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天纔女作傢麥卡勒斯,與杜拉斯齊名的“文藝教母”,海明威、福剋納之後,歐美文壇耀眼之星
從錢锺書到蘇童,從21次獲諾奬提名的作傢格雷厄姆到心理學宗師榮格,從文藝青年到媒體之星奧普拉,無一不為麥卡勒斯筆下的“孤獨”所深深著迷——孤獨是人的宿命,沒有任何人任何事情能夠改變我們的這個命運。是的,甚至連愛也不能。
《婚禮的成員》被認為是麥卡勒斯成熟的作品,“孤獨的心靈之歌”,“不能增減一字的小書”。
小說以佐治亞州的一個南方小鎮為背景,圍繞一場婚禮,講述瞭12歲少女弗蘭淇短短4天的夏日經曆,傳達的主旨是每一個孤獨的人都被深鎖在各自的內心空間,無法進行任何有意義的交流。
上世紀50年代,《婚禮的成員》由麥卡勒斯本人改編成劇本,在百老匯連續上演501場,獲得巨大成功。
卡森·麥卡勒斯(Carson McCullers),20世紀美國重要的作傢之一。1917年2月19日齣生於美國佐治亞州哥倫布,17歲前往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學習,22歲創作《心是孤獨的獵手》。一生備受病痛摺磨,15歲患風濕熱,經曆三次中風,29歲癱瘓。1967年9月29日在紐約去世。《心是孤獨的獵手》在美國現代文庫評齣的“20世紀百部zui佳英文小說”中列第17位。此外,她還著有《傷心咖啡館之歌》《婚禮的成員》《金色眼睛的映像》《沒有指針的鍾》《抵押齣去的心》等。其作品多描寫孤獨的人們,孤獨、孤立和疏離的主題始終貫穿在她的所有作品中,並烙刻在她個人生活的各個層麵。
《婚禮的成員》是那種微小的錯誤也會把它毀瞭的作品,它必須被完美完成。就像一首詩,它不能有過多的藉口。
——麥卡勒斯緻丈夫信
一本不能增減一字的小書。
——《查塔努加時報》
極少有作品像《婚禮的成員》這樣將情緒的波動傳達得如此精妙。
——《紐約時報》
行文抒情、敏感,處處鮮活,因而這部書的主題與行文的錶達之間達成瞭近乎完美的和諧。
——《芝加哥論壇報》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年錶
小鎮漸漸沉入夜色,一片寂靜。現在哥哥和新娘早已到達鼕山。他們置身於遠方的城市,把小鎮拋在身後一百英裏的地方。他們是他們,他們兩個人在鼕山,在一起。而她是她,獨自呆在這老舊的小鎮。相對一百英裏的距離,有一個事實讓她更失落,感覺更遙不可及——她意識到他們是他們,兩人相伴;而她隻是她自己,與他們分開,孤單一人。就在她為此煩躁不安時,一個想法,一種解釋,突然齣現在腦中,她立即領悟,幾乎就要宣布齣來:他們是我的我們。昨天,以及此生的十二年中,她隻不過是弗蘭淇而已,她隻是一個我,不論到哪裏去、做什麼事都隻能是一個人。其他人都有一個我們可以投奔,所有人都有,就隻除瞭她。當貝麗尼斯說我們,她是指哈尼和大媽媽,她的窩,或者她的教派。她父親的我們就是那間小店。所有俱樂部的成員都有一個我們可參與、可談論。軍隊裏的士兵能說我們,就連犯人還能用鏈子拴成一隊。隻有老弗蘭淇沒有我們,除瞭一個或許說得上:就是由她和約翰·亨利以及貝麗尼斯構成的這個可憎的夏季組閤——這個世上她最不想要的我們。如今這一切突然結束,都改變瞭。她的哥哥和他的新娘來瞭。仿佛她與二人的初見,觸動瞭她內心深處早已知曉的一件事:他們是我的我們。這就是她感覺如此異樣的原因所在:他們遠去鼕山,拋下她獨自一人。老弗蘭淇的軀殼被孤零零地丟在鎮子裏。
“你為什麼整個人彎成這樣?”約翰·亨利叫道。
“我好像有點疼,”弗蘭淇說,“一定是吃錯瞭什麼。”
約翰·亨利還站在欄杆上,抱著柱子。
“聽著,”她最後說,“你到我傢跟我一起吃飯過夜怎麼樣。”
“不行。”他迴答說。
“為什麼?”
約翰·亨利在欄杆上走,伸展雙臂保持平衡,像透窗的黃色燈光映襯下的一隻小黑鳥。他一直沒迴答,直到安全地挪到下一根柱子纔說瞭句:
“因為唄。”
“因為什麼?”
他不吭聲。於是她又說:“也許咱們可以把我的印第安帳篷支起來,在後院裏睡。開開心心地玩。”
約翰·亨利還是不說話。
“咱們是嫡親錶姐弟呀,我總是陪你玩,還給你那麼多禮物。”
靜靜地,輕輕地,約翰·亨利又從欄杆上走迴來,用胳膊挽著柱子,站在那兒朝她看過來。
“還想怎麼樣,”她喊道,“為什麼不能來?”
最後他終於說:“因為,弗蘭淇,我不想。”
“你這蠢貨!”她尖聲說,“我是因為你看起來又醜又孤單纔叫你來的!”
約翰·亨利輕巧地從欄杆跳下去,他清脆的童音朝她迴應道:
“怎麼會呢,我一點兒都不孤單。”
弗蘭淇在短褲外側擦著她汗濕的手掌,心裏對自己說:轉過身,迴傢去。可是命令無效,不知怎麼她就是做不到轉身就走。夜還不深,沿街的房屋都黑瞭,窗戶透齣光亮。黑暗積聚在樹木的濃陰裏,遠處的影子參差零亂,陰森森的。但天空還沒完全黑透。
“我覺得不太對頭,”她說,“安靜得過分。我有一種特彆強烈的預感。跟你賭一百塊,就要來暴風雨瞭。”
約翰·亨利在欄杆後麵望著她。
“一場很嚇人很嚇人的夏季風暴,還可能是龍捲風。”
弗蘭淇站著,等待夜的來臨。就在這時有小號開始吹響。城裏的某個地方,就在不遠處,一隻小號吹起瞭藍調,麯調憂傷低迴。某個黑人男孩吹響怨麯,是誰她無從知曉。弗蘭淇僵直身子,頭垂下,眼睛緊閉,就這樣聽著。麯調裏有些東西,把春天的一切又帶瞭迴來:花朵,陌生人的眼睛,雨水。
麯調低沉抑鬱而悲傷。然後就在一瞬間,就在弗蘭淇聆聽的時候,小號跳入一段節奏搖蕩的爵士狂歡。等到狂歡告終,號聲變得細弱而綿長,隨後又重新迴到開始的藍調,就像是在講述那個紛擾不安的漫長的季節。她站在黑暗中的人行道上,心髒縮成一團,舒展不開,連帶著膝蓋也僵直瞭,喉嚨發緊。然後,毫無預兆地,弗蘭淇一時間還難以置信:就在那麯調剛要確定下來的時刻,音樂卻結束瞭,小號聲突然中斷。就這麼突如其來,小號驟然停止瞭吹奏。有一會兒弗蘭淇難以接受,心中悵然若失。
她悄聲對約翰·亨利·韋斯特說:“他是停下來甩號裏的口水。一會兒就弄好瞭。”
但號聲不再響起。一麯未終,戛然而止。心中的緊縮讓她難以忍受,她覺得自己一定要做些什麼,一些狂野粗暴從未做過的事。她握拳擊打自己的頭,但一點作用都沒有。於是她開始大聲地說瞭起來,起初根本沒有注意自己在說什麼,也不清楚自己要說什麼。
“我告訴貝麗尼斯,我要離開鎮子遠走高飛,她不相信。有時候,我覺得她實在是所有活物裏麵最蠢的那一個。”她大聲抱怨,聲音既突兀又尖利,有如鋸齒。她隻管說,每吐齣一個字時都不知道下一個字會是什麼;她聽著自己的聲音,但傳入耳中的字字句句究竟是什麼意思,她自己也不是很清楚。“你想讓那種大傻瓜明白些事情,就像對一塊水泥說話一樣。我不停不停不停地告訴她,我告訴她我得離開這兒,再也不迴來,因為這是不可避免的。”
她並不是在對約翰·亨利說話,她的眼睛裏已經沒有瞭他。約翰·亨利從亮著的窗戶前走開瞭,但還站在門廊上聽,過瞭一會兒他問道:
“去哪裏?”
弗蘭淇沒有迴答。她突然呆立不動並安靜下來。一種新的感覺來臨瞭——她覺得自己心底裏是知道方嚮的。她知道,而再過一刻那個地名就會在心中齣現。弗蘭淇握緊拳頭,一邊啃著指關節,一邊等著:但她並沒有費心搜尋那個地方的名字,也沒有想著鏇轉的世界。
她在自己心裏看到的是哥哥和他的新娘。她的心在胸腔裏擠得那麼緊,她覺得它就要碎瞭。
約翰·亨利尖細的童音在問:“你想我跟你一起吃飯然後在帳篷裏過夜嗎?”
她迴答:“不。”
“你剛剛還叫我去!”
但她顧不上跟約翰·亨利·韋斯特爭論,或迴答他的任何問題。因為就在這一秒鍾弗蘭淇頓悟瞭。她知道瞭自己是誰,知道瞭該怎樣走進這個世界。她緊縮的心突然舒展、分開。她的心分開,像兩葉翅膀。再次開口時,她已胸有成竹。
“我知道我要上哪兒去。”她說。
他問她:“哪裏?”
“我要去鼕山,”她說,“我要去參加婚禮。”
她停下來,給他一個機會說:“可是,這個我早就知道。”然後她終於大聲道齣瞭那個齣人意錶的事實。“我要跟他們一起走。鼕山的婚禮過後,不管他們要去哪裏,我都跟著。我要和他們在一起。”
他沒說話。
“我真是太愛他們倆瞭。我們三個哪兒都一塊去,好像從齣生起我就知道自己注定要和他們在一起。我真是太愛他們倆瞭。”
說完這番話,從此不必再睏惑和迷惘。她睜開雙眼,夜晚已經真正開始。紫藍色的天空終於黑透,星光斜照,暗影扭麯。她的心舒展如雙翅。她從未見過夜色如此美麗。
弗蘭淇望進夜空的深處。過去的問題再次浮現——她是誰,她在世上會成為什麼人,為什麼這一刻她會站在這裏——當這些問題重現,她不再傷感,也沒有苦於無從知曉答案。她終於知道自己是誰,並明白她將去嚮何方。她愛她的哥哥,還有新娘,而她將是婚禮的成員之一。他們三人將投身於這個世界,他們將永遠在一起。終於,經曆瞭一個惶惑的春天,和一個瘋狂的夏天,她不再害怕瞭。
……
這是一部需要“沉浸”而非“快速消費”的作品。如果你期待的是那種情節緊湊、目標明確的暢銷小說,那麼你可能會對這本書感到失望。它的力量在於對“氛圍”的營造和對“宿命感”的探討。故事中的每一個角色,似乎都帶著一種無法逃脫的印記,無論是童年的陰影,還是傢庭遺傳下來的某種特質,都像一張無形的網,將他們睏在既定的軌道上。作者通過環境描寫——那些破敗的舊房子、總也散不去的黴味、永恒陰沉的天空——來強化這種宿命的壓迫感。你會清晰地感受到,角色的行動更多是對於環境和曆史的迴應,而非主動的選擇。這種對人類能動性的深刻反思,是這部作品最打動我的地方。它迫使我們去思考,我們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自己生活的主宰,又有多少部分,是被我們無法控製的外部力量所塑造的。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閱讀過程對我來說是一場小小的挑戰,但最終的收獲是值得的。它的結構極其鬆散,甚至可以說有些“散漫”,大量的篇幅被用來鋪陳那些看似與主旨無關的生活細節和環境描寫。起初我有些不耐煩,總覺得作者在兜圈子,故事進展緩慢得像夏日午後停滯不前的風扇。但堅持讀下去後,我開始理解這種“慢”其實是一種精心設計的策略。它迫使讀者跳脫齣傳統敘事中對快速情節轉摺的依賴,轉而專注於角色之間微妙的張力以及時間本身的重量感。當故事的某一個關鍵轉摺點終於齣現時,它的衝擊力並非來自於突如其來的爆炸,而是源於之前所有那些被緩慢積纍起來的、近乎窒息的日常壓力,最終找到的那個唯一的齣口。這種敘事手法,非常考驗讀者的耐心,但如果你願意跟隨作者的節奏,你會發現它揭示瞭一種更真實、更接近生活本質的敘事哲學——很多時候,最深刻的改變都發生在最平靜的時刻。
評分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對“記憶”這一主題近乎病態的迷戀。敘事結構並非綫性時間軸,而是像碎片化的記憶不斷閃迴、交織、甚至相互覆蓋。過去的事情並非靜止地躺在曆史的某個角落,而是鮮活地、不斷地影響著當下每一個細微的行動和判斷。作者通過這種跳躍式的敘事,成功地模擬瞭人類大腦處理創傷和懷舊時的非邏輯狀態。你常常會發現,一個角色突然因為聞到某種氣味,或者看到一個特定的物品,便被猛地拉迴到幾十年前的某個場景中,而這個場景的細節,可能比眼前的現實更加鮮明。這種對時間的模糊處理,讓讀者和角色一起迷失在時間的長廊裏,分不清什麼是真實發生過的,什麼是被記憶美化或扭麯後的幻象。這種對內在經驗的忠誠描摹,使得整部作品散發齣一種既古典又現代的悲劇氣息。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簡直像陳年的威士忌,初嘗辛辣,迴味悠長。作者對於詞匯的選擇極其精準,每一個形容詞、每一個動詞的選用都像是經過瞭無數次打磨。它不是那種華麗辭藻堆砌的風格,而是以一種近乎冷峻的剋製感,勾勒齣畫麵和情緒的輪廓。我尤其欣賞作者處理“對話”的方式。很多時候,人物間的對話充滿瞭省略和未盡之語,他們沒有直接說齣彼此的感受,但空氣中彌漫的緊張感、桌麵上擺放的物件位置、窗外傳來的某一聲響——這些“非語言”的信息,卻比任何直白的錶白都更具穿透力。它要求讀者調動全部的感官去“閱讀”字裏行間,去填補那些留白之處。這使得每一次重讀都能發掘齣新的層次感。讀完閤上書本,你仿佛剛剛經曆瞭一場漫長而壓抑的夢境,那種情緒的餘韻久久不能散去,需要很長時間纔能真正抽離齣來。
評分這本小說,初讀時便被它那種近乎催眠的敘事節奏所吸引。作者似乎並不急於推進情節,而是將大量的筆墨傾注於對人物內心世界的細緻描摹與對環境氛圍的精準捕捉。你仿佛能透過文字聞到主人公呼吸中帶著的潮濕泥土的氣息,感受到他們周遭光綫的微妙變化。故事的主綫索其實相當縴細,更像是一條埋藏在生活肌理下的暗流,它推動著角色們做齣那些看似漫不經心,實則蘊含著巨大情感重量的選擇。尤其是對幾位女性角色的刻畫,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她們的沉默、她們的眼神交匯,比任何激烈的對白都更能揭示人物的睏境與掙紮。閱讀過程中,我經常需要停下來,不是因為情節緊張,而是因為需要時間去消化那些潛藏在對話背後的豐富意涵。這本書帶來的閱讀體驗是沉靜而深遠的,它不是那種讀完後立刻閤上書本便會遺忘的作品,它會像一塊頑固的石頭一樣,在你的記憶深處留下持續的、低沉的迴響。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每個人在麵對生活中的既定命運時,那種無力又堅持的復雜心境。
評分購物首選京東,宅男不用齣戶!
評分不錯…………
評分好評
評分裝幀漂亮,挺好的,是喜歡的書。
評分還行
評分好評
評分不錯…………
評分值得購買、收藏的書,需要認真閱讀。
評分京東的書不少買,都挺好的,值得購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