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土系志·江苏卷》是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基层分类研究成果之一。以《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三版)》和《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土族和土系划分标准(试行稿)》作为高级单元和低级单元分类划分标准的土壤基层分类研究专著,涵盖全省5个土纲37个亚类165个土系。《中国土系志江苏卷》分上、下两篇,上篇论述了江苏省土壤的成土因素、成土过程与主要土层,并回顾了江苏省土壤分类的历史沿革。下篇系统描述了各土系的土族名称、分布与环境条件、土系特征与变幅、对比土系、利用性能、代表性单个土体等,并列出了发生分类的参比土种。篇末还以典型区为例,评价了土系分类的适用性和可靠性。
内页插图
目录
丛书序一
丛书序二
丛书前言
序
前言
上篇 总论
第1章 区域概况 3
1.1 地理概况 3
1.2 行政区划 3
1.3 人口状况 4
1.4 土地资源 5
1.4.1 土地利用构成与特点 5
1.4.2 土地资源存在问题 7
1.5 交通状况 8
1.6 水资源 9
1.7 旅游资源 10
1.7.1 生态景区旅游资源 10
1.7.2 生态文化旅游资源 11
1.7.3 其他旅游资源 11
1.8 社会经济 11
1.9 农业生产发展 12
第2章 成土因素 14
2.1 气候概况 14
2.1.1 日照 14
2.1.2 太阳辐射总量 14
2.1.3 气温 15
2.1.4 土温、冻土日数和深度 15
2.1.5 无霜期、初终霜期 16
2.1.6 降水量、蒸发量 17
2.1.7 农业气象灾害 17
2.2 地质、地层、岩性 19
2.2.1 地质 19
2.2.2 地层 20
2.2.3 岩性 21
2.3 地貌种类及其分区 22
2.3.1 地貌类型 22
2.3.2 地貌分区 22
2.4 成土母质 26
2.4.1 河流冲积物 26
2.4.2 湖相沉积母质 27
2.4.3 海相沉积母质 27
2.4.4 黄土和黄土状堆积母质 28
2.4.5 第四纪红土 28
2.4.6 残积母质 28
2.4.7 坡积母质 29
2.5 植被概况 29
2.5.1 植被区系成分特点 30
2.5.2 植被分区 30
2.5.3 栽培植被 34
2.6 水文与水文地质 34
2.6.1 地表水面 34
2.6.2 河流水系 34
2.6.3 水文地质概况 36
2.7 人类活动 37
2.7.1 旱改水 37
2.7.2 水退旱 38
2.7.3 盐碱地改造 39
2.7.4 潜育水耕人为土改造 39
第3章 成土过程与主要土层 41
3.1 成土过程 41
3.2 主要土层 42
3.2.1 人为土主要土层 43
3.2.2 淋溶土主要土层 43
3.2.3 盐成土主要土层 44
3.2.4 雏形土主要土层 44
3.2.5 新成土主要土层 45
3.3 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45
3.3.1 诊断层 46
3.3.2 诊断特性 48
3.4 江苏省主要土壤类型的成土过程 51
3.4.1 人为土 51
3.4.2 盐成土 53
3.4.3 淋溶土 53
3.4.4 雏形土 53
3.4.5 新成土 54
第4章 土壤分类 55
4.1 土壤分类的历史回顾 55
4.1.1 我国近代土壤分类的发展 55
4.1.2 江苏省土壤分类演变 57
4.2 本次土系调查 60
4.2.1 依托项目 60
4.2.2 调查方法 60
下篇 区域典型土系
第5章 人为土 65
5.1 铁聚潜育水耕人为土 65
5.1.1 震泽系(Zhenze Series) 65
5.2 普通潜育水耕人为土 67
5.2.1 东墩系(Dongdun Series) 67
5.2.2 庆洋系(Qingyang Series) 69
5.2.3 开拓系(Kaituo Series) 71
5.2.4 盛泽系(Shengze Series) 73
5.2.5 陶庄系(Taozhuang Series) 75
5.3 漂白铁渗水耕人为土 77
5.3.1 卜弋系(Boyi Series) 77
5.4 普通铁渗水耕人为土 79
5.4.1 滨湖系(Binhu Series) 79
5.4.2 甘泉系(Ganquan Series) 81
5.4.3 磨头系(Motou Series) 83
5.5 底潜铁聚水耕人为土 85
5.5.1 花桥系(Huaqiao Series) 85
5.6 普通铁聚水耕人为土 87
5.6.1 后港系(Hougang Series) 87
5.6.2 后花系(Houhua Series) 89
5.6.3 杨集系(Yangji Series) 91
5.6.4 荆心系(Jingxin Series) 93
5.6.5 青阳系(Qingyang Series) 95
5.6.6 双塘系(Shuangtang Series) 97
5.6.7 望直港系(Wangzhigang Series) 99
5.6.8 丁姚系(Dingyao Series) 101
5.6.9 洋北系(Yangbei Series) 103
5.6.10 小屋系(Xiaowu Series) 105
5.7 漂白简育水耕人为土 107
5.7.1 妙桥系(Miaoqiao Series) 107
5.7.2 前黄系(Qianhuang Series) 109
5.8 底潜简育水耕人为土 111
5.8.1 大李系(Dali Series) 111
5.8.2 黄集系(Huangji Series ) 113
5.8.3 胡家系(Hujia Series) 115
5.8.4 潘庄系(Panzhuang Series) 117
5.8.5 莘庄系(Shenzhuang Series) 119
5.9 普通简育水耕人为土 121
5.9.1 崔周系(Cuizhou Series) 121
5.9.2 官墩系(Guandun Series) 123
5.9.3 后庄系(Houzhuang Series) 125
5.9.4 梁洼系(Liangwa Series) 127
5.9.5 施汤系(Shitang Series) 129
5.9.6 洗东系(Xidong Series) 131
5.9.7 许洪系(Xuhong Series) 133
5.9.8 于圩系(Yuwei Series) 135
5.9.9 前巷系(Qianxiang Series) 137
5.9.10 石桥系(Shiqiao Series) 139
5.9.11 汤泉系(Tangquan Series) 141
5.9.12 谢荡系(Xiedang Series ) 143
5.9.13 杏市系(Xingshi Series) 145
5.9.14 杨舍系(Yangshe Series) 147
5.9.15 程墩系(Chengdun Series) 149
5.9.16 豆滩系(Doutan Series) 151
5.9.17 韩山系(Hanshan Series) 153
5.9.18 民新系(Minxin Series) 155
5.9.19 塘桥系(Tangqiao Series) 157
5.9.20 同里系(Tongli Series) 159
5.9.21 毛嘴系(Maozui Series) 161
5.9.22 高东系(Gaodong Series) 163
5.9.23 开明系(Kaiming Series) 165
5.9.24 唐集系(Tangji Series ) 167
5.9.25 徐庄系(Xuzhuang Series) 169
5.9.26 万匹系(Wanpi Series) 171
5.9.27 双庄系(Shuangzhuang Series) 173
5.9.28 建南系(Jiannan Series) 175
5.9.29 马屯系(Matun Series) 177
5.9.30 搬经系(Banjing Series) 179
5.9.31 白蒲系(Baipu Series) 181
5.9.32 栟茶系(Bencha Series) 183
5.9.33 陈集系(Chenji Series) 185
5.9.34 东陈系(Dongchen Series) 187
5.9.35 郭园系(Guoyuan Series) 189
5.9.36 苴镇系(Juzhen Series) 191
5.9.37 长青沙系(Changqingsha Series) 193
5.9.38 前时系(Qianshi Series) 195
5.9.39 邱庄系(Qiuzhuang Series) 197
5.9.40 生祠系(Shengci Series) 199
5.9.41 塘东系(Tangdong Series) 201
5.9.42 兴隆系(Xinglong Series) 203
5.9.43 下原系(Xiayuan Series) 205
5.9.44 营防系(Yingfang Series) 207
5.9.45 王兴系(Wangxing Series) 209
5.9.46 小园系(Xiaoyuan Series) 211
5.9.47 张黄港系(Zhanghuanggang Series) 213
5.9.48 官庄系(Guanzhuang Series) 215
5.9.49 蹲门北系(Dunmenbei Series) 217
5.9.50 季桥系(Jiqiao Series) 219
5.9.51 里仁系(Liren Series) 221
5.9.52 徐圩系(Xuwei Series) 223
5.9.53 赵湾系(Zhaowan Series) 225
5.9.54 振丰系(Zhenfeng Series) 227
5.10 斑纹肥熟旱耕人为土 229
5.10.1 金庭系(Jinting Series) 229
5.10.2 安丰系(Anfeng Series) 231
5.10.3 洋溪系(Yangxi Series) 233
第6章 盐成土 235
6.1 海积潮湿正常盐成土 235
6.1.1 东坝头系(Dongbatou Series) 235
6.1.2 王港系(Wanggang Series) 237
第7章 淋溶土 239
7.1 斑纹铁质干润淋溶土 239
7.1.1 李埝系(Linian Series) 239
7.1.2 庙东系(Miaodong Series) 241
7.2 斑纹简育干润淋溶土 243
7.2.1 青龙系(Qinglong Series) 243
7.2.2 山左口系(Shanzuokou Series) 245
7.2.3 欢墩系(Huandun Series) 247
7.2.4 宋山系(Songshan Series) 249
7.2.5 郑梁系(Zhengliang Series) 251
7.3 普通钙质湿润淋溶土 253
7.3.1 茅山系(Maoshan Series) 253
7.4 表蚀黏磐湿润淋溶土 255
7.4.1 晶桥系(Jingqiao Series) 255
7.4.2 六合平
前言/序言
江苏省位于我国大陆东部沿海,地处长江、淮河下游。气候上,江苏跨亚热带与暖温带两个气候区。全省地势平坦,除西部及北部有丘陵低山外,其余均系近代河流沉积而形成的平原。加之自古至今江苏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农业发展一直处于全国前列,土壤利用强度大。这些特点形成了江苏省以耕作土壤为主的土壤资源特色。此外,由于江苏独特的区位优势,在这块土地上,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也处在全国前列,给土壤资源的利用和生态功能的发挥带来很大的压力。鉴于此,如何做到既充分发挥江苏土壤的潜力,又能有效保证其可持续利用,是土壤科学工作者所面临的挑战。而要做到这一点,科学地掌握土壤资源的类型、数量和质量等基础资料是不可或缺的工作。
近代江苏省土壤的分类工作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自美国学者肖查理开始,一批中外土壤学家对江苏的各类土壤进行了概查。至1950年,江苏省共建立了44个土系。新中国成立后,历经全国第一和第二次土壤普查,确定了基于发生分类的《江苏省土壤分类系统》,出版了《江苏土壤》和《江苏土种志》等,基本确定了土类、亚类、土属、土种的分布面积,总结了江苏土壤的基本性状、肥力特性、利用和开发状况等,这些工作对江苏农业生产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推行,在高级单元建立和完善的基础上,开展土壤基层分类研究势在必行。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开展了江苏省土系调查和土系志的编撰工作,使江苏土壤分类研究走上了历史的新阶段。
本书是在国家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我国土系调查与《中国土系志》编制(2008FY110600)”的资助下进行的。同时,还结合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华东农田固碳潜力与速率研究(XDA0505050303)”、江苏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及污染防治项目“江苏省土壤调查第二阶段背景值对比调查”等工作的研究成果。具有下列几方面的特点:1)典型剖面的代表性较强。典型土壤剖面点的确定,既考虑土壤类型和分布及空间均匀性,也选择了苏南、苏中、苏北和西部丘陵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地区进行了加密布点,全面反映了江苏省土壤基层单元类型。2)获得了较丰富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在采集236个土壤剖面的基础上,确定了173个土系代表性剖面,严格按照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编撰的《野外土壤描述与采样手册》的要求,进行了描述、采样和分析。3)土族和土系划分可靠性较强,土壤系统分类高级单元确定依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三版)》,土族和土系建立依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土族和土系划分标准”,经过充分讨论、反复推敲而建立。同时,还以典型区为例,评价了土系划分在反应典型区土壤生产性能和生态环境特征方面的可靠性。《中国土系志·江苏卷》的基础性工作,可为类似地区开展土系划分研究提供借鉴,也可为江苏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发展生态农业、改善生态环境,提供重要基础支撑。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作者们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也力图使土系划分准确合理,但限于经验和水平,书中难免有缺点和不完善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构思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描述一部名为《中国土系志》系列中的其他卷册内容,而不涉及“江苏卷”的具体信息: --- 《中国土系志》系列(除江苏卷外其他卷册)图书简介 一部宏大的中国土壤地理学巨著,深入剖析中华大地千姿百态的土壤生态系统 《中国土系志》系列,是当代中国土壤科学研究的里程碑式成果。该系列旨在系统、全面、深入地记录和阐释中国广阔疆域内各类土壤的成因、分类、分布、理化性质、生态功能及其与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本书并非单一区域的土壤图志,而是一个多卷本的综合性研究成果,每一卷均聚焦于中国特定地理区域的土壤系统,共同构筑起一幅完整、细致的中国土壤地理全景图。 整体框架与核心价值 本系列立足于中国土壤发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严格遵循现代土壤分类体系(如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和国际通用标准),通过野外详实的考察、精密的室内分析和宏观的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整合,构建了中国土壤的科学框架。该系列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数据的翔实性,更在于其对土壤形成演化历史、物质循环机制和环境承载力的深刻理解。 卷册内容概览(非江苏卷部分) 【西北干旱与半干旱区卷】 本卷聚焦于中国北方和西部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新疆和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等典型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土壤。重点探讨了在极端气候条件下,风力作用、干旱化过程对土壤发育的深远影响。 核心关注点: 盐渍化与碱化土壤的形成机制、风沙土的固持与改良技术、黄土母质的特性及其对农业生产力的制约。 科学深度: 详细解析了不同海拔和气候梯度下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与分解速率,以及水资源稀缺背景下土壤水盐运动的规律。对古土壤(Paleosols)的研究,揭示了区域气候变迁的历史信息,为现代土地管理提供了借鉴。 【东北黑土区卷】 本卷深入研究了中国东北平原——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的土壤系统。黑土区以其深厚的腐殖质层和优异的肥力而闻名,是国家的“黄金粮仓”。 核心关注点: 栗钙土、黑土、草原土的精细分类与特征。重点分析了长期集约化耕作对黑土层厚度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即“黑土变薄”现象的成因。 科学深度: 阐述了草原植被演替与土壤养分循环的密切关系。深入讨论了土壤侵蚀(风蚀和水蚀)的敏感性,并提出了针对黑土保护的生态工程措施和可持续农业实践路径。 【西南喀斯特与高山草甸卷】 本卷涵盖了云贵高原、青藏高原腹地及横断山脉等复杂地形区域的土壤。这些地区以其强烈的垂直地带性、石漠化风险和高寒环境为特征。 核心关注点: 喀斯特地区发育的石灰岩土(岩溶土)的独特结构、土壤养分淋溶作用及石漠化治理的复杂性。青藏高原的高山草甸土、沼泽土和冰冻土的冻融循环及其对碳库的影响。 科学深度: 研究了高海拔地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适应性,以及气候变暖背景下高山土壤碳释放的潜在风险。揭示了复杂地形对土壤水分传输和养分有效性的空间异质性控制。 【东南湿润与亚热带丘陵水网区卷】 本卷聚焦于中国南方季风气候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华南地区等地。这一区域土壤类型多样,受水热条件影响显著,农业开发历史悠久。 核心关注点: 水稻土(特别是淹育水稻土)的特殊剖面特征、氧化还原过程与养分转化。红壤、黄壤的酸性特征、养分有效性低和磷素固定问题。 科学深度: 详细分析了丘陵坡地土壤侵蚀的类型与强度,以及梯田化、等高种植等水土保持措施的效果。深入探讨了流域尺度的土壤物质输出与环境质量的关联。 【热带与南亚季风区卷】 本卷关注中国海南岛、云南南部等热带和亚热带过渡地带的土壤系统,这些地区生物化学过程强烈,土壤发育速度快。 核心关注点: 赤红壤、砖红壤等热带氧化性土壤的特性,以及其在橡胶、茶叶等经济作物种植中的适应性。分析了高强度降水和高温对土壤淋溶作用的加剧,以及土壤养分的快速流失。 科学深度: 探讨了热带雨林植被群落与土壤之间的物质循环反馈机制,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肥力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方法论与研究深度 本系列的所有卷册均体现了前沿的科研方法: 1. 多尺度集成: 结合了宏观的遥感解译、中尺度的土壤普查网格数据和微观的剖面采样与室内理化分析。 2. 过程导向: 不仅描述土壤的现状,更侧重于其形成过程(成土过程)的动力学研究,如淋溶、潴育、氧化还原、生物作用等。 3. 应用价值: 每卷均包含对区域土壤资源承载力、土壤环境质量评估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专题论述,为国家宏观农业规划、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土壤学支撑。 总结 《中国土系志》系列(不含江苏卷)构成了中国土壤地理学的核心文献宝库。通过对不同气候带、不同成土母质、不同人类活动强度的区域土壤进行专题解剖,本系列为土壤学者、农林科学工作者、环境规划师乃至关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读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立体化、多层次的中国土壤知识体系。它不仅是一部科学专著,更是一部记录中华大地物质基础变迁的史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