达到身心的双重享受。 美食的雅趣: 除了茶,书中也可能涉及其他饮食方面,如对时令食材的讲究,对烹饪方式的追求,以及对餐具的选择。这些内容都体现了古人对生活品质的极致追求,将日常饮食提升为一种精致的艺术。 卷八:服饰与居室 服饰与居室,是个人品味与生活方式最直观的体现。 服饰的格调: 《长物志》中的服饰,并非追逐时髦,而是强调“士大夫”的格调与品味。书中可能提及对衣料的选择,如丝绸、苎麻等,以及对服装款式的讲究,如长袍、圆领衫等,并强调服装的颜色、纹饰应与穿着者的身份、场合相符。 居室的雅致: 居室,是个人精神世界的栖息地。书中对居室的陈设、布置有着细致的描绘。从墙壁的颜色、挂饰的选择,到家具的摆放、灯光的运用,无不体现了主人对雅致生活环境的营造。例如,一幅水墨画,一盆雅致的插花,都能为居室增添无限诗意。书中还可能提及庭院的设计,如叠石、理水、栽植花木,以营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 《长物志》的价值与意义: 《长物志》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其记录了古代的器物与风尚,更在于它所传达的生活理念与审美情趣。 精致的生活态度: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长物志》如同一股清流,提醒我们放慢脚步,关注生活中的细节之美。它所倡导的“长物”之乐,并非奢侈的挥霍,而是一种对器物的珍视,对生活的用心,对美的追求。 深厚的文化底蕴: 书中对每一种器物、每一种风尚的描绘,都饱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它让我们了解了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他们的闲情逸致,他们的审美趣味,以及他们对生活品质的极致追求。 鉴赏与收藏的指南: 对于对中国古代艺术品、古典家具、茶文化等感兴趣的读者而言,《长物志》无疑是一部极具参考价值的鉴赏与收藏指南。它提供了专业的视角,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蕴含着历史与文化的美物。 审美情趣的启迪: 阅读《长物志》,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书中对器物的细腻描绘,对生活情趣的生动展现,能够潜移默化地提升读者的审美能力,引导我们去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中华经典指掌文库:长物志”,这部小巧精美的书籍,承载着千年的风雅与智慧。它不仅是一部关于器物的书,更是一部关于生活、关于美、关于人生的书。在指尖的翻动之间,你将穿越时空,与古人的雅致生活不期而遇,领略那份淡泊宁静、超凡脱俗的东方美学。它是一份关于“长物”的宝典,更是一份关于如何让生活“长”出更多情趣与意义的指引。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那就是“惊喜连连”。它不仅仅是一本可以放在书架上充当装饰品的雅物,更是一部可以时常翻阅、常读常新的精神食粮。在很多章节中,作者提出的观点新颖独到,总能在不经意间提供一个全新的解读角度,让人拍案叫绝。这种高水平的思辨性,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其定价。对于那些追求精神生活品质,渴望在传统文化中寻找现代生活灵感的人士来说,这无疑是一份极佳的选择,它带来的知识量和精神愉悦是实实在在的。

评分

这套书的编纂体例十分精妙,它不像一般的工具书那样冰冷僵硬,反而充满了人文的温度。每部分的过渡自然流畅,仿佛是涓涓细流汇集成江河,没有突兀的转折或生硬的衔接。我尤其注意到其中一些引用的片段,注释得非常详尽且准确,这极大地帮助了理解那些特定历史背景下的语境。而且,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并没有牺牲可读性,这是一种高超的平衡术。对于想要系统了解某个领域脉络的新手来说,它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入门路径,既有深度又不失广度,让人可以沿着这条线索继续探索更深层次的内容。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类文集抱有一丝疑虑,担心内容会过于晦涩难懂,毕竟是经典题材的汇编,但实际阅读后完全打消了我的顾虑。作者在阐述那些传统概念时,文字功底深厚,但又巧妙地融入了现代人的理解视角,使得那些古老的智慧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变得亲切可感。行文的逻辑性极强,即使是涉及跨领域的知识点,也能梳理得井井有条,让人很容易跟上作者的思路。特别欣赏其中对于某些生活哲学的探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细节,被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去审视,让人读完后会忍不住停下来,反思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这种由内而外的启发,比单纯的知识灌输更有价值。

评分

坦白讲,刚拿到手的时候,我主要被它精美的外观吸引,但真正沉下心来阅读后,我发现它更深层次的魅力在于其内容的广博和思想的穿透力。书中对一些事物形态和精神内涵的描摹,达到了近乎于诗意的境界。那种用词的精准和意境的营造,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古人对世界的细腻观察。这种观察力,在如今充斥着快速消费信息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教会我们慢下来,去真正地“看”世界,去体察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好与哲理。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次心性的修炼,让浮躁的心灵得到了片刻的宁静与沉淀。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朴典雅的气质扑面而来,封面材质的选择也很有讲究,摸起来有一种温润如玉的感觉。内页的纸张厚度适中,印刷清晰,字迹分明,阅读体验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排版布局也体现了匠心独运,合理的留白让文字有了呼吸感,使得阅读过程更加流畅。整体来看,这本书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汲取,更像是一场视觉与触觉的享受,让人爱不释手,很适合珍藏。这种用心做书的态度,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显得尤为难得,值得称赞。细节之处见真章,从装订的牢固程度到书脊的设计,都透露出制作者对传统文化的那份敬畏与热爱。

评分

东西很好,感觉很满意,店家好评

评分

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京东购物这么久,有买到很好的产品,也有买到比较坑的产品,如果我用这段话来评价,说明这款产品没问题,至少85分以上,而比较垃圾的产品,我绝对不会偷懒到复制粘贴评价,我绝对会用心的差评,这样其他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会作为参考,会影响该商品销量,而商家也会因此改进商品质量。

评分

携带方便好书推荐

评分

开卷有益开卷有益

评分

红红火火恍恍惚惚

评分

口袋书,适合外出携带

评分

红红火火恍恍惚惚

评分

还没有开始读,趁搞活动先收。

评分

很小的一本,挺好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