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抉择:中国环保体制改革与绿色发展40年/复兴之路中国改革开放40年回顾与展望丛书

绿色抉择:中国环保体制改革与绿色发展40年/复兴之路中国改革开放40年回顾与展望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晓西 著
图书标签:
  • 环保
  • 体制改革
  • 绿色发展
  • 中国
  • 改革开放
  • 环境政策
  • 可持续发展
  • 经济发展
  • 复兴之路
  • 丛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东经济出版社
ISBN:978754545825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103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该书全景式回顾了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今天的40年时间里,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环境保护体制与绿色发展理念是如何一步步发展与完善的。全书力求从客观性、学术性和生动性等角度提出见解、选择案例以完成全书。

作者简介

李晓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师大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名誉院长。曾任国务院研究室宏观经济研究司司长。现兼UNIDO-UNEP绿色产业平台中国办公室名誉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经济学部召集人,中国市场学会副会长,中国环境保护与发展国际委员会中方委员,中国政策专家库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咨询委员会委员,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名誉院长和西南财经大学发展院名誉院长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序言


绿色抉择:中国环保体制改革与绿色发展40年 本书导言:时代的选择与历史的必然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在环境治理和绿色发展领域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从最初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到如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中国走过了一条充满挑战与抉择的转型之路。本书旨在梳理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关键节点、政策演变、体制创新以及实践成效,为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推进的复杂性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 第一章:初始的阵痛——改革开放初期环境治理的困境与萌芽(1978-1990年代初) 改革开放的春风带来了经济的快速腾飞,但环境成本也随之凸显。本章聚焦于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中国在环境认知、法律构建和管理体系方面的初步探索。 1. 经济优先与环境滞后: 分析了“摸着石头过河”的经济发展战略对初期环境质量的冲击。重点探讨了工业化初期“三废”排放失控的严峻形势,以及地方政府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两难选择。 2. 环境立法的艰难起步: 详细考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的制定与实施过程,这是中国环境治理现代化的里程碑。阐述了初期法律体系的局限性,如执法主体模糊、处罚力度偏弱等问题。 3. 体制框架的初步搭建: 追溯了环境保护机构的设立及其在中央与地方层面的职权划分尝试,理解了初期“谁污染谁治理”原则在实践中落地的复杂性。 第二章:体制的重构——从末端治理到源头控制的探索(19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 随着污染矛盾的日益尖锐,中国开始认识到仅靠末端治理无法解决根本问题,体制改革成为必然选择。 1. “三同时”制度的深化与拓展: 深入分析了“三同时”(建设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环境保护设施)制度在实践中的执行效果和面临的挑战,探讨了其如何从一种行政要求逐步转化为企业内生的责任机制。 2. 排污收费制度的建立与运行: 详述了排污费制度的引入,这是中国环境经济政策工具箱中的重要一环。分析了该制度在调节污染物排放、筹集环境治理资金方面的作用,同时也剖析了其在征收标准、激励效果方面存在的不足。 3. 跨区域联防联治的初步尝试: 面对日益突出的流域性、区域性污染问题,本章探讨了如淮河流域污染治理等重大试点工程,这些实践检验了打破行政壁垒进行协同治理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第三章:战略的升级——“两型社会”与生态文明的顶层设计(2000年代中后期至2012年) 进入新世纪,中国将环境治理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标志着发展模式的根本性转向。 1. “两型社会”理念的提出与内涵: 详细解读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核心目标和技术路径。分析了该理念如何引导产业结构调整、能源效率提升和循环经济发展。 2. 发展观的深刻变革: 考察了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方针中对“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阐释,这些理论创新为后续的环保改革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3. “十一五”、“十二五”规划中的环境指标: 通过对国家五年规划中关键环境指标(如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等)的设置和完成情况分析,展现了国家通过宏观计划管理推动微观行为转变的努力。 第四章:法治的利剑——史上最严环保法的实施与执法能力的现代化(2013年至今) 十八大以来,中国环保体制改革进入了以法治为核心驱动力的“史上最严”阶段。 1. 新《环境保护法》的里程碑意义: 全面解析了2015年新《环保法》的重大突破,特别是按日计罚、查封扣押、企业法人和高管连带责任等条款,如何重塑了环境执法的威慑力。 2. “史上最严”的执法实践: 详细介绍了中央环保督察制度的建立与常态化运行机制。分析了督察组如何通过自上而下的压力传导,有效解决了一批长期悬而未决的环境顽疾,实现了从“企业不敢排”到“官员不能包庇”的转变。 3. 生态环境管理体制的统一与重塑: 重点阐述了国家机构改革中设立生态环境部的深远影响,分析了垂直管理制度在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统一环境标准和执法口径方面的关键作用。 4. 绿色金融与市场化工具的创新: 探讨了排污权交易、碳排放权交易试点(ETS)的推进,以及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金融工具在引导社会资本流向环保产业和清洁技术中的作用。 第五章:绿色发展的路径与挑战——面向未来的协同治理 本书最后部分着眼于当前及未来中国绿色发展的复杂挑战与体制机制的持续优化方向。 1. 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战术布局: 细致分析了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三大战役的技术路线、责任分工和阶段性成果。 2. 流域与区域协同治理的深化: 以长江大保护、京津冀协同治理等重大战略为例,探讨了在复杂的行政区划下,如何通过建立跨区域的协调机构和利益补偿机制,实现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 3. 环境治理的数字化与智能化: 考察了“智慧环保”的建设,包括“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的建立,以及大数据在环境风险预警、执法精准打击中的应用潜力。 4. 体制改革的深水区与展望: 总结了当前体制改革中仍存在的深层矛盾,例如环境成本的内部化程度、地方政府激励机制的调整、以及如何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进一步深化环境经济政策工具的应用与整合。 结论:从“抉择”到“定型”——中国环境治理的全球经验 本书总结认为,中国在过去四十年中,通过一系列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自下而上的实践探索,成功构建了一套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环境治理体系。这一体系经历了从模仿到创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塑造的过程,其经验和教训不仅对中国未来实现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也为全球南方国家实现绿色转型提供了独特的案例参考。中国环保体制改革的“绿色抉择”,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持续博弈与最终和解的历史缩影。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学术著作的易读性有所保留,总觉得理论深度与大众接受度难以兼得。然而,这套丛书在这方面做出了一个非常成功的示范。作者在阐述复杂理论框架时,会不时地穿插一些生动的比喻和清晰的逻辑推导,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学教授在为初学者授课,既保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最大程度地降低了读者的理解门槛。我发现自己能够轻松地跟上作者的思路,即便是涉及一些跨学科的经济学或环境科学概念,也能迅速领会其核心要义。这种将深奥知识“翻译”成平易近文的能力,无疑是这本书能吸引更广泛读者的关键所在,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连接专业研究与公众理解之间的坚实桥梁。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透着希望的色彩搭配,让人一拿到手就能感受到其厚重与活力并存的气质。书本的纸张质感摸上去非常舒服,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眼睛感到疲惫。更不用说字体排版的考究了,字距、行距都把握得恰到好处,使得那些密集的理论和数据在视觉上也不至于让人望而生畏。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穿插的那些历史照片和图表,它们不仅仅是文字的辅助,更像是一扇扇通往历史现场的窗口,让人能直观地感受到改革开放初期那种筚路蓝缕的艰辛,以及随后每一个关键节点的决策是如何影响了我们今天的生活。阅读过程中的这种愉悦感,很大程度上源于编辑团队在装帧和排版上的匠心独运,它让原本严肃的学术探讨,多了一层可以亲近的艺术美感。

评分

在阅读完大部分内容后,我开始思考这本书对于我们当下和未来的指导意义。它不仅仅是对过去四十年的梳理,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经验备忘录”。书中对于不同阶段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分析,以及对区域差异化治理模式的探讨,为当前我们面临的深化改革难题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参照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收尾部分对未来趋势的预判,那些基于历史经验的审慎乐观,没有流于空泛的口号,而是指向了具体的制度建设方向。这本书读完后,留给读者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历史结论,而是一系列值得深思的现实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它激励着我们继续以历史的眼光审视当前的每一个“绿色抉择”。

评分

坦率地说,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政策解读集,但翻开第一章后,我的看法彻底改变了。作者的叙事手法极其高明,他没有采取那种平铺直叙、时间线式的叙述,而是巧妙地将宏大的体制改革与鲜活的个体故事巧妙地编织在一起。你仿佛能看到那些在政策制定会议室里激烈的争论,也能听到一线环保工作者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种种阻力与突破。这种“由大到小、由虚到实”的叙述策略,让抽象的“体制改革”变得可感、可触、可理解。特别是当涉及到那些关键的转折点时,作者对不同利益集团间的博弈描绘得淋漓尽致,充满了戏剧张力,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微的铺垫或伏笔。

评分

这本书真正触动我的是它对于“代价”与“收获”的辩证性探讨。许多回顾性的作品往往倾向于歌颂成就,但这本书难得地展现了改革进程中的阵痛与反复。它没有回避早期发展模式带来的环境负面效应,也没有淡化我们在转型过程中付出的经济和社会成本。这种坦诚的态度,使得全书的论述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读到某些章节时,我能深切体会到,每一次进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而是建立在无数次试错和艰难抉择之上的。正是这种对复杂性的深刻洞察,让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成就展示,成为了一部有血有肉的改革实录,让人在赞叹进步的同时,也对未来的挑战保持一份清醒的敬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