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补脾胃养生法(第5版)/名医世纪传媒

中医补脾胃养生法(第5版)/名医世纪传媒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汴梁 编
图书标签:
  • 中医
  • 脾胃
  • 养生
  • 健康
  • 医学
  • 食疗
  • 传统医学
  • 名医世纪传媒
  • 第5版
  • 保健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4988004
版次:5
商品编码:12190491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6
字数:275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在前4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概述了中医有关脾胃与脾胃虚的基本知识,详述了补脾胃养生的各种中药、食品及配方.其中单味中药和食品70余种,包括其性味、归经、成分、药理作用(功效)和应用等;各种补脾胃靓汤、药膳、膏方、药酒及中药配方500余首,按中医治法分类,介绍其组成、制作、功效和用法等。同时介绍了针刺、耳针、埋线、拔罐、艾灸、指压、按摩、敷脐、气功等中医补脾胃法。本书内容通俗易懂,方法简明实用,养生保健与治病效果确切,适用于广大群众,特别是脾胃虚弱的中老年朋友和亚健康者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马汴梁,男,1957年生,河南省焦作市中医院副主任医师,2003年被评为焦作市十佳中青年名中医师。长期从事中医脾胃病的临床与研究,其课题“胃宝煎剂治疗胃黏膜癌前病变临床研究”“中医古病名研究”等分获市科技成果二、三等奖。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编出版医学著作40余部,代表作有:《食管胃肠病中西医结合诊治》《中西医结合胃肠病学》《中西医结合肝胆病学》《功能性胃肠病诊治与调理》《胃炎诊治与调理》《中医滋补养生丛书》《敷脐妙法治百病》《保健药酒配方1000首》等。其业绩已入选《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等辞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脾胃与脾胃虚的基本知识(1)
一、中医脾胃的概念(1)
二、脾胃的生理病理现象(2)
三、脾胃关系与常见脾胃病原因(4)
四、脾胃虚证的特点与治疗养护(8)
五、中医对常见脾胃病的认识(20)
六、常见胃病的补养要点(25)
七、饮食养生相关知识(28)
八、常见胃病知多少(34)
第2章常用补脾胃中药(41)
肉豆蔻(41)
白术(41)
麦芽(42)
山药(43)
山楂(44)
大黄(45)
丁香(46)
干姜(47)
党参(48)
人参(48)
大枣(50)
豆蔻(51)
花粉(51)
石斛(53)
甘草(54)
玉竹(55)
火麻仁(56)
猪苓(57)
木耳(58)
薏苡仁(59)
草豆蔻(60)
茯苓(60)
佩兰(61)
鸡内金(62)
陈皮(62)
谷芽(63)
第3章常用补脾胃方剂(64)
六君子汤(64)
益胃汤(64)
参苓白术散(64)
小建中汤(65)
吴茱萸汤(65)
理中丸(65)
补中益气汤(65)
麦冬汤(66)
升阳益胃汤(66)
一贯煎(66)
温经化气汤(66)
第4章常用补脾胃食物(67)
白扁豆(67)
糯米(68)
小米(69)
榛子(70)
荔枝(70)
猪肚(71)
羊肚(71)
黄羊肉(72)
牛肉(72)
牛肚(73)
鸡肉(73)
鲫鱼(74)
鲢鱼(75)
饴糖(75)
豆腐(76)
羊乳(77)
兔肉(78)
野鸭肉(78)
蜂蜜(79)
蛤蜊(80)
燕窝(81)
羊肉(82)
野猪肉(83)
刺梨(84)
樱桃(84)
猕猴桃(85)
无花果(86)
苹果(86)
鲤鱼(87)
黑鱼(88)
白鱼(88)
菱(89)
猴头菇(89)
平菇(90)
番茄(90)
白萝卜(91)
莼菜(91)
豇豆子(92)
荞麦(92)
甘薯(93)
绿豆(94)
赤豆(94)
高粱(95)
锅焦(95)
第5章温补脾阳(97)
一、温补脾阳靓汤(97)
酸辣豆花汤(97)
月母鸡汤(98)
荜茇头蹄汤(98)
鳝鱼辣汤(99)
黄鳝温脾汤(99)
荔枝鸡肠汤(99)
滑鱼汤(100)
益胃姜桂汤(100)
团鱼汤(100)
附片白术狗肉汤(101)
马思答吉汤(102)
羊肉萝卜汤(102)
附片羊肉汤(102)
二、温补脾阳药膳(103)
肉桂咖喱饭(103)
附片烧狗肉(104)
莲米汆鹌鹑(104)
陈皮鸽松(105)
豆蔻卤牛肉(105)
陈皮兔(106)
精煨羊肉(107)
砂仁箸头春(107)
肉桂甘草牛肉(108)
三、温补脾阳粥(108)
行气健胃粥(108)
良附粥(109)
干荔枝粥(109)
羊肉秫米粥(109)
狗肉豆豉粥(109)
高良姜陈皮粥(110)
附子干姜粥(110)
砂仁粥(110)
四、温补脾阳方(111)
理中汤(111)
附桂四君汤(111)
加味丁香柿蒂汤(111)
内应散(112)
安胃散(112)
圣惠黄芪丸(112)
曲术丸(112)
丁香丸(113)
参香茯苓汤(113)
藿香丸(113)
第6章滋补脾阴(114)
一、滋补脾阴靓汤(114)
核桃莲子百合汤(114)
冬菇豆腐汤(115)
龟肉滋阴汤(115)
蘑菇瘦肉汤(116)
黄豆芽豆腐汤(116)
清补凉汤(116)
肉丁黄豆汤(117)
草鱼豆腐汤(117)
鲫鱼笋汤(118)
山药豆腐汤(118)
二、滋补脾阴药膳(118)
玉竹油豆腐包肉(118)
饴糖鸡(119)
拔丝山药(119)
鸽脯海参(120)
银杏全鸭(121)
龙眼肉蒸甲鱼(121)
潇湘五圆龟(122)
白莲酿藕(123)
口蘑鸭子(123)
三、滋补脾阴粥(124)
南瓜粥(124)
山药鸡蛋黄粥(124)
白果莲肉粥(124)
山楂黄精粥(125)
菠萝粥(125)
山药南瓜粥(125)
荠菜粥(126)
四、滋补脾阴方(126)
养阴合剂(126)
资生汤(126)
滋胃饮(126)
养阴建中汤(127)
益脾饮子(127)
荣胃散(127)
第7章补脾益气(128)
一、补脾益气靓汤(128)
兔肉补虚汤(128)
参芪鹌鹑汤(129)
益气鲫鱼汤(129)
奶油鳜鱼汤(130)
蛋白香菇汤(130)
芋艿肉汤(131)
乌鸡山药汤(131)
参芪鲦鱼汤(131)
党芪鳙鱼汤(132)
二、补脾益气药膳(132)
参芪鸭条(132)
软炸山药兔(133)
八宝鸽子(134)
莲米茯苓糕(134)
人参山药糕(135)
松鼠鳜鱼(135)
参芪焖鸭(136)
人参蒸鲫鱼(137)
八宝红鱼(137)
参苓造化糕(138)
八宝猪肚(138)
人参爆山鸡片(139)
山药黄芪蒸鸡(140)
三、补脾益气粥(140)
山药粥(140)
黑米党参粥(141)
补虚正气粥(141)
参皮猪肚子粥(141)
参苓粥(142)
参芪白术粥(142)
黄芪党参粥(143)
八宝粥(143)
参芪白莲粥(143)
山药鸡子黄粥(144)
山药大枣粥(144)
加味参苓粥(144)
加味黄芪粥(145)
玉屏风粥(145)
黄芪南瓜粥(145)
陈皮白术粥(146)
四、补脾益气方(146)
香砂六君子汤(146)
归脾汤(146)
强化补中益气汤(146)
补原复胃汤(147)
养胃汤(147)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147)
健脾化湿饮(147)
调气益胃汤(148)
和胃益脾汤(148)
第8章健脾化湿(149)
一、健脾化湿靓汤(150)
猪苓鲫鱼汤(150)
火腿冬瓜汤(150)
竹笋西瓜鲤鱼汤(150)
豆芽豆腐汤(151)
西瓜鸡汤(151)
绿豆冬瓜汤(152)
白术陈皮鳇鱼汤(152)
薏米鸡汤(153)
茯苓牛肉汤(153)
三冬汤(154)
海米冬瓜汤(154)
鲫鱼豆腐汤(155)
玉米汁鲫鱼汤(155)
乌鱼冬瓜汤(156)
二、健脾化湿药膳(156)
汆草菇冬瓜(156)
八宝糯米鸡(157)
六味牛肉脯(157)
荷叶乳鸽片(158)
荷叶蒸鸡(159)
枣圆蒸鸭(159)
大蒜炖生鱼(160)
荔荷蒸鸭(160)
解暑酱包兔(161)
参芪烧鲤鱼(161)
苍术茯苓饼(162)
三、健脾化湿粥(162)
五皮粥(162)
鲤鱼汁粥(163)
鲢鱼小米粥(163)
白术南瓜粥(163)
白茯苓粥(164)
山药白茯苓粥(164)
四仁扁赤豆粥(164)
瓜皮赤豆粥(165)
易黄粥(165)
防己二术粥(165)
薏苡仁萆薢粥(166)
防己黄芪粥(166)
白果冬瓜粥(166)
山药莲肉粥(167)
黑豆赤豆粥(167)
四、健脾化湿方(167)
补脾益心汤(167)
温脾渗湿汤(167)
资生丸(168)
健脾利水汤(168)
通草车前汤(168)
茯苓泽泻汤(169)
二术化湿汤(169)
黄芪散(169)
健脾化湿通用方(169)
扶脾胜湿汤(170)
芳香化浊汤(170)
六味止泻散(170)
第9章健脾和胃(171)
一、健脾和胃靓汤(171)
百合莲花汤(171)
猴头芙蓉汤(172)
蛋蓉菜花汤(172)
金丝银鱼汤(173)
奶油鳜鱼汤(173)
丝瓜虾米蛋汤(174)
青红萝卜排骨汤(174)
山药羊肉汤(174)
鸡丝豌豆汤(175)
皮光肉滑汤(175)
鲜蘑豆腐汤(176)
二、健脾和胃药膳(176)
鸡头粉馄饨(176)
炒蚕蛹(177)
豆蔻馒头(177)
五香藕肉片(177)
山楂肉干(178)
豆蔻砂仁肚条(178)
山楂蛋白糕(179)
山药糕(179)
一品山药(180)
山药茯苓包子(181)
昆布丝煨鹌鹑(181)
菊花芙蓉鹑片(182)
百果玫瑰球(182)
砂仁肚片(183)
芋头粉茯苓包子(183)
茯苓香菇饭(184)
豆蔻卤牛肉(184)
参杞烧肚片(185)
三、健脾和胃粥(186)
八宝莲子粥(186)
白术猪肚粥(186)
三米龙眼肉粥(187)
扁豆山药粥(187)
香菇粥(187)
秫米粥(187)
胡萝卜粥(188)
干橘皮鸡内金粥(188)
麦芽山楂粥(188)
轻身粥(189)
茴香粥(189)
四、健脾和胃方(189)
白茯苓散(189)
白术藿香汤(190)
白豆蔻汤(190)
白术汤(190)
参苓白术散(191)
和胃汤(191)
陈皮苓夏汤(191)
补脾和胃饮(191)
圣惠白术散(192)
第10章滋阴益胃(193)
一、滋阴益胃靓汤(193)
橘味醒酒汤(193)
鱼丸橘瓣汤(194)
绿豆南瓜汤(194)
鱼丸酸汤(195)
苦瓜兔肉汤(195)
汆蜇头汤(196)
草菇汤(196)
酸辣肚丝汤(197)
黄瓜三丝汤(197)
二、滋阴益胃药膳(198)
冰糖炖香蕉(198)
银耳鸭舌(198)
银耳蛋糊(199)
柠檬汁蒸鸭脯(199)
清蒸茶鲫鱼(200)
山药金糕(200)
三、滋阴益胃粥(201)
西洋参粥(201)
薏苡仁麦冬粥(201)
甜浆粥(201)
蔗浆粥(202)
冬瓜薏苡仁绿豆粥(202)
鲜芦根薏苡仁粥(202)
生芦根粥(203)
茯苓山药粥(203)
红米芦根粥(203)
糯稻根粥(203)
二根薏苡仁粥(204)
四、滋阴益胃方(204)
麦冬汤(204)
地黄饮子(204)
参斛饮(205)
人参二麦止呃煎(205)
益胃汤(205)
洋参益胃汤(205)
益胃和肝汤(206)
玉女煎(206)
清心养胃汤(206)
乌玄芍甘汤(207)
第11章健脾补血(208)
一、健脾补血靓汤(209)
小罐牛肉清汤(209)
鲢鱼丝瓜汤(209)
枣肚兔肉汤(210)
黄芪猴头汤(210)
牛肉汤(211)
三鲜鱼肚汤(211)
仙莲鸡肉汤(212)
排骨藕汤(213)
鲫鱼豆腐汤(213)
肉片丝瓜汤(214)
玫瑰橘丸汤(214)
二、健脾补血药膳(215)
枣菇蒸鸡(215)
枣糖糕(215)
花生衣大枣汁(216)
八宝锅蒸(216)
软炸白花鸽(217)
山药冬笋炒鹌鹑片(217)
大枣花生龙眼肉泥(218)
枣圆蒸鸭(218)
红枣煨肘(219)
乌贼骨炖鸡(219)
三、健脾补血粥(220)
黄芪川芎粥(220)
大枣粥(220)
白术黄芪粥(220)
荔枝粥(221)
荠菜粥(221)
山药莲菜粥(221)
人参大枣粥(221)
当归补血粥(222)
参芪白莲粥(222)
乌雄鸡粥(222)
四、健脾补血方(223)
加味十全育真汤(223)
益脾畅血汤(223)
加味益气养血救脱汤(223)
益血汤(224)
第12章补脾升阳(225)
一、补脾升阳靓汤(225)
黄芪猪肚汤(225)
黄芪鲫鱼汤(226)
芪枣甲鱼汤(226)
二、补脾升阳药膳(227)
五香仔鸽(227)
黄芪蒸鸡(228)
黄芪软炸里脊(228)
荷叶粉蒸鸡(229)
龟肉炖枳壳(229)
三、补脾升阳粥(230)
党参小米粥(230)
人参升麻粥(230)
补中升阳粥(230)
补中益气粥(231)
四、补脾升阳方(231)
升阳益胃汤(231)
补中益气汤(231)
升胃汤(231)
益气举陷汤(232)
升胃扶中饮(232)
升举脾气饮(232)
第13章补脾养胃止痛(233)
一、补脾养胃止痛靓汤(233)
元气益胃汤(233)
胡辣汤(234)
荔枝瘦肉汤(234)
羊肉暖胃汤(234)
羊肉汤(235)
二、补脾养胃止痛药膳(236)
豆蔻馒头(236)
温中健胃饼(236)
暖胃鸡(236)
五香槟榔(237)
胡椒砂仁炖猪肚(237)
荜茇头蹄(238)
三、补脾养胃止痛粥(238)
干姜花椒粥(238)
加味附子粥(238)
甘松粥(239)
山药薏苡仁粥(239)
荜茇粥(239)
加味豆蔻粥(240)
茴香粥(240)
枳壳白及粥(240)
包心菜粥(241)
豆蔻粥(241)
椒面粥(241)
高良姜荜茇粥(242)
胡椒粥(242)
干姜粥(242)
桂浆粥(242)
四、补脾养胃止痛方(243)
三合汤(243)
九香虫汤(243)
一贯煎(243)
溃疡散(244)
胃寒散(244)
养胃理气汤(244)
第14章健脾养胃止呕(245)
一、健脾养胃止呕靓汤(245)
西湖莼菜汤(245)
砂仁鲫鱼汤(246)
白术半夏鲫鱼汤(246)
生津和胃汤(246)
椒盐鲫鱼汤(247)
二、健脾养胃止呕药膳(247)
丁香风干鸡(247)
香姜牛奶(248)
丁香鸭(248)
枣蔻煨肘(249)
丁香炸野鸭(249)
姜橘土豆汁(250)
薏苡仁全鸭(250)
三、健脾养胃止呕粥(251)
陈皮瘦肉粥(251)
白术鲫鱼粥(251)
刀豆子粥(252)
吴茱萸粥(252)
肉桂柿蒂粥(252)
半夏薏苡仁粥(252)
胡椒半夏粥(253)
四、健脾养胃止呕方(253)
沉香汤(253)
旋覆赭苓汤(253)
圣惠呃逆散(254)
麦冬散(254)
......
第19章补脾和胃药酒(301)
扶衰仙凤酒(301)
松子酒(301)
苓术酒(302)
薏苡仁酒(302)
术苓忍冬酒(303)
参术酒(303)
白术酒(303)
茯苓酒(304)
薏米酒(304)
荔枝酒(305)
佛手酒(305)
甘露金不换酒(306)
加味八珍酒(306)
姜附酒(307)
温脾酒(307)
砂仁酒(308)
五味九香酒(308)
党参酒(309)
参薯七味酒(309)
白药酒(310)
三圣酒(310)
参芪补中酒(311)
薯蓣酒(311)
参附姜术酒(312)
第20章针刺与耳针补脾胃法(313)
一、针刺补脾胃法(313)
二、耳针补脾胃法(314)
第21章气功补脾胃养生法(317)
一、内养功(317)
二、松静功(318)
三、铜钟功(319)
四、健胃功(320)
第22章中医其他补脾胃法(324)
一、埋线补脾胃法(324)
二、拔罐补脾胃法(325)
三、艾灸补脾胃法(326)
四、指压补脾胃法(328)
五、按摩补脾胃法(330)
六、敷脐补脾胃法(333)
七、名老中医调养消化性溃疡的经验方(335)

前言/序言

第5版前言
《灵枢 决气篇》提出:“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认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能滋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润养肌肤,荣泽颜面。所以金代脾胃内伤学说创始人———李东垣在其?脾胃论?中说:“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百病皆由脾胃而生也”。故强调“欲实元气,当调脾胃”。
临床上很多疾病,诸如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胃肠病,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糖尿病,高脂血症,缺铁性贫血,巨细胞性贫血,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慢性肺炎,肺气肿,厌食症,口腔溃疡,女子月经病、带下病,男子遗精、阳痿,小儿遗尿、疳积等,均可运用补气健脾、温补脾阳、滋阴补脾、补脾益胃等方法调养、治疗,并取得很好的效果。
关于“补”的概念,笔者以为:“补”为中华民族一个特有的思维定式。在传统医学及朴素哲学的思维方式影响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自身的一些异常表现有了诸如“脾虚”“肾虚”等“虚证”的认识。也正是因为这些“虚证”的存在,才导致人类疾病的产生或衰老。同时也认识到针对这些“虚证”存在而设定的补身祛病、延年抗衰的“补”法。所谓“补品”,也即指在此认识基础上而产生的能够增强人类体质,补充营养能量,改善“虚弱”状态的食物和中草药。
关于“补”的方法,应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辨证施补为原则,通过每味补品的寒、热、温、凉四性及酸、苦、甘、辛、咸五味的调节,发挥补养人体阴阳气血、五脏六腑的作用。中医补法,非同于西医营养疗法,取于自然,法于平衡,内容丰富,多姿多彩。
关于“补品”的作用,现代研究证实:补益中药,大多能够延长细胞寿命和生物生存时间,从而具有延缓衰老的作用;能够增强内分泌和呼吸、消化、造血功能,改善机体代谢和内环境,补充微量元素,从而使人体精力充沛,功能健全,活力增加;能够提高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从而有利于防病治病,监控癌细胞的变异,预防癌症及传染病的发生。补益食品,大多能够提供人体必需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无机盐、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从而具有较好的增强体质、恢复平衡、补养脏器、维持健康的作用。
《中医补脾胃养生法》自2001年初版以来,已经过3次修订再版,发行近25000册,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和认可,也有读者提出了一些很好的修订建议。为与时俱进,在出版社的支持下,我们再次对本书进行了修订,适时增补了中医对常见脾胃病的认识等新内容,同时删除了部分制作繁杂或功效雷同的食补方,以期对广大读者补脾胃养生有所裨益。书中如有不当之处,欢迎读者指正。
马汴梁
2017年5月于梦痴斋


健脾养胃,身心和谐:探索中医脾胃养生智慧 《中医补脾胃养生法(第5版)/名医世纪传媒》并非一本简单的食疗或药方大全,它是一部深入探索中医理论核心——脾胃——如何维系人体健康与活力的百科全书。本书旨在揭示脾胃在中医脏腑学说中的至关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系统性的养生方法,达到健脾益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乃至提升整体生命质量的目标。它将带领读者走进中医的智慧殿堂,理解脾胃功能的运作机制,并学会如何运用中医的精髓来调养身心,实现由内而外的健康与和谐。 一、 脾胃:生命之本,气血之源 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负责将食物精微物质消化吸收,转化为身体所需的精气和津液;胃主受纳,负责接受和初步腐熟食物。脾胃功能正常,则气血充盈,身体强健,精力充沛;反之,则脾胃虚弱,运化失常,可能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腹泻、倦怠乏力,乃至引发一系列复杂疾病。 本书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释脾胃与生命健康的紧密联系: 脾胃的生理功能与解剖基础: 深入浅出地介绍中医的脾胃概念,并非仅仅指解剖学上的脾脏和胃,而是涵盖了一个更广泛的功能系统。我们将探讨脾胃在消化、吸收、运输、排泄等方面的具体作用,以及它们如何与其他脏腑协同工作,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 脾胃与气血的关系: 详细阐述脾胃如何生成和输布气血。通过对“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深刻解读,让读者理解为何脾胃的健康直接关系到人体的精气神状态,为何脾胃虚弱会导致贫血、体虚等问题。 脾胃与津液、精的生成: 探讨脾胃在津液(体内的正常水分)和精(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生成与代谢中的关键作用。理解脾胃失调如何影响身体的水液代谢,导致水肿、痰湿等,以及如何影响身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 脾胃的病理变化与常见症状: 列举并分析各种由脾胃功能失调引起的常见病症,如食欲不振、嗳气吞酸、胃脘疼痛、腹胀便溏、恶心呕吐、面色萎黄、四肢倦怠等。本书将通过生动的案例和详实的理论,帮助读者识别自身脾胃的亚健康信号。 二、 健脾养胃:中医智慧的实践指南 本书的核心在于提供一套系统、科学、易于实践的健脾养胃方法。这些方法根植于中医经典理论,并结合现代养生观念,旨在从根本上改善脾胃功能,促进身体健康。 饮食调养: 食物的选择与禁忌: 详细介绍各类食物的性味归经,重点讲解哪些食物有助于健脾益胃,哪些食物容易损伤脾胃。我们将区分寒、热、温、凉四性食物,以及甘、酸、苦、辛、咸五味对脾胃的影响,指导读者做出最适合自己体质的饮食选择。例如,温性、甘味的食物(如小米、山药、红枣、鸡肉)多有助于健脾,而生冷、辛辣、油腻的食物则容易损伤脾胃。 烹饪方式的讲究: 强调蒸、煮、炖等温和的烹饪方式,避免煎炸、烧烤等容易产生焦化、加重脾胃负担的烹饪方法。 进食的规律与方法: 提倡定时定量、细嚼慢咽、饭后适度活动等良好饮食习惯,以及如何根据不同季节、不同体质调整饮食。 药食同源的智慧: 介绍一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如莲子、芡实、薏苡仁、白扁豆等,以及如何将它们巧妙地融入日常饮食中,达到食疗养生的效果。 生活起居的调整: 作息规律的重要性: 强调规律的睡眠,避免熬夜,因为熬夜会扰乱脾胃的正常工作。 情绪与脾胃的关系: 深入探讨不良情绪(如思虑过度、忧愁、愤怒)对脾胃功能的影响,并提供调适情绪的方法,例如通过静坐、冥想、听音乐等方式来缓解压力,保持心情舒畅。 适度的运动: 推荐适合健脾养胃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这些运动有助于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脾胃功能。 注意保暖: 强调保护腹部,避免受寒,因为寒邪容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泻、腹痛等症。 穴位按摩与艾灸: 经典穴位介绍: 详细介绍足三里、中脘、神阙、天枢等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的关键穴位,并讲解其准确取穴方法。 按摩手法指导: 提供具体可行的按摩手法,如揉、按、摩等,指导读者如何在家中自行进行穴位按摩,以达到健脾益气的效果。 艾灸疗法的应用: 介绍艾灸在温通经络、健脾益气方面的优势,指导读者如何安全有效地进行艾灸,特别是对于脾胃虚寒的体质。 中药调理(非直接提供药方,而是普及中药知识): 常见健脾中药介绍: 普及党参、黄芪、白术、茯苓、陈皮、甘草等常用健脾益气、理气健胃的中药材,介绍它们的功效、性味以及适宜人群。 中药方剂的原理: 讲解一些经典健脾方剂(如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等)的组方思路和配伍原理,让读者对中药调理有更深的理解,但不鼓励自行用药,强调咨询专业医师的重要性。 辨证施治的理念: 强调中医治病的个体化原则,即根据不同的体质和病症,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读者可以通过本书了解不同类型脾胃虚弱的特点,从而更好地与医生沟通,获得更精准的治疗。 三、 脾胃健康与整体身心和谐 本书不仅仅关注脾胃的生理功能,更深入探讨脾胃健康与人体的整体健康、情绪状态、乃至精神面貌之间的密切联系。 脾胃虚弱与免疫力的下降: 阐释为何脾胃功能减弱会导致免疫力低下,容易发生感冒、感染等疾病。 脾胃与情绪的相互影响: 详细分析“思伤脾”的道理,以及如何通过调理脾胃来改善情绪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脾胃与皮肤状态: 讲解脾胃功能如何影响皮肤的色泽、弹性,以及湿疹、痤疮等皮肤问题的发生。 脾胃与精力充沛: 论述为何健脾养胃能显著提升身体的能量水平,改善亚健康状态,使人精力充沛,思维敏捷。 长寿与脾胃: 追溯历代名医对脾胃养生的重视,以及许多长寿老人普遍具备的良好脾胃功能,强调脾胃健康是延年益寿的基石。 四、 如何阅读和应用本书 《中医补脾胃养生法(第5版)/名医世纪传媒》并非一本被动阅读的书籍,而是一本需要积极实践的养生宝典。 自我认知与体质辨识: 鼓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初步的体质和脾胃状况评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循序渐进的实践: 建议读者从最容易实现的方面入手,例如调整饮食习惯、保证规律作息,再逐步尝试穴位按摩、中药代茶饮等。 坚持与耐心: 强调养生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保持耐心和毅力,才能看到显著的效果。 咨询专业人士: 尽管本书提供了丰富的养生知识,但对于身体出现的严重不适,仍需及时就医,并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调理。本书旨在成为读者自我保健的得力助手,而非取代专业医疗。 通过《中医补脾胃养生法(第5版)/名医世纪传媒》,读者将获得一套全面、深入、实用的中医脾胃养生方案。这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吃”得好,更是关于如何“活”得健康,如何通过调养脾胃,构建一个强大而有活力的生命系统,从而达到身心和谐、健康长寿的理想境界。它将帮助你重新认识脾胃的重要性,掌握开启健康之门的钥匙,拥抱更积极、更有活力的生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超我最初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本讲解中医理论的书籍,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智者,引领我走进了一个全新的健康养生领域。书中对中医“脾胃”概念的深入剖析,让我对自身的身体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一直以来都认为,身体的健康是革命的本钱,而脾胃的强健则是身体健康的基础。这本书让我找到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行路径。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了解书中关于“穴位按摩”和“经络调理”的部分,我一直对这些中医特有的疗法非常感兴趣,如果能通过简单易学的方法来改善脾胃功能,那无疑是一大福音。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对自身健康的责任感。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东方韵味,古朴的字体搭配柔和的色彩,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中医的深厚底蕴。拿到手中的质感也相当不错,纸张的厚实度和印刷的清晰度都令人满意。翻开目录,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仅仅是标题的呈现,就足以激起我探索中医“脾胃养生”奥秘的强烈兴趣。我一直以来都对身体的内在调理非常重视,而脾胃在中医理论中又占有如此核心的地位,所以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我期待着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脾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日常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的调整来达到养护脾胃的目的。特别是“第5版”的标识,让我觉得这本书一定是经过了时间的沉淀和不断的完善,内容上应该更加成熟和贴近现代人的需求,相信会有很多实用的指导方法,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实践中医的养生智慧。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是它唤醒了我对自身健康状态的重新审视。我常常因为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而感到疲惫乏力,消化系统也时常有些小毛病,总以为是小事,但翻阅此书的章节简介,让我意识到这些问题可能都与脾胃功能失调息息相关。它似乎在用一种非常温和而有力量的方式提醒我,身体的亚健康状态并非偶然,而是内在失衡的表现。我尤其好奇书中关于“食疗”的部分,我一直认为食物是最好的药物,如果能掌握一些针对脾胃的食疗方,既能满足口腹之欲,又能达到养生的目的,那简直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详细的食谱,并且解释清楚每种食物对脾胃的具体益处,让我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和搭配,让我的餐桌也成为养生的一部分。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它并没有采用枯燥的说教式语言,而是以一种非常亲切、易懂的方式阐述中医理论。许多深奥的概念都被解释得通俗易懂,甚至还穿插了一些古代医家的故事和案例,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趣味性。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情志养生”的篇章,过去我一直觉得情绪和身体健康的关系比较模糊,但书中的解释让我茅塞顿开,原来负面情绪对脾胃的伤害如此之大。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否因为长期的焦虑和压力,无形中损伤了自己的脾胃。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更多关于如何调节情绪,如何通过积极的心态来养护脾胃的具体方法,让我能够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吃什么”或者“怎么做”的书,它更像是一本关于“生活哲学”的指南。它所倡导的“顺时而养,因时而变”的养生理念,让我觉得非常契合自然之道。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真正将中医养生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中,而不是把它当作一种负担。这本书似乎给了我答案。它强调的是一种内在的和谐,一种与自然的连接。我期待书中能提供更多关于“起居养生”的建议,例如如何根据季节变化调整睡眠时间,如何通过适度的运动来促进脾胃功能,以及如何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我相信,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最终能够汇聚成巨大的能量,让我的身体更加健康,精神更加饱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