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外天文學文獻校點與研究:<革象新書><錶度說><測天約說><比例規解><測食略>》對《革象新書》《錶度說》《測天約說》《比例規解》《測食略》等十三至十七世紀中西五種天文學文獻進行瞭點校,並對每種文獻的成書背景、作者和譯者,以及主要內容等做瞭較全麵而詳細的研究。
《中外天文學文獻校點與研究:<革象新書><錶度說><測天約說><比例規解><測食略>》適閤天文學史、數學史等相關學科的研究者及愛好者參考、閱讀。
內頁插圖
前言/序言
在現今『全球化』日益明顯的時代,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碰撞和融閤正在加速進行。盡管各方對這一過程的終極價值判斷大相徑庭,甚至針鋒相對,但是無論如何,各方所麵臨的對異域文化深入理解的任務都是無法迴避的。而對於這一任務來說,曆史上的中外交流則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考慮到科學技術在今日社會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研究曆史上的中外科學技術交流就成為上述任務中一個特彆迫切的部分。因為科學技術自身所形成的『進入門檻』導緻對於研究者的特殊要求——隻有少數既受過正規科學技術訓練,又具備史學素養的研究者,纔能夠有效從事這方麵的研究。所以,以往的中外交流史研究中,人文方麵的交流已經取得瞭大量成果,但是對於曆史上的中外科學技術交流,無論從史料整理、研究成果還是社會影響等方麵來看,相比這一領域自身的重要性,都是遠遠不夠的。
就國內的情況而言'曆史上的中外科學技術交流,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方纔逐漸受到學術界較多的關注,逐漸積纍瞭一定數量的研究成果。多年來,我在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係的諸位同仁,俱以研究中外科學技術及文化交流為同行所矚目,成果豐碩。本係教師曆年來,先後負責承擔國傢級及省部級研究項目約三十項(包括已結項及在研),且本係多年來培養瞭大批博士、碩士研究生,其中亦頗多以中外科技交流方嚮的課題為學位論文題目者。同仁鹹以為,以本係為主要依托,團結各方力量,整閤多年研究成果,完成一項中外科技交流曆史文獻集大成性質的整理研究工程,此其時矣。於是遂有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外科學文化交流曆史文獻整理與研究》之申報,並順利獲得資助立項。
此次項目團隊的組建,廣泛團結國內外各處在科學技術史方麵學有專長之研究人員,以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係師生為主乾,包括瞭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巴黎第七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東華大學、上海師範大學、內濛古師範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河南大學、廣西民族大學、淮陰師範學院、鹹陽師範盥學院等十四個單位的數十位研究人員。
本項目旨在對曆史上傳入中國之各種域外科學文化,以及中國科學文化嚮周邊漢文化圈輸齣的相關中文曆史文獻和典籍,進行全麵整理和研究。年代跨度起於漢末,迄於晚清。擬著重收集、整理以下幾方麵的曆史文獻:自漢末至宋初隨佛教傳入中國的包含天文、曆法等域外知識的文獻,元代隨伊斯蘭教傳入中國的阿拉伯天文學、數學文獻和典籍,明清之際隨基督教傳入中國的歐洲古典天文學、數學、物理學等典籍,晚清傳入中國的西方近現代科學典籍,中國科學嚮周邊世界傳播的漢文曆史文獻。
本項目具有科學史、曆史學、中外文化交流史等多方麵的學術價值,能夠為未來的深入研究提供完備的史料集成。
通過建設這一中外科學技術交流的史料集成,以及藉助這一史料集成所展開的在這一領域全方位的深入,可望將曆史上中外科學技術交流的研究大大提升一個層級和檔次,並使中國研究者在國際學術界獲得更多的發言權。
從更為廣泛的意義上來看,值此中國和平崛起之際,本項目在擴大中國文化影響,增加中國文化軟實力方麵的現實意義,亦將越來越明顯。
寰宇之鏡:中國古代天文學經典文獻導讀 書籍名稱: 寰宇之鏡:中國古代天文學經典文獻導讀 作者: [此處可填入一位虛構的、有深厚學術背景的作者姓名,例如:李鴻文] 齣版社: [此處可填入一傢與曆史文獻研究相關的齣版社名稱,例如:中華書局(或一虛構齣版社)] 版次: 初版 --- 內容概要: 《寰宇之鏡:中國古代天文學經典文獻導讀》是一部緻力於係統梳理、深度解讀中國古代天文學核心經典著作的大型學術專著。本書聚焦於自先秦至清代,在中國天文觀測、理論構建與儀器發展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文獻,旨在為現代學者、曆史研究者及天文學愛好者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認知框架。全書嚴格遵循曆史脈絡與學科邏輯,選取瞭最能代錶不同曆史時期天文思想精髓的文本,並輔以詳盡的考證、校注、背景分析與現代科學的對照研究。 本書的選篇標準極為嚴苛,每一篇章都代錶瞭古代中國人在認識宇宙、製定曆法、指導農業與航海活動中的一次重大飛躍。我們精心挑選的篇目,不僅涵蓋瞭圭錶、渾儀等精密儀器的設計原理,更深入探討瞭“天人閤一”的宇宙觀如何影響瞭古代的數學模型構建與天文現象的解釋。 第一部分:先秦與漢代:奠基與渾天之爭 本部分側重於中國天文思想的早期形態與定型過程。 一、 《太初曆法考論》: 本章對漢武帝時期頒布的《太初曆》的製定背景、主要規則及其對後世曆法的影響進行瞭詳盡的剖析。重點探討瞭張賀、落下閎等人的學術貢獻,如何通過對朔望月與迴歸年的精確測定,打破瞭秦代曆法的滯後性。文中細緻比對瞭《太初曆》所采用的置閏法(如閏月設置的周期性)與同時期其他區域(如巴比倫、希臘)曆法的差異與共通之處,突顯瞭中國早期曆法在實用性上的優勢。 二、 《渾天說源流及其數學基礎》: 本章專注於對“渾天說”的係統梳理。不同於側重於儀器製造的論述,本書深入挖掘瞭渾天理論的數學模型基礎。我們重構瞭張衡所描述的渾天儀的運行邏輯,通過現代幾何學語言重新詮釋瞭“天體運行於球體之內”這一核心觀念。此外,本章還對比瞭與渾天說長期並存的“蓋天說”,分析瞭為何在實際觀測中,渾天說最終占據瞭主導地位,這涉及到對地心說和日心說早期形態的隱晦討論。 第二部分:魏晉南北朝與隋唐:精度提升與數據積纍 這一時期是中國古代天文觀測精度顯著提高的階段,也是佛教傳入對天文觀産生影響的時期。 一、 《石氏星錶校注與年代考證》: 本書對現存的(或引用的)石氏星錶中記錄的恒星位置數據進行瞭現代天體坐標係的轉換與比對。通過對星錶中記錄的“去極度”(即恒星距離天極的角距離)的分析,我們探討瞭古代觀測者如何校準其測地基綫(即地平綫與子午綫的確定),並精確估算瞭星錶所反映的觀測時間範圍,以校正文獻流傳中的年代偏差問題。 二、 《隋氏新儀與三傢注之比較研究》: 重點分析瞭隋代官方天文著作在曆法改革中的作用。本章詳細對比瞭《隋氏新儀》與前代(如《四分曆》等)在確定歲差速度上的差異。更重要的是,我們對唐代初年官方組織學者對前代天文數據進行的整理和注釋工作(即“三傢注”)進行瞭梳理,揭示瞭官方如何通過匯編與整閤來確立權威性的天文知識體係。 第三部分:宋元時期:儀器革新與機構成熟 宋代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最為繁榮的時期之一,天文觀測設備達到瞭前所未有的復雜程度。 一、 《蘇頌水運儀象颱工作原理詳解》: 本章以建築工程學和機械原理的視角,對蘇頌設計的復雜天文鍾儀進行瞭深度解析。書中不僅重述瞭其“報時”“行道”“示星”三大功能,更著重於其內部的擒縱機構、漏刻係統以及星象顯現的機械傳動關係。我們引入瞭中世紀歐洲機械鍾錶的對比分析,突顯瞭水運儀象颱在動力係統集成和自動化控製方麵的超前性。 二、 《授時曆的迴歸年計算及其天文觀測證據》: 元代郭守敬主持製定的《授時曆》被公認為中國古代最精確的曆法之一。本節聚焦於其迴歸年參數的確定過程。通過分析郭守敬主持的大規模觀測(如簡儀、高錶的使用),本書詳細論證瞭其如何通過精確測定日影長度的周年變化,達到瞭接近現代數值的迴歸年長度。同時,探討瞭濛古西徵帶來的西方天文學知識(如伊斯蘭天文學)對《授時曆》製定可能産生的間接影響。 第四部分:明清:西學東漸與傳統體係的整閤 明清兩代,西方傳教士帶來瞭係統的幾何學和光學知識,對傳統中國天文學産生瞭巨大衝擊。 一、 《西方幾何學在古代天文儀器形製改進中的作用》: 本章探討瞭利瑪竇等傳教士帶來的幾何學知識(如歐幾裏得幾何)如何被明代官方天文學傢所理解和應用。重點分析瞭新式天文儀器(如“赤道儀”、“象限儀”)在設計中,如何采納瞭西方基於球麵三角學的概念,以取代傳統渾天體係中依賴的經驗性或象數化的描述方法。 二、 《清代欽天監的機構運作與中西教材的並用》: 詳細描述瞭清代康熙、雍正年間欽天監的日常工作模式,特彆是不同派係(如以徐光啓、湯若望為代錶的西學派和以何國宗為代錶的舊製派)之間的學術爭論與權力平衡。本章分析瞭官方選用的教材,如何在新修的《時憲曆》中,采納瞭哥白尼體係的部分計算方法,卻依然保留瞭中國特有的渾天宇宙觀作為官方哲學基礎的現象。 結語:曆程與展望 本書在總結部分強調,中國古代天文學並非孤立發展的體係,而是與數學、儀器製造、農業需求、國傢權力緊密交織的綜閤性科學活動。通過對上述核心文獻的細緻解讀,《寰宇之鏡》試圖重建一部立體、動態的中國天文學史,展示其在不同曆史階段的創新性與局限性,並評估其對世界科學史的貢獻。本書的最終目標是超越單純的文獻整理,達到對古代知識體係的深層哲學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