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构造地貌与表面过程

龙门山构造地貌与表面过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勇 等 著
图书标签:
  • 构造地貌
  • 龙门山
  • 地貌学
  • 表面过程
  • 地质地理
  • 构造运动
  • 四川盆地
  • 河流地貌
  • 山地地貌
  • 地表过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40416
版次:01
商品编码:12296983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页数:588
字数:9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龙门山构造地貌与表面过程》以2008~2013年间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发生的汶川和芦山地震为典型的研究对象,较为系统地阐述在龙门山造山带与前陆盆地、活动构造与汶川地震、构造地貌与表面过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构造地貌特征与盆—山—原结构、活动构造与历史地震、地形雨与短周期剥蚀作用、水系样式与活动构造、河流纵剖面与隆升作用、地震滑坡沉积物的传输过程与水系响应、汶川地震与龙门山地貌生长、长周期剥蚀作用与始新世古长江的贯通、龙门山隆升机制与沉积响应、龙门山均衡重力异常与前陆盆地长周期挠曲沉降作用、汶川地震的构造负载量与前陆盆地短周期挠曲沉降作用等方面的内容。本项研究成果为国内外研究龙门山构造地貌与表面过程、汶川地震与灾后重建等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典型范例。

目录

目录
第1章 青藏高原东缘的构造地貌特征 1
1.1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活动造山带的研究历史 1
1.2 青藏高原东缘的构造地貌单元 3
1.3 青藏高原东缘构造地貌的几何形态分析 7
1.3.1 地形形态分析 9
1.3.2 地形起伏度分析 11
1.3.3 剖面分析 14
1.4 青藏高原东缘的现代构造应力场 15
1.4.1 青藏高原东缘的水平运动(GPS)场 16
1.4.2 青藏高原东缘的垂直形变场 17
1.4.3 青藏高原东缘的构造动力学机制 19
第2章 青藏高原东缘的构造格架与盆—山—原结构 21
2.1 川藏块体(松潘—甘孜造山带) 23
2.2 茂汶韧性剪切带 25
2.2.1 茂汶剪切带的空间展布 25
2.2.2 茂汶剪切带的新活动性 26
2.2.3 茂汶剪切带的历史地震 27
2.2.4 茂汶剪切带与龙门山造山带的关系 27
2.2.5 茂汶剪切带的形成机制与形成时间 28
2.3 龙门山造山带 28
2.3.1 龙门山的地表构造特征 28
2.3.2 龙门山的深部构造特征 29
2.3.3 龙门山的构造演化过程 30
2.3.4 龙门山的构造单元划分 30
2.3.5 龙门山的逆冲作用与走滑作用 33
2.3.6 “新生代龙门山”与“中生代龙门山” 34
2.4 龙门山前陆盆地 35
2.4.1 前陆盆地的轮廓 35
2.4.2 前陆盆地的沉积基底 36
2.4.3 前陆盆地的沉积充填 36
2.4.4 前陆盆地的结构 37
2.4.5 前陆盆地的构造分带 37
2.5 龙门山的扩展性与构造单元形成次序的标定 37
2.6 青藏高原东缘的盆—山—原结构模式 38
第3章 龙门山造山带的活动构造与历史地震 40
3.1 龙门山造山带的活动构造 41
3.1.1 研究方法和技术 42
3.1.2 北川断层的活动构造 46
3.1.3 彭灌断层的活动构造 50
3.1.4 龙门山山前的变形特征 53
3.1.5 龙门山的地震危险性 56
3.2 龙门山造山带的历史地震 56
3.2.1 历史地震活动的时间分布特征 59
3.2.2 历史地震的空间分布特征 65
3.2.3 历史地震的震源深度分布特征 65
3.2.4 历史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66
3.3 龙门山强震复发周期的讨论与估算 70
3.3.1 龙门山强震复发周期的讨论 70
3.2.2 龙门山强震复发周期的估算 71
第4章 成都盆地的活动构造与历史地震 79
4.1 成都盆地的构造格架 79
4.2 成都盆地的历史地震 82
4.3 成都盆地的活动构造 83
4.3.1 关口断裂和彭灌断裂 83
4.3.2 大邑断裂 85
4.3.3 蒲江—新津断裂与熊坡背斜 91
4.3.4 龙泉山断裂与龙泉山隆起 101
4.3.5 苏码头断裂 106
4.3.6 新场—甘溪断裂 108
第5章 汶川地震 111
5.1 汶川地震的基本参数、震源机制解及余震的时空分布特征 114
5.1.1 汶川地震的基本参数与震源机制解 114
5.1.2 汶川地震余震的时空分布特征 117
5.2 汶川地震的地表破裂 118
5.2.1 北川断裂的地表破裂 119
5.2.2 彭灌断裂的地表破裂 145
5.2.3 小鱼洞断裂的地表破裂 149
5.2.4 擂鼓断裂的地表破裂 157
5.3 汶川地震地表破裂的类型和组合样式 161
5.3.1 平行逆冲断层型组合样式 162
5.3.2 捩断层型组合样式 162
5.3.3 阶梯状逆冲断层型组合样式 163
5.3.4 由捩断层连接的雁列状逆冲断层型组合样式 164
5.3.5 分叉断裂型组合样式 165
5.3.6 前缘逆冲后缘伸展型组合样式 165
5.3.7 叠瓦状叠置样式 167
5.4 汶川地震驱动的构造缩短 168
5.4.1 北川断裂的构造缩短 168
5.4.2 彭灌断裂的构造缩短 169
5.5 汶川地震的地表破裂带和先存活动断层之间的对比 169
5.5.1 地表破裂与活动断层的空间匹配关系 169
5.5.2 地表破裂变形样式对活动断层几何形态的约束 171
5.5.3 地表破裂运动学特征对龙门山活动变形的约束 171
5.6 汶川地震的地震动 173
5.6.1 仪器与资料 173
5.6.2 加速度峰值 175
5.6.3 加速度反应谱 178
5.6.4 加速度峰值与地震烈度的相关性 179
5.7 汶川地震的破裂过程分析 180
5.7.1 擦痕特征分析 182
5.7.2 利用赤平投影求解断层的主应力方位 183
5.7.3 汶川地震的地表破裂过程 184
5.7.4 汶川地震发震断层的运动特征 186
5.8 汶川地震的发震模式与成因机制 189
5.8.1 龙门山断裂模式 189
5.8.2 对汶川地震的构造运动学过程的讨论 191
5.8.3 对汶川地震构造动力学机制的讨论 193
5.9 汶川地震的地质灾害及灾后重建 194
5.9.1 汶川地震的地质灾害 194
5.9.2 汶川地震观测数据的积累与整合 195
5.9.3 灾后重建及其建议 196
第6章 芦山地震 198
6.1 芦山地震及其震害特点 199
6.2 芦山地震和余震的定位 201
6.3 龙门山南段及前缘地区的地震构造分带 202
6.3.1 龙门山造山带地震活动带(A) 202
6.3.2 龙门山前缘扩展变形带地震活动带(B) 204
6.3.3 龙门山南段及前缘地区的地震构造模式 205
6.4 芦山地震的构造成因机制与断层模式 208
6.4.1 芦山地震的地表变形特征及构造解释 208
6.4.2 芦山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余震分布与构造解释 210
6.4.3 龙门山前缘地区逆冲—滑脱作用与芦山地震的断层模式 211
6.5 龙门山前缘扩展变形带的地震构造模式 212
第7章 遂宁地震 214
7.1 2008年以来四川盆地的地震 214
7.2 遂宁地震的基本特点 216
7.3 遂宁地震的地震波形特征与震源机制 218
7.4 遂宁地震的构造背景 220
7.5 遂宁地震区的天然气开采 223
7.6 遂宁地震的发震构造分析 223
7.7 遂宁地震的成因机制分析 225
第8章 龙门山的地形雨与短周期剥蚀作用 228
8.1 山脉的隆升作用与剥蚀作用 228
8.2 龙门山的地形雨 229
8.2.1 龙门山地形雨与降水分布 229
8.2.2 龙门山地形雨的形成机制 230
8.2.3 龙门山地区的暴雨中心 231
8.3 龙门山地形雨的降水量与高程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232
8.3.1 黑水河流域降水量与高程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233
8.3.2 杂谷脑河流域降水量与高程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233
8.3.3 岷江干流北部(松潘—沙坝河段)降水量与高程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233
8.3.4 岷江干流南部(龙门山东南坡)降水量与高程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234
8.4 岷江上游径流量与降水量的相关性分析 235
8.4.1 岷江上游径流量与降水量的趋势分析 235
8.4.2 岷江上游径流量与降水量的季节性变化 236
8.4.3 岷江上游洪水的变化趋势分析 237
8.4.4 岷江上游径流量与降水量的相关性分析 238
8.5 岷江上游输沙量与径流量的相关性分析 239
8.5.1 岷江上游输沙量与径流量的年际变化趋势分析 239
8.5.2 岷江上游输沙量与径流量的季节性变化 240
8.5.3 岷江上游输沙量与径流量的相关性分析 240
8.5.4 岷江上游输沙量与降水量的相关性分析 240
8.6 龙门山地区主要流域输沙量与径流量的相关性分析 241
8.6.1 岷江流域输沙量与径流量的相关性分析 241
8.6.2 沱江流域输沙量与径流量的相关性分析 242
8.6.3 涪江流域输沙量与径流量的相关性分析 243
8.6.4 龙门山地区主要流域输沙量与径流量相关性的对比分析 244
第9章 岷江上游的水系样式与活动构造 246
9.1 岷江上游水系样式的基本特征 246
9.1.1 岷江上游的水系平面样式 248
9.1.2 岷江上游的水系剖面样式 249
9.2 岷江上游水系平面样式对活动构造的响应 250
9.2.1 岷江上游的流向对活动断层的响应 250
9.2.2 岷江上游河道的水平位错对右旋走滑作用的响应 255
9.2.3 岷江上游非对称性水系展布特征对差异性隆升作用的响应 259
9.3 岷江上游河谷剖面样式对活动构造的响应 263
9.3.1 岷江上游河谷剖面样式对差异性隆升的响应 264
9.3.2 岷江上游阶地面的垂直位错对逆冲作用的响应 270
9.4 岷江上游水系样式的其他控制因素分析 272
9.4.1 气候因素对岷江上游水系样式的影响 272
9.4.2 岩性差异性对岷江上游水系样式的影响 275
9.4.3 岷江上游水系样式的主要控制因素分析 277
第10章 湔江流域的水系样式与活动构造 279
10.1 湔江流域水系样式的基本特征 279
10.1.1 湔江流域的水系平面样式 279
10.1.2 湔江流域的水系剖面样式 281
10.2 湔江流域的地貌特征 282
10.2.1 湔江流域的坡度及地形起伏度 282
10.2.2 湔江流域的面积—高程积分 282
10.3 湔江流域水系平面样式对活动构造的响应 283
10.4 湔江流域河谷剖面样式对活动构造的响应 285
10.4.1 湔江流域河谷地貌形态对差异性隆升的响应 285
10.4.2 湔江流域河流梯度剖面对活动构造的响应 286
10.4.3 湔江流域阶地面的垂直位错对逆冲作用的响应 286
第11章 龙门山的河流纵剖面与构造隆升作用 288
11.1 原理与方法 288
11.1.1 河流纵剖面的函数拟合 289
11.1.2 河流水力侵蚀模型 290
11.1.3 河流坡降指标与Hack剖面 291
11.1.4 面积—高程积分(HI) 292
11.2 龙门山的河流纵剖面拟合函数 292
11.2.1 计算过程 293
11.2.2 河流纵剖面拟合函数与构造活动的关系 296
11.3 龙门山的河流水力侵蚀模型 296
11.3.1 计算过程 296
11.3.2 河流水力侵蚀模型的对比分析 296
11.3.3 河流水力侵蚀模型与构造隆升的关系 297
11.4 龙门山的河流坡降指标与Hack剖面 298
11.4.1 计算过程 298
11.4.2 河流纵剖面、SL参数及Hack剖面与构造活动的关系 299
11.5 龙门山的河流面积—高程积分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国西北干旱区地貌演化及其过程的书籍简介,与您提到的书名无关。 《中国西北干旱区地貌演化与表层过程:区域响应与驱动机制》 书籍简介 本书聚焦于中国西北干旱区复杂多样的地貌系统,深入剖析了该区域数十万年以来的地貌演化历史、驱动机制及其表层过程的响应规律。中国西北干旱区,作为全球气候变化和构造活动交汇的前沿地带,其地貌形态不仅是地质历史的记录者,更是现代气候、水文、风沙等外动力过程的敏感响应体。本书集合了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最新成果,旨在为理解和预测干旱区地貌系统的长期演变提供一个系统的框架。 第一部分:区域背景与研究方法论 本书开篇构建了中国西北干旱区的地貌学基础框架。首先,详细阐述了该区域独特的地貌单元划分,包括高原、盆地、山脉和冲积扇等典型地貌的形成背景。重点讨论了构造抬升、气候变迁(特别是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旋回)以及岩性差异对区域地貌格局的奠基性作用。 在方法论层面,本书强调了多源数据融合在干旱区地貌研究中的重要性。内容涵盖了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DEM)的构建与分析、遥感技术在地貌形态识别中的应用、以及年代学方法(如光释光测年、宇宙核素测年)在确定地貌事件时间序列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对不同尺度地貌过程的量化分析,本书建立了一套系统性的研究范式,用以解析复杂地貌的形成过程。 第二部分:构造形变与地貌响应 干旱区的地貌演化与区域构造活动的耦合关系是本书的核心议题之一。西北地区地处多个板块的汇聚带,强烈的构造运动塑造了高原隆升、山脉形成和盆地沉降的宏大背景。 本书详细分析了新生代构造活动对地貌的控制作用。内容深入探讨了活动断裂带的地貌表征,如地表破裂带、构造阶地和不对称山体的形成机制。通过对河流的长期下切侵蚀与构造抬升速率的对比分析,量化了构造抬升在塑造区域水系格局和侵蚀基准面变化中的角色。特别关注了高山区的冰川作用与构造抬升的交互影响,阐述了构造活动如何调控冰雪消融线和冰川规模的变迁。 第三部分:气候驱动的表层过程:风与水的角色 在构造奠定的基础上,气候变化——特别是降水和风力的变化——是驱动地貌近期演化的主要外动力。本书将风成过程和水成过程视为塑造干旱区地貌的“双引擎”。 风成过程专题: 本部分详细剖析了风沙活动的地貌效应。内容涵盖了沙丘的形成、迁移规律、以及风蚀地貌(如雅丹、风蚀残丘)的发育机制。通过分析近期的气候波动数据,本书探讨了风场变化和植被覆盖度对风沙地貌演化的反馈机制,并对区域性的沙尘暴源地进行了精细的地貌学解译。 水成过程专题: 尽管处于干旱区,间歇性的强降水事件对地貌的塑造作用不容忽视。本书重点研究了山前冲积扇、洪积平原的物质来源与堆积模式。详细论述了辫状河道、沟谷侵蚀(如黄土高原边缘的深切沟谷系统)的发育特征,并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追踪了现代水文过程对表层物质迁移的贡献。对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洪水)引发的区域性侵蚀和堆积的记录与分析,构成了对现代地貌变化的动态认知。 第四部分:表层物质迁移与环境演变 本书的第四部分聚焦于地表物质的迁移、储集与响应。这部分内容紧密联系了地貌学与环境科学。 土壤与表土层: 详细考察了干旱区土壤的发育特征及其与母岩、气候和生物作用的关系。内容涉及土壤侵蚀的敏感性分析,特别是风蚀与水蚀的复合作用对表层肥力与稳定性的影响。 沉积物记录与古环境: 通过对湖泊沉积物、河流阶地和冲积扇的剖面分析,重建了过去数万年来的气候和环境变化序列。本书展示了如何利用不同地貌单元中沉积物的粒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来反演出古湖面变化、古水系变迁以及风沙活动的强弱周期。这些记录为理解未来环境变化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照。 第五部分:区域地貌学的可持续性挑战 在结论部分,本书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解决当前区域环境问题。探讨了人类活动(如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工程建设)在地貌系统中所引发的加速侵蚀、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等问题。最后,本书提出了基于地貌学原理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建议,强调了保护关键地貌单元和维持地表过程平衡的重要性。 本书内容深度兼顾了基础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需求,适合地质学、地理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科研人员、高校师生及相关行业管理人员参考阅读。通过对中国西北干旱区地貌系统的全面、细致的梳理,本书期望能推动对全球干旱区地貌过程的深入理解。

用户评价

评分

刚拿到这本《龙门山构造地貌与表面过程》,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学术专著,没想到翻开后,竟然被深深地吸引了。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生动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为我揭示了龙门山地区复杂的地质演变过程。它不仅仅是在罗列冰冷的科学数据,而是通过详实的案例分析和精美的插图,让我仿佛置身于那片壮丽的山脉之中,亲眼见证了亿万年来的地壳运动如何塑造出如今我们所见的奇观。作者对构造运动的解释,从板块碰撞的宏大尺度,到断层活动的精微之处,都做了深入浅出的阐述,让我这个地学门外汉也能大致理解。更令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于表面过程的描述,比如河流侵蚀、风力搬运、冰川作用等等,与构造地貌的结合,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自然动态系统。它让我明白了,我们看到的每一处山峰、每一条河流,甚至是每一片土地,都承载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地质历史。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不同类型地貌形成机制的对比分析,比如断层崖与剥蚀残山的区别,河流阶地与冲洪积扇的演变,这些内容都极具启发性,帮助我重新审视了身边的自然景观,感觉像是打开了一扇了解地球运作奥秘的大门。

评分

作为一个对地质现象充满好奇心的读者,我一直对龙门山地区独特的地貌景观感到着迷。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这片区域的探索欲望。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致入微的视角,带领我深入探究了龙门山构造地貌的形成机制。从宏观的板块构造理论,到微观的岩石变形和断裂过程,本书都给出了清晰的解读。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地貌单元的分类和描述,例如褶皱山、断块山、冲积扇、河流阶地等,作者不仅解释了它们的形成原因,还对比了它们之间的差异性,这极大地加深了我对这些地貌的理解。书中对于地表过程的阐述也非常到位,特别是关于河流侵蚀、搬运和堆积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以及风力、冰川等其他外力作用的描述,都非常生动形象。我甚至能从文字中感受到河流的奔腾和山体的崩塌。本书的图文并茂,大量的地质图、剖面图和实景照片,为理解复杂的科学概念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本书让我认识到,龙门山地区的地貌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个动态演化的系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

评分

这本书真的给我带来了非常惊喜的体验。之前我对龙门山地区的了解仅限于一些模糊的地理概念,读完这本书后,我才意识到这片区域的地质构造有多么独特和重要。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严谨,但又并非遥不可及,他巧妙地将复杂的科学理论融入到对具体地貌的描述中,使得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书中对龙门山构造带的形成原因,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地质现象,如地震活动、滑坡、泥石流等,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不同时期构造运动如何叠加演化的部分,这就像在阅读一本厚重的地球史书,每翻一页都能看到新的变化和发展。更重要的是,本书并没有停留在对过去地质过程的追溯,而是结合了现代科学技术,比如遥感影像、GIS技术等,对当前的地貌特征和地表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这让我对龙门山地区未来的演变趋势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本书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区域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演化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它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阅读的趣味性。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知识含量和深度着实让我感到震撼。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龙门山地区地貌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地球动力学在地表如何表现的生动案例。作者的专业性和严谨性贯穿全书,但他的叙述方式却又充满着一种艺术的魅力。他将复杂的构造地质学原理,如板块漂移、造山运动、断层活动等,用一种非常清晰且富有逻辑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能够一步步地理解龙门山地区如此独特的地貌是如何形成的。书中对各种地貌类型的详尽描述,从宏伟的山脉到精细的河谷,都带有作者独特的观察和分析。更令我称道的是,本书将构造地貌与地表过程紧密结合,深入探讨了风、水、冰等外力作用如何与地质构造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这片区域的景观。我从书中不仅学到了地质知识,更领略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充满启迪的旅行,让我对地球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谓是耳目一新。我之前对“构造地貌”这个概念有些模糊,但通过这本书,我对其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以龙门山地区为研究对象,将抽象的构造运动具象化,让我得以窥见地球深层力量如何在表面留下深刻印记。书中的内容涵盖了从地质构造的成因、发展,到由此产生的各种地貌形态,再到这些地貌在不同地表过程作用下的演化。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他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讲解,而是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来印证他的观点。书中对断层活动、褶皱变形等关键构造过程的阐述,非常清晰易懂,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从中受益匪浅。此外,本书对于地表过程,如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在塑造龙门山地区地貌中的作用的分析,也极为详尽。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不同地貌单元对地表过程响应差异性的讨论感到兴趣,这让我意识到,自然界是一个复杂且相互关联的系统。这本书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前瞻性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