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基于作物自然脆弱性评价的农业旱灾风险研究》基于区域灾害系统理论,从自然脆弱性的角度人手,改进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和概念模型,构建农作物旱灾风险评价理论模型,并引入基于物理过程的农作物生长模型,建立了一套农作物旱灾风险评价体系,并以两种作物种类为例在三个不同空间尺度上进行旱灾风险评估的研究,验证理论方法的可操作性,同时也对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环境减灾卫星观测系统等我国民用卫星遥感资源在农业旱灾风险评估中的应用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作者简介
王志强,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副研究员,减灾和应急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8年6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获自然地理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从事灾害风险和灾害遥感应用研究,研究成果集中在旱灾风险研究和灾害遥感产品检验应用等方面。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和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SCI、EI、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完成全国减灾救灾行业标准1项,获3项国家发明专利,出版学术专著1部,合作出版学术著作2部。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农业旱灾与粮食安全
1.2 灾害系统理论的研究进展
1.3 农业旱灾风险评价的研究进展
1.4 作物模型研究进展
1.5 本书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自然脆弱性评价的农业旱灾风险理论体系
2.1 基于自然脆弱性的灾害风险概念模型构建
2.2 农业旱灾风险评价理论体系构建
2.3 基于自然脆弱性评价的农业旱灾风险评价方法构建
第3章 数据与EPIC模型校验
3.1 数据与预处理
3.2 空间EPIC模型开发应用
3.3 EPIC模型校验及作物遗传参数确定
第4章 中国小麦旱灾风险评价
4.1 研究区概况
4.2 中国小麦旱灾致灾因子时空规律及概率分布
4.3 中国小麦旱灾自然脆弱性曲线的建立
4.4 中国小麦旱灾成灾风险评价
4.5 小麦自然脆弱性曲线对中国小麦旱灾风险的影响分析
第5章 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区玉米旱灾风险评价
5.1 研究区概况
5.2 玉米产量损失贡献率的确定
5.3 玉米旱灾致灾风险评价
5.4 玉米旱灾自然脆弱性曲线的建立
5.5 玉米旱灾成灾风险评价
5.6 玉米自然脆弱性曲线对北方农牧交错带旱灾风险的影响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农业旱灾风险评价理论研究前景
6.3 旱灾监测和旱灾救助业务工作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2013年第五次IPCC评估报告指出:1983-2012年是过去1400年来最热的30年;除非排放量得到了最严厉的降低,否则到21世纪末,气温将上升1.5~2℃。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年来全球区域性的极端天气事件时有发生,几十年或百年一遇的极端干旱事件也频繁出现,给粮食安全带来重大影响。古语云“仓廪实,天下安”,气候变化将给粮食安全问题本就十分严重的国家和区域带来严重影响,威胁着受影响地区的社会稳定。2016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在罗马发布的《2016年粮食及农业状况》报告中指出:气候变化对全球粮食安全造成了重要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正日益加剧。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习近平总书记说,“只要粮食不出大问题,中国的事就稳得住。粮食安全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是国家发展的‘定海神针’”。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农业旱灾风险问题,开展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旱灾监测与风险评估研究,对于减轻农业旱灾的损失,保持粮食产量稳定,保证我国粮食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农业旱灾是指发生在一定的气候、水文、土壤等孕灾环境下,由于气象干旱对农作物生长过程的影响,造成产量损失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经济方面损失的灾害.是一种缓慢连续累积型的灾害过程。农业旱灾风险评估就是对农作物生长过程进行监测,根据农作物受到的水分胁迫及农作物自身承受打击能力的大小,来估计农作物发生旱灾的情况以及可能的产量损失,及时指导农户和涉灾部门开展灾害应对,有效降低农作物旱灾风险,减少农业旱灾损失。
基于作物自然脆弱性评价的农业旱灾风险研究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