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美国环境政策研究(二)》既是《美国环境政策研究》的延续和继承,又有非常明显的不同和特征。延续和继承是指两者形式类似,《美国环境政策研究(二)》具有《美国环境政策研究》的所有特点:一是全书并非完整介绍或研究美国的环境政策体系,各章相对独立,但从内容上涵盖了综合性政策、空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4个方面的政策;二是每一篇文章不仅研究美国某一环境政策的经验,也客观分析其教训,既重点研究美国的政策,也与中国的情况进行对比,提出建议等;三是紧紧围绕中国环境管理中的热点问题,同时抓住美国环境管理的前沿问题。《美国环境政策研究(二)》与《美国环境政策研究》的不同在于:内容不同,具有新的特征。《美国环境政策研究(二)》包括在中国同等发展阶段美国的环境政策研究、美国臭氧污染控制、美国非道路机械污染控制、美国《清洁水条例》经验和教训研究等13个章节。《美国环境政策研究(二)》的主要新特点包括:一是从历史角度以历史某一段时间断面横向系统剖析美国综合性环境政策,如在同等发展阶段美国环境措施研究、在同等发展阶段美国环境与贸易政策研究等;二是从一个事件切入分析相关的环境政策,如从弗林特饮用水危机看美国的饮用水政策等;三是客观正视美国环境政策制定的困难和教训,如《清洁水条例》的颁布。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在中国当前同等发展阶段的美国环境保护措施及对中国的建议
一、中国和美国同等发展阶段的内涵
二、美国在中国同等发展阶段时的环境状况特征
三、美国在中国同等发展阶段时的环境保护经验
四、美国在中国同等发展阶段时的环境保护教训
五、中国与美国同等发展阶段的环境措施对比分析2l
六、政策建议
第二章 在中国当前同等发展阶段时的美国环境与贸易政策及对中国的建议
一、中美同等发展阶段的确定
一、同等发展阶段美国环境与贸易问题及影响
二、同等发展阶段美国环境与贸易政策特征分析
四、同等发展阶段中美两国环境与贸易相关政策对比分析
五、政策建议
第三章 美国大气排污许可证经验及对中国的建议
一、美国大气排污许可证制度发展历程
一、美国大气排污许可证的经验
二、中国大气排污许可证管理现状及问题
四、美国大气排污许可证对中国的建议
第四章 美国臭氧污染控制经验及对中国的建议
一、美国臭氧污染防治历史及控制历程
二、美国臭氧污染防治控制成效
三、美国臭氧污染控制的主要措施
四、中国臭氧污染控制现状
五、对中国臭氧污染防治工作的建议
第五章 美国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经验及对中国的建议
一、美国船舶和港口大气污染防治经验
二、美国港口和船舶污染防治的主要特点
三、中国港口和船舶大气污染控制存在的问题
四、对中国港口和船舶污染控制的建议
第六章 美国非道路机械污染控制经验及对中国的建议
一、美国非道路机械分类
二、美国非道路机械控制成效
三、美国非道路机械污染控制政策体系
四、中国非道路机械控制现状及问题
五、对中国非道路机械污染防治工作的建议
第七章 美国水污染防治管理体制机制及对中国的建议
一、美国水污染防治管理体制的演进
二、美国水污染防治主要相关部门及职责
三、美国地表水污染控制管理体制
四、美国地下水污染防治管理体制
五、美国流域水污染防治管理体制
六、中美水污染防治管理体制对比
七、对完善中国水污染防治体制机制的政策建议
第八章 美国《清洁水条例》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建议
第九章 美国水质交易经验及对中国的建议
第十章 美国水环境保护领域的PPP实践经验及对中国的建议
第十一章 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管理经验及对长江大保护的启示与
第十二章 美国弗林特饮用水危机的教训及对中国的建议
第十三章 美国超级基金运行机制与成效及对中国的启示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2015年《美国环境政策研究》面世。两年后,《美国环境政策研究(二)》出版。
之所以要继续开展美国环境政策研究,并出版《美国环境政策研究(二)》,原因正如我们在《美国环境政策研究》前言中所讲:一是过去中国的环境政策在制定和完善过程中借鉴了美国的很多经验,如环境影响评价等环境管理制度、环境技术标准等;现在中国面临的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美国的环境政策经验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借鉴美国的环境政策经验是解决中国目前所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改善环境管理和环境质量的成本低廉而且快捷的重要途径。二是美国的环境政策浩瀚如海,一本《美国环境政策研究》远远不能涵盖所有美国环境政策的内容,也不能满足中国环境治理的需要。
《美国环境政策研究(二)》既是《美国环境政策研究》的延续和继承,又有非常明显的不同和特征。延续和继承是指两者形式类似,《美国环境政策研究(二)》具有《美国环境政策研究》的所有特点:一是全书并非完整介绍或研究美国的环境政策体系,各章相对独立,但从内容上涵盖了综合性政策、空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4个方面的政策;二是每一篇文章不仅研究美国某一环境政策的经验,也客观分析其教训,既重点研究美国的政策,也与中国的情况进行对比,提出建议等;三是紧紧围绕中国环境管理中的热点问题,同时抓住美国环境管理的前沿问题。《美国环境政策研究(二)》与《美国环境政策研究》的不同在于:内容不同,具有新的特征。《美国环境政策研究(二)》包括在中国同等发展阶段美国的环境政策研究、美国臭氧污染控制、美国非道路机械污染控制、美国《清洁水条例》经验和教训研究等13个章节。《美国环境政策研究(二)》的主要新特点包括:一是从历史角度以历史某一段时间断面横向系统剖析美国综合性环境政策,如在同等发展阶段美国环境措施研究、在同等发展阶段美国环境与贸易政策研究等;二是从一个事件切入分析相关的环境政策,如从弗林特饮用水危机看美国的饮用水政策等;三是客观正视美国环境政策制定的困难和教训,如《清洁水条例》的颁布。
本书共13章,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综合篇,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是综合性主题,内容为在中国当前同等发展阶段的美国环境保护措施、在中国当前同等发展阶段时的美国环境与贸易政策研究;第二部分为大气污染治理篇,包括第三章到第六章,分别讨论了美国大气排污许可证、臭氧污染控制、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非道路机械污染控制经验等以及对中国的启示和建议;第三部分为水污染治理篇,包括第七章至第十二章,研究和分析了美国水污染防治体制机制、《清洁水条例》、水质交易、PPP、密西西比河流域管理、弗林特饮用水危机等,同时结合中国相关情况,提出建议;第四部分为土壤污染防治篇,即第十三章,分析了美国超级基金政策。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美国环境政策研究(二)》以外的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提供丰富的内容,同时避免提及原书信息或任何AI痕迹。 --- 《全球气候治理的转型与挑战:基于多边主义的新视角》 著者: [此处可想象一位专家的名字,例如:李明德、安娜·瓦伦蒂娜·科斯塔] 出版社: [此处可想象一家专业学术出版社的名称,例如:环球知识出版社、当代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出版年份: 2023年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21世纪以来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所经历的深刻结构性转型,聚焦于多边主义在应对跨国界环境危机中的复杂角色、演变路径及其面临的现实困境。气候变化作为人类社会面临的最紧迫的全球性挑战之一,其治理的有效性直接取决于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本书摒弃了以往对国际关系理论中“理想主义”或“现实主义”的简单套用,转而采用一种更具动态性的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相结合的分析框架,探讨从《京都议定书》到《巴黎协定》的制度变迁,以及气候金融、技术转让、适应性战略等关键议题的治理逻辑。 第一部分:气候治理的制度演进与多边主义的重塑 第一部分追溯了全球气候治理的制度历史,重点分析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体系的内在张力与适应性。 第一章:从自上而下的刚性规制到“自下而上”的灵活性网络。 本章详细比较了《京都议定书》下的自上而下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目标模式与《巴黎协定》下的“国家自主贡献”(NDCs)体系。研究指出,后者虽然在政治上更具包容性,但也带来了目标不充分、执行力依赖自愿性的挑战。分析强调了“承诺-透明度-问责制”(P-T-A)循环在当前多边框架中的关键作用,以及技术标准和报告机制在弥补法律约束力缺失方面的功能。 第二章:全球南方国家的崛起与气候正义的议程设置。 气候治理的权力平衡正在发生不可逆转的转移。本章探讨了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经济体在全球气候谈判中的地位变化。重点分析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CBDR)原则在当代语境下的新阐释,以及如何平衡发展权与减排义务。书中还详细考察了“损失与损害”(Loss and Damage)基金的建立过程,认为这是气候正义诉求在多边议程中取得的一次重大突破,同时也揭示了发达国家在提供财政支持方面的持续犹豫。 第三章:气候外交的“去中心化”趋势:从国家间到非国家行为体。 传统的政府间谈判不再是气候治理的唯一驱动力。本章关注城市、跨国企业、非政府组织(NGOs)和金融机构在推动气候行动中的“协同效应”。研究了“次国家联盟”(如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如何通过设立更积极的减排目标,反过来对国家政府施加压力,形成“压力测试”效应。同时,深入分析了企业部门在ESG(环境、社会和治理)标准驱动下的绿色转型,及其对多边协议执行的潜在影响。 第二部分:关键议题的治理困境与路径依赖 第二部分将焦点转向气候治理实践中的核心技术和经济领域,评估现有国际机制在解决具体挑战时的有效性。 第四章:气候金融的结构性障碍与绿色投资的再定位。 气候行动的有效性受制于全球范围内的资本流动。本章批判性地审视了《绿色气候基金》(GCF)的运营效率,并分析了发达国家未能兑现每年1000亿美元气候融资承诺的深层原因。研究聚焦于如何通过混合金融工具(Blended Finance)引导私人资本进入高风险、高回报的适应性项目,并探讨了债务可持续性与气候脆弱性之间的关联,特别是针对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困境。 第五章:减排与清除技术:知识产权、技术转让与公平获取。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大规模的技术创新和部署。本章探讨了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以及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障碍。特别关注了技术转让中的知识产权壁垒,以及在多边框架下如何建立更具包容性的技术合作机制,确保发展中国家能够以可负担的成本获取和应用关键的减排与适应技术。 第六章:碳市场机制的国际协调与竞争。 区域性或国家级的碳排放交易体系(ETS)正在成为重要的减排工具,但其碎片化构成了全球治理的挑战。本章分析了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的运行经验,并探讨了《巴黎协定》第六条(关于国际合作的条款)下建立全球碳市场机制的复杂性。核心论点是,缺乏统一的碳定价和核算标准,可能导致“碳泄漏”风险,并削弱全球减排努力的整体效益。 第三部分:未来展望:韧性、冲突与全球合作的新范式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展望了气候治理的未来方向,关注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对合作的侵蚀,以及建立更具韧性的治理范式。 第七章:地缘政治紧张下的气候合作“孤岛”。 在大国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气候问题如何保持其超党派性?本章探讨了主要经济体之间在能源安全、关键矿产供应链以及技术标准制定上的竞争如何溢出到气候谈判桌上。研究认为,必须建立“气候安全区”或“平行外交”机制,以确保在其他领域存在分歧时,气候合作的底线能够维持。 第八章:适应性治理的升级:从项目到系统性韧性构建。 减缓(Mitigation)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适应(Adaptation)的紧迫性日益凸显。本章强调,未来的气候治理必须从零散的气候适应项目转向建立具有系统性韧性的社会经济框架。这包括气候风险评估的制度化、早期预警系统的全球互联,以及如何将气候适应纳入国家发展规划和财政预算的主流。 第九章:结论:迈向“后多边主义”时代的气候合作。 总结部分提出,全球气候治理正在从传统的、以条约为中心的模式,转向一个更加复杂、多层次、网络化的“后多边主义”时代。成功的关键在于建立新的信任机制,增强地方行动者的能动性,并利用技术创新来降低合作的政治门槛。本书呼吁国际社会必须超越短期政治利益,重申基于共同命运的长期合作承诺。 --- 适合读者: 国际关系学者、环境政策分析师、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研究生、外交与公共管理专业人士,以及所有关注全球治理转型与气候变化应对的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 本书特色: 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紧密结合,数据翔实,逻辑严谨,为理解当代全球气候治理的复杂现实提供了一个深刻且富有洞察力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