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废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丛书》的一个分册,是一部环境工程实用技术书。
本书为读者分享了农作物秸秆处理处置与资源化的先进实用技术,很多分享都来源于作者的科研成果,并分享了很多经典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化的案例,可使读者较全面了解农业废弃物秸秆处理处置及资源化利用的全方位知识。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介绍了农作物秸秆资源概况、秸秆还田利用技术、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秸秆能源化技术、秸秆食用菌栽培基料化利用技术、秸秆建筑技术、秸秆应用于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等内容,并分享了很多经典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化的案例,可使读者较全面地了解农业废弃物秸秆处理处置及资源化利用的全方位知识。
本书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可操作性,可供从事农作物秸秆利用的工程技术、研究、生产和经营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作为高等学校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选作教学用书或教学参考用书。
作者简介
梁文俊,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一直从事大气污染理论和技术的研究,目前正在承担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北京市教委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科研成果包括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 20篇,授权专利10项,主编及参加著作6部。
内页插图
目录
1概述
1.1农作物秸秆资源概况001
1.2秸秆种类和利用价值002
1.2.1秸秆种类002
1.2.2秸秆的利用价值002
1.3秸秆综合利用主要途径003
1.3.1秸秆肥料利用003
1.3.2秸秆制饲料003
1.3.3秸秆能源化利用004
1.3.4秸秆的工业化应用005
1.4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义、现状及问题006
1.4.1秸秆综合利用的意义006
1.4.2秸秆综合利用现状008
1.4.3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009
参考文献010
2秸秆还田利用技术
2.1秸秆还田机理011
2.1.1秸秆还田原理011
2.1.2秸秆还田方式012
2.1.3秸秆还田的优点013
2.1.4秸秆还田注意事项015
2.2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015
2.2.1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简介015
2.2.2秸秆粉碎还田机械化技术020
2.2.3玉米根茬粉碎直接还田机械技术021
2.2.4秸秆整秆还田机械化技术022
2.3秸秆堆沤还田技术024
2.3.1农作物秸秆自然发酵堆沤还田技术024
2.3.2秸秆堆沤腐熟技术026
2.3.3常见秸秆腐熟菌剂及使用027
2.3.4代表性农作物秸秆堆沤还田技术流程029
2.3.5秸秆堆沤进程判定031
2.4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032
2.4.1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原理及应用032
2.4.2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流程036
2.4.3秸秆生物反应堆制作037
2.4.4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操作要点045
2.5秸秆生产商品有机肥技术048
2.5.1农作物秸秆生产有机肥技术概述048
2.5.2秸秆有机肥工厂化生产技术原理049
2.5.3秸秆生产有机肥生产工艺流程050
2.5.4农作物秸秆生产有机肥技术要点055
2.5.5农作物秸秆有机肥料工厂生产模式057
2.5.6秸秆生产有机肥产品质量标准058
2.5.7农作物秸秆有机肥的施用量及施用方式058
参考文献059
3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
3.1秸秆饲料化利用简介061
3.1.1秸秆饲料化利用价值061
3.1.2秸秆饲料化利用方式061
3.1.3秸秆饲料化利用前景061
3.2秸秆青贮技术062
3.2.1青贮机理062
3.2.2青贮饲料的特点062
3.2.3秸秆青贮方式062
3.2.4青贮工艺技术064
3.2.5青贮饲料的品质鉴定066
3.2.6青贮饲料饲喂方法067
3.2.7工程实例068
3.3秸秆微贮技术072
3.3.1微贮技术与机理072
3.3.2秸秆微贮饲料的特点073
3.3.3微贮工艺073
3.3.4微贮饲料品质鉴定075
3.3.5饲喂方法075
3.4秸秆碱化处理技术075
3.4.1技术原理075
3.4.2碱化技术分类075
3.5秸秆氨化技术077
3.5.1氨化技术简介077
3.5.2氨化技术分类079
3.5.3工艺过程081
3.5.4品质鉴定082
3.5.5饲喂方法082
3.5.6工程实例082
3.6秸秆揉搓加工技术085
3.6.1技术原理085
3.6.2工艺过程085
3.6.3秸秆揉搓饲料评价标准086
3.7秸秆饲料热喷技术086
3.7.1技术原理086
3.7.2工艺过程087
3.7.3热喷饲料的效果088
3.7.4品质鉴定088
3.8秸秆压块饲料技术089
3.8.1技术原理及应用089
3.8.2技术流程及关键设备090
3.8.3技术操作要点091
3.8.4适宜区域092
参考文献092
4秸秆能源化技术
4.1秸秆成型燃料技术093
4.1.1秸秆成型燃料技术原理与特点093
4.1.2秸秆成型燃料制备技术094
4.1.3秸秆成型燃料的应用100
4.1.4秸秆成型燃料关键问题100
4.1.5工程实例101
4.2秸秆制沼气技术102
4.2.1技术原理与应用103
4.2.2技术流程103
4.2.3秸秆沼气技术操作要点111
4.2.4秸秆沼气工程应用案例113
4.3秸秆直接燃烧发电技术 114
4.3.1技术原理与应用114
4.3.2秸秆直燃发电工艺流程115
4.3.3技术操作要点117
4.4秸秆炭化技术117
4.4.1技术原理与应用117
4.4.2技术流程118
4.4.3技术操作要点121
4.5秸秆气化技术122
4.5.1秸秆气化技术简介122
4.5.2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124
4.5.3秸秆气化发电技术129
4.5.4秸秆炭-气-油联产技术130
4.5.5工程实例134
4.6秸秆降解制取乙醇技术138
4.6.1技术原理与应用140
4.6.2技术流程145
4.6.3技术操作要点155
4.6.4纤维素燃料乙醇的示范工程与应用157
4.7秸秆热解液化生产生物油技术164
4.7.1秸秆热解液化技术原理及影响因素165
4.7.2秸秆快速热解液化技术167
4.7.3农作物秸秆直接液化技术171
4.7.4秸秆热解产物生物油深加工技术172
4.7.5秸秆热解液化制备生物油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发展方向173
参考文献175
5秸秆食用菌栽培基料化利用技术
5.1农作物秸秆基料化利用技术原理177
5.1.1秸秆栽培食用菌技术原理与应用177
5.1.2秸秆栽培食用菌的意义179
5.2秸秆栽培草腐生菌类技术180
5.2.1秸秆栽培双孢菇技术180
5.2.2秸秆栽培草菇技术187
5.3秸秆栽培木腐生菌类技术194
5.3.1技术原理与应用194
5.3.2常见平菇栽培方式195
5.3.3平菇栽培技术流程198
5.3.4注意事项202
5.3.5适用区域203
5.4秸秆食用菌基料化利用工程实例203
5.4.1案例1天津市郊区金三农农作物秸秆和畜粪生产食用菌基料工程203
5.4.2案例2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稻秸和牛粪等作基料大田栽培双孢菇示例204
5.4.3案例3四川省什邡市湔氐镇农业废弃物作基料熟料袋栽培黄背木耳示例205
参考文献205
6秸秆建筑技术
6.1概述207
6.1.1秸秆建筑的优点207
6.1.2秸秆建筑的产生及发展211
6.2秸秆作为建筑材料212
6.2.1概述212
6.2.2秸秆砖213
6.2.3秸秆复合板215
6.2.4秸秆混凝土砌块216
6.2.5秸秆混凝土218
6.3利用秸秆砖的墙体结构219
6.3.1结构体系介绍219
6.3.2承重秸秆砖墙220
6.3.3非承重秸秆砖墙220
6.3.4秸秆层的隔热221
6.4秸秆建筑的物理性质222
6.4.1热存贮性和热传导性222
6.4.2保温隔热223
6.4.3防风性和气密性223
6.4.4防火与隔声224
6.5案例224
参考文献227
7秸秆应用于环境污染治理技术
7.1秸秆化学改性制备吸油剂229
7.1.1秸秆纤维素吸油机理229
7.1.2秸秆纤维素化学改性230
7.1.3秸秆化学改性方法230
7.2秸秆制备生物炭231
7.2.1生物炭制备技术简介232
7.2.2生物炭制备方法232
7.2.3秸秆生物炭在环境污染治理领域的应用232
7.3秸秆生产环保草毯235
7.3.1秸秆生产环保草毯技术235
7.3.2环保草毯技术应用237
7.4秸秆生产秸秆泥238
7.4.1秸秆生产秸秆泥技术238
7.4.2秸秆泥技术应用238
7.5秸秆制备绿色环保抑尘剂239
7.5.1国内外扬尘抑尘剂技术239
7.5.2秸秆制备环保抑尘剂技术248
7.5.3环保抑尘剂示范应用266
参考文献272
索引
前言/序言
据统计,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每年可生成7亿多吨秸秆。长期以来作为主要燃料的农作物秸秆已成为废弃物,或占用一定的农田常年堆积,或就地焚烧,秸秆焚烧不仅浪费大量资源,还会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烧死土壤表层微生物与动物,破坏土壤生态系统,而且会严重污染大气环境,制约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和地方已明令禁止秸秆焚烧。因此,实施秸秆资源化利用,对综合利用秸秆资源、改善和保护环境、实现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十分必要。
本书系统介绍了农作物秸秆利用现状、综合利用技术,主要包括用于肥料、能源、饲料和材料等的开发利用技术以及最新进展。第1章介绍秸秆种类、利用途径、意义以及存在问题;第2章至第7章围绕秸秆还田利用技术、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秸秆能源化技术、秸秆食用菌栽培基料化利用技术、秸秆建筑技术、秸秆应用于环境污染治理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工程应用性,可供环境工程、能源工程、农业工程等领域的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参加本书编著的主要人员有北京工业大学梁文俊、刘佳,河北农业大学刘春敬;另外,张芸、杨竹慧、梁全明、任思达、蔡建宇、武红梅等参加了本书部分编著工作。全书最后由北京工业大学李坚教授统稿、定稿。
本书获得国家出版基金以及北京工业大学青年百人提升计划项目的出版资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在本书的编著过程中,编著者参考并引用了部分文献资料,在此向所有被引用参考文献的作者们致以诚挚的谢意!可能由于编著者的疏漏,书中所列出的参考文献未必全面,在此,特向书中未能列出引用的作者们致以深深的歉意。
限于编著者编著时间和水平,书中难免出现疏漏和不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著者
2017年6月于北京
《绿色变革:农业废弃物的新生之路》 在现代农业的滚滚洪流中,作物秸秆的处理与处置,曾经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难题。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环保意识的觉醒,“变废为宝”的理念正悄然改变着这一传统困境。本书《绿色变革:农业废弃物的新生之路》并非聚焦于单一的农作物秸秆处理处置与资源化技术,而是将视角投向更广阔的农业废弃物领域,深入剖析其产生、影响,以及由此催生的多元化、创新性解决方案。它是一部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指南,更是对未来农业模式的一次大胆畅想。 第一章:废弃物之源——农业生产链条中的“隐形成本” 在现代农业高效运作的背后,我们常常忽略那些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它们虽然被戏称为“废弃物”,却蕴含着潜在的价值。本章将从宏观视角出发,梳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从种植、养殖到初加工,详细解析各类农业废弃物的种类、产生量以及它们对环境和经济带来的双重影响。 种植业的馈赠与负担: 稻草、麦秆、玉米芯、棉秆、花生壳、甘蔗渣……这些看似无用的残余物,是土地辛勤耕耘后的印记。本书将分析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秸秆的物理化学特性,以及它们在堆积、焚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如土壤肥力下降、大气污染、温室气体排放等。我们还将探讨规模化种植带来的废弃物集中涌现,以及对区域环境容量的严峻挑战。 畜牧业的“绿色挑战”: 畜禽粪便、垫料、屠宰废弃物,这些是养殖业的必然产物。本章将深入剖析其成分构成,如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以及潜在的病原体和重金属。我们还将审视当前畜牧业废弃物处理的普遍困境,包括处理成本高、技术瓶颈、资源化利用率低等问题,以及它们对水体、土壤造成的污染风险。 初加工与食品工业的“边角料”: 农产品在经过初步加工后,会产生大量的果渣、菜叶、糠麸、榨油饼粕等。本书将聚焦于这些“边角料”,分析其潜在的营养价值和工业用途,并指出当前它们往往被简单丢弃或低效利用的现状。 “隐形成本”的显现: 本章并非仅仅罗列废弃物的种类,更重要的是揭示这些“废弃物”所带来的“隐形成本”。这些成本不仅体现在环境治理的投入上,更包括对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的损害、对农村人居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对可再生资源利用的极大浪费。通过数据和案例的呈现,让读者深刻认识到,有效管理和利用农业废弃物,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章:生态的呼唤——农业废弃物治理的挑战与机遇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压力和资源短缺,农业废弃物的妥善处理处置,已经不再仅仅是农业部门的任务,而是关乎整个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议题。本章将深入探讨当前农业废弃物治理所面临的挑战,并从中发掘蕴含的巨大机遇。 环境污染的“多米诺效应”: 传统上,焚烧秸秆曾是很多地区处理农作物残余物的主要方式,但随之而来的雾霾、PM2.5超标等问题,让这种粗放式的处理方式难以为继。本书将详细分析不同废弃物的不当处理方式对大气、水体、土壤可能造成的连锁反应。例如,畜禽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会严重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威胁饮用水源安全;未经发酵的有机废弃物填埋,会产生恶臭气体和渗滤液,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 资源浪费的“错失良机”: 农业废弃物中富含碳、氮、磷等多种元素,是宝贵的有机质和生物质资源。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收集、储存和转化技术,大量的有机物被白白浪费,甚至成为环境负担。本章将通过对比分析,指出当前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强调“变废为宝”的巨大潜力。 政策法规的“指挥棒”: 国家及地方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法规,在引导和规范农业废弃物处理处置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章将梳理近年来我国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的政策导向,包括补贴政策、技术推广、标准制定等,分析这些政策的有效性,并探讨其在推动产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技术创新的“催化剂”: 面对挑战,技术创新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动力。本书将预告后续章节将重点探讨的各种资源化利用技术,但在此章,我们先从宏观层面强调技术创新的必要性。无论是生物转化、热化学转化还是物理化学转化,技术的突破将是实现农业废弃物“涅槃重生”的关键。同时,也将提及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在废弃物管理和监测方面的应用前景。 机遇的曙光: 挑战与机遇并存。本章将重点阐述,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和资源稀缺性的凸显,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正逐渐成为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绿色产业。从生物能源、有机肥料、生物基材料到功能性食品添加剂,农业废弃物蕴含的巨大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目光。 第三章:价值链重塑——农业废弃物多元化资源化利用的广阔天地 告别简单粗暴的“焚烧”与“填埋”,农业废弃物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价值链重塑。本章将聚焦于多元化的资源化利用途径,深入剖析各种技术路线和应用前景,展现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的无限可能。 生物质能源的清洁生产: 沼气工程: 畜禽粪便、餐厨废弃物等有机物通过厌氧发酵,产生富含甲烷的沼气。本章将详细介绍沼气发酵的技术原理,包括不同反应器的类型(如固定床、UASB、CSTR等)、发酵条件控制(温度、pH值、C/N比等),以及沼气提纯与利用。沼气可用于发电、供暖、烹饪,甚至提纯为生物天然气并入管网。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展示沼气工程在农村能源转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显著成效。 生物质气化与燃气化: 秸秆、林业废弃物等可以通过气化技术转化为合成气(CO+H2),进而用于发电或生产甲醇等化学品。本书将简述不同气化炉类型(如固定床、流化床)的特点,以及合成气的净化与下游利用。 生物乙醇与生物柴油: 以秸秆、淀粉质作物为原料生产生物乙醇,以废弃食用油、动物脂肪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是替代化石燃料的重要途径。本章将介绍相关的生物转化技术,包括酶解、发酵、酯化等过程,并探讨其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前景。 有机肥料的循环再生: 堆肥技术: 秸秆、畜禽粪便等有机废弃物通过好氧发酵,转化为优质有机肥料。本书将重点介绍不同堆肥工艺(如条堆、槽式、机械化堆肥)的优缺点,发酵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如温度、水分、翻堆),以及堆肥产品的质量标准和施用方法。我们将强调,利用有机废弃物生产有机肥,不仅解决了废弃物处理难题,更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使用,实现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生物有机肥与微生物菌剂: 结合微生物技术,将有机废弃物转化为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有机肥或微生物菌剂。本书将探讨生物有机肥在改良土壤、促进作物生长、提高抗病性方面的优势,并介绍相关的生产工艺和应用案例。 生物基材料的绿色制造: 秸秆塑料与生物降解材料: 利用秸秆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等成分,可以开发生产生物基塑料、生物降解包装材料等。本章将介绍相关的改性、造粒技术,以及这些材料在替代传统塑料、减轻白色污染方面的巨大潜力。 生物基化学品: 秸秆、农作物下脚料等可以通过化学或生物化学方法转化为平台化合物,进而合成各种生物基化学品,如有机酸、醇类、表面活性剂等。本书将简述相关技术路径,并展望生物基化学品在医药、食品、纺织等领域的发展前景。 动物饲料的创新应用: 昆虫蛋白饲料: 利用黑水虻等昆虫,高效地转化畜禽粪便、餐厨废弃物等有机废弃物,生产高蛋白的昆虫幼虫,可作为鱼类、禽类、畜类的高品质饲料。本章将介绍昆虫养殖技术、废弃物处理能力,以及昆虫蛋白在饲料领域的应用价值和优势。 发酵饲料: 将部分农作物秸秆、糟渣等通过微生物发酵,提高其营养价值和消化利用率,作为反刍动物或猪、禽的饲料补充。 其他高附加值利用: 土壤改良剂与吸附材料: 经过特定处理的农作物残余物,可作为土壤改良剂、吸附剂,用于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净化废水等。 生物炭的开发与应用: 秸秆等生物质经过热解产生的生物炭,具有良好的土壤改良、固碳和吸附性能,在农业和环保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第四章:技术前沿与创新实践——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硬核”力量 将宏大的资源化利用构想转化为现实,离不开前沿技术的支撑和创新实践的引领。本章将聚焦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典型案例,为读者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发展方向。 生物转化技术的突破: 高效酶制剂的研发: 酶工程技术在纤维素、半纤维素等难降解物质的转化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章将介绍新型高效酶制剂的研发进展,以及其在生物质能源、生物基材料生产中的应用。 合成生物学与微生物工程: 利用合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改造和优化微生物,使其能够更高效地降解和转化特定农业废弃物,生产目标产物。 厌氧发酵过程的智能化控制: 介绍利用传感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沼气发酵过程的实时监测与智能调控,提高产气率和稳定性。 热化学转化技术的革新: 新型气化与裂解炉的设计: 介绍高效、环保的气化炉和裂解炉在处理复杂组分废弃物方面的最新进展,以及其在生物能源和生物基材料生产中的应用。 耦合技术与能量梯级利用: 探索将气化、裂解等过程与其他技术(如发电、制冷)进行耦合,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先进的分离与提纯技术: 膜分离技术在生物质转化中的应用: 介绍膜分离技术在沼气提纯、生物乙醇浓缩、生物基材料分离等方面的应用,提高产品质量和回收率。 超临界流体萃取等绿色分离技术: 探讨利用超临界流体萃取等环境友好的分离技术,从农业废弃物中提取高附加值成分。 智能化与信息化管理平台: 农业废弃物信息管理系统: 介绍如何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构建覆盖废弃物产生、收集、运输、处理、利用全链条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调度。 远程监测与预警系统: 开发针对农业废弃物堆放、处理过程的远程监测与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隐患。 典型案例分析与模式推广: 区域性资源化利用示范项目: 选取国内外成功的区域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项目,深入剖析其模式、技术路线、经济效益和政策支持,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公司+农户+技术”的合作模式: 探讨如何通过创新的合作模式,将农户、企业、科研机构紧密联系起来,共同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的发展。 产业链延伸与品牌化建设: 分析如何通过延伸产业链,将初级产品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并进行品牌化运营,提升产业竞争力。 第五章:绿色未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政策、经济与社会展望 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个涉及政策、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系统工程。本章将从更宏观的视角,探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未来的发展趋势、面临的挑战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 政策保障的升级与完善: 激励性政策的创新: 探讨如何设计更具吸引力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绿色金融等激励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领域。 监管体系的强化: 建立健全农业废弃物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明确各方责任,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严厉打击非法倾倒和不当处理行为。 跨部门协作的机制: 推动农业、环保、能源、发改等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形成政策合力,共同解决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 经济效益的提升与市场化运作: 培育多元化的市场主体: 鼓励和支持各类企业(包括初创企业、大型企业)积极参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形成市场竞争的良好格局。 构建完善的市场化交易机制: 探索建立有机肥、生物质能源、生物基材料等产品的交易平台和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绿色经济的效益评估: 强调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进行科学评估,将其纳入更广泛的绿色经济核算体系。 社会参与的引导与公众意识的提升: 农民的参与与赋能: 探讨如何通过技术培训、组织引导、利益联结等方式,提高农民参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积极性,使其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受益者。 公众教育与宣传: 加强对社会公众关于农业废弃物重要性、资源化利用意义的宣传教育,引导形成绿色消费、绿色生产的社会风尚。 人才培养与技术推广: 加大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领域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健全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将先进技术和经验传播到基层。 可持续发展的愿景展望: 构建循环农业生态系统: 展望未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将成为构建全面、高效、可持续的循环农业生态系统的关键环节,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高效转化。 推动乡村振兴与绿色发展: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的发展,将为农村地区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并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贡献全球可持续发展: 借鉴我国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的经验,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解决方案。 《绿色变革:农业废弃物的新生之路》是一部集理论深度、技术广度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著作。它不仅揭示了农业废弃物所带来的挑战,更描绘了其转化为宝贵资源的广阔前景。本书旨在激发读者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鼓励各方力量积极投身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伟大事业,共同开创农业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