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古诗学养生

跟着古诗学养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包泉万 著
图书标签:
  • 古诗词
  • 养生
  • 传统文化
  • 健康
  • 诗歌
  • 中医
  • 文化养生
  • 身心健康
  • 生活方式
  • 国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579337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1480
包装:软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我国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无论是传统显学的养生之道,还是坊间密宗的养生方技,典籍汗牛充栋,名家如过江之鲫。本书所选诗歌,既是有养生内涵的文学作品,又是用艺术形式“包装”的养生之道。这样一来,读者就能在诗歌鉴赏中,获得养生理念和养生智慧;从审美体验中,汲取滋补生命的营养和愉悦身心的良药。
  ★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带头人郑红新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分会副会长丛丹江教授联袂推荐并倾情作序。
  ★目前我国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其实医疗是治标之术,而养生才是治本之道。所谓“养生”就是未病防病、病中调理、愈后康复的种种方法、手段与技巧。通过平衡机体、节度身心和协调物我,达到长治久安、健康长寿目的,因此,每首诗都从不同角度阐明了尊重自然法则,坚持科学保健,遵循生理心理规律,优化生活方式,确立常态保健等一系列观点与理念。对于养生保健实施运作中的宜与忌、止与行、利与害和得与失等属于经验教训范畴的内容,都有生动描述和深刻剖析,具有启发性、针对性和操作性。
  ★读者很有可能受到某首诗歌的启发或某个诗句的点拨,豁然开朗,茅塞顿开,深铭五内,受用一生。

★本书封面采用特种纸,为简精装,设计精美,可以作为礼品书馈赠亲朋好友。

内容简介

  本书所选注的诗歌,上起秦汉,下至明清,均系文学界和医学界名家以养生保健为题材的作品。以诗歌形式创作的关于养生的经验、体会和保健的理念与心得。是古人生存智慧、生活科学和生命可持续发展的艺术和学术结晶。具体内容包括饮食起居、修身养性、休闲娱乐、气功按摩和摄生保健。

作者简介

  包泉万,原辽宁省丹东市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主要著作有文艺评论集《管窥集》、理论专著《文艺教育学》、国家非遗专著《中国民间荷包》、国家非遗普及读物《中国民族民间艺术读本》等18部

精彩书评

  本书所选诗歌,既是有养生内涵的文学作品,又是用艺术形式“包装”的养生之道。这样一来,读者就能在诗歌鉴赏中,获得养生理念和养生智慧;从审美体验中,汲取滋补生命的营养和愉悦身心的良药。一举两得,的确是惠及民生的好事,增进福祉的佳音。
  ——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带头人郑红新

  这是一本应时的书、有用的书、能给人们带来身心健康的书。让人们在欣赏古诗词的同时,领略了中医药学的博大精深,掌握了一定的养生保健知识,实为一举两得的创新之举。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分会副会长丛丹江

目录

第一辑 饮食起居/00
酒趣唐·韩愈00
三适赠道友唐·白居易00
夏日作唐·白居易00
仲夏斋戒月唐·白居易00
自咏唐·白居易00
新沐浴唐·白居易00
晨兴唐·白居易00
松斋自题唐·白居易00
就暖偶酌唐·白居易00
竹窗唐·白居易0
昼寝唐·白居易0
负冬日唐·白居易0
仲夏斋居唐·白居易0
见山台宋·司马光0
茶歌宋·欧阳修0
豆粥宋·苏轼0
於潜僧绿筠轩宋·苏轼0
游重云宋·程颢0
小园(之一)宋·陆游0
舍北行饭宋·陆游0
铭座宋·陆游0
病起杂言宋·陆游0
食粥宋·陆游0
泛舟过金家埂宋·陆游0
新治暖室宋·陆游0
美睡宋·陆游0
避暑松竹间宋·陆游0
素饭宋·陆游0
食野菜宋·陆游0
幽居宋·陆游0
夏日登车盖亭宋·蔡确0
卜居诗宋·朱熹0
喜饮吟宋·邵雍0
善饮酒吟宋·邵雍0
无苦吟宋·邵雍0
安乐窝中吟宋·邵雍0
题夏大初丈高居宋·孔平仲0
竹枕宋·吕陶0
梳洗歌宋·温革0
起居饮食箴明·胡文焕0
淡食多补明·冷谦0
品茶之候明·许次纾0
身闲心静神自安明·郑暄0
颠倒自戕贼明·郑暄0
戒肥甘明·陶望龄0
菊枕清·褚人获0
新浴清·李渔0
止酒清·郭瑞龄0
茶歌芦玉川0
晨飧清·朱珪0

第二辑 修身养性/0
座右铭东汉·崔子玉0
三叟三国·应璩0
神释东晋·陶潜0
永崇里观居唐·白居易0
短歌行唐·白居易0
感兴(二首之一)唐·白居易0
我身唐·白居易0
效陶潜体诗十六首(之十五)唐·白居易0
晏起唐·白居易0
遣怀唐·白居易0
赠齐州李希遇诗唐·吕洞宾0
过野叟居唐·马戴0
秋宿临江驿唐·杜荀鹤0
定风波宋·苏轼0
解禅六偈宋·司马光0
晚归书室呈钱君倚宋·司马光0
衰颜增光术宋·逍遥子0
养生(衰病犹弱国)宋·陆游0
养生(禀赋本不强)宋·陆游0
小舟游近村宋·陆游0
书室名“可斋”宋·陆游0
病稍愈偶作宋·陆游0
自勉宋·陆游0
东斋杂书宋·陆游0
暑中北窗昼卧有作宋·陆游0
寿考如富贵宋·陆游0
养生(武丁命傅说)宋·陆游0
养生(西游曾受养生书)宋·陆游0
舟中口占宋·陆游0
书喜宋·陆游0
寓怀宋·陆游0
道室述怀宋·陆游0
春耕宋·陆游0
无题宋·邵雍0
天津感事吟宋·邵雍0
利名吟宋·邵雍0
三惑宋·邵雍0
何处是仙乡宋·邵雍0
孙真人铭宋·温革0
偶成宋·程颢0
吴承远讥登山宋·胡宏0
示二子(之二)宋·胡宏0
孙真人养生铭明·王蔡传0
养心要语明·胡文焕0
送景易赴秋试明·陈献章0
啾啾吟明·王守仁0
感怀明·唐寅0
警公门人明·罗洪先0
摄养诗明·龚廷贤0
形衰守玉关明·冷谦0
病有八不可治明·屠本畯0
花间偶兴清·李渔0
追欢清·张英0
拟古(八首之一)清·张英0
咏怀清·陈寅0
百字铭清·陆润庠
示儿清·汪荌
不忮清·曾国藩
闲居清·萧伦
记偶书欧阳书

第三辑 休闲娱乐/
无将大车《诗经·小雅》
弹琴赋汉·蔡邕
龟虽寿东汉·曹操
饮酒东晋·陶渊明
读《山海经》晋·陶渊明
和郭主簿东晋·陶渊明
杂诗(之一)东晋·陶渊明
诏问,赋诗以答南朝·陶弘景
游仙诗晋·郭璞
登山东晋·谢道韫
山中问答唐·李白
江村唐·杜甫
渔父唐·岑参
青溪唐·王维
山居秋暝唐·王维
寿翁兴唐·元结
奉和李右相中书壁画山水唐·孙逖
闲眠唐·白居易
闲坐看书贻诸少年唐·白居易
清夜琴兴唐·白居易
偶作唐·白居易
宿竹阁唐·白居易
好听琴唐·白居易
看嵩洛有叹唐·白居易
快活唐·白居易
效陶潜体唐·白居易
琴茶唐·白居易
草书屏风唐·韩偓
......

精彩书摘

  竹窗唐·白居易
  常爱辋川寺,①竹窗东北廊。
  一别十余载,见竹未曾忘。
  今春二月初,卜居在新昌。②
  未暇作厩库,③且先营一堂。
  开窗不糊纸,种竹不依行。
  意取北檐下,窗与竹相当。④
  绕屋声淅淅,逼人色苍苍。
  烟通杳霭气,⑤月透玲珑光。
  是时三伏天,天气热如汤。
  独此竹窗下,朝回解衣裳。⑥
  轻纱一幅巾,小簟六尺床。⑦
  无客尽日静,有风终夜凉。
  乃知前古人,言事颇谙详。⑧
  清风北窗卧,可以傲羲皇。⑨
  ①辋(wǎng)川寺:在陕西蓝田县南。王维晚年在此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后来舍之为寺。②今春:指唐穆宗李恒长庆元年(821)春。卜居:选择居所,这里指购置住宅。新昌:新昌坊,在长安城。③厩库:马棚。④相当:相对。⑤烟通:指竹林的烟霭(ǎi)与深远的雾气相连。杳霭:深远貌。⑥朝回:去朝廷办公回来。诗人于宪宗元和十五年(820)末,被任命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工作是替皇帝写些“诏旨敕制”等文书。⑦簟(diàn):竹席。⑧事:指卜居之事。谙(ān)详:熟悉详尽。⑨羲(xī)皇:即传说中的伏羲氏。傲羲皇,是说舒服自在超过羲皇时代的人们。
  诗里讲的是居住环境与养生的关系。白居易既描绘了周边环境,也记述了室内环境,特别是充分利用这样的环境所产生的养生效果。研究表明,全世界4个长寿区(中亚的高加索、巴基斯坦的罕萨、厄瓜多尔的维利巴姆巴、中国广西巴马),自然环境的共同特点是山峦蔓延、草木葱郁、环境幽静、空气清新、人口分散。广西巴马的百岁老人占0��13%,而上海卢湾区瑞金街6万人口中,90岁以上人口仅占0��075%。其中空气、水和食物三大要素更重要。明代龚廷贤说“人生以气为本”,“吸清气以补心”(《寿世保元》),“饮阴阳之和,食天地之精,呼而出故,吸而入新,可谓养生矣”(《淮南子·泰族训》)都有科学道理。生活水平远远低于上海的广西巴马,百岁老人之多发人深省。
  昼寝①唐·白居易
  坐整白单衣,起穿黄草屦。②
  朝餐盥漱毕,徐下阶前步。③
  暑风微变候,④昼刻渐加数。⑤
  院静地阴阴,鸟鸣新叶树。
  独行还独卧,夏景殊未暮。⑥
  不作午时眠,日长安可度?⑦
  ①昼寝:这里指夏日午睡。②屦(jù):葛、麻等材料制成的鞋,或谓草鞋。③徐:缓慢地。句谓慢步走下台阶前散步。宋代蒲虔贯《保生要录》云:“每日频行,必身轻目明,筋骨血脉调畅,饮食易消,无所壅滞。”④候:5天为一候,这里指物候,即生物周期性变化的现象与气候的关系。此句说夏季暖风使物候发生微妙的变化。⑤昼刻:这里指白天的时间。刻,漏刻,古代计时的器具。加数:加长。⑥夏景:夏天的白昼。殊未暮:很不容易挨到天黑。⑦安可度:怎么能够度过。
  夏日天长,午睡的好处自不待言。关于午睡,宋代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写道:“梅子留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写的都是午睡的一种况味。清代曹廷栋《老老恒言》指出,午睡“醒时当转动,使脉络流通。否则,半身板重,或腰胁痛,或肢节酸者有之”。科学的方法是:不宜仰卧,不宜当风,不宜掩面,不宜饭后即睡,忧虑惶恐不宜睡,余怒未息不宜睡,悲喜过度不宜睡。时间以1小时为宜。
  此诗写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诗人42岁,在下邽(guī)。负冬日①唐·白居易
  杲杲冬日出,②照我屋南隅。③
  负暄闭目坐,④和气生肌肤。
  初似饮醇醪,⑤又如蛰者苏。⑥
  外融百骸畅,⑦中适一念无。⑧
  旷然忘所在,心与虚空俱。⑨
  ①负冬日:背向着冬天的太阳。负,背负。②杲(gǎo)杲:明亮。③隅(yú):角落。④负暄:背负着温暖的阳光。暄,和暖。《列子》:“负日之暄。”⑤醇醪(láo):指度数很高的酒。⑥蛰(zhé)者:冬眠的动物。⑦外融句:在温暖的阳光下周身暖融融,通体舒畅。百骸,犹言周身。⑧中适:心中闲适。⑨旷然:犹言豁然开朗。虚空:形容天高地迥状。俱:指融汇在一起。
  诗人把冬天日光浴的感觉写得淋漓尽致,日光浴对养生的好处,古人早有记述。《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冬三月,河水结冰,大地冻裂,此时不能扰动阳气,适应之法必须‘无厌于日’,‘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列子·杨朱》还有个故事,说宋国有个农夫对他妻子说:“负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献吾君,将有重赏。”他认为没人知道日光浴的好处,把这一养生之道奉献给国君,一定能得到重赏。日光浴的注意事项为:坐卧处要敞亮通透,空腹不宜,饭后1小时内不宜,日光不要直射头部,尤其眼睛,要戴帽子和墨镜,有体温升高和头晕反应时立即转入阴凉处。
  此诗写于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诗人48岁,在四川忠州任刺史。
  仲夏斋居①唐·白居易
  腥血与荤蔬,停来一月余。
  肌肤虽瘦损,方寸任清虚。②
  体适通宵坐,③头慵隔日梳。④
  眼前无俗物,身外即僧居。⑤
  水榭风来远,松廊雨过初。
  褰帘放巢燕,⑥投食施池鱼。
  久别闲游伴,频劳问疾书。⑦
  不知湖与越,⑧吏隐兴何如?⑨
  ①原诗题为《仲夏斋居,偶题八韵,寄微之及崔湖州》。八韵:此诗两句一韵,十六句共八韵。微之:诗人的朋友元稹,字微之。崔湖州:崔玄亮,时任湖州(吴兴)刺史,也是诗人的好友。②方寸:即心。③体适:身体舒适,感觉良好。④慵:懒。⑤僧居:僧人居住的寺院,这里指清静,高雅的环境。⑥褰(qiān):撩起、揭开。⑦问疾书:指问候健康的书信。826年春,诗人坠马重伤,初夏渐好,不久,又患眼疾。其间休假,诗题“斋居”,意即书斋中的闲居生活。九月,假满,辞职,北上。⑧湖与越:指湖州刺史崔玄亮和元稹;元稹曾任越州刺史。越州,今浙东一带。⑨吏隐:指一面做官一面隐居。此二句是问询元稹和崔玄亮,对于“吏隐”兴味如何?或有“斋居”与“吏隐”比较之意。
  白居易在寄给二位老友的诗里描述了仲夏斋居温馨闲适的况味对于身心健康的好处,甚至要老友在“斋居”和“吏隐”中做出选择。其实,诗中已充分地肯定了“斋居”,原因是能自主营造和构建内环境(个人身心),能选择和适应外环境(生存空间),能享受和谐友善的人文环境。这三大养生要件都是“吏隐”无法比拟的,何乐而不为呢?
  此诗写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诗人55岁,在苏州任刺史。
  见山台宋·司马光①
  吾爱陶渊明,拂衣遂长往。②
  手辞梁王命,③牺牛惮金鞅。④
  爱君心岂忘,居山神可养。
  轻举向千龄,⑤高风犹尚想。⑥
  ①司马光(1019—1086):今山西夏县人,北宋史学家,主编《资治通鉴》,有《司马文正公集》传世。山台,山中居高临下的台地,指诗中“居山神可养”之处。②拂衣:振衣、褰(同蹇)衣,古人外衣襟长,凡欲起行必先褰其衣也。这里有毅然决然之意,形容辞掉官职,拂衣而行,扬长而去。③梁王:指战国时的魏惠王,于公元前370年继位,九年后(公元前362年),由旧都安邑迁都大梁(今开封),故又称梁惠王。在位二十多年,魏国在诸侯中最强大,因之自封为王。他曾卑礼厚币以招贤者。这里比喻陶潜多次辞官,尽管任用他的上司都很重视他。④牺牛句:古代供祭祀而杀死的牛,即使脖子上架着金子做的牛鞅,它也害怕被杀。鞅(yāng),牛拉车时架在肩之前、脖之后的V形器具。这里比喻陶渊明心目中官场险恶,虽有俸禄却不堪吏职。⑤轻举:指登仙,孙绰《游天台山赋》:“非夫遗世玩道、绝粒茹芝者,焉能轻举而宅之?”此句谓陶潜隐居山林能长生不老,羽化升仙。⑥高风句:指陶潜的高风亮节实堪追慕和向往。
  此诗通过称颂陶潜,反映出作者对其选择田园生活、“居山神可养”“轻举向千龄”的肯定和向往。养生环境决定养生质量。现代人都在选择宜居之地,城乎乡乎?使人纠结,其实,当无须为养生选择环境的时候全民健康才有根本保证。现在宜居环境考量的范围已经扩展到山水、土质、光照、气候和植被等方面。养神选择山居,图的是清静,“若日逐劳攘忧烦,神不守舍,则易于衰老。”(瞿佑《家居宜忌》)“神躁则心荡,心荡则形伤。将全其形,先在理神。故恬和养神,则自安于内;清虚栖心,则不诱于外。神恬心清则无累矣。”(北齐·刘昼《刘子·清神》)因此,“治身,太上养神,其次养形。神清意平,百节皆宁,养生之本也。”(《文子·下德》)
  茶歌宋·欧阳修①
  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饮茶。
  建溪苦远虽不到,②自少尝见闽人夸。
  每嗤江浙凡茗草,③丛生狼籍惟藏蛇。④
  岂如含膏入香作金饼,⑤蜿蜒两龙戏以呀。⑥
  其余品第亦奇绝,愈小愈精皆露芽。⑦
  泛之白花如粉乳,乍见紫面生光华。
  手持心爱不欲碾,有类弄印几成窳。⑧
  论功可以疗百疾,轻身久服胜胡麻。⑨
  我谓斯言颇过矣,其实最能祛睡邪。⑩
  茶官贡余偶分寄,地远物新来意嘉。
  亲烹屡酌不知厌,自谓此乐真无涯。
  未言久食成手颤,已觉疾饥生眼花。
  客遭水厄疲捧碗,口吻无异蚀月蟆。
  僮奴傍视疑复笑,嗜好乖僻诚堪嗟。
  更蒙酬句怪可骇,儿曹助噪声哇哇。
  ①欧阳修(1007—1072):江西永丰人,政治家、文学家,有《欧阳文忠公集》存世。《茶歌》,又题作《次韵再作》,此诗的前一首题为《尝新茶呈圣俞》,圣俞是诗人梅尧臣的字,欧阳修的挚友。呈梅尧臣的诗头两句是“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所谓“次韵”就是又用“茶”字韵,因此说“再作”。该诗写于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②建溪:在福建省,福建简称闽。③嗤:耻笑。凡茗草:指劣等茶树。茗,茶。④丛生句:原注为“今江浙茶园俗云多蛇”。⑤膏:脂肪。这里指含有多种营养成分。香:香料。金饼:指茶饼。⑥呀:张口。意谓张牙舞爪如同二龙戏珠(金饼)。⑦品第:评论并分列等次。芽:茶有小芽、中芽、紫芽、白合等。⑧手持二句:手里拿着心爱的茶饼不忍心碾碎,就像玩弄印章一样几乎把它弄坏。窳(yǔ),这里有残破、损坏之意。⑨胡麻:指芝麻,久服有轻身之效。⑩祛:除去。睡邪:即睡魔。苏轼《赠包安静先生》诗云:“建茶三十斤,不审味如何?奉赠包居士,僧房战睡魔。”指茶有提神醒目的功效。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云:“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得水道,明目益思,除烦去腻。”贡余:上贡后剩余的茶。疾饥:又作“疾病”。《本草纲目》卷三十二列举饮茶之弊云“虚寒及血弱之人,饮之既久,则脾胃寒恶,成黄瘦,成呕逆,成洞泻,成腹痛”。疾饥即指此。生眼花:指视物模糊。遭水厄:遭遇水灾。“水厄”原指溺水之灾。《南史·武烈世子方等传》载“汝有水厄,深宜慎之”。客:外来的人。口吻:嘴唇。蚀月蟆:蟆(má)即蝦(xiā)蟆,蝦,一作虾,《史记·龟策传》云:“日为德而君于天下,辱于三足之乌;月为刑而相佐,见食于蝦蟆。”后半句意谓月因缺德而处于相佐的地位,被蝦蟆所蚕食。“口吻”句谓嘴唇跟被蝦蟆蚕食的月亮一样。“未言”四句谓不相信饮茶之弊,仍然嗜茶如命,乐此不疲。疑复笑:因不解而讪笑。嗟:忧叹。酬句:酬赠诗句。儿曹:儿辈,孩子们。
  作者在诗里写到了采茶、制茶、烹茶、饮茶,以及茶的功能和饮茶的乐趣。可以说其中任何环节都与养生有密切关联。古代文人中写茶的诗词最多的人是陆游,有200多首;其次是苏轼的咏茶诗有70多首。他们都是美食家和养生专家。他们对茶的情有独钟,证明茶在养生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小觑。现代科学认为,茶有27种药用功能:安神除烦,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祛风解表,益气力,降血脂,降血压,抗衰老,抗辐射,少寐,明目,清头目,下气,消食,醒酒,去腻,祛痰,治痢,疗疮,利尿,通便,坚齿,疗饥,减肥,强心,补血,抗肿瘤等。可是,饮茶也有讲究,主要注意事项是:不用沸水泡茶,水温降至70℃~80℃最好;不饮隔夜茶;不饮冲泡后放久的茶;空腹不饮茶;就寝前不饮茶;失眠者晚上不饮茶;不以茶水服药;不在服药后1小时内饮茶;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不宜饮茶;婴幼儿不饮茶;患热病和溃疡病者不饮茶,等等。豆粥宋·苏轼①
  君不见滹沱流澌车折轴,②公孙仓皇奉豆粥。③
  湿薪破灶自燎衣,④饥寒顿解刘文叔。⑤
  又不见金谷敲冰草木春,⑥帐下烹煎皆美人。
  萍齑豆粥不传法,⑦咄嗟而办石季伦。⑧
  干戈未解身如寄,声色相缠心已醉。⑨
  身心颠倒自不知,更识人间有真味。⑩
  岂如江头千顷雪色芦,茅檐出没晨烟孤。
  地碓舂秔光似玉,沙瓶煮豆软如酥。
  我老此身无着处,卖书来问东家住。
  卧听鸡鸣粥熟时,蓬头曳履君家去。
  ①苏轼(1037—1101),文学家,诗人,号东坡居士,今四川眉山人,有《东坡乐府》《东坡先生全集》等传世。②滹沱(hūtuó):滹沱河,发源于山西,流经河北,入渤海;流澌(sī):解冻时水面流动的冰块。句谓滹沱河东流入海的冰块折断了车轴。③公孙:东汉开国名将冯异,字公孙。他曾在刘秀饥寒交迫时弄来红豆粥,刘秀第二天对诸将说:“昨得公孙豆粥,饥寒俱解。”④薪:柴。燎:烘烤。⑤刘文叔: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字文叔。⑥金谷:即金谷园,在洛阳,是西晋大富豪石崇的私家园林。敲冰草木春:冰雪融化,草木逢春。⑦萍齑(jī):即韭萍齑,指韭菜碎末,豆粥中的调料。不传法:指石崇家的下人将豆粥的烹饪方法泄露出去,被石崇杀害,故云。⑧咄嗟(duōjiē):吆喝。《晋书·石崇传》:“(崇)为客做豆粥,咄嗟便办。每冬,得韭萍齑。”⑨干戈二句:指刘秀当年征战不息,四处漂泊,而石崇终日沉迷酒色心已迷醉。⑩身心二句:指刘秀、石崇这些人身心颠倒连自己都不知道,却认得人间有豆粥这样的美味。岂如二句:哪里比得上江边千顷芦苇白如雪,早上茅屋檐头缭绕的袅袅孤烟。地碓(duì):舂米的工具。秔(jīng):同“粳”,即粳米。光似玉:指舂出的粳米光泽如玉。沙瓶:这里指沙锅。上四句说的是当今食用豆粥的环境、条件和品味,都是石崇、刘秀当年比不了的。无着处:无住处。卖书句:把书卖掉来到做豆粥的主人家附近住。蓬头曳履句:披散着头发、趿拉着鞋到您家去吃粥。
  原本是平民食品的豆粥,经作者引经据典的一“忽悠”,身价倍增。这是只有东坡先生这等大文豪才能做到。这就是广告效应,这就是名人效应。豆科植物的果实大都可以煮粥,《遵生八笺》中就有扁豆粥:“白扁豆半斤,人参二钱,作细片,用水煎汁,下米作粥,食之益精力,又治小儿霍乱。”“绿豆粥,用绿豆淘净,下汤锅,多水煮烂,次下米,以紧火同熬成粥,候冷食之,甚宜夏用。适可而止,不宜多吃。”南方的蚕豆,北方的赤小豆都可做粥。蚕豆粥有“快胃和脾”“兼利脏腑”等功效。赤小豆粥有消水肿、利小便、治脚气、治消渴、止泻痢、治腹胀和止吐逆等功效。早餐、晚餐和康复者宜食粥。清光绪年间黄云鹄编有《粥谱》一书,共收粥200余种。
  ……

养生之道,古韵流长:《跟着古诗学养生》 在这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生活的琐碎和工作的压力所裹挟,渐渐遗忘了身体最深处的呼唤,忘记了那些被时光洗涤却愈发珍贵的智慧。当浮躁成为一种常态,当疲惫成为一种习惯,我们开始寻找一种回归,一种能够安抚心灵、滋养身体的途径。而中国古典诗词,恰恰是这条回归之路上一盏温柔的明灯。 《跟着古诗学养生》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它并非一本枯燥乏味的养生手册,也不是一本深奥难懂的学术论著。它是一次与古人神游的邀约,一次与自然心意相通的契合,一次对生命本真状态的探寻。本书以中国古典诗词为引,串联起千百年来的养生智慧,将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养生之道,以一种诗意盎然、触手可及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诗与养生的奇妙碰撞 想象一下,在春风和煦的日子里,读到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诗句,我们或许会意识到,规律的睡眠对于身心健康是多么重要;在夏日炎炎之时,品味到苏轼“绿阴浓处柳丝长,轻风送暖花枝香”的描绘,我们便能感受到顺应时节、清心寡欲的养生之道;当秋风萧瑟,黄叶飘零,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感叹,或许会引发我们对“秋收冬藏”、调养肺气的思考;而到了严冬,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孤寂,则提醒我们,在寒冷季节,更需注重温补、固守身体的元气。 《跟着古诗学养生》正是巧妙地捕捉到了诗词中蕴含的养生信息。它不强求读者去钻研诗歌的典故和韵律,而是带着一颗开放的心,去感受诗句背后所蕴含的生活态度和养生哲理。每一首诗,每一段词,都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成为我们理解和实践养生的窗口。 从“读”到“行”:全方位的养生指南 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它更注重将诗词中的养生智慧转化为实际的行动。从饮食起居、情志调养到运动养生、顺应四时,全方位地涵盖了养生的各个方面。 饮食养生: 古人对饮食的讲究,不仅体现在对食物的品类选择上,更体现在对食物性味、烹饪方式以及进食时节的考量。《跟着古诗学养生》会引导读者从古诗中发掘关于“食”的细节。例如,李白“长安市上酒家眠,天明吹尽香兰气”的诗句,或许会让读者思考,过度饮酒对身体的损害,以及对饮酒的节制;而描写田园风光、农耕收获的诗词,则能让我们体会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古老智慧,学会尊重食物的自然属性,合理搭配,均衡营养。书中还会结合具体诗句,介绍不同季节的代表性食材,以及如何通过烹饪来发挥食材的养生功效,例如,如何在秋季选择润燥的食材,如何在冬季温补身体等。 起居养生: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养生原则,也与自然界的昼夜节律相契合。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静谧,或许会让我们反思,过度的喧嚣和电子设备的蓝光对睡眠的干扰;而描写闲适生活的诗句,则能让我们体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内在宁静,这种宁静对于安眠至关重要。本书将引导读者从诗词中寻找关于睡眠、起居的灵感,学会调整作息,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并结合古人的养生经验,提出具体的建议,例如,如何通过睡前的一些舒缓活动来帮助入睡,如何根据季节变化调整被褥的厚度等。 情志养生: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这是中医关于情志致病的经典论述。《跟着古诗学养生》会带领读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去体会他们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辛弃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壮志未酬,或许会引发读者对“心境”与“健康”之间关系的深思;而那些歌颂田园生活、描写山水之乐的诗篇,则能让我们领略到“乐”的治愈力量。本书会通过解读这些诗句,阐释情志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并提供具体的调适方法。例如,如何通过欣赏自然风光来舒缓压力,如何通过培养兴趣爱好来转移不良情绪,以及如何通过自我反思和接受来化解内心的焦虑。 运动养生: 古人并非不运动,他们的运动更多的是融入日常生活,顺应自然。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虽然没有明确的运动行为,却透露出一种怡然自得的心境,这本身就是一种养生。而描绘武术、打猎、登山、划船等场景的诗词,则展现了古人强健体魄的追求。《跟着古诗学养生》会从这些诗句中提炼出适合现代人的运动理念,倡导“生命在于运动,但运动在于适度”。书中会结合诗词意境,推荐一些温和而有效的运动方式,例如,结合古代养生功法,如八段锦、太极拳等,讲述它们与自然节律的契合之处;或者引导读者在散步、园艺、书法等活动中体会运动的乐趣。 顺应四时: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核心,养生也强调顺应自然的节律。《跟着古诗学养生》将深入剖析古诗中对四季景色的描绘,以及古人根据不同季节制定的养生方略。例如,李清照“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凄美,让我们感受到秋季的萧瑟对人的影响,并借此引出秋季养肺、润燥的养生重点。本书会详细解读不同季节的养生要点,包括饮食、起居、情志、运动等方面的具体建议,帮助读者做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将养生融入生活,与自然和谐共处。 不止是养生,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跟着古诗学养生》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养生从一种功利性的行为,升华为一种充满诗意和智慧的生活方式。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应该做什么”,而是通过优美的诗词,唤醒你内心对健康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当你沉浸在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中,或许会思考如何与自己和解,寻求内心的宁静;当你跟随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脚步,便能感受到秋日之美,领略到生命不同阶段的独特韵味,从而学会接纳和欣赏。 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力求做到诗意盎然,通俗易懂。作者并非生硬地解读诗句,而是以一种感性的、充满人文关怀的方式,将古诗词的意境与现代养生理念融为一体。每一章节的开头,都会选取一首或几首与养生主题相关的诗词,然后围绕诗词的内容,展开对养生知识的阐述。这种“由诗入理,以理润诗”的方式,不仅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也使得养生知识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谁适合阅读这本书? 对中国古典诗词感兴趣的读者: 如果你喜爱古诗词,却常常觉得其中蕴含的智慧难以捕捉,《跟着古诗学养生》将为你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你在欣赏文学的同时,也能收获健康的启迪。 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读者: 无论你是希望改善亚健康状态,还是希望全面提升生活品质,本书都能为你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源源不断的灵感。 寻求精神慰藉的读者: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感到焦虑、疲惫、迷茫?本书将带领你走进古人的精神世界,感受诗意的宁静,找到内心的力量。 渴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读者: 本书将古人的养生智慧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让你在学习养生的过程中,也能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跟着古诗学养生》是一本值得你细细品味的书。它或许不会在你翻阅的瞬间给你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它却能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引导你一步步走向更健康、更充实、更诗意的生活。在这本书的陪伴下,你将发现,原来养生,可以如此雅致,如此动人,如此与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息息相关。让古诗的韵律,滋养你的身心;让古人的智慧,点亮你的生活。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偶然翻到一本名为《跟着古诗学养生》的书,虽然我还没来得及仔细品读,但仅凭书名和目录就能感受到它独特的魅力。养生,这个话题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而将养生与古诗相结合,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文化底蕴和新意的视角。我一直对古典诗词情有独钟,那些字里行间流淌的意境,常常能触动内心深处的情感。想象一下,通过吟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能领悟到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通过品读“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就能体会到豁达开朗的心境。这本书似乎在告诉我,古人的智慧并不仅仅体现在诗句的优美,更蕴含着对生命、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以及一套顺应自然的养生之道。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解析一些与节气、时令相关的诗句,看看古人是如何根据自然规律来调整生活作息,饮食起居的。比如,春天万物复苏,诗中是否会有关于“春耕”或“养肝”的描绘?夏天骄阳似火,诗中又会传递出怎样的“清心”或“解暑”的智慧?秋风萧瑟,诗歌是否会引导我们“收敛”心神,为冬季的到来做好准备?而到了冬天,诗句又如何鼓励我们“藏精”养气,积蓄力量?这种将抽象的养生理念具象化,并且与触手可及的诗词联系起来的方式,无疑极大地激发了我的阅读兴趣。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身体的健康,更关乎心灵的滋养,我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古人智慧的大门。

评分

《跟着古诗学养生》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非常独特的阅读体验。它不是那种一开始就告诉你“吃这个,做那个”的养生手册,而是仿佛一位温文尔雅的老师,带着你漫步在古代诗歌的园林里,在赏心悦目的过程中,悄悄地将养生的智慧播撒在你心田。我特别喜欢书中将诗歌的意境与具体的养生方法相结合的写法。比如,读到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作者能够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中,引申出保持心态平衡、顺应自然变化的重要性,这对于现代人来说,简直是心灵的“解药”。而对于一些描绘花草树木、山川河流的诗句,书中也能够挖掘出其中蕴含的药用价值或养生功效,这种将文学与医学巧妙融合的方式,让我耳目一新。我一直觉得,真正的养生,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调理,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升华。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让我明白,如何从古人的诗词中汲取力量,如何去感受自然的美好,如何去调整自己的情绪,从而达到一种内外兼修的健康状态。我期待在读完这本书后,能够用一种更优雅、更有深度的方式去理解和实践养生,让我的生活因为这些古老的智慧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评分

我最近入了一本《跟着古诗学养生》,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那素雅的封面设计吸引了。书的内容我还在慢慢啃,但仅从前几章的浅尝辄止,就已经能感受到一股清流般的舒适感。它没有那种直白、枯燥的养生秘籍的生硬,而是将养生之道巧妙地融入了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诗词之中。就像在品一杯陈年的普洱,初入口微苦,细品之下却能感受到回甘和醇厚。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润物细无声”的叙述方式。比如,读到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作者便能从中提炼出“静观万物”、“亲近自然”的养生哲理,引导我们如何在喧嚣的都市中寻觅一份内心的宁静。再比如,一些描绘四季景色的诗句,被作者解读成与人体内脏、情绪变化相对应的养生指南。这让我恍然大悟,原来古人早已在诗词的字里行间,为我们留下了如此丰富的生命智慧。我本身就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次通过养生这个角度去重新审视古诗,感觉像是给熟悉的古诗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那些曾经只是停留在字面上的美好意境,现在仿佛有了更深层的现实意义。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天人合一”的理念,并将这种理念切实地运用到我的日常生活中,让我在忙碌之余,也能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心灵的愉悦。

评分

《跟着古诗学养生》这本书,在我看来,不单单是一本讲述养生知识的书,更像是一本穿越时空的文化指南,它用诗歌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充满生命力的养生画卷。我对于书中如何将抽象的诗意转化为具象的养生指导充满了期待。譬如,那些描绘隐逸生活的诗句,是否能让我们从中领略到“放下执念,随遇而安”的生活哲学,从而达到心境的平和?再者,诗歌中对于四季节气的描绘,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是否会引导我们去关注春季的养肝之道,或者“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又是否能让我们在寒意渐浓的时节,学习如何“敛气藏神”,为身体积蓄能量?这种将文学与养生巧妙结合的方式,让我觉得,养生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训练,而是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生活方式。我渴望通过这本书,不仅仅是获得一些关于身体健康的知识,更能借由古诗的熏陶,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领悟到生命更深层次的奥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生活中一股清泉,滋养我的身心,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加从容、更加豁达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评分

初次接触《跟着古诗学养生》这本书,我便被它“以诗养生”的独特理念所吸引。这种将古典文学的韵味与现代人对健康生活的需求相结合的思路,在我看来是一种极具创意的尝试。我尤其对书中如何从古诗中解读出具体的养生方法感到好奇。例如,当吟诵到那些描写自然景色的诗句时,书中是否会引导我们去感受大自然的能量,或者从中领悟到某些食材、草药的养生功效?我设想着,通过品读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或许能体会到思乡之情对情绪的影响,进而学习如何调节内心的思虑;而通过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又是否能联想到一些与瀑布、水流相关的养生之道,比如沐浴、饮水?这种跳脱出单纯的诗歌鉴赏,深入到生活哲学和健康实践的解读,无疑极大地增加了这本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套不同于市面上常见养生书籍的视角,让我能够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找到一套适合自己的、既有文化底蕴又不失科学性的养生方案。这本书,或许能让我重新认识古诗的价值,更能帮助我以一种更具仪式感和文化品味的方式,去拥抱健康的生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