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物志 昆虫纲 第六十七卷 半翅目 叶蝉科(二) 大叶蝉亚科

中国动物志 昆虫纲 第六十七卷 半翅目 叶蝉科(二) 大叶蝉亚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茂发,孟泽洪,李子忠 著
图书标签:
  • 动物学
  • 昆虫学
  • 半翅目
  • 叶蝉科
  • 大叶蝉亚科
  • 中国动物志
  • 昆虫纲
  • 分类学
  • 物种
  • 图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29503
版次:01
商品编码:12220544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动物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页数:66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专述中国现生艾纳螺总科的陆生软体动物,涉及2科16属189种和亚种。内容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扼要综述了研究历史,讨论了该总科的比较形态学、系统学地位、地理分布格局和标准描述系统,介绍了该类群物种的生物学、生态学价值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等。各论分述了总科、科、属、种和亚种的形态特征、栖息环境、地理分布,对其中大部分类群进行了分类学厘订,并列出各级分类阶元的检索表。

目录

前言
总论
一、研究简史与分类概况
(一)亚科学名变化
(二)分类地位和识别特征
(三)分类系统
(四)研究简史
1.世界研究简史
2.中国研究简史

二、形态特征
(一)体躯量度
(二)体色
(三)头部
(四)胸部
(五)腹部

三、生物学与生态学
(一)生活史
(二)生活习性
1.卵
2.若虫
3.成虫
(三)性二型与多型现象
(四)空间分布型
(五)温度与生长发育
(六)天敌
(七)内共生菌

四、经济意义与防治
(一)寄主植物及危害
(二)预测预报及防治
1.预测预报
2.防治指标
3.防治方法

五、区系分析
(一)中国大叶蝉亚科属级地理分布
(二)中国大叶蝉亚科种级区系分析
1.中国大叶蝉亚科种级阶元在世界动物地理区划中的归属及所占比例
2.中国大叶蝉亚科种级阶元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的归属及所占比例
(三)大叶蝉在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的分布

六、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
(二)方法
1.标本收集
2.标本制作与保存
3.雄性外生殖器解剖与观察
4.特征术语
5.绘图和图像拍摄
各论
大叶蝉亚科
1.平大叶蝉属
(1)红纹平大叶蝉
(2)峨眉平大叶蝉,新种
2.斑大叶蝉属
(3)齿茎斑大叫蝉
(4)紫色斑大叶蝉
(5)黑色斑大叶蝉
(6)阿萨姆斑大叶蝉
(7)金翅斑大叶蝉
(8)点翅斑大叶蝉
(9)印斑大叶蝉
(10)黑条斑大叶蝉
(11)纵带斑大叶蝉
(12)黑脉斑大叶蝉
(13)比利斑大叶蝉
(14)平茎斑大叶蝉
(15)凹斑大叶蝉
(16)黑腹斑大叶蝉
(17)红斑大叶蝉
(18)烟膜斑大叶蝉
(19)黄斑大叶蝉
(20)中斑大叶蝉
(21)红条斑大叶蝉
(22)钩突斑大叶蝉
(23)左氏斑大叶蝉
(24)蓝斑大叶蝉
(25)红翅斑大叶蝉
(26)双条斑大叶蝉
(27)五峰斑大叶蝉
(28)周氏斑大叶蝉
(29)尖峰斑大叶蝉
(30)盈江斑大叶蝉
(31)多色斑大叶蝉
(32)雷山斑大叶蝉
(33)翼突斑大叶蝉
(34)张氏斑大叶蝉
(35)墨脱斑大叶蝉,新种
(36)台湾斑大叶蝉,新种
(37)双突斑大叶蝉,新种
(38)黑足斑大叶蝉,新种
3盾大叶蝉属
(39)刀突盾大叶蝉
4条大叶蝉属
(40)色条大叶蝉
(41)磺条大叶蝉
(42)褐纹条大叶蝉
(43)林克条大叶蝉
(44)短茎条大叶蝉
(45)隐纹条大叶蝉
(46)黑色条大叶蝉
(47)黑红条大叶蝉
(48)康特条大叶蝉
(49)橙条大叶蝉
(50)披纹条大叶蝉
(51)大斑条大叶蝉
(52)格氏条大叶蝉
(53)变异条大叶蝉
(54)黄带条大叶蝉
(55)拟隐条大叶蝉
(56)湖北条大叶蝉
(57)黑缘条大叶蝉
(58)红条大叶蝉
(59)圆斑条大叶蝉
(60)角斑条大叶蝉
(61)弯纹条大叶蝉
(62)黄翅条大叶蝉
(63)黑纹条大叶蝉
(64)隐斑条大叶蝉
(65)三斑条大叶蝉
(66)黑圆条大叶蝉
(67)黑头条人叶蝉
(68)单斑条大叶蝉
(69)黑背条大叶蝉
(70)曲斑条大叶蝉
(71)黄条大叶蝉
(72)黄斑条大叶蝉
(73)黑体条大叶蝉
(74)黑带条大叶蝉
(75)橙色条大叶蝉
(76)黑胸条大叶蝉
(77)黑翅条大叶蝉
(78)李氏条大叶蝉
(79)黄氏条大叶蝉
(80)指突条大叶蝉
(81)中带条大叶蝉
(82)基红条大叶蝉
(83)白斑条大叶蝉
(84)黄脉条大叶蝉
(85)黑颜条大叶蝉
(86)棕翅条大叶蝉
(87)短突条大叶蝉
(88)波缘条大叶蝉
(89)箭尾条大叶蝉
(90)墨脱条大叶蝉
(91)叉尾条大叶蝉
(92)三齿条大叶蝉
(93)再华条大叶蝉
(94)细长条大叶蝉
(95)金氏条大叶蝉
(96)吴氏条大叶蝉,新种
(97)裂端条大叶蝉,新种
(98)翘尾条大叶蝉,新种
(99)叉突条大叶蝉,新种
(100)弓突条大叶蝉,新种
(101)亮黑条大叶蝉,新种
(102)直突条大叶蝉,新种
(103)弯突条大叶蝉,新种
(104)长突条大叶蝉,新种
(105)膜突条大叶蝉,新种
(106)膨端条大叶蝉,新种
(107)横带条大叶蝉,新种
(108)菱纹条大叶蝉,新种
(109)喙端条大叶蝉,新种
(110)白翅条大叶蝉,新种
(111)鱼尾条大叶蝉,新种
(112)鹅头条大叶蝉,新种
(113)歆逢条大叶蝉,新种
(114)瘤齿条大叶蝉,新种
(115)多毛条大叶蝉,新种
(116)樟木条大叶蝉,新种
(117)云南条大叶蝉,新种
(118)田氏条大叶蝉,新种
(119)黄腹条大叶蝉,新种
(120)红点条大叶蝉,新种
(121)严氏条大叶蝉,新种
(122)黄褐条大叶蝉,新种
(123)帽舌条大叶蝉,新种
(124)何氏条大叶蝉,新种
(125)常氏条大叶蝉,新种
(126)刘氏条大叶蝉,新种
(127)黄足条大叶蝉,新种
……
5.巴大叶蝉属
6.双突叶蝉属
7.凹大叶蝉属
8.大叶蝉属
9.可大叶蝉属
10.凸唇叶蝉属
11.凸绿叶蝉属
12.突额叶蝉属
13.边大叶蝉属
14.宙翅叶蝉属
15.柄大叶蝉属
16.南无僧叶蝉属
17.透大叶蝉属
18.短翅叶蝉属
19.帕叶蝉属
20.干大叶蝉属
21.洋大叶蝉属
22.长大叶蝉属
23.拟长大叶蝉属
24.长冠叶蝉属
25.淡翅叶蝉属
26.尖头叶蝉属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中名索引
学名索引
《中国动物志》已出版书目
翻版
中国动物志 昆虫纲 鸟纲 导言 《中国动物志》是一部系统、全面反映中国动物区系多样性和演化历程的巨型工具书。它秉持严谨的科学态度,旨在为国内外学者、科研人员、自然保护工作者及广大生物学爱好者提供可靠、权威的物种信息。本书的编纂汇集了中国昆虫学、动物学界众多资深专家学者的智慧与心血,以拉蒂默氏(Latreille)分类系统为基础,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证据,对中国境内所有动物类群进行逐纲、逐目的详细梳理。 本书的鸟纲卷,是《中国动物志》系列中继昆虫纲、哺乳纲、鱼纲之后,又一部聚焦于脊椎动物重要类群的重点成果。鸟类作为地球上适应性最强的脊椎动物之一,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多样性极其显著。本卷的编纂历程历时十余年,数据采集和物种描述工作覆盖了中国广袤的地域,包括青藏高原、东北林区、华南亚热带雨林、西北干旱区等所有主要的生物地理区。 结构与内容概述 本卷严格遵循现代鸟类学分类体系,以《西摩尔氏(Sibley-Ahlquist)鸟类分子系统发育手册》和《世界鸟类名录》(IOC World Bird List)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指导框架,但同时兼顾了中国本土研究的特有发现和传统分类学上的贡献。全书共分为若干总科、科、亚科、属和种。 一、 基础信息与方法论 每种鸟类的描述均包含以下核心信息模块: 1. 中文名与英文名: 采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确认的标准名称,并附注国际公认的英文俗名及学名(拉丁学名)。 2. 学名异名与历史沿革: 详细列出该物种在历史文献中曾用过的不同学名,以及物种分类地位的变动情况,强调了对物种定义的精确性。 3. 正模标本信息: 记录正模标本的采集地、采集人、保存机构(如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自然历史博物馆等),确保物种定义的溯源性。 二、 形态学描述 形态学部分是本书最为详实的部分,力求提供精确的量化数据和细致的文字描述,旨在使野外观察者或标本馆工作人员能够无歧义地鉴定物种。 外部形态: 详细记录体长、翼展、尾长、跗跖长、喙长等关键测量数据。特别关注羽衣的季节性变化(如夏羽、冬羽)、繁殖羽与非繁殖羽的差异。对性别二态性(如雄鸟和雌鸟的体色差异)进行了重点描绘。 羽毛细节: 对初级飞羽、次级飞羽、覆羽的颜色、斑纹、边缘色进行精细刻画。例如,对于鹤形目鸟类,对飞羽末端的着色和缺刻进行了详细描述。 头部特征: 细致描述眼先、颊纹、耳羽、眼先膜的颜色;喙的形状、颜色、蜡膜的形态是重要的鉴别特征。 足与趾: 记录跗跖和趾的颜色,以及趾序(如对趾型、异趾型)的特征。 三、 分布与生态 本部分侧重于中国境内的地理分布范围、垂直活动范围及生境偏好。 地理分布: 采用“省级分布”和“具体地点记录”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候鸟,详细区分了繁殖地、越冬地和迁徙停歇地。对于留鸟,明确了其在特定地理区域的分布密度和稳定程度。 生境选择: 描述了鸟类偏好的栖息类型,如高山草甸、常绿阔叶林、竹林、河漫滩湿地、海岸带等。例如,对某些特有种,会具体指出其在特定海拔带的优势植被类型。 种群变动: 结合最新的野外调查数据,对种群数量的趋势进行了定性描述,例如“稳定增长”、“局部下降”或“数据不足”。 四、 习性与繁殖 这一部分揭示了鸟类的行为生态学特征。 食性: 详细区分了动物性食(如昆虫、小型脊椎动物)、植物性食(如种子、果实)以及杂食性。对于捕食性鸟类,会记录主要的猎物类型。 鸣叫与通讯: 对不同种类的鸣唱、警叫、联系叫进行了描述,并尽可能引用了声谱图的分析结果,尽管文字描述难以完全替代声音信息。 繁殖生物学: 记录了繁殖期的起止时间、巢址选择(如树洞、地面、悬崖)、巢材的构成,以及每窝产卵数、孵化期和雏鸟离巢时间。对亲鸟的育雏分工也有所提及。 五、 亚种划分与讨论 针对那些在中国境内有多个地理种群(亚种)的物种,本卷进行了严谨的区分和命名。 亚种描述: 对每一个被认可的中国亚种,都单独列出其区别于模式亚种的形态特征(通常是羽毛色度、体型大小的细微差异)。 分类讨论: 对于存在争议的分类地位(如某些地域种群是否应升级为独立物种),本卷基于现有形态学和分子证据,提出了编纂委员会的倾向性意见,并指明未来研究的方向。 重要性与特色 《中国动物志 鸟纲》的出版,极大地填补了中国鸟类学研究在系统总结方面的空白。其数据采集的广度和深度,远超以往的区域性图鉴。它不仅是物种鉴定的权威参考,更是一部记录中国鸟类资源现状、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信息的国家级宝库。特别是对中国特有种和濒危种的详细记录,为《中国濒危物种红皮书》的修订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本书的文字风格保持了传统科学著作的严谨与客观,确保了信息的权威性和持久性。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农业病虫害防治的技术人员,我深知准确识别病虫害关键在于对害虫种类的准确鉴定。因此,当我得知《中国动物志》出版了关于叶蝉科的专著,尤其是分册到了如此细致的大叶蝉亚科,我感到非常振奋。在实际工作中,叶蝉类昆虫因其繁殖快、迁飞能力强,常常给作物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而许多叶蝉的形态又十分相似,给防治带来极大困扰。我一直期盼有这样一本权威、详实的工具书,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准确地辨识不同种类的叶蝉,从而制定出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防治策略。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一线科研和生产人员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我尤其关注书中对大叶蝉亚科各个类群的形态特征描述和图鉴,希望能从中找到快速鉴别的有效方法,并在实际工作中得以应用,为保障农业生产安全贡献一份力量。

评分

这次偶然在书店看到了这本《中国动物志》,虽然我并非专业的昆虫学家,但其厚重的分量和精美的设计立刻吸引了我。书名中的“中国动物志”本身就带有一种权威感和历史感,而“昆虫纲”又是我一直非常感兴趣的领域。当看到是关于半翅目叶蝉科(二)的大叶蝉亚科时,我虽然不熟悉这些专业名词,但从书的整体感觉就能判断出这是一部非常严谨的学术著作。我翻阅了几页,里面的插图非常清晰,虽然有些图例我难以理解其专业含义,但能看出其细节描绘之精细,仿佛能感受到那些微小生物的生命力。我喜欢这类能够拓展我知识边界的书籍,即使不是我的专业领域,也能从中获得很多乐趣和启发。这本书给我一种深邃、广博的感觉,让我对中国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有了更深的敬意,也激发了我想要去了解更多关于这些奇妙生物的好奇心。

评分

我是个不折不扣的昆虫爱好者,尤其痴迷于叶蝉那斑斓的色彩和跳跃的身姿。每次在野外发现一只形态独特的叶蝉,心中都会涌起一股莫名的喜悦。而《中国动物志》系列,无疑是我在探索昆虫世界道路上最可靠的向导。这次的第六十七卷,聚焦于半翅目下的叶蝉科(二)以及更细致的大叶蝉亚科,我简直要欣喜若狂了!我迫切想知道,书中是否收录了我曾经在某个山区偶然发现但从未找到确切名称的叶蝉。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详尽的检索表,让我能够循序渐进地锁定我所观察到的叶蝉的准确名称,这对于我整理自己的昆虫标本和观察记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此外,我对于大叶蝉亚科的各个属、种的生物学特性,如它们的食草偏好、繁殖习性、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都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这本书在我手中,就仿佛开启了一扇通往叶蝉王国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其丰富多彩的奥秘。

评分

作为一名对自然界充满好奇心的学生,我一直以来都在努力搜集能够帮助我深入了解生物世界的书籍。《中国动物志》系列一直是我心目中的“神作”,我曾有幸拜读过其中的几卷,对其严谨的编纂和丰富的知识内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的新书《中国动物志 昆虫纲 第六十七卷 半翅目 叶蝉科(二) 大叶蝉亚科》更是让我眼前一亮。虽然“半翅目”、“叶蝉科”、“大叶蝉亚科”这些术语对我来说还有些陌生,但我相信,这一定是一本系统、权威的昆虫学专著。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大叶蝉亚科的分类系统,让我能够理清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理解它们在演化过程中的脉络。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丰富的形态学细节描述,特别是那些有助于区分相似种类的关键特征,这将极大地帮助我提升在自然观察中的识别能力。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个引领我探索科学奥秘的启明星。

评分

这套《中国动物志》系列一直是我案头必备的宝典,尤其是我这位对昆虫有着狂热爱好的 amateur entomologist,更是将其视为无价之宝。这次拿到第六十七卷,翻开扉页,看到是半翅目下属的叶蝉科(二),更是心潮澎湃。虽然我对叶蝉的了解尚浅,但仅从这厚重的篇幅和精美的插图就能感受到编著者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这项工作的投入。看着那些栩栩如生的叶蝉形态图,我仿佛能想象出它们在阳光下在草叶间跳跃的样子。书的装帧也一如既往地优秀,纸张的质感、印刷的清晰度,都体现了出版方的专业与用心。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大叶蝉亚科的详细介绍,因为这个亚科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总是能给我带来很多惊喜。我迫不及待地想了解它们的分类系统、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以及最重要的——它们的鉴别要点。我相信,通过这本书,我一定能对叶蝉这个家族有更深入、更系统的认识,也希望能从中获得更多进行野外采集和观察的灵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