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百年科学经典》(英汉对照版)是国内一套英汉双语对照版的《自然》论文精选集,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联合麦克米伦出版集团和自然出版集团共同策划出版。《<自然>百年科学经典》由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担任总顾问,并由中国科学院前任院长路甬祥院士、《自然》杂志前任主编约翰·马多克斯(Sir John Maddox)爵士和现任主编菲利普·坎贝尔(Sir Philip Campbell)爵士出任主编。《<自然>百年科学经典》(英汉对照版)汇集了自《自然》杂志1869年创刊以来近150年间自然科学各领域(生物、物理、化学、天文、材料、基础医学、地球科学等)的重大发现和发明。《<自然>百年科学经典》(英汉对照版)通过原汁原味的科学论文,回顾了自然科学各个领域波澜壮阔的发展史。
《〈自然〉百年科学经典》(英汉对照版)是一套规模空前的《自然》论文精选集,其中第八卷收录的是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从1993年到1997年期间发表的经典论文61篇,这些文章由《自然》杂志主编遴选,由《自然》杂志的资身深编辑为每篇文章撰写编者按,并由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翻译成中文并审订。全书通过原汁原味的科学论文,回顾了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球科学等)波澜壮阔的发展史。
(英)约翰·马多克斯(John Maddox),《自然》杂志前任主编,著名物理学家,两度担任《自然》主编达23年之久。(英)菲利普·坎贝尔(Philip Campbell),《自然》杂志现任主编,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获得航空工程学士学位,伦敦大学玛丽王后·威斯特费尔学院获得天体物理学硕士学位,莱斯特大学获得上层天体物理博士学位,并在莱斯特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路甬祥,浙江大学机械工程系水力机械专业毕业,联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机械系液压气动研究所研修,博士学位,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前任院长。
迄今为止还没有出版过如此大部头的《自然》杂志的科学论文精选集,这套选集将很有可能成为相关的科学研究以及科学史研究甚而近现代社会发展研究的一手资料。
——英国著名的科学和科普作家、《自然》杂志顾问编辑 菲利普·鲍尔(Philip Ball)
在《自然》上发表的是新颖的、创新的、对世界确实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文章。这不仅对推动新一代的人思考问题,产生新的思维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学科交叉中有重大的发现。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滕吉文
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国外的一些出版单位合作,把《自然》一百多年来出版的论文的精选部分翻译成中文,介绍给中国,可以帮助读者追踪自然科学发展的轨迹与脉络,提高读者的科学素养和对于科学方法的认识。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新智
经过严格的、高水平的英文翻译,再经过严格的审校。能帮助我们对一百多年科学发展的历史有比较正确的、全面的理解。
——清华大学教授 尚仁成
外研社推出的这套《〈自然〉百年科学经典》是国内一部以英汉双语对照形式出版的《自然》杂志经典论文选集,荟萃了《自然》杂志自1869年创刊以来具开创意义和影响力的经典科学文献,并将这些重大科研成果的原始文献原汁原味地呈献给中国读者。双语对照的形式不仅可以使读者领略文章的原貌,也更加便于中国读者阅读不同专业领域的文献,扩大受众群体,促进不同文化、不同专业领域之间的学术交流。
这套丛书收录的科学文献大部分是原创性的科研论文,另外也有少量综述、新闻快报和通讯评论等。通过纵览这些篇目,读者既能从微观上欣赏优秀科学家在处理具体问题时的超凡智慧,又能从宏观上了解各个学科领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总体概貌。
此外,该丛书还特意安排了几组系列文章,以展示真理的探求者们围绕同一论题进行的学术争鸣。从这些严肃的科学争辩中,读者将感受到碰撞迸发的思想火花和收获背后的艰辛探索。
丛书的编者为每篇文章都精心撰写了简短导读,这不仅可以帮助读者快速了解全文大意,而且也可以为读者展现当时的研究背景,带领读者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去感受这些非凡科学研究所蕴含的价值。
——新华网
The “Flickering Switch” of Late Pleistocene Climate Change
晚更新世气候变化的“闪电变换”
Recent Change of Arctic Tundra Ecosystems from a Net Carbon Dioxide Sink to a Source
近期北极冻原生态系统由二氧化碳汇到源的转变
Effects of an Endothermic Phase Transition at 670 km Depth in a Spherical Model of Convection in the
Earth’s Mantle
地球内部670km深度处的矿物相变对地幔对流模式的影响
SNAP Receptors Implicated in Vesicle Targeting and Fusion
囊泡靶向及融合过程中SNAP受体的功能
Discovery of the Candidate Kuiper Belt Object 1992 QB1
柯伊伯带候选天体1992 QB1的发现
Superconductivity above 130 K in the Hg-Ba-Ca-Cu-O System
Hg-Ba-Ca-Cu-O体系在130 K以上时的超导性
Single-shell Carbon Nanotubes of 1-nm Diameter
直径1nm的单层碳纳米管
Cobalt-catalysed Growth of Carbon Nanotubes with Single-atomic-layer Walls
具有单原子层管壁的碳纳米管的钴催化生长
The Displacement Field of the Landers Earthquake Mapped by Radar Interferometry
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得到的兰德斯地震位移场
Climate Instability during the Last Interglacial Period Recorded in the GRIP Ice Core
GRIP冰芯记录的末次间冰期气候的不稳定性
Evidence for General Instability of Past Climate from a 250-kyr Ice-core Record 166
长达25万年的冰芯记录中关于古气候总体失稳的证据
Extending the Vostok Ice-core Record of Palaeoclimate to the Penultimate Glacial Period
把沃斯托克冰芯的古气候记录扩展至倒数第二次冰期
B-cell Apoptosis Induced by Antigen Receptor Crosslinking is Blocked by a T-cell Signal Through CD40
T细胞通过CD40抑制抗原受体交联引起的B细胞凋亡
Correlations between Climate Records from North Atlantic Sediments and Greenland Ice
北大西洋沉积物与格陵兰岛冰芯气候记录之间的相关性
Music and Spatial Task Performance
音乐和空间任务表现
Possible Gravitational Microlensing of a Star in the Large Magellanic Cloud
大麦哲伦星云的一颗恒星可能存在微引力透镜效应
Evidence for Gravitational Microlensing by Dark Objects in the Galactic Halo
微引力透镜效应证明银晕中存在暗天体
A Search for Life on Earth from the Galileo Spacecraft
用伽利略木星探测器探测地球生命
Total Synthesis of Taxol
紫杉醇的全合成
A Cell Initiating Human Acute Myeloid Leukaemia after Transplantation int
《胎儿和成年哺乳动物的细胞可以产生后代》编者按
由已建立的细胞系克隆得到的首个哺乳动物莫拉格和梅甘出生后不久,克隆先驱伊恩·威尔穆特和他的同事们报道了第一只由成年体细胞克隆得到的多莉羊。多莉羊的诞生表明通过核移植可实现成年DNA的重编程,这为定制与患者相匹配的用于再生医学的干细胞以及克隆其他动物带来了希望。随后克隆了包括狗、马和小鼠在内的其他种,源于核移植的人类干细胞被用来研究发育和疾病问题。多莉羊促使研究者设计新的无卵方法在不破坏胚胎的情况下获得干细胞,也为基础生物研究和应用生物研究提供帮助。
选择入手《nature自然》百年科学经典第八卷(1993-1997),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那个特定科技爆发年代的好奇。我总觉得,90年代中期是许多影响深远的科技革命的孕育期,尤其是互联网的兴起、生物技术的飞跃,以及天文学在系外行星探索上的新进展。这套书以其精美的精装形式呈现,仿佛是一件艺术品,陈列在书架上就足以令人赏心悦目。然而,它的价值远远不止于此。英汉对照的设计,对于我这样一位英语阅读能力尚可但又希望深入理解科学术语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学习工具,让我能在领略原文的严谨和风采的同时,也能通过中文译文快速掌握核心概念。我特别期待从中看到关于当时气候变化研究的早期论文,以及那些关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初步探索。回想那个时代,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方式与现在截然不同,科学家们的研究和交流也充满了独特的挑战。通过阅读这些经典论文,我希望能更深刻地理解科技发展是如何一步步塑造了我们今天所处的这个世界的,以及那些奠基性的工作是如何为后来的突破铺平道路的。
评分我之所以对《nature自然》百年科学经典第八卷(1993-1997)产生浓厚兴趣,主要源于我对科学发展脉络的好奇心,以及对那个特定时间段的科学成就的向往。这套书以其精装版的质感,本身就散发着一种厚重和经典的魅力,放在书桌旁,总能激发我的阅读热情。更重要的是,其英汉对照的编排方式,极大地便利了我这种对科学文献有求知欲但又非专业背景的读者。它允许我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通过流畅的中文译文加深对复杂概念的认知,有效避免了因语言障碍而产生的理解偏差。我尤其关注90年代中期在物理学领域,例如弦理论、宇宙学模型等方面是否有突破性的进展。同时,生物医学的快速发展,如基因工程、疾病治疗的新思路,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部分。我希望通过阅读这套书,能够一窥那个时代顶尖科学家们的思考方式和研究方法,感受科学探索的严谨与激情。这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渴求,更是对人类智慧结晶的一种致敬和学习。
评分这套《nature自然》百年科学经典第八卷(1993-1997),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套书,更是一段值得细细品味的历史。我选择这套书,很大程度上是被它所涵盖的时间段所吸引。1993-1997年,是科技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许多影响深远的科学理论和技术革新都可能在那时萌芽或取得关键进展。精装版的装帧,本身就赋予了这本书一种庄重感和收藏价值,让我对其中的内容更加珍视。而英汉对照的排版,对我这种既想领略原文的科学严谨性,又希望通过流畅译文快速理解核心思想的读者来说,简直是量身定做的。我特别期待从中找到关于当时环境科学研究的深度报道,比如关于全球变暖的早期警示,或是关于生态系统保护的新思路。同时,对那几年在医学领域,尤其是关于艾滋病治疗或者癌症研究上的新进展,我也充满好奇。通过阅读这些经典论文,我希望能更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科学探索的脉络,理解那些里程碑式的发现是如何一步步推动人类知识边界拓展的。
评分《nature自然》百年科学经典第八卷(1993-1997)在我眼中,不仅仅是一套书,更是一扇通往过去科学前沿的窗口。我之所以选择它,是因为90年代中后期,恰逢全球科技加速发展的时期,许多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技术和理论,在那时都可能只是萌芽。精装版的质感给了我一种厚重感,仿佛捧在手里的是一段凝固的历史。而英汉对照的翻译,对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名对科学充满热情的非专业人士,英文科学文献的阅读常常让我感到吃力,但这本书的设置,恰好解决了我的痛点。我可以通过原文感受科学家的严谨表达,再通过中文译文彻底弄懂其中的奥秘。我特别想了解在那几年里,天文学领域是否已经开始出现关于系外行星的早期观测数据,以及在材料科学方面,是否有关于新型高性能材料的突破性报道。阅读这些经典文献,就像与历史上的科学巨匠进行了一次对话,能够让我更深入地理解科学的演进逻辑,以及每一个重要发现背后的艰辛与智慧。
评分这套《Nature》的精装版,尤其是涵盖了1993-1997年这段时间的作品,对我而言是一次意义非凡的阅读体验。我一直对科学史有着浓厚的兴趣,而《Nature》作为世界上最权威的科学期刊之一,其在这一时期发表的论文无疑是那个时代科学前沿的缩影。拿到这套书时,就被其厚重的质感和考究的装帧所吸引,这本身就是一种对知识的致敬。翻开书页,英汉对照的形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我能够更直接地理解那些充满专业术语的英文原文,并迅速对照中文译文,确保理解的准确性。虽然我不是一个专业的科学家,但我对物理学、生物学以及天文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好奇心。这套书就像一个宝藏,让我能够接触到那个时期最前沿的科学发现,了解科学家们是如何思考、如何论证的。例如,我对当时在基因测序和遗传学领域的突破尤其感兴趣,想象着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夜以继日工作的场景,真让人心潮澎湃。这种跨越时空的阅读,不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让我对人类探索未知的勇气和智慧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不要让高功能的大脑闲着。Fight!
评分非常棒的经典科学里程碑式的著作书籍,太棒啦,系列之四
评分很好,很专业 希望对自己的英语和化学都有帮助
评分非常棒的经典科学里程碑式的nature著作书籍,太棒啦
评分非常值得收藏的一套书。
评分很好,很专业 希望对自己的英语和化学都有帮助
评分听说这套书出得很慢啊,不过应该是经典!
评分买了第七、第八卷两套,慢慢研读,科学研究的发展之路,这样的好书值得出版
评分非常好非常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