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队伍强大,非常适应当前产业需求和供给侧改革需要,内容全面,图文并茂,科学性和实用性强,非常适合计划进行品种结构调整和高接换种的荔枝种植者及其他从业人员、荔枝研究人员、果树专业学生阅读参考。
本书介绍了 4 个通过全国热带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和 25 个省(区)审定的荔枝新品种及高接品种选择、高接换种前的准备、高接换种的时期、嫁接方法、高接换种后的栽培管理等高接换种技术。
胡桂兵,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瓜果改良中心荔枝分中心主任、农业部华南园艺生物学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广东省园艺学会第十届常务理事兼秘书长、中国园艺学会热带南亚热带果树分会理事。
黄旭明,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农业大学南方果树研究室主任,《Scientia Hortiuclturae》《园艺学报》《果树学报》《广东园艺》等学术杂志编委,长期从事南方果树生理学研究。
一、荔枝新品种 / 001
(一)国家审定品种 / 002
1. 井岗红糯 / 002
2. 马贵荔 / 004
3. 贵妃红 / 006
4. 红绣球 / 008
(二)省(区)审定品种 / 010
1. 脆绿 / 010
2. 荷花大红荔 / 012
3. 岭丰糯 / 014
4. 庙种糯 / 016
5. 观音绿 / 018
6. 唐夏红 / 020
7. 钦州红荔 / 022
8. 双肩玉荷包 / 024
9. 草莓荔 / 026
10. 桂糯 / 028
11. 大丁香 / 030
12. 英山红 / 032
13. 南岛无核 / 034
14. 紫娘喜 / 036
15. 北通红 / 038
16. 凤山红灯笼 / 040
17. 仙进奉 / 042
18. 岵山晚荔 / 044
19. 桂早荔 / 046
20. 御金球 / 048
21. 新球蜜荔 / 050
22. 玉谭蜜荔 / 052
23. 琼荔 1 号 / 054
24. 桂荔 1 号 / 056
25. 桂荔 2 号 / 058
26. 翡脆荔枝 / 060
二、荔枝高接换种技术 / 063
(一)产业背景与需求 / 064
1. 品种结构不合理 / 064
2. 老龄化果园改造如火如荼 / 065
(二)高接品种选择 / 070
1. 嫁接的亲和性 / 070
2. 接穗品种的选择 / 074
(三)高接换种前的准备 / 076
1. 接穗选择与采集 / 076
2. 砧木的准备 / 077
3. 大枝接还是小枝接的选择 / 078
4. 嫁接注意的问题 / 081
(四)高接换种的时期 / 081
(五)嫁接方法 / 082
1. 小枝桩嫁接技术 / 082
2. 小枝梢上直接嫁接 / 083
3. 重回缩植株小枝桩嫁接 / 083
(六)高接换种后的栽培管理 / 084
1. 做好防晒工作 / 084
2. 做好防蚁工作 / 086
3. 排灌与施肥 / 086
4. 检查成活与及时补接 / 086
5. 控制砧木不定芽的生长及剪除抽水枝 / 086
6. 病虫害防治 / 087
7. 防风支撑 / 088
8. 解缚 / 088
从一个普通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定价。它成功地将原本深藏于专业人士之间的宝贵经验,以一种极其开放和共享的精神传递给了广大普通读者。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行业顶尖专家的深度对话。它不仅教会了“做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这样做”,这种对背后原理的深度剖析,极大地提升了读者的科学素养和独立思考能力。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能够获得这样一本内容扎实、视角独特、兼具深度与广度的专业书籍,实属幸运。它无疑是果树种植领域一本值得反复研读、时常翻阅的“案头宝典”,每一次重读都能带来新的体悟和收获。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就知道是花了心思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色彩搭配很符合现代审美,那种淡雅的绿色调让人感觉很清新。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度极高,文字和插图的过渡非常自然,阅读体验感一下子就提升了不少。特别是那些图解部分,简直是专业级别的,线条流畅,细节刻画得非常到位,即便是对果树种植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通过这些图示快速理解复杂的步骤。翻阅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和编者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从字体的选择到版面的布局,每一个环节都体现出一种对知识的尊重和对读者的友好。这种用心制作的图书,读起来才更让人感到愉悦和放松,而不是枯燥乏味的学习。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指南,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都觉得赏心悦目。
评分我不得不提一下这本书在知识结构上的严谨性和逻辑性。它显然是经过了长期的实践检验和反复的打磨才得以出版的。从基础的理论铺垫到具体的实操步骤,再到常见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整个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如同一个精密的流程图,引导读者一步步深入。不同章节之间的衔接过渡非常自然流畅,前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为后一个知识点的理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绝不会出现知识点断裂或逻辑跳跃的情况。这种教科书式的严谨布局,保证了读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建立起一个完整而系统的知识体系,避免了零散学习带来的理解偏差。对于想要系统掌握某项技术的学习者来说,这种结构上的优势简直是无价之宝,它提供了一种清晰、高效的学习路径。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性简直是无与伦比,它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的最高境界。书中提供的技术指导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基于大量一线实践数据的总结和提炼。无论是对新技术的介绍,还是对传统方法的优化,都提供了非常具体、可量化的操作参数和标准,让人一看就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才算达标。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风险规避”方面的论述,作者没有回避种植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和失败案例,而是坦诚地分析了原因,并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这使得读者在实际操作中能更有信心,也更懂得如何未雨绸缪,将理论知识真正转化为生产力,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平实、亲切,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读起来就像是邻家经验丰富的老农在跟你拉家常一样,让人倍感亲近。作者的文字功底扎实,但又懂得如何用最朴素的语言去阐述深奥的农业技术。很多专业术语都被巧妙地融入到生活化的例子中,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变得朗朗上口,易于记忆。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对土地和作物饱含的热情,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对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深入理解和真挚情感。读完一些章节,我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感受到阳光下果实的饱满。这种带着温度的文字,远比冰冷的理论教材更能激发读者的学习兴趣和实践的冲动,让人迫不及待地想拿起工具,到田间地头去印证书中的知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