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丰产栽培新技术

柿丰产栽培新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扈慧灵 著,扈慧灵 编
图书标签:
  • 柿子
  • 栽培技术
  • 果树
  • 农业技术
  • 丰产
  • 种植
  • 园艺
  • 柿树
  • 新品种
  • 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0467613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64485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124
字数:11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柿树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林树种,不但适应性广、易栽培、寿命长,而且具有一树多用功效,效益较高。本书作者根据多年来的柿树生产经验与艳艳成果,结合广大柿树种植者的成功案例,编写了本书。本书内容实用、文字通俗易懂,适合柿农、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种植大户,及相关科研院所的专业人员阅读、参考。

内容简介

  柿树近年来发展迅速,而整个生产链中却存在不少技术性问题。本书针对生产中常见问题,如品种单一或胡乱引用、建园不规范、苗木管理不科学、栽培技术跟不上等进行了重点解析。尤其近年来在甜柿栽培方面,许多栽培者仍采用涩柿的管理方法,从而衍生出一系列新的生产问题,本书对此也做了详细解答。

作者简介

  扈惠灵,女,汉族,1969年8月生,河南宜阳县人。先后在河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为美国加州大学Davis分校访问学者。现为河南科技学院果树学科带头人,硕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研究方向为果树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为中国园艺学会柿分会常务理事。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概述1
一、柿栽培历史1
二、柿产业现状2
第二章柿树的生物学特性5
一、生长结果习性5
(一)根系生长特性5
(二)枝芽生长特性6
(三)结果习性11
二、对生长环境的要求17
第三章柿树的良种选择20
一、品种类型20
(一)完全涩柿20
(二)不完全涩柿20
(三)完全甜柿21
(四)不完全甜柿21
二、良种标准及引种原则21
(一)良种标准22
(二)引种原则和方法22
(三)甜柿北引可能出现的问题23
柿丰产栽培新技术
2
三、优良涩柿品种23
(一)七月糙(早)23
(二)博爱八月黄24
(三)荥阳水柿24
(四)新安牛心柿25
(五)灰柿25
(六)磨盘柿25
(七)平核无26
(八)雁过红26
(九)树梢红27
(十)满天红27
(十一)绵柿28
(十二)水板柿28
(十三)猪皮水柿28
四、优良甜柿品种29
(一)阳丰29
(二)次郎30
(三)大秋30
(四)新秋31
(五)兴津2031
(六)富有32
(七)甘秋33
(八)早秋33
(九)禅寺丸33
(十)西村早生34
第四章柿树苗木繁育35
一、苗圃地的选择与整理35
二、砧木的选择与处理35
目录
3
三、砧木苗的培育与管理36
四、嫁接方法与嫁接苗的管理37
(一)嫁接37
(二)嫁接苗的管理42
五、容器育苗43
(一)育苗容器的种类和选择44
(二)育苗基质45
(三)容器育苗的常规管理46
六、苗木出圃、检疫和分级47
(一)起苗与分级47
(二)检疫48
(三)假植49
(四)包装与运输49
(五)苗木鉴别50
第五章规范化柿园的建立51
一、园地选择与规划51
二、严格苗木选择与处理53
三、精细栽植53
(一)选择最佳栽植时间53
(二)确定最佳栽植密度54
(三)授粉树的选择与配置55
(四)栽植方法55
(五)大树移栽55
四、栽后管理56
五、冻害及预防56
(一)冻害症状56
(二)冻害产生的原因57
(三)冻害预防58
柿丰产栽培新技术
4
第六章柿园的土肥水管理59
一、土壤管理59
(一)土壤耕翻59
(二)果园覆盖60
(三)合理间作63
(四)水土保持63
二、合理施肥64
(一)柿树吸肥特点64
(二)重施基肥64
(三)合理追肥65
(四)根外追肥66
三、适时灌水与排水66
四、果园水肥一体化67
(一)优点67
(二)应用原理和系统构成68
(三)应用中的主要问题69
第七章柿树的树体管理71
一、整形修剪71
(一)枝叶的生长特性71
(二)丰产树形72
(三)修剪方法73
(四)密植柿园的整形修剪原则76
(五)放任柿树的修剪76
二、花果管理78
(一)落花落果的原因79
(二)保花保果技术80
(三)疏花疏果技术82
(四)果实套袋83
目录
5
第八章病虫害综合防治84
一、主要病害及防治85
(一)柿炭疽病85
(二)柿圆斑病87
(三)柿角斑病88
(四)柿黑星病89
(五)柿疯病90
(六)柿白粉病91
(七)柿叶枯病92
(八)柿日灼病92
二、主要虫害及防治93
(一)柿蒂虫93
(二)柿绵蚧94
(三)柿长绵粉蚧95
(四)柿毛虫96
(五)柿斑叶蝉97
(六)草履蚧98
(七)柿黑蛀螟99
三、柿树害虫主要天敌的保护与利用101
(一)柿园害虫的主要天敌102
(二)天敌的保护和利用措施104
四、柿园无公害生产的用药限制106
(一)允许使用的农药品种及使用技术106
(二)禁止使用的农药109
(三)农药使用注意事项110
第九章柿果采收及采后技术111
一、确定合理采收期111
二、采收方法112
柿丰产栽培新技术
6
三、分级与包装113
四、贮藏特点115
(一)果实特性与贮藏性115
(二)影响贮藏的因素115
五、柿果脱涩技术116
(一)二氧化碳脱涩法116
(二)乙醇脱涩法117
(三)石灰水脱涩法117
(四)温水脱涩法117
(五)乙烯利脱涩法117
(六)混合水果脱涩法118
(七)真空包装技术脱涩保鲜118
第十章柿产业的发展对策119
一、加强政府及专业组织的指导和引领作用119
二、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与提升120
三、完善种植业的技术服务体系121
四、建立柿产业灾害预防和保障体系121
五、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122
六、健全市场营销网络122
七、加快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与国际标准接轨123

《绿野仙踪:农人诗意生活指南》 一、 序言:回归土地的初心 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穿梭久了,是否偶尔会怀念泥土的芬芳?是否会渴望在晨曦微露时,闻到露珠打在嫩叶上的清新气息?《绿野仙踪:农人诗意生活指南》并非一本关于速成技术或产量指标的教科书,它是一首写给土地的温柔情诗,是一次对返璞归真生活方式的深情呼唤。本书将带你走进一个不同于传统农业生产的维度,它关注的不是如何“种出”最多的果实,而是如何“活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充满诗意的农人生活。 这并非一本告诉你如何提高产量、扩大规模的实用手册。如果你翻开它,期待找到关于“柿子丰产栽培新技术”的任何技术细节,那么你可能会有些失望。它不涉及具体的农作物选择、施肥配比、病虫害防治的量化指标,也不提供关于市场分析、成本核算、销售策略的商业建议。本书的重点在于,如何在一片土地上,构建一种精神上的富足,一种与自然对话的宁静,一种源于劳作的喜悦,以及一种人与土地之间深层的情感连接。 本书的诞生,源于对现代生活过度追求物质、忽略精神的深刻反思。我们身处一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仿佛一切都可以被量化、被效率至上。然而,在这样的洪流中,许多人内心深处对简单、质朴、有根的生活的渴望却愈发强烈。《绿野仙踪》正是应运而生,它试图为那些渴望逃离喧嚣、寻找内心平静的人们提供一方精神的沃土。它不是告诉你如何在土地上“赚钱”,而是告诉你如何在土地上“生活”,并且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二、 自然的韵律:倾听土地的语言 本书的核心在于引导读者重新认识并倾听自然本身的声音。我们相信,土地并非只是一块可以被开发的资源,它是有生命的,有自己的韵律和智慧。 四季的节拍: 每一章都将围绕春夏秋冬的自然轮回展开。春天,我们感受万物复苏的生机,学习如何捕捉春风的信号,如何与初生的嫩芽建立连接。夏天,我们沉浸在绿意盎然的生命力中,感受阳光的热烈,学习如何在盛夏时节,观察植物的生长脉络,理解它们对光照、水分的微妙需求。秋天,我们体会丰收的喜悦,感受成熟的香甜,学习如何用感恩的心态去采撷,去储存,去品味大自然的馈赠。冬天,我们回归土地的沉寂,学习如何在大地休眠的季节里,反思一年的耕耘,如何为来年积蓄力量,如何体验生命在静止中的另一种活力。 生态的智慧: 我们将探讨如何在农人生活中融入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尊重和理解。这意味着,我们不再仅仅将土地视为单一作物生长的载体,而是将其看作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生命共同体。本书会介绍一些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小故事,例如如何通过观察鸟类的行为来判断天气,如何利用自然界的“盟友”(如益虫)来辅助管理,如何理解土壤中微生物的贡献,以及如何通过观察植物的形态来判断其健康状况。这些都是不需要化学药剂,也非机械化操作的,源于长期观察和实践的智慧。 天气与气候的对话: 感受天气的变化,并与之建立一种默契的对话,是农人诗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以气象预报的数字为最终依据,而是学习用身体去感受风的方向,用眼睛去观察云的形状,用耳朵去倾听雨的节奏。本书会分享一些古老的民间智慧,关于如何通过观察星辰来推断天气,如何通过植物的生长状态来预测季节的变化。这种与天气的亲近感,是一种超越工具的,属于生命本身的连接。 三、 劳作的温度:汗水中的成就感 劳作,对于许多现代人来说,可能意味着枯燥、重复、甚至是体力的消耗。然而,《绿野仙踪》将重新定义劳作的意义,将其升华为一种充满温度的创造过程,一种获得内心成就感的源泉。 亲手耕耘的喜悦: 本书不会提供任何关于高效机械化耕作的指南,而是鼓励读者亲身参与到土地的耕耘之中。从播种那一刻起,到日常的锄草、浇灌,再到最终的采摘,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与土地的直接互动。我们会描述那种用双手触摸泥土的质感,那种在阳光下挥洒汗水时的充实感,那种看着种子破土而出、茁壮成长的欣慰感。这些,都是通过冰冷的机器无法获得的宝贵体验。 慢节奏的艺术: 在这个追求“快”的时代,本书提倡一种“慢”的艺术。慢下来,才能更好地去观察,去感受,去思考。慢下来,才能让劳作不再成为一种负担,而成为一种享受。书中会分享一些关于如何放慢脚步,如何在劳作中融入冥想,如何在每一个动作中体会专注和宁静的故事。 从无到有的创造: 每一株植物的生长,从一颗种子到一束果实,都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本书强调的是,农人作为这个创造过程的引导者和参与者,所能获得的深刻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不是来源于数字上的增长,而是来源于生命力的孕育,来源于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顺应,来源于与土地共同完成的这份“作品”。 四、 生活的滋味:餐桌上的自然馈赠 农人生活,最终要回归到餐桌上那最朴实、最真切的滋味。《绿野仙踪》将引导读者去品味,去感恩,去分享土地所馈赠的一切。 食材的本真: 我们将鼓励读者去品尝食材最本真的味道,不去过度加工,不去追求浮华的摆盘。一份刚刚从土地里采摘下来的蔬菜,一口刚刚成熟的果实,那种原始而纯粹的香甜,是任何山珍海味都无法比拟的。本书会分享一些关于如何最大限度保留食材营养和风味的小建议,例如简单的蒸、煮、炖,或是直接生食。 餐桌上的仪式感: 本书提倡在餐桌上营造一种仪式感。这并非指多么隆重的宴席,而是指用餐时的一种专注和感恩。放下手机,与家人朋友围坐一桌,分享今日劳作的趣事,感恩土地的慷慨,用心去感受每一口食物带来的满足。这种仪式感,是连接人与人、人与土地的重要纽带。 分享与传递: 农人收获的喜悦,是与他人分享时才能得到升华的。本书鼓励读者将自己劳作的成果分享给亲朋好友,分享这份来自土地的爱与关怀。同时,也鼓励将这种对自然的尊重,对质朴生活的向往,传递给下一代,让他们也能在自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绿野仙踪”。 五、 结语:回归心灵的田园 《绿野仙踪:农人诗意生活指南》并非一本教你如何“种地”的书,它是一本关于如何“生活”的书。它没有关于如何提高“柿子”产量的具体指导,也没有关于“丰产栽培”的任何技术细节。它所探讨的是,如何在与土地的每一次接触中,找回我们内心深处对简单、自然、真挚生活的渴望。 如果你渴望逃离喧嚣,寻找内心的宁静;如果你向往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如果你希望在劳作中体验生命的喜悦,在餐桌上品味大地的馈赠,那么,《绿野仙踪》将是你最真诚的伙伴。它邀请你,一同走进这片充满诗意的土地,去倾听自然的心跳,去感受劳作的温度,去品味生活的真味,去寻觅属于你自己的“绿野仙踪”。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是在一个果农论坛上偶然看到有人推荐这本书的,当时大家都在热议今年的收成问题,讨论的焦点正好集中在如何提高坐果率和果实品质上。翻阅了一下目录,发现它在“高产优质栽培模式探索”这一块着墨不少,这正是我当前最迫切想解决的难题。我比较看重的是那些经过长期试验验证的、可复制的经验,而不是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比如,书中对不同季节的修剪策略是如何描述的?是否详细对比了不同砧木对口感和抗逆性的影响?我希望能看到具体的数据支持,比如不同肥力水平下,叶片功能期和糖分积累速度的变化曲线。一本好的技术书籍,不应该只是简单的描述性文字堆砌,而应该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农在耳边手把手地传授秘诀。如果这本书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不仅仅是一本参考资料,更像是我的一个技术顾问。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信息量一定很大。封面设计得很朴实,但又透着一股专业范儿,这种低调的风格往往意味着内容才是硬道理。我个人对农业科技类的书籍比较挑剔,很多都是大而化全,或者过于理论化,让人望而却步。但这本书的目录结构看起来很清晰,从基础的土壤改良、品种选育,到后期的病虫害防治和采后处理,都有明确的章节划分,这对于我们这种想系统学习实践经验的读者来说太友好了。我尤其关注关于水分管理的部分,毕竟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太大了,希望书中能有更前沿、更具操作性的节水灌溉技术介绍。如果内容真的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那我绝对会把它作为案头必备的工具书来反复研读,而不是束之高阁。这种厚重的质感,让人对作者倾注的心血充满敬意,期待能从中汲取到宝贵的知识养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虽然简约,但内容似乎透着一股老派的严谨和扎实。我比较关注生产管理流程的标准化和数据化管理方面的内容。在现代农业中,效率就是效益,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导致整体效益的下滑。我希望书中能详细阐述如何建立一套科学的田间记录系统,如何利用气象数据进行精准决策。比如,在开花期如何精确计算需水量,在转色期如何调整氮磷钾配比以达到最佳的着色效果。这类需要精确量化和步骤化的内容,才是区分普通技术手册和专业指导书的关键所在。如果这本书能把这些复杂的流程拆解成易于理解和执行的SOP(标准操作程序),那么它对于提升整个生产团队的专业素养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评分

从翻阅的初步印象来看,这本书的深度似乎远远超过了一般的科普读物。我特别留意了一下它在“设施栽培与环境控制”部分的内容布局,这对我这个正在考虑升级大棚设施的人来说至关重要。我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设备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如何根据作物的生理需求,对光照、温度、湿度进行动态、协同的调控策略。比如,在不同生长阶段,如何通过微气候的细微调整来诱导植株的优势生长方向?这种对细节的把控和深入研究,往往决定了最终的收成品质和抗逆性。如果这本书能在设施环境控制的反馈机制和智能调控方面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见解,那么它无疑将成为行业内的重要参考资料,帮助我们跨越从传统种植向智慧农业过渡的鸿沟。

评分

我对农学书籍的评价标准往往很苛刻,主要是因为市场上的同类书籍太多,很多都是老生常谈,缺乏创新点。这次拿到这本,我首先关注的是它在“绿色防控”方面的理念和具体措施。现在消费者对农药残留的敏感度越来越高,我们必须找到既能保证产量又能保障食品安全的出路。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探讨生物防治、物理诱捕等非化学手段的实际应用效果,最好能提供一些基于特定气候区和病虫害谱的综合管理方案。另外,对于新品种的引进和试验,如果能提供更细致的抗病性和适应性分析,那就太棒了。一本真正面向未来的技术书籍,必须引领行业从粗放式管理走向精细化、生态化的新阶段,否则就显得有些落伍了。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些耳目一新的启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