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青贮饲料是家畜养殖*主要的饲料,由于受“粮饲兼用”传统观念和粗放饲养养殖习惯的影响,长期重视不够,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青贮饲料调制技术》重点介绍了青贮饲料的特点与优点、青贮原理、影响青贮饲料品质的因素、青贮种类及设施、青贮机械、青贮方式及管理、拉伸膜裹包青贮、全混合日粮(TMR)青贮、不同原料青贮饲料的调制技术。
作者简介
李峰,甘肃天水人,助理研究员,2009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获得硕士学位,现任职于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主要从事牧草栽培与加工利用方向,主持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协同创新子课题1项,完成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项,参加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牧草产业体系、国家科技支撑等项目,获得省部级奖励6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发表论文12篇。
陶雅,1982年生,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副研究员,在读博士,从事牧草青贮加工利用研究工作,主持省部级项目3项,获得科技奖励6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6项,发表科技论文20余篇。
柳茜,1977年8月生,高级畜牧师,多年从事饲草育种栽培、加工利用等技术研究与推广,主持或参加国家、省部级与地市州级科研项目10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3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发表学术论文30篇。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什么是青贮
第二章 青贮饲料的特点与优点
第一节 原料来源丰富
第二节 饲料营养损失少
第三节 适口性好
第四节 可长期保存
第五节 可以消灭害虫
第六节 设备简单
第七节 生产不受季节限制
第三章 青贮原理
第一节 常规青贮
第二节 半干青贮
第三节 添加剂青贮
第四章 影响青贮饲料品质的因素
第一节 原料水分含量
第二节 原料糖分含量
第三节 原料的缓冲能力
第四节 厌氧环境
第五节 发酵温度
第六节 切短或粉碎
第七节 装填速度
第八节 青贮添加剂
第九节 其他因素
第五章 青贮种类
第一节 按青贮方法分类
第二节 按原料组成和营养特性分类
第三节 按青贮原料含水量高低分类
第四节 按青贮原料形状分类
第五节 按青贮容器分类
第六节 根据发酵酸分类
第六章 青贮设施
第一节 青贮设施的种类
第二节 青贮设施的要求
第三节 青贮窖
第四节 青贮壕
第五节 地面青贮堆
第六节 青贮塔
第七节 青贮塑料袋
第八节 拉伸膜裹包青贮
第九节 青贮设施的容量和大小
第七章 青贮机械
第一节 青贮饲料收获机械
第二节 切碎机
第八章 青贮方法
第一节 青贮原料的选择与搭配
第二节 青贮设施清理
第三节 青贮饲料制作工艺流程
第四节 青贮饲料制作中的损失
第五节 青贮饲料制作注意事项
第九章 青贮后的管理
第一节 开窖前的管理
第二节 开窖后的管理
第三节 二次发酵的防止
第十章 青贮饲料的品质鉴定
第一节 样品采集
第二节 青贮饲料品质鉴定
第三节 青贮失败的原因
第十一章 青贮饲料的饲喂
第一节 开窖
第二节 青贮饲料品质鉴定
第三节 取料
第四节 青贮料的饲喂
第十二章 拉伸膜裹包青贮
第一节 拉伸膜裹包青贮技术的应用
第二节 拉伸膜裹包青贮的优缺点
第三节 裹包青贮作业
第四节 贮藏管理
第五节 捆裹青贮注意事项
第十三章 全混合口粮(TMR)青贮
第一节 什么是YMR青贮
第二节 全混合日粮(TMR)技术的特点
第三节 TMR青贮饲料的调制方法及注意事项
第十四章 不同原料青贮饲料的调制
第一节 玉米
第二节 苜蓿
第三节 禾草
第四节 灌木
第五节 半灌木尖叶胡枝子青贮
第六节 甜菜渣青贮
第七节 秸秆青贮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牧区半牧区覆盖我国23个省(区)的268个旗市,其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0%以上。从远古农耕文明开始,各个阶段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均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牧区半牧区主要集中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全书简称内蒙古)、四川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全书简称新疆)、西藏自治区(全书简称西藏)、青海省和甘肃省等自然经济落后的省区。草原作为牧区半牧区生产、生活、生态最基本的生产力,直接关系到我国生态安全的全局,在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在区域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然而,随着牧区人口增加、牲畜数量增长、畜牧业需求加大,天然草原超载过牧问题日益严重。2000-2008年的数据显示,牧区合理载畜量为1.2亿个羊单位,实际载畜量近1.8亿个羊单位,超载率近500/0。长期超载过牧以及不合理利用使草原不堪重负,草畜矛盾不断加剧,草原退化面积持续扩大。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约15%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出现退化,80年代中期的30%,90年代中期的50%,持续增长到目前约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导致草原生产力大幅下降、水土流失严重、沙尘暴频发、畜牧业发展举步维艰,草原生态、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威胁。
2011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牧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同时.2011年也开始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包括实施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针对牧民的生产性补贴、加大牧区教育发展和牧民培训支持力度、促进牧民转移就业等举措,把提高广大牧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现实、最直接、最紧迫的民生问题,大力改善牧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草牧业”是个新词,源于2014年10洋副总理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农业部汇报草原保护建设和草原畜牧业发展情况时,汪洋副总理凝练提出了“草牧业”一词。随即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特别强调“加快发展草牧业”,对于经济新常态下草业和草食畜牧业迈入新阶段、谱写新篇章是前所未有强有力的刺激和鼓舞。草牧业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其核心是强调草畜并重、草牧结合,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草牧业的提出无疑是对我国草业和牧业的鼓励,发展草牧业正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国崛起的重大步骤。发展草牧业是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是“调方式、转结构”农业现代化转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牧区半牧区及农区优质生态产品产业和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变革过去粮、草、畜松散生产格局、有效解决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生产效率低及生态成本高等问题的关键突破口,是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途径。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自建所52年来,坚持立足草原,针对草原生产能力、草原生态环境及制约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以改善草原生态环境,促进草原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应用基础性研究为主线,围绕我国草原资源、生态、经济、社会等科学和技术问题,系统开展牧草种质资源收集鉴定与评价、多抗高产牧草良种培育与种质创新、草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草原生态监测与灾害预警防控、牧草栽培与加工利用、草业机械设备研制等科研工作。自2015年实施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以后,恰逢加快发展草牧业的契机,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组织全所精英,把老、中、青草牧业科研工作者组织起来,共同努力,针对目前牧区半牧区草牧业发展的薄弱技术环节,制约牧区半牧区农牧民生产生活的关键技术,以为农牧民提供技术支撑,解决农牧业农村问题为目的,特编著《牧区半牧区草牧业科普系列丛书》,该套丛书内容丰富翔实,结构通俗易懂,可为牧区半牧区草原退化防治、人工草地栽培、家庭牧场生产经营、家畜养殖技术、牧草病虫鼠害防治等问题提供全面的技术服务,真正地把科研成果留给大地,走进农户。
编者
2016年1月
璀璨星河:宇宙奥秘的探索之旅 内容简介: 仰望夜空,繁星点点,勾勒出古老而神秘的画卷。自古以来,人类对头顶这片浩瀚星河就充满了好奇与敬畏。本书《璀璨星河:宇宙奥秘的探索之旅》并非一本浅尝辄止的科普读物,而是一次深入人类认知边界的星际探险,一次对宇宙宏大叙事的深度解读。它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隧道,从最微小的粒子到最庞大的星系团,从宇宙的诞生到未来的终结,以一种更加宏观、更具哲学意味的视角,重新审视我们身处的宇宙及其在我们心中的位置。 本书的结构设计精巧,逻辑严谨,如同一条蜿蜒曲折但方向明确的星际航线,引领读者逐步揭开宇宙的面纱。我们不满足于罗列天体名称或描述物理定律,而是试图探寻这些现象背后更深层的规律和意义。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层层递进,引人入胜: 第一部分:宇宙的黎明——起源与早期演化 本部分将从宇宙学最核心的问题——“我们从何而来”出发。我们不会仅仅介绍大爆炸理论,而是会深入探讨其背后的证据链,例如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精妙图案,以及元素丰度如何支持这一模型。我们将追溯宇宙诞生之初的极端条件,从普朗克时期开始,经历暴胀、冷却、粒子形成,直至第一颗恒星的诞生。这一过程并非枯燥的物理演算,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引人入胜的叙述,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宇宙初生的熔炉之中,感受那股原始而磅礴的力量。 更进一步,我们将探讨早期宇宙的“不完美”如何孕育了我们今日所见的宇宙。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发现,以及它们在宇宙结构形成中的关键作用,将是本部分的重头戏。我们不会将它们简单定义为“未知”,而是会梳理科学家们如何通过观测和理论推测,一步步逼近它们的真相,并思考它们对宇宙命运的深远影响。此外,我们还会对“多重宇宙”等前沿理论进行审慎的探讨,区分科学猜想与已证实理论的界限,引导读者理性思考宇宙存在的可能性。 第二部分:星辰大海——恒星的生命周期与星系演化 当宇宙逐渐冷却,第一代恒星开始在引力的作用下聚集、燃烧。本部分将聚焦于恒星的诞生、演化与死亡。从质量决定命运的恒星演化模型,到黑洞、中子星等极端天体的奇妙性质,我们将一一剖析。读者将了解到,我们身体中的每一个原子,都可能源自一颗古老恒星的“死亡之舞”——超新星爆发。这是一种深刻的“宇宙尘埃”哲学,将我们与宇宙万物紧密相连。 本书将重点阐释恒星核聚变的过程,解释为何太阳能够持续发光发热亿万年,以及不同质量的恒星在演化末期会有何迥异的命运。我们将详细介绍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的形成机制,以及它们对周围时空产生的奇异影响。例如,我们将探讨霍金辐射的可能性,以及黑洞在宇宙中的“吞噬”与“孕育”双重角色。 星系,作为恒星的巨大集合,同样是本部分关注的焦点。我们将从最基础的分类——不规则星系、椭圆星系、旋涡星系开始,逐步深入探讨它们的形成、碰撞与合并过程。银河系,我们自己的家园,将作为重要的案例进行分析。读者将了解到银河系的结构、盘旋的臂、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以及它与其他星系的相互作用。我们还将探讨宇宙网状结构的形成,以及星系团和超星系团是如何在宇宙尺度上分布的。 第三部分:生命的低语——系外行星与宜居性探索 在浩瀚的宇宙中,生命是否是孤独的?这个问题牵动着无数人的神经。本部分将把目光投向宇宙的另一端——系外行星。我们将回顾系外行星探测技术的发展,从早期的方法到如今的凌日法、径向速度法等,详细介绍科学家们是如何“看见”那些遥远而微弱的光点的。 本书将重点分析目前已发现的各种类型的系外行星,包括“热木星”、“超级地球”、“迷你海王星”等,并深入探讨它们的形成机制和大气成分。我们将重点讨论“宜居带”的概念,以及影响行星宜居性的多种因素,如恒星类型、行星质量、大气组成、磁场保护等等。 我们不会简单地列举已发现的系外行星,而是会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定义。地球生命是否是宇宙生命的唯一模板?如果存在其他形式的生命,它们可能是什么样子?我们将审慎地探讨 SETI (地外文明搜寻) 的努力,分析其面临的技术挑战和哲学困境。本书将以一种开放而审慎的态度,鼓励读者对宇宙中可能存在的生命形式进行科学的遐想,但同时强调严谨的科学依据。 第四部分:宇宙的未来——演化与终极命运 宇宙是否会永远膨胀下去?还是会走向最终的“大挤压”?本部分将带领读者展望宇宙的未来。我们将回顾目前主流的宇宙学模型,分析不同情景下的宇宙演化路径。暗能量的性质是决定宇宙命运的关键,我们将深入探讨其可能的变化,例如“永恒膨胀”或“大撕裂”的可能性。 本部分还将探讨宇宙的“热寂”或“大挤压”等终极命运,并分析这些场景对宇宙中一切物质和能量的影响。我们将不仅仅停留在物理层面的描述,还会引发关于“时间”和“存在”的哲学思考。如果宇宙最终走向寂灭,那么宇宙的意义何在?人类的探索是否因此变得毫无价值?本书将试图从更宏大的尺度,为读者提供一种对存在意义的全新理解。 此外,我们还会讨论宇宙膨胀加速对未来星际旅行的影响,以及人类文明在漫长宇宙尺度下的可能命运。我们将审慎地探讨“宇宙年鉴”的概念,思考人类文明在宇宙历史长河中的短暂存在,以及我们如何在这种短暂中寻找永恒的价值。 第五部分:人类的视角——宇宙学、哲学与存在的意义 在经历了对宇宙宏大叙事的探索之后,本部分将回归到人类自身。宇宙学研究不仅仅是科学家的工作,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我们将探讨宇宙学发现如何挑战和重塑了人类的宇宙观,以及我们对自身在宇宙中位置的认知。 本部分将深入探讨科学与哲学之间的交叉点。例如,宇宙学的“人择原理”是否意味着宇宙是为人类而生的?我们如何理解宇宙的“精调”现象?这些问题并非有明确答案,而是需要读者进行深入的思考。 我们将审视宇宙学研究的局限性,以及人类认识宇宙的永恒挑战。宇宙的无限性与人类有限性的对比,将引发关于人类认知能力、科学探索边界的讨论。本书将鼓励读者培养一种“宇宙视野”,理解个体生命在宏大宇宙中的渺小,但同时认识到人类智慧的独特价值和探索精神的不朽。 最后,本书将以一种振奋人心的方式结束,强调人类作为宇宙中稀有而宝贵的意识体,肩负着理解和认识宇宙的独特使命。无论宇宙的终局如何,人类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本身,就是宇宙中最璀璨的星光。 《璀璨星河:宇宙奥秘的探索之旅》将不仅仅是一本讲解宇宙的书,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思想的升华。它将用最严谨的科学态度,最生动的语言,最深刻的哲学洞察,为每一个仰望星空的人,描绘出一幅前所未有的宇宙图景,并激发你内心深处对未知的好奇与对存在的思考。本书适合所有对宇宙奥秘充满好奇,渴望拓展认知边界,并希望理解自身在宇宙中位置的读者。让我们一同踏上这场无与伦比的星际探索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