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标准化养殖操作手册》以肉牛标准化操作流程为主线,参照全国有名大型肉牛规模养殖场标准化养殖操作流程,紧扣生产实际,本书突出“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本书以印遇龙院士为首编写,重点介绍“如何科学合理管理,如何标准化操作,如何预防疾病”,紧密联系生产,是一本实用性的操作手册书。
《肉牛标准化养殖操作手册》以标准化肉牛操作流程为主线,具体介绍规模牛场的标准化建设、肉牛场的经营管理、品种选育、饲料质量标准化管理、肉牛饲养管理的标准化操作、肉牛育肥操作流程、肉牛防控的标准化操作流了等内容。
刘国光 涟源畜牧水产局 ,局长,长期工作在生产一线,从事肉牛养殖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
第一章规模牛场的标准化建设
第一节肉牛生产性能
第二节牛舍的标准化规划
第三节牛舍建筑布局与配套设施
第二章肉牛场的经营管理
第一节牛场管理和责任分工
第二节规模化肉牛场的管理措施
第三节规模化肉牛场的经营措施
第四节肉牛场废弃物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
第三章品种选育标准化操作
第一节肉牛品种
第二节杂交改良模式
第三节肉牛人工授精技术
第四节肉牛常见的生殖器官疾病及防治措施
第四章饲料质量标准化管理
第一节牧草种植
第二节肉牛饲草加工与调制技术
第三节肉牛配合饲料及饲料配合技术
第四节饲料和饲草加工机械设备
第五章肉牛饲养管理的标准化操作
第一节犊牛饲养管理技术操作规程
第二节育成牛的饲养管理技术操作规程
第三节母牛的饲养管理技术操作规程
第六章肉牛育肥操作流程
第七章肉牛防控的标准化操作流程
第一节肉牛疫病的预防和控制
第二节肉牛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及防治措施
第三节肉牛常见的中毒症及防治措施
第四节肉牛常见的寄生虫病及防治措施
第五节肉牛常见的传染病及防治措施
?三、分区规划与平面布局
牛场场区规划应本着因地制宜和科学饲养的要求,合理布局,统筹安排。考虑今后发展,应留有余地,利于环保。场地建筑物的配置应做到紧凑整齐,提高土地利用率,节约用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供电线路、供水管道节约,有利于整个生产过程和便于防火灭病,并注意防火安全。
(一)分区规划布局
牛场一般包括3~4个功能区,即生活区、管理区、生产区和粪尿污水处理、病畜管理区。具体布局遵循以下原则:
1.生活区
指职工生活住宅区。应在牛场上风头和地势较高地段,并与生产区保持100米以上远距离,以保证生活区良好的卫生环境。
2.管理区
包括与经营管理、产品加工销售有关的建筑物。管理区要和生产区严格分开,保证50米以上距离。外来人员只能在管理区活动,场外运输车辆牲畜严禁进入生产区。
3.生产区
应设在场区地势较低的位置,要能控制场外人员和车辆,使之不能直接进入生产区,要保证最安全,最安静。大门口设立门卫传达室、消毒室、更衣室和车辆消毒池,严禁非生产人员出入场内,出入人员和车辆必须经消毒室或消毒池进行消毒。生产区牛舍要合理布局,分阶段分群饲养,按种牛群、产房、犊牛舍、育成前期牛舍、育成后期牛舍顺序排列,各牛舍之间要保持适当距离,布局整齐,以便防疫和防火。但也要适当集中,节约水电线路管道,缩短饲草饲料及粪便运输距离,便于科学管理。粗饲料库设在生产区下风口地势较高处,与其他建筑物保持60米防火距离。兼顾由场外运入,再运到牛舍两个环节。饲料库、干草棚、加工车间和青贮池离牛舍要近一些,位置适中一些,便于车辆运送草料,减少劳动强度,但必须防止牛舍和运动场因污水渗入而污染草料。
4.粪尿污水处理、病畜处理区
设在生产区下风地势低洼处,与生产区保持300米卫生间距,病牛区应便于隔离,单独通道,便于消毒,便于污物处理等。尸坑和焚尸炉距畜舍300~500米。防止污水粪尿废弃物蔓延污染环境。
(二)现代牛场生产区规划布局
牛舍是牛生活的小环境,牛舍建筑必须要符合牛的生物学特点和考虑牛对环境的要求。因此,场址选择、牛舍设计、场内布局等必须符合牛对环境的要求。
1.竖向规划
要结合场区自然地形,竖向规划布置采用平坡式与台阶式相结合。排水坡度在1~1.5°,各建筑物、构筑物向其周围最近的道路路面倾斜。肉牛场按功能分为3个区,即生产区、管理区、职工生活区。有的还设置病牛隔离治疗区。分区规划首先从人畜保健的角度出发,使区间建立最佳生产联系和环境卫生防疫条件来合理安排各区位置,考虑地势和主风方向进行合理分区。各区的规划是否合理,各区建筑物布局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牛场的劳动生产效果;场区的气候状况和兽医防疫水平影响生产、经济效益。
2.横向规划
(1)牛舍:我国南北气温相差悬殊,北方的牛舍设计主要是考虑防寒,南方则以防暑为主,在南方为了使牛舍通风换气,多栋牛舍应交叉配置,当牛舍超过4栋时,可以2行交叉配置,前后对齐,相距20~30米。
(2)粪尿池:应距牛舍6米以上,在地势较低的地方,在运动场相反的一侧修建粪池,每头牛粪池面积按成牛0.3米3/头,犊牛0.1米3/头计算,粪尿池要距离饮水井100米以上。
(3)运动场:运动场面积为成牛20~30米2/头,育成牛15~20米2/头,可采用三合土、沙质土、石板等,保持1%~1.5%的坡度或中间略高,向四周倾斜,运动场四周设围栏、运动场上设饮水槽或自动饮水器、补饲槽、饲草棚和凉棚,凉棚面积为成牛4~5米2/头,育成牛3~4米2/头。
(4)饲料库:要靠近饲料加工室。运输和加工饲料取用方便,加工车间应距牛舍30米以外,草料棚应相距周围房舍50米以上。
(5)装牛台:在不干扰牛场营运、车辆运转方便的地方设置装牛台,便于肉牛的装运,装牛台为直角梯形,距离牛舍不宜过远,台高与车辆齐高,一侧缓坡与平台相连,牛只通过缓坡走上平台进入车厢。
3.养殖模式
肉牛饲养大体上有两种模式:传统的拴系饲养和现代的散栏饲养。
(1)拴系饲养:主要以牛舍为中心,集肉牛饲喂、休息于同一牛床上进行。各牛舍的管理相互平行,管理承包方式实行大包干。即每人承包30~50头牛,这些牛的饲喂、铡草、清粪全由一人负责。其优点是饲养管理可以做到精细化。而缺点是费事、费时,难于实现高度的机械化,劳动生产率较低。
(2)散栏饲养:为舍饲方式,将体重、品种、年龄相似的肉牛饲养在同一栏内,便于控制采食量和日粮的调整,育肥牛可做到全进全出。散栏饲养需要散栏牛舍、饲料搅拌车、铲车等设备发挥作用。育肥牛的散栏饲养是10头牛饲养在同一栏内,便于TMR饲喂。
散栏饲养主要以牛为中心,将肉牛的饲喂、休息、运动分设于不同的专门区域进行。管理工序垂直或交叉,管理承包方式实行分群饲养、工种包干。即饲喂人员专门负责牛的饲喂,清粪人员专门负责牛的清粪。其优点是省工、省时,便于实行高度的机械化,劳动生产率高。缺点是饲养管理群体化,难于做到个别照顾。牛场的整体布局应是实现两个三分开:即人(住宅)、牛(活动)、草料(存放)三分开;牛的饲喂区、休息区、运动区三分开。尽量减少污、净道路交叉污染。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环境控制”的重视程度,这常常是许多养殖手册容易忽略的“软性”环节。作者花了很大篇幅来讨论牛舍的通风设计、光照管理,甚至是对不同季节温度湿度的动态调控。我过去总觉得,只要喂饱、打好针就行了,但书里通过详实的数据对比,论证了适宜的微环境对减少应激、提高免疫力的巨大作用。特别是关于夏季高温应激的缓解措施,它不仅提出了降温设备的选择,更细致到水槽清洁度的重要性,这些都是我之前从未深究过的细节。当我严格按照书中的建议调整了牛舍的遮阳网角度和通风口高度后,我明显感觉到牛群的躁动感降低了,连带管理难度都跟着下降了。这证明了这本书的视野是全方位的,考虑到了影响生产的每一个变量。
评分这本《肉牛标准化养殖操作手册》简直是为我们这种想把养殖搞得更专业、更上档次的农场主量身定做的!我以前总是凭着经验摸索,效果时好时坏,尤其是在犊牛的早期管理和疾病预防上,总感觉心里没底。这本书从头到尾把每个环节都掰开了揉碎了讲,细节详细到让人忍不住想立刻上手实践。比如,它对不同生长阶段肉牛的营养配比讲解得非常到位,不仅仅是告诉你喂多少精饲料,更是深入到各种微量元素的平衡对肉质和生长速度的具体影响。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疫病防控的那一部分,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治疗方案,更多的是强调“预防为主”的系统性构建,从环境消毒的频率到疫苗接种的时间点,都有明确的时间表和操作指南,看得出来作者是下了真功夫的,绝对是田间地头的实战宝典,而不是那种空洞的理论说教。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整个生产流程的控制力大大增强了,心里踏实多了。
评分对于我们这些常年在一线和牛打交道的牧场工人来说,最怕的就是那种写得高深莫测、完全脱离实际的“专家”书籍。然而,这本手册的语言风格却非常朴实接地气。它没有堆砌晦涩难懂的学术名词,而是大量使用清晰的图示和分步骤的流程说明,很多操作细节,比如如何正确地保定一头牛进行耳标佩戴,或者如何准确判断一头牛是否处于发情高峰期,都配有形象的插图或明确的动作要领。这对于新入行的技术员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我让新来的几个学徒对照着书上的图解去练习,他们的学习曲线明显比以前快得多。它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把那些隐藏在经验里的“秘诀”都变成了可以被所有人掌握的标准化技能,非常注重实际操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评分我收藏了很多关于畜牧业的书籍,但很多都停留在理论层面,或者只关注某一特定品种的繁育。这本《肉牛标准化养殖操作手册》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强大的系统集成性。它不像一本单科教材,而是像一个完整的“项目实施手册”。从牛群的引进验收、饲料的采购检验、圈舍的日常维护,到最终的产品分级和出栏标准,构成了一个闭环的管理体系。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产品可追溯性”方面的要求,这在当前食品安全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关键。它指导我们如何建立一套从“出生证明”到“餐桌记录”的完整链条,这不仅能应对日益严格的市场监管,更能极大地提升我们产品的品牌价值。这本书真正实现了将传统养殖业向现代化、工业化管理模式的跨越,是值得长期在案头备用的工具书。
评分坦白说,我最初是冲着“标准化”这三个字去的,因为现在市场对牛肉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必须走出粗放式管理的怪圈。这本手册在这方面确实没有让人失望,它提供了一套非常清晰、可操作性极强的流程图。我特别欣赏它在数据记录和绩效评估方面的建议。过去我们就是记个大概,这本书则要求对每一批次的采食量、增重率、饲料转化率等关键指标进行精确追踪和分析,并给出了不同指标异常时的排查步骤。这简直是把养牛场变成了一个小型的“数据驱动型”企业。我尝试着按照书里的建议建立了一套简单的信息录入系统,仅仅一个月,我们对牛群的健康状况和生产效率的把握就精确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它不仅仅是一本操作指南,更像是一套提升管理效率的哲学,教我们如何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和优化日常工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