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污染场地 土壤污染空间分布研究

工业污染场地 土壤污染空间分布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庚 著
图书标签:
  • 土壤污染
  • 工业污染
  • 场地环境
  • 空间分布
  • 环境科学
  • 污染评价
  • 风险评估
  • GIS
  • 污染控制
  • 土壤修复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3276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562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6
字数:22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大型工业污染场地是一个全球性环境问题,工业污染场地不仅破坏区域土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平衡,土壤中高含量的污染物质还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在现有工业污染场地土壤污染物空间分布预测、风险评估和修复治理过程中,由于缺乏对数据空间统计特征、热点区识别及空间分布预测模型等方面的深入分析手段,造成环境调查结果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误差。《工业污染场地 土壤污染空间分布研究》在数据科学解读及空间分布预测等方面,建立了一套适合污染场地有机污染物空间分布预测及不确定性评价的科学方法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工业污染场地 土壤污染空间分布研究》可作为高等院校、研究院所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供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和技术人员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绪论
第2章 工业污染场地土壤污染及环境风险
2.1 污染场地土壤污染空间分布的不确定性
2.2 污染场地土壤污染环境风险及空间分布表征技术
2.2.1 污染场地数据统计分析及空间插值技术
2.2.2 污染场地高偏倚性数据处理及热点区识别
2.2.3 污染场地采样调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分析
2.2.4 污染场地管理现状及其环境风险

第3章 案例污染场地特征与样点数据采集
3.1 焦化污染场地特征描述
3.2 土壤样点数据采集与分析
3.2.1 土壤样点数据采集
3.2.2 土壤样点数据分析
3.3 污染场地概念模型
3.4 场地调查与初步污染识别结果

第4章 场地土壤中PAHs污染数据的统计特征分析
4.1 研究方法
4.1.1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4.1.2 全局趋势分析方法
4.1.3 局部变异分析方法
4.2 统计特征分析
4.2.1 描述性统计特征
4.2.2 多元统计分析
4.2.3 样点含量数据异常值识别
4.2.4 空间分布趋势分析
4.2.5 局部空间变异分析

第5章 场地土壤中PAHs污染的热点区识别
5.1 研究方法
5.1.1 全局Moran'sI及局部空间自相关
5.1.2 空间权重矩阵
5.1.3 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适用性对比分析
5.2 全局空间自相关性分析
5.2.1 全局空间自相关的散点图分析
5.2.2 全局空间自相关统计结果
5.3 污染热点区识别

第6章 场地土壤中PAHs空间分布的分异性特征
6.1 研究方法
6.2 阈值设定及指示半变异函数的拟合
6.2.1 阈值设定
6.2.2 指示半变异函数的拟合
6.3 污染场地PAHs分布的指示克里格分析

第7章 场地土壤中PAHs空间分布范围预测的不确定性分析
7.1 研究方法
7.1.1 数据正态变换方法
7.1.2 插值模型
7.1.3 插值精度评价方法
7.2 正态变换方法对普通克里格模型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影响
7.2.1 数据基本统计特征分析
7.2.2 最优理论半变异函数拟合
7.2.3 普通克里格模型预测结果分析
7.3 不同插值模型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分析
7.3.1 不同插值模型对均值、极大值和极小值的预测精度
7.3.2 不同插值模型预测的污染范围分析
7.3.3 不同插值模型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分析
7.4 某铅酸蓄电池污染场地Pb空间分布预测
7.4.1 场地特征及样品采集分析
7.4.2 场地土壤中Pb含量统计及空间变异特征
7.4.3 不同插值方法对土壤中Pb的污染插值结果比较

第8章 场地土壤中污染物三维空间插值研究
8.1 研究方法
8.2 不同三维插值模型对土壤Bap预测结果的影响
8.2.1 钻孔数据的采集与分析
8.2.2 土壤钻孔样点含量数据的统计特征分析
8.2.3 污染场地的三维地层建模及分布表征
8.2.4 场地土壤中PAHs污染范围界定及土方量估算
8.3 顾及污染物向异性特征的土壤Pb三维分布预测
8.3.1 钻孔数据采集分析与插值参数设定
8.3.2 场地不同地层土壤中Pb含量的统计分析
8.3.3 不同模型估算场地不同地层受污染土方量分析
8.3.4 不同模型界定的Pb含量三维污染范围评价比较

第9章 非规则地形污染场地土壤中PAHs污染模式及分布特征
9.1 场地概况与样品采集分析
9.2 场地土壤中污染物含量特征
9.2.1 不同分区土壤中PAHs含量
9.2.2 场地不同分区及不同土层土壤中PAHs残留特征
9.3 场地土壤中污染物污染模式及空间分布规律
9.3.1 不同分区中污染物样点分布的主成分分析
9.3.2 场地土壤中特征污染物空间分布特征

第10章 工业污染场地土壤污染空间分布规律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大型工业污染场地是一个全球性环境问题,不仅破坏区域土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平衡,土壤中高含量的污染物质还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威胁。近年来,污染场地引起的危害事件和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己引起广泛关注,基于风险的污染场地管理和修复治理工作已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另外,污染场地的存在对社会经济发展、相关规范的制定以及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都具有重要影响,是目前各国共同关注的环境问题。
  在现有工业污染场地污染物空间分布预测、风险评估、修复治理过程中,由于缺少对数据统计特征、空间特征以及热点区识别的深入分析手段,造成环境调查结果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误差。国内针对大型工业污染场地开展了广泛研究,但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污染场地风险评估与控制、污染场地修复治理措施及相关技术等方面,对于污染场地土壤中污染物空间分布表征及不确定性研究,目前还未有相关资料进行系统性报道。
  本书以我国多个典型工业污染场地为研究案例,立足于污染场地管理方面的需求,基于经典统计学、环境科学、地统计学等理论方法体系,拟在数据解读方面针对污染场地污染物样点含量数据提供一套科学的数据分析流程和手段。本书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学手段,系统地阐述了大型工业污染场地土壤污染物空间分布表征及不确定性评价的流程体系,内容丰富,层次清晰,具有技术性、全面性、创新性和专一性的特点。
  本书是作者对过去相关研究成果的总结,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顾及污染物向异性特征的土壤有机污染物三维空间分布预测方法研究”(编号:41401236)、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典型工业污染场地地下水健康与生态风险评价研究”(编号:2015021166)、山西省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项目“汾河流域典型区域土壤污染识别及控制对策”(编号:2016330)、环境保护部科研专项子课题“污染场地中典型污染物迁移过程与表征方法研究”等。本书得以出版,作者要感谢山西农业大学毕如田教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郭观林研究员、太原师范学院王尚义教授、牛俊杰教授、郭文炯教授对本书编写提出的宝贵建议和指导;同时感谢科学出版社周艳萍老师所付出的辛劳。鉴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缺点和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16年10月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工业污染场地 土壤污染空间分布研究》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且不包含原书信息: 《地下水文地球化学过程与污染迁移模拟》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地下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在污染场地环境修复中的关键作用,并系统阐述了污染物质在地下水介质中的迁移与转化规律。全书聚焦于复杂地下水系统中的化学反应、物质传输机制以及多尺度模拟技术,旨在为环境工程师、水文学家和地质学家提供一个全面且深入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指导。 第一部分:地下水文地球化学基础理论 本书伊始,详细梳理了控制地下水化学环境的核心地球化学原理。重点分析了水-岩石相互作用、溶解-沉淀、氧化-还原反应(特别是针对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的转化)以及离子交换过程。我们不仅关注热力学平衡模型,更强调动力学过程在实际场地条件下的重要性。例如,书中详细探讨了溶解氧、硝酸盐、铁锰氧化物等关键氧化还原对(Eh)参数如何决定污染物(如氯代烃、石油烃和砷)的迁移形态和毒性。 第二部分:污染物质在地下水中的传输机制 在污染物质的传输方面,本书超越了传统的达西定律描述,深入分析了非均质介质中的复杂流动。书中详尽介绍了多孔介质中的对流、弥散和扩散的耦合机制。特别关注了非线性流动(如高梯度流或低渗透层中的流动)对污染物羽流形态的影响。在弥散方面,本书对纵向弥散、横向弥散的尺度效应进行了深入剖析,并结合室内外实验数据,探讨了层状、裂隙状介质中污染物快速通道的形成与演变。 此外,本书对污染物的多相流和界面传输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针对石油烃等非水相液体(NAPL)的渗漏与残余分布,书中详细阐述了毛管压力、相对渗透率曲线在不同土壤质地和饱和度下的变化规律,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NAPL如何持续作为污染源对地下水造成长期影响。 第三部分:地球化学过程对污染迁移的控制 地球化学过程是决定污染物在地下水中命运的关键因素。本书系统介绍了吸附-解吸、离子交换、共沉淀和生物地球化学反应。 在吸附方面,书中详细比较了不同吸附剂(如粘土矿物、有机质、铁锰氧化物)对不同污染物(如重金属Pb、Cd、有机农药、新兴污染物PFASs)的亲和力。通过Langmuir、Freundlich等模型的应用,本书指导读者如何根据场地特定条件选择合适的吸附模型,并评估吸附在不同水化学条件下的可逆性。 生物地球化学部分是本书的亮点之一。我们深入探讨了微生物活动对污染物迁移的影响,包括好氧/厌氧降解、生物刺激和生物强化技术中的电子供体/受体(如硫酸盐、甲烷)的调控。书中通过实例分析了还原性脱氯(Reductive Dechlorination)的速率限制步骤及其对场地修复潜力的影响评估。 第四部分:地下水污染迁移的数值模拟与预测 本书的第四部分聚焦于利用现代计算工具进行地下水污染迁移的模拟。我们选取了业界主流的数值模型(如MODFLOW/MT3DMS/PHREEQC耦合框架),详细讲解了其理论基础、网格划分策略以及边界条件的设置。 书中强调了模型的校准与验证过程。通过对比模拟结果与实际监测数据,读者将学会如何识别模型中的不确定性来源,并利用敏感性分析来优化模型参数。此外,本书还介绍了多重点源污染羽流的叠加模拟、时间序列分析在预测未来污染扩散趋势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蒙特卡洛方法进行风险评估。 第五部分: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中的地球化学考量 在修复技术的设计与评估中,地球化学效应往往是成败的关键。本书将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分析了不同修复技术中地球化学的反馈机制: 原位化学氧化(ISCO): 详细讨论了过硫酸盐、芬顿试剂等氧化剂在地下水中的衰减机制,特别是与有机质和矿物表面的反应,以及如何通过添加活化剂来提高修复效率。 多介质稳定化/固化: 分析了稳定剂(如磷酸盐、碳酸钙)如何通过形成低溶解度沉淀来固定重金属,并讨论了长期pH变化对固化效果的潜在影响。 生物修复: 强调了在生物修复过程中,通过调控地下水pH和氧化还原电位(Eh)来优化微生物活性,从而加速污染物的降解或固定。 读者对象 本书适用于从事环境工程、水文地质学、应用化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在政府监管部门、咨询公司和工程设计单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它不仅是一本严谨的学术参考书,更是一本指导复杂地下水污染场地环境管理与修复实践的工具书。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地下水污染的复杂性,并设计出更具针对性和可持续性的修复方案。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进行了一场深入的环境“考古”。书中所描绘的工业污染场地,就像是被时间遗忘的战场,曾经的辉煌与现在的疮痍交织在一起,令人唏嘘。作者的叙述风格,让我看到了一个严谨的科学家是如何对脚下的土地进行细致入微的审视。他没有过多地使用华丽的辞藻,而是用精准的数据和严密的逻辑,勾勒出污染空间分布的图景。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不同类型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和转化过程的描述,让我对污染的复杂性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污染物并非静止不动,它们会随着时间、水分、土壤性质等因素,以我们难以想象的方式进行传播和演变。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治理土壤污染,绝不能仅仅“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需要一套系统性的、基于空间分布特征的解决方案。我想象着,未来在规划新的工业区时,这本书中的研究成果将成为重要的参考依据,帮助我们规避潜在的环境风险,实现更明智的土地利用。这本书也让我对“风险评估”和“修复技术”这些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明白这些都是建立在对污染空间分布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的。

评分

我是一位对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议题颇为关注的读者,这本书的书名——《工业污染场地 土壤污染空间分布研究》,瞬间抓住了我的眼球。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工业遗址的再开发和利用是一个重要议题,而土壤污染则是其中最为棘手的挑战之一。我非常好奇,这本书将如何帮助我们理解不同工业活动对土壤造成污染的“空间足迹”。它是否会详细介绍不同污染物的空间迁移模式,例如,重金属是否会沿着地下水系扩散,有机污染物又会如何渗透到更深的土壤层?我期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基于空间分析的模型,来预测污染的潜在扩散范围,甚至模拟不同治理措施实施后的效果。这对于指导城市更新、土地修复项目,以及制定更有效的环境保护政策,都具有极高的价值。我脑海中浮现出,在一张张精美的污染分布图上,不同颜色和符号代表着不同程度的污染,这些图谱将是我们在决策过程中最直观的依据。这本书是否能帮助我们识别出那些“隐形”的污染区域,从而避免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开发,造成二次污染?我期待这本书能为城市管理者、环境工程师,以及所有关心城市未来的读者,提供一份宝贵的“地图”。

评分

作为一个对生态学和环境修复领域充满热情的研究生,我总是在寻找能够深化我对复杂环境问题的理解的学术资源。当我在书店的架子上看到《工业污染场地 土壤污染空间分布研究》时,我立刻被它所蕴含的科学深度所吸引。我猜想,这本书的核心内容一定涉及到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以及各种统计模型在土壤污染空间分析中的应用。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如何利用这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对不同工业场地进行多尺度、多层次的污染空间格局分析。例如,作者是如何运用插值方法生成污染浓度等值线图?如何识别污染的空间自相关性,从而判断污染是否存在聚集性?我更关注的是,这些空间分布的研究成果,将如何被转化成为指导实际土壤修复工作的依据。书中是否会提出一些基于空间格局特征的修复策略,比如,针对高浓度污染区采用重点修复,而低浓度区则进行长期监测?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方法论,帮助我在未来的研究中,更有效地理解和解决工业污染场地带来的环境挑战。

评分

作为一名对环境科学领域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当我第一次看到《工业污染场地 土壤污染空间分布研究》这本书的书名时,我内心涌起了许多疑问和期待。我一直对工业发展过程中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造成的潜在影响感到担忧,而“空间分布研究”这个词更是让我联想到一张张详细的地图,上面标注着污染的“热点”和“冷区”,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地球的“伤痕”。我设想着,这本书是否会像一位经验丰富的侦探,抽丝剥茧地揭示污染物的“行踪”?它是否会运用各种科学技术,将那些肉眼看不见的污染痕迹可视化,让我们能够直观地理解污染的扩散范围和程度?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复杂的科学数据转化为普通读者也能理解的语言的。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结晶,更能成为一本普及环境知识、激发公众环保意识的启蒙读物。它能否帮助我理解,为什么同一片土地,在不同区域,污染程度会有如此大的差异?是否与地质构造、水文条件、甚至风向等因素有关?我期待着书中能够出现生动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感受到问题的紧迫性,同时也看到解决污染问题的希望。这本书或许能让我对“可持续发展”这个词有更深刻的理解,明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

评分

我是一位对日常生活环境的改善非常关注的普通市民,这本书的名字——《工业污染场地 土壤污染空间分布研究》,听起来非常专业,但我相信它一定与我们息息相关。我常常会在新闻中看到关于工业污染对环境造成影响的报道,但对于污染到底是怎么分布的,我们普通人很难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我特别好奇,这本书是否会用一些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图表,来展示工业污染是如何在土壤中“蔓延”开来的。比如,会不会有图说明,某个化工厂排出的污染物,可能在下游的土壤中浓度更高?或者,某些污染物会因为风的吹拂,扩散到离工厂很远的区域?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明白,为什么有些地方的土壤被污染得更严重,而有些地方相对安全。它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识别自家附近是否存在污染隐患的线索?我更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更清楚地认识到土壤污染的严重性,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比如,支持更严格的环保法规,或者在生活中采取更环保的生活方式。这本书能否成为我们了解和保护家园的“启蒙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