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科研故事(第二卷)

我的科研故事(第二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嘉,陈必武,许殊,毛飞跃 等 编
图书标签:
  • 科研
  • 学术
  • 科普
  • 回忆录
  • 个人经历
  • 科学传播
  • 成长
  • 探索
  • 创新
  • 故事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719493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2805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6
字数:543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生自主组织和开展的GeoScience Café 活动已举办了105期,吸引了上万人次的学术交流。本书是根据活动的精彩部分报告录音整理而成,全书分为三部分:“智者箴言”主要是一些学术大牛的报告记录;“精英分享”是各专业研究生与博士的科研学习已经工作心的交流体会;附录部分包括薪火相传、中流砥柱、往昔峥嵘,主要是对GeoScience Café的历史沿革,团队成员以及历届嘉宾进行介绍。

作者简介

孙嘉,女,2014年至今就读于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直博生,研究方向为光学遥感探测. GeoScience Café团队负责人。主持过100多期报告活动,发表SCI论文两篇,曾参与《我的科研故事。第一卷》的编写。

目录

1 智者箴言:GeoScience Cafe特邀报告
1.1 移动地理空间计算——从感知走向智能(陈锐志)
1.2 从武大学生到美国教授的经历(王乐)
1.3 第四范式下的CIS——地理服务网络(桂志鹏)
1.4 城市出租车活动子区探测与分析(康朝贵)
1.5 学习科研经历分享(申力)
1.6 地理加权模型——展现空间的“别”样之美(卢宾宾)

2 精英分享:GeoScience Cafe经典报告
2.1 学术:PPT,你可以做得更好
2.2 地图之美——纸上的大千世界
2.3 西班牙人的中德求学之路
2.4 CO2探测激光雷达技术应用与发展及论文写作经验分享
2.5 多源激光点云数据的高精度融合与自适应尺度表达
2.6 基于时空相关性的群体用户访问模式挖掘与建模
2.7 面向3D GIS的高精度全球TIN表面建模及快速可视化
2.8 人文筑境——珞珈山下的古建筑
2.9 遥感数据分析迎来“深度学习”浪潮
附录1 薪火相传:GeoScience Cafe历史沿革
材料一:2016年10月20日《我的科研故事(第一卷)》新书发布会记录
材料二:2017年更新的GeoScience Cafe活动流程和注意事项
材料三:GeoScience Cafe新Logo诞生记
材料四:后记
附录2 中流砥柱:GeoScience Cafe团队成员
附录3 往昔峥嵘:GeoScience Caf6历届嘉宾

前言/序言


寰宇之径:科学探索的交响 导言:未知的召唤 自人类仰望星空的那一刻起,对未知的渴求便如同血液般流淌在我们的文明之中。科学,是解读宇宙奥秘的钥匙,是拓展人类认知边界的阶梯。本书并非记录某位研究者的个人历程,而是汇集了一系列横跨不同学科领域、极具代表性的科学探索史诗。我们旨在描绘一幅宏大且细腻的图景,展现那些在寂静的实验室、广袤的野外、以及深邃的数字空间中,人类智慧如何与自然规律进行艰难而光辉的对话。 第一部分:微观世界的迷宫——量子与粒子物理的革命 本卷的首篇,我们将潜入物质最深层的结构。二十世纪初的物理学,如同一座宏伟却摇摇欲坠的古典殿堂,直到一个颠覆性的概念——量子力学的诞生,彻底重塑了我们对实在的理解。 1. 薛定谔之猫与波函数的坍缩: 本章深入剖析了量子力学的核心哲学困境。我们考察了早期理论家们如何挣扎于“确定性”与“概率性”的鸿沟。从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到薛定谔的波函数,我们细致梳理了哥本哈根学派的建立过程,以及爱因斯坦等人对这种“鬼魅般的超距作用”的质疑。重点探讨了观测行为如何干预客体状态,以及这种非定域性对经典直觉的冲击。 2. 标准模型的构建与裂痕: 粒子物理学家如同精密的钟表匠,试图拼凑出宇宙的基本构成要素。本书详述了夸克模型的提出、强核力(QCD)的建立,以及电弱统一理论的成功预测。我们着重描绘了寻找希格斯玻色子的漫长旅程——从理论预测到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的建造与数据分析的波澜壮阔。然而,标准模型并非终点,本章的结尾部分,我们将审视那些指向新物理学的微小异常:暗物质、暗能量的存在迹象,以及中微子质量的谜团,这些都预示着更宏大理论的出现。 3. 场论的优雅与挑战: 量子场论(QFT)是描述粒子间相互作用的数学框架。本节将解析重整化技术的巧妙,它使得无限大的计算结果得以被物理意义所替代。同时,我们也正视了QFT在处理引力问题时的失败,引出了超弦理论、圈量子引力等前沿尝试,这些都是人类试图将微观量子世界与宏观引力世界统一起来的雄心壮志的体现。 第二部分:星辰的低语——宇宙学与时空几何的疆界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宇宙的尺度,时空本身成为了研究的主体。本部分将带领读者穿越数十亿年的光阴,探索宇宙的起源、演化,以及最终的命运。 4. 膨胀的宇宙与哈勃的遗产: 艾德温·哈勃的观测,从“仙女座星云”的真相到星系退行的普遍性,彻底推翻了静态宇宙的观念。我们详细回顾了“大爆炸理论”如何从一个带有贬义的称呼,一步步成为无可辩驳的宇宙学基石。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U)的发现,被誉为“来自宇宙黎明前的回声”,本章将详细解析CMB的各向异性,以及它如何为暴胀理论提供了关键证据。 5. 黑暗的主宰:暗物质的侦测与理论: 宇宙中超过四分之三的物质并不发光,这是现代天文学最大的窘境之一。本部分聚焦于“缺失的质量”问题。从星系旋转曲线的异常到引力透镜效应的精确测量,我们梳理了寻找弱相互作用重粒子(WIMPs)、轴子等候选者的全球性努力。读者将体验到那些深埋地下、用于屏蔽宇宙射线干扰的超低温探测器阵列的精妙设计。 6. 引力波的涟漪与时空的“触觉”: 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最后一个重要预言——引力波,其直接探测标志着天文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多信使”时代。我们详细描述了LIGO和Virgo探测器阵列的激光干涉系统,以及它们如何捕捉到黑洞并合、中子星碰撞所产生的时空涟漪。这种“听见”宇宙事件的方式,揭示了极端致密天体行为的细节,为检验强引力场下的物理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 第三部分:生命的蓝图与信息的洪流——生物学与计算科学的交汇 科学的探索并不仅限于物理实在,生命本身及其赖以存在的机制,构成了另一座宏伟的研究殿堂。 7. 基因组学的解码与编辑革命: 从孟德尔的豌豆到沃森和克里克的双螺旋结构,生命科学经历了从描述到分子机制理解的飞跃。本章节深入探讨了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的完成及其带来的“后HGP时代”的挑战。重点解析了CRISPR-Cas9系统的出现,这一分子手术刀如何以前所未有的精确性,为基础研究、农业以及疾病治疗带来了深刻的伦理与技术变革。 8. 蛋白质折叠的计算挑战: 蛋白质的功能由其精确的三维结构决定,而这种结构是由氨基酸序列决定的。本部分将阐述蛋白质折叠问题在计算复杂性上的难度,以及近年来借助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如AlphaFold的突破)所实现的革命性进展。我们探讨了这些计算工具如何加速药物设计和理解疾病发生机制的过程,标志着理论计算与实验生物学的深度融合。 9. 信息时代的基石:从图灵机到量子计算: 信息的本质是什么?计算的极限在哪里?本章追溯了信息论和计算理论的源头,从图灵的理论模型到冯·诺依曼架构的实现。随后,我们将目光转向下一代计算范式:量子计算。我们解析了量子比特(qubit)的叠加态和纠缠特性如何提供指数级的并行计算潜力,以及秀尔算法、格罗弗算法在密码学和优化问题中的颠覆性影响。 结语:持续的追问 本书所呈现的,是人类理性之光在不同领域投射出的斑斓光谱。每一个重大发现的背后,都交织着无数次的失败、严苛的同行评审、以及对真理近乎偏执的追求。科学不是静态的知识体系,而是永不停歇的探询过程。本书旨在激发读者对这些宏大叙事保持好奇心,因为在每一个已知的边界之外,都有更深远、更令人着迷的未知在等待着下一代探索者的到来。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不像传统的学术传记那样,只是简单的时间线罗列,而是充满了叙事张力。作者很擅长运用悬念和对比的手法,将不同阶段的挑战和收获穿插讲述,让人忍不住一页一页地往下翻。比如,在描述某项关键实验成功的前后对比时,那种从深渊到顶峰的心理落差,被作者拿捏得恰到好处,读起来酣畅淋漓。更让我欣赏的是,作者对科研伦理和学术诚信的探讨,虽然篇幅不长,但观点犀利而深刻,让人深思。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这本书像一股清流,提醒我们回归科学的本质和初衷。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如何平衡创新与稳妥”的思考,这似乎是每个科研工作者都会面临的灵魂拷问。作者的解答并非标准答案,而是基于自己血泪教训总结出的经验之谈,充满了真诚和坦率。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复合型的,既有学术的深度,又有文学的温度,让人在紧张之余,还能感受到人性的光辉。

评分

这本书的文笔是那种沉静而富有哲思的类型,读起来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它没有过多花哨的辞藻,但每一个用词都像是经过了精心的雕琢,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作者当时的心境。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失败的艺术”的章节,作者没有把每一次失败都描绘成一场灾难,而是将其视为通往真理的必经之路,甚至从中提炼出宝贵的“负面经验”。这种成熟的视角,对于那些在初级阶段就容易被挫折击垮的年轻研究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鼓舞。通过作者的笔触,我仿佛看到了实验室里那些灯光,听到了仪器运作的低鸣,感受到那种在寂静中与未知世界对话的孤独与兴奋。这本书对于建立正确的科研观至关重要,它教会我们,科研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漫长的、需要耐心和毅力的马拉松。它让我反思自己过去对待困难的态度,并决心要以更加坚韧和开放的心态去面对未来的挑战。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它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讲述了一个科研人员从懵懂到成熟的蜕变过程。作者的叙述风格十分幽默风趣,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枯燥,反而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娓娓道来他的冒险经历。书中描绘的那些在实验室里通宵达旦的场景,那些面对实验失败时的沮丧与不甘,都刻画得入木三分,让我这个局外人都能深深感受到科研路上的不易与坚持。特别是作者在处理一些技术难题时的思路转换,那种在绝境中找到突破口的智慧,真的非常值得学习。他没有高高在上地宣讲理论,而是将那些晦涩的科学概念,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串联起来,让复杂的原理变得浅显易懂。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记录了一个人的科研历程,更重要的是,它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永不言弃的科研精神。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科研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更加敬佩那些默默奉献在科研一线的工作者们。这本书简直是科研新兵的“精神食粮”,能给人带来很多启发和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它不是一个宏大的叙事,而是聚焦于微观的个体经验,但恰恰是通过这些细腻的个人体验,折射出了整个科研领域的变迁与坚守。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能力令人印象深刻,无论是对早期设备简陋的无奈描述,还是对某次国际会议上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交流时的观察,都描摹得栩栩如生,仿佛亲历其中。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回顾往事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自我反思能力,他能够清晰地指出自己早期认知上的偏差,并说明是如何通过实践修正的。这种不断自我审视的过程,才是科研精神的核心所在。这本书没有给人一种“我已经成功”的炫耀感,反而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对未知世界永无止境的好奇心和敬畏感。它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科研手札”,记录了心路历程中所有的迷茫、顿悟、坚持和释然,对于任何渴望深入了解科研生活的人来说,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在于它的坦诚度,几乎可以说是“毫无保留”地展现了一个科研人的内心世界。作者在书中毫不避讳地谈论了科研圈内的一些“潜规则”和人际关系的微妙之处,这使得这本书的现实意义大大超越了一般的经验分享录。例如,关于如何与导师有效沟通、如何争取资源,这些“软技能”的描述,比任何教科书上的指导都要来得实际和有效。我注意到作者在叙述中,总是能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点——既能表达自己的困惑和挣扎,又不会显得过于抱怨或消极。他将这些挫折都内化为成长的养分。这本书的节奏感把握得非常好,时而急促紧张,描述危机时刻的抉择;时而又舒缓悠长,记录下某个灵光乍现的瞬间。总而言之,它提供了一个全景式的视角,让我们窥见了从一个想法萌芽到最终成果问世的完整生态链条,充满了烟火气和真实感,绝非空泛的说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