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恢复工程案例解析

生态恢复工程案例解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进耀 等 著
图书标签:
  • 生态恢复
  • 生态工程
  • 案例分析
  • 环境工程
  • 生态学
  • 修复技术
  • 土地复垦
  • 水土保持
  • 生物多样性
  • 环境治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42366
版次:01
商品编码:1229824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页数:224
字数:3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目前介绍西南地区生态恢复(修复)案例教材,特别是高寒湿地和地震灾后生态修复技术方面案例教材极少见。《生态恢复工程案例解析》根据教学需要,围绕西南地区山地丘陵生态恢复、地震灾后生态修复、矿山生态修复、高寒湿地生态修复、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等方面,先概述了每个方面的原理和技术方法,然后展示了9个典型案例。这些案例均来源于编委会成员参与的项目,并参考、吸收了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形成《生态恢复工程案例解析》。教材案例原创性强,并有较为突出的典型性和特殊性。

目录

目录
第一篇 山地、丘陵生态恢复 1
第1章 山地植被恢复原理与技术 3
1.1 退化植被恢复重建涉及的主要生态学原理 3
1.2 退化植被恢复重建的一般步骤与方法选择 5
第2章 岷江上游植被恢复案例 7
2.1 内容提要 7
2.2 引言 7
2.3 相关背景介绍 8
2.4 主体内容 15
第3章 川中丘陵区低效柏木林生态系统结构优化与功能提升示范 24
3.1 内容提要 24
3.2 引言 24
3.3 案例背景 25
3.4 主体内容 25
3.5 案例实施过程及主要结果 26
第二篇 地震灾后生态修复 33
第4章 地震灾后大熊猫栖息地生态修复和重建研究 35
4.1 国外地震灾后生态修复和重建研究 35
4.2 国内地震灾后生态修复和重建研究 38
4.3 地震灾后大熊猫栖息地生态修复的基本问题 40
第5章 天全二郎山大熊猫栖息地主食竹恢复技术研究 43
5.1 内容提要 43
5.2 引言 43
5.3 相关背景介绍 43
5.4 主体内容 46
5.5 反思 57
第6章 四川小寨子沟大熊猫栖息地修复案例 58
6.1 内容提要 58
6.2 引言 58
6.3 相关背景介绍 58
6.4 主要内容 62
6.5 案例启示 72
第三篇 矿山生态修复 73
第7章 矿山生态修复原理与技术 75
7.1 矿山生态修复时序和内容 75
7.2 矿区生态修复对象 76
7.3 矿区主要生态修复技术 77
第8章 香泉乡青岗树采石场生态修复案例 84
8.1 内容提要 84
8.2 引言 84
8.3 相关背景介绍 85
8.4 主体内容 92
8.5 案例启示 100
第9章 贵州青龙煤矿区土地复垦生态恢复工程 102
9.1 内容提要 102
9.2 引言 102
9.3 相关背景介绍 102
9.4 主体内容 105
9.5 案例启示 108
第四篇 高寒湿地生态修复 109
第10章 湿地生态修复原理、技术 111
10.1 概述 111
10.2 湿地生态修复理论基础与技术 112
10.3 若尔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与方法 121
第11章 若尔盖湿地公园保护与修复案例 129
11.1 内容提要 129
11.2 引言 129
11.3 相关背景介绍 129
11.4 主体内容 134
11.5 案例启示 142
第12章 若尔盖沙化治理案例 143
12.1 内容提要 143
12.2 引言 144
12.3 相关背景介绍 144
12.4 主体内容 146
12.5 案例启示 160
第五篇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 163
第13章 生态清洁小流域原理与技术 165
13.1 小流域治理理论基础 165
13.2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措施体系布局 166
13.3 非传统水保措施单项工程设计 168
13.4 案例分析——安康市石泉县鲁家沟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173
13.5 结语 189
第14章 重庆市大河小流域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案例 190
14.1 内容提要 190
14.2 引言 190
14.3 工程背景 190
14.4 主体内容 195
主要参考文献 208
图书简介:《城市景观与可持续发展》 导言: 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景观不仅是美化环境的元素,更是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社会公平与生态健康的基石。本书《城市景观与可持续发展》深入探讨了在当代城市发展背景下,如何通过科学、艺术与工程相结合的方法,构建更具韧性、包容性和生态效益的城市空间。我们聚焦于理解景观作为一种动态系统,在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与社会需求变化方面的核心作用。本书旨在为城市规划师、景观设计师、环境工程师、政策制定者以及关注城市未来发展的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全面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框架。 第一部分:城市景观的理论基础与时代挑战 本部分首先界定了城市景观的内涵,将其视为自然元素、人工构建物与人类活动交织而成的复杂系统。我们回顾了景观生态学、城市设计理论以及公共空间哲学的关键概念,为后续的实践分析奠定理论基石。 景观的系统性视角: 探讨城市景观的物质构成(硬质景观、植被、水系)与非物质属性(感知、文化、社会功能)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景观并非孤立的要素集合,而是一个不断演化的生态-社会复合体。 可持续性框架下的城市景观: 深入分析当前城市发展面临的三大核心挑战:资源消耗加剧、气候变化影响(如热岛效应、暴雨内涝)以及社会公平性缺失(如“绿色空间贫困”)。本章阐述了如何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融入景观设计与管理的全过程。 历史回顾与当代转型: 考察从古典园林到现代主义城市规划中景观角色的演变。重点分析后工业时代,公众对健康、自然接触和气候适应性需求的提升,如何驱动景观设计理念从单纯的“装饰性”向“功能性”和“生态服务提供者”转变。 第二部分:功能性景观要素的设计与优化 本部分着重于具体景观要素如何被设计和管理,以实现特定的生态与社会功能,而非仅仅停留在美学层面。我们将详细分析各项关键技术的集成应用。 蓝绿基础设施的整合: 探讨绿色屋顶、垂直绿化、透水铺装、雨水花园和人工湿地等“蓝绿基础设施”的原理与设计参数。重点展示它们在滞留雨水、净化径流、降低城市热负荷方面的量化效益。案例分析将侧重于如何在高密度城区中实现这些系统的有效嵌入与维护。 城市生物多样性廊道构建: 超越传统的公园绿地概念,本章关注如何通过街道绿化带、社区花园、滨水空间等连续的生态网络,支持本地物种的迁徙与栖息。讨论了本土植物的选择标准、物种多样性监测方法以及“最小干预”原则在城市生态管理中的应用。 步行友好型与人性化街道设计: 深入研究街道空间如何影响居民的出行选择与健康。内容涵盖人行道宽度、街道树种选择(遮荫、空气过滤)、街道家具的布局,以及如何通过微气候调节来提升行走的舒适度与安全性。 第三部分:社会公平与公众参与的实践 成功的城市景观设计必须根植于社区需求和社会结构。本部分关注景观项目在社会层面的影响与治理机制。 景观的社会文化价值: 分析不同群体(老年人、儿童、少数族裔)对公共空间的需求差异。探讨如何通过场所营造(Placemaking)和文化敏感性设计,增强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例如,如何将地方历史、社区记忆融入景观叙事中。 共建共享:公众参与机制的构建: 详细介绍从概念设计到后期运营中,有效的公众参与方法,包括工作坊、虚拟现实演示、利益相关者地图绘制等。重点论述如何将参与过程转化为权力分享的过程,确保弱势群体的声音被听取。 公平性评估与环境正义: 引入评估工具,衡量绿色空间的可达性、质量与分布的公平性。探讨如何识别和干预“环境不公”现象,例如,防止绿色基础设施项目带来的“绿色绅士化”效应,确保所有社区都能享受到环境改善带来的益处。 第四部分:绩效评估、技术集成与未来趋势 本部分面向未来的挑战,探讨如何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来提升景观规划和管理的效率与科学性,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基于遥感与GIS的景观绩效监测: 介绍如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无人机技术和卫星遥感数据,对城市冠层覆盖率、地表温度、空气质量等指标进行长期、大尺度的监测与评估。强调数据驱动决策的重要性。 韧性规划与气候适应性设计: 聚焦于如何通过冗余性、多样性和适应性的景观策略,增强城市系统抵御极端天气事件的能力。分析“软性工程”与“硬性工程”在风险管理中的协同作用。 智慧景观与未来场景: 探讨物联网(IoT)传感器在监测土壤湿度、空气质量、人流密度等方面的应用,实现景观资源的智能化管理。最后,对未来城市景观可能演化出的“混合现实景观”和“自适应生态系统”进行前瞻性探讨。 结论: 《城市景观与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一本理论参考书,更是一部致力于推动城市环境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通过跨学科的视角和详实的案例,本书力图启发读者超越传统的景观边界,将每一块城市土地视为实现社会福祉和生态健康的战略机遇。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对景观设计充满热情的学生,一直以来都渴望能找到一些能将理论与实践巧妙结合的优秀教材。《生态恢复工程案例解析》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甚至超出了我的预期。这本书的案例选择非常具有代表性,涵盖了不同地域、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恢复项目,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不同生态系统恢复策略的细致分析。比如,在处理退化的草原时,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调整放牧强度、引进适宜草种、以及实施人工降雨等措施来逐步恢复植被覆盖;而在面对工业污染造成的土壤退化时,则展示了如何运用生物修复技术,如利用特定的微生物或植物来降解污染物,从而净化土壤。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触及到了恢复项目的成本效益分析和长期可持续性评估,这对于我们这些未来可能要从事相关工作的学生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实践性知识。它让我意识到,成功的生态恢复不仅要实现生态效益,更要考虑经济可行性和社会接受度。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每一个案例现场,与研究人员一起分析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案,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是我案头的必备参考书,为我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我是一名环境政策的研究者,一直在关注全球范围内的生态恢复实践。《生态恢复工程案例解析》这本书,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详实的案例分析,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多维度的分析框架,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更深入地探讨了影响生态恢复成败的社会、经济和政策因素。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生态恢复政策制定、资金投入、法律保障等方面的比较分析。例如,书中在介绍欧洲某国关于湿地恢复的政策时,详细阐述了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鼓励私营部门参与的模式;而在分析亚洲某发展中国家的森林恢复项目时,则重点突出了当地政府在推动社区林业发展、提高农民参与积极性方面的作用。这些案例的对比,让我深刻认识到,成功的生态恢复政策需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文化背景。此外,书中对恢复项目长期监测和评估的案例分析,也为我们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政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这本书不仅有助于我深化对生态恢复理论的理解,更为我研究相关政策提供了大量的实证支持,是一部极具启发性和实践指导意义的学术著作。

评分

说实话,我起初对《生态恢复工程案例解析》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望,觉得无非是堆砌一些枯燥的技术数据和项目报告。然而,这本书却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惊喜,让我对生态保护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叙事的生动性和案例的独特性。书中的每一个案例都仿佛一部微型纪录片,细致地描绘了从环境恶化到生态复苏的完整过程。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失败案例”的探讨,尽管篇幅不多,但它展现了一种非常诚实的态度,承认了生态恢复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和挑战,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例如,在某个案例中,由于前期调研不足,导致引进的物种与当地环境不匹配,反而造成了新的生态问题,书中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生态恢复的复杂性,也让我对那些勇于尝试、不断学习的科研和工程人员充满了敬意。此外,书中还穿插了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态观念的讨论,让我了解到,生态恢复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运用,更需要与当地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相结合,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技术指南,更是一部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之书。

评分

《生态恢复工程案例解析》这本书,对于我这样长期在基层从事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工作的人来说,简直是及时雨。我们村近年来也面临着水土流失、土壤板结等问题,看着土地一年不如一年,心里真是焦急。这本书里面很多案例,跟我们遇到的情况非常相似,比如书中关于如何通过调整耕作方式,结合生态沟渠、等高线种植等措施来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的介绍,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反复看了好几遍关于南方丘陵地区梯田生态恢复的章节,书中提到的“稻鱼共生”模式,以及如何利用当地丰富的植物资源来改良土壤,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在实践中尝试的。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提供了“怎么做”,还深入分析了“为什么这么做”的科学道理,以及各种方法在不同条件下的适用性。它让我明白了,很多看似简单的农业操作,背后都有着深刻的生态学原理。书中还强调了社区参与的重要性,这让我意识到,要解决农村生态问题,光靠专家是不行的,必须发动农民自己动手,让他们成为生态恢复的主体。这本书为我们基层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清晰可行的行动蓝图,也点燃了我带领村民改善家乡生态环境的信心。

评分

这本《生态恢复工程案例解析》简直是打开了我对生态修复认识的一扇新大门!我一直对我们生活的环境变化感到忧虑,特别是那些曾经生机勃勃的土地如今却面目全非,让我深感痛惜。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那些鲜活的案例所吸引。它不像一些理论书籍那样枯燥乏味,而是用最直观的方式,通过一个个真实发生的项目,向我们展示了生态恢复的伟大力量。从北方干旱区的植被重建,到南方湿地的生态净化,再到沿海地区的红树林恢复,每一个案例都详实地记录了项目启动前的环境现状、面临的挑战、采用的具体技术和方法,以及实施过程中的细节和遇到的困难。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强调了工程技术的应用,更深入探讨了当地社区的参与、政策法规的支撑以及长期的监测和维护机制。它让我明白,生态恢复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协同努力。我尤其欣赏书中的图文并茂,大量的照片和图表生动地展现了“修复前”和“修复后”的巨大反差,让人切实感受到生命的韧性和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只是在讲述成功的故事,更是在传递一种宝贵的经验和智慧,为所有关心生态环境的人们提供了清晰的指引和无限的启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